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羽戈

    這本是歷史疑案。罷黜翁同龢的黑手,一度歸之於慈禧太后,事實上則是光緒皇帝。那麼光緒何以大義滅親,趕走了陪伴他二十餘年、儼然是他的精神父親的翁同龢呢?他們之間到底爆發了怎樣激烈的衝突?

    如張蔭桓所云,翁同龢開缺之因,其源甚遠。拋開甲午戰爭,且從戊戌年說起。年初,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親王訪問中國,覲見光緒,怎麼接待這位王爺,則成難題。當時光緒的頭腦已經開化,提出種種與國際接軌的禮儀改革,如與親王行握手禮,翁同龢大加反對,甚至大放厥詞,導致光緒“盛怒”,師徒之間的裂痕漸漸擴大。

    其次與康有為相關。話說翁同龢與康有為,無論學問,還是政見,抑或性情,顯然都不是同路人,其日記當中,自1888年起,凡提及康有為,並無好話。所謂翁同龢向光緒力薦康有為,純屬亂談(真正的推手乃是康有為的老鄉張蔭桓)。這一年四月初七日,光緒問翁同龢索要康有為進呈的書籍,翁同龢答:“與康不往來。”光緒問:“何也?”翁同龢答:“此人居心叵測。”光緒問:“前此何以不說?”翁同龢答:“臣近見其《孔子改制考》知之。”翌日,光緒再次問起康書,翁同龢回答如故,以致光緒“發怒詰責”。此時光緒已經摺服於康有為的變法論,翁同龢如此態度,尤其前後不一,必將使光緒不滿。

    稍後還有一事,堪稱導火索。四月二十三日,光緒釋出《明定國是詔》,戊戌變法由此開幕。這份詔書,起草者即翁同龢。然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關於變法,光緒已經與慈禧達成一致,“今宜專講西學”,翁同龢骨子裡卻是守舊派,迴應道“西法不可不講,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落實在詔書當中,遂成“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殊不知“空疏迂謬之弊”,正由“聖賢義理之學”所釀成!——這一“中體西用”,導致光緒銳意進取的變法精神大打折扣,不由勃然大怒,此刻他眼中的掣肘者,則成了這位翁師傅。

    四天後,翁同龢責令被開缺回籍。

  • 2 # 澹奕

    關於翁同龢晚年為何被革職,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得罪了光緒帝載湉。

    晚清,光緒帝主持進行變法改革,翁同龢作為帝師,又是光緒帝信任之人,應該受到重用,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張孝若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中記載:帝……此時已懷了變政的決心,覺得翁公過於持重,常常掣肘,心上也不願意,遂……去翁。

    而翁同龢也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載了自己因為兩件事曾經“與帝不協”,被光緒帝所不滿。第一件是德意志帝國親王亨利二世來華接待的問題,第二件就是光緒帝重用康有為,翁同龢卻認為康有為“此人居心叵測”,引起光緒帝不滿。

    然而當初,康有為乃是翁同龢親自舉薦給光緒帝的,但是康有為與光緒帝相談甚歡,冷落了翁同龢,引起了翁同龢的猜忌與不滿,所以翁同龢在光緒帝面前說康有為的壞話。

    另一種說法就是翁同龢得罪了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為首的後黨

    的確也有這個可能,甲午戰敗以後,翁同龢認為北洋戰敗是李鴻章的過錯,對自己因為私人恩怨私自裁撤北洋經費的事隻字不提,引起了慈禧太后與李鴻章等人的反感。

    裘毓麔在《翁常熟去官之遠因》中描述:翁常熟去官,言人人殊,其實甲午後,慈眷尚隆,其失眷在丁酉(1897)年冬,有旨交戶部提款百萬,搭排雲殿綵棚,以萬壽期近也,常熟持不可,內務府某大臣希後旨,遂撥百萬與之。後意甚怒。逾月,太后召見內務府大臣時,尚申詈常熟不置也,未幾常熟竟開缺。

    不得不說,翁同龢作為帝師,心胸狹隘而有自視甚高,沒太多本事力挽狂瀾卻還到處得罪人,最終被革職也算是善終。

  • 3 # 不信青史盡成灰

    翁同龢,光緒帝口中的翁師傅,在陪伴光緒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曾經一度被光緒帝視為自己的心腹和左膀右臂,最終為什麼和光緒帝一度鬧翻,落得被罷黜的下場,我們不妨從光緒帝罷黜翁同龢的硃諭中找尋一絲答案。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翁同龢68歲的生日,這一天他沒有收到皇帝對他的壽誕祝福。早朝一小時後,未被允許覲見的翁同龢,在殿外等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終結。

    光緒帝硃諭罷免翁同龢: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透過這份旨意,我們試圖分析一下翁同龢遭罷的原因。

    1.驕橫跋扈。作為同治和光緒兩代帝師,翁師傅在朝中的地位,無人能及。這樣的結果,導致他忘乎所以,對於朝中一般的大臣,甚至是光緒帝本人都不放在眼裡。經常因為觀點不合,與光緒帝爭吵,雖貴為帝師,但卻枉顧君臣之禮。有一次因為爭執,竟拿起硯臺朝光緒帝砸去,雖未砸中光緒,卻也濺了皇帝一身墨汁。還有一次,德國亨利親王謁見光緒皇帝,光緒帝不顧翁同龢的反對,採用革新派官員的建議,與親王行握手禮。於是翁同龢仗著自己的帝師身份對光緒帝大放怨詞。當光緒帝招待親王餉宴時,大臣理應坐陪,而翁也不屑為之。如此交橫跋扈的人,即便軟弱如光緒,也不能忍受。

    2.保守排外。作為晚清大儒,翁同龢在朝中是守舊勢力的扛旗人物。在光緒與慈禧推行行政的時候,屢次阻撓,盲目排外,無法滿足清廷開展新政的政治需要。當時美國新任駐天津領事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稱,被開缺回籍的翁同龢多年來一直身居要位,且深得皇帝寵信。他相當誠實,心地善良,但極端排外,“是頑固派中的頑固派”。與翁同龢交過很多的英華人赫德也說,翁同龢被開缺回籍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意味著中國政府一種過於守舊政策的放棄。

    保守排外,阻礙新政,這才是光緒開缺翁同龢的最真實的原因,本著對清朝根本利益的考量,光緒選擇將翁同龢剔除出局,這是在所難免的。

  • 4 # 東八區的王胖子

    因為翁同酥是兩朝帝師,平常難免對皇帝指指點點,不太注重禮節,而且仗著自己的身份,根本不把任何大臣放在眼裡,為大臣所記恨;最主要的是甲午戰爭的失敗翁同酥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李鴻章和翁同酥有私怨,不給北洋海軍撥款,導致原跟賣給中國的吉野艦為日本所得,使得北洋海軍的發展逐漸落後於世界,最終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而甲午戰爭失敗後又把責任推給慈禧太后修園子挪用海軍軍費和李鴻章的無能,又為“後黨”所記恨,最後在其生日當天被光緒解職!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他——書生誤國!有興趣的各位可以看看相關的電視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相信故事中的“殭屍”能走路,傷害人身,有這個功能嗎?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