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竹媽媽
-
2 # 簡單sql
這並不是和出身的家庭有關。小孩子很簡單,他覺得別人的這個東西很好,很喜歡,而他自己沒有。就拿別人的。我們稱為"偷",這是在幼兒階段的常見現象。我們應該理解這種行為,照顧到他的自尊心,在沒人的地方批評教育,要給他正確的引導,這樣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做,喜歡和想要並不能代表你就可以把東西悄悄拿走,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
-
3 # 金絲猴82839712
不對,決對不對,抓緊教育吧,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從偷小,到偷大,從外偷,到家偷,如果不嚴加管教,就把孩子一生就完了,發現一次偷東西,就狠狠的打,別打頭,打屁股,一次性打改永不做小偷。
-
4 # 香港周海媚
小孩未經他人允許拿了別人的東西,其實很常見,因為他們自我中心強,認為自己想要就可以拿,大概要到5~7歲的時候,孩子才真的知道這樣的行為叫做「偷」,此時他們對物權的概念更清楚,瞭解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在2~3歲時,孩子不是真的「偷」,只要看到就想要拿,而不是真正的偷竊;當在五、六歲,孩子常會出現沒有說,只是拿來用一下,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偷」東西。然而,網路上很多爸媽詢問孩子「不告而取」的行為,很多也都在5~7歲,大約是大班到小一最常見,這很弔詭,他們應該要知道這樣的行為是「偷」,但為何還一直犯都講不聽呢?打也打過、罵也罵過、講道理也講了,難道就是得送警察局嗎?
為什麼孩子會不告而取?
其實孩子會想「不告而取或偷」,原因有很多,不同孩子可能有不同原因,而一個孩子可能同時存在多個原因。
1.衝動控制差,想要立刻得到滿足。
2.想引起大人注意。
3.未被充分的教育「偷東西」是錯的。
4.在生活中觀察到大人也有將東西佔為己有的行為,例如爸爸把公司的耗材帶回家,媽媽把店員多找的錢佔為己有。
5.和家人關係較疏遠,感覺被忽略,將偷來的東西當作「愛」的替代品。
6.遭受到某種程度的霸凌。
7.因生活中的巨大變故,例如父母離異、轉學或被同儕排擠,而有焦慮、憤怒、失去支援的感受。
8.想要使令他不開心的人,因為他偷東西而痛心。
9.渴望擁有別人有的東西,自己卻都不能買,例如好吃的食物、好看的文具、或用品。
10.想要彰顯自己是勇敢、堅強無懼的。
11.喜歡偷東西的刺激感。
12.認為沒有人會知道。
13.就是想要叛逆,挑戰大人。
14.需要錢去買想要的東西。
經常偷東西的孩子,他們通常有這些特質:衝動、孤單、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厭煩、憤怒、和低自信心。他們通常不太相信他人、不易建立親近關係。
知道孩子偷東西時,爸媽可以這樣做
1.充分說明未經同意拿取別人的東西,就叫做「偷」,是不對的、不被接受的、不誠實的行為。
而且你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可能會因此產生麻煩,例如辰辰的橡皮擦被你拿走了,他就沒辦法訂正作業;小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可能會被她媽媽罵。
2.教導所有權的概念,以及理解東西被偷的人的感受
例如請孩子想想,如果你最愛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你會有甚麼樣的感受?
3.讚揚並獎賞誠實的行為
4.請老師或輔導老師協助教導誠實
5.邀請警察單位到校
如果同學也有這樣的行為,可以建議校方邀請警察單位,演講偷竊的後果。
當孩子偷東西直接被你抓到時,你的反應要因他是不是第一次犯,或是這樣的行為到底算不算偷而不同,如果是初犯,建議要把重點擺在「為何要不告而取」,而不是「怎麼可以偷東西」。
第一次發現孩子偷東西,你要這樣做
1.保持冷靜:
讓孩子知道你不贊成這樣的行為,但不要羞辱、過說教和訊問。
2.投直球,瞭解原因:
如果你很清楚知道孩子有拿,就私下直接問「我知道你拿了錢」,不要再用疑問句「你是不是拿了錢」。接著可以說「我一直很信任你的,現在我有點失望了,我希望你告訴我為何你需要錢呢?」
3.承擔後果:
孩子一定要經驗一次後果,也許是道歉、歸還、補償、賠罪甚至是失去一些權利。同時跟孩子討論。如果孩子再偷一次的話,會是甚麼樣的後果。
4.給予補救機會:
如果你不確定是不是孩子拿的,那建議就提供機會,明白告知孩子們,「請把東西歸還回來,這東西是我的,是不是有人不小心拿走了呢?請檢查自己的書包或桌子」。
5.不貼標籤:
別輕易說孩子「壞」或「小偷」。
6.花些時間想想,這個行為怎麼會發生:
.是不是我忽略了什麼呢?
.她偷是為了引起我的注意嗎?
.孩子有符合上述14個原因中的那些呢?
接下來就是好好地跟孩子聊一聊,別說教、別責罵,才能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7.預防於事後處理:
.把值錢的物品收好,避免孩子受到誘惑。
.多注意孩子,並關心孩子的社交狀況。
.給予賺取零用錢或集點換獎品的機會。
.大人隨時機會教育–「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就不能隨意拿」
如果上述方法都做了,孩子還是偷,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請學校老師或是輔導老師協助引導孩子,家庭、學校都密切關注孩子,才能有效減少這樣的行為。
兒童或青少年習慣性偷竊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他通常會導致其他犯法的行為,所以在孩子越小的時候,找出犯錯的原因,就能降低未來反社會行為的產生。
-
5 # 夜聽繁星話心理
對於孩子偷東西,都有一些什麼樣的心理;
首先,偷東西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無論這個孩子偷得是什麼東西,物品大小。
孩子會偷東西,原因很多;首先,家庭情況,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父母經濟一般,無法為自己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自己想要什麼,吃點好的,用點好的,沒錢,只能望著別人手裡有的垂涎三尺,每個人心裡多少都會有一些虛榮心,別人有的,自己也想要有,那麼自己沒有錢,又不能向父母索要,那麼只能想到其他辦法,想要和別人一樣,那就只能靠偷了,到別人那裡拿一點。
第二;別人的誘惑和慫恿,看到別人手裡有什麼好吃的,或者好玩的而自己又並沒有吃過,用過,想讓別人分享自己自己一些,但是,別人不願意,說我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分享給你,你是我什麼人,和我有什麼關係,你沒有錢去買,可以到別人那裡去偷,去拿,別人那裡有嘛。當經不起誘惑的時候,自己心裡的慾望和衝動佔據了大腦,想著,就一次,一次過了下次就不會這樣這樣做了。
第三;受到別人的脅迫進行偷竊,並不是自己自願去做的,這種情況,最好和孩子好好聊聊,看看具體的情況是什麼。
第四;偷東西的有一種成就感,能夠從中獲得很大的快樂,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感。
第五;發洩情緒,發洩心中的情緒和不滿,報復別人,讓別人不舒服。
第六;偷東西的強迫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精神障礙,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
第七;為了吸引,獲得別人關注和注意力,用偷東西這種極端的方式獲得別人的喜歡,表達自己的某種心理訴求。
-
6 # MY科普
可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階段是愛偷東西的。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想拿回家,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會不自覺得伸手,家長看見了自然是難以接受!
好好的孩子,居然喜歡偷東西!
其實啊,在孩子的眼中他僅僅是拿了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僅此而已!
所以說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某一天偷了誰家的什麼東西,千萬不要打,打是最沒有用的!只有讓孩子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才能拔掉孩子身上的這根刺。
1、問孩子:為什麼要拿?
孩子如果說因為喜歡,那就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再喜歡也不能亂拿,不然那就是好寶寶。
當然,家長也要滿足孩子對那一件東西的佔有慾,在孩子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再隨便亂拿別人東西之後。滿足能夠降低孩子再次進行此類行為的慾望!
2、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會讓人傷心的。
讓孩子意思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不要過分的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定。
點到為止!誘導孩子自我思考,讓孩子從根本上意思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接受大人強加的對錯觀。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多角度的解決問題。
3、告訴孩子:相信孩子能夠做到!
這個事情雖然說,家長是處於領導的一方,但同樣要考慮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後難免會有一些躊躇感,會有一些對自我的置疑感。
孩子是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引導,即使是犯了錯誤,家長也不能以審判者的角度去冰冷的評判自己的孩子。
以上幾句話基本上就包括了引導孩子的全過程。
重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急著評判孩子,否定孩子。
-
7 # 平幸吉
也不一定。
1.家長無法滿足他的正常需求。
2.家庭教育缺失
3.缺乏關愛,為了引起關注。
所以,我寧願相信是家長負主責,也不願意去責怪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孩子最開始都是單純的,給他足夠的關愛,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不對還縱容,或是以更加殘暴的方式去懲戒,最終讓孩子越來越偏離正軌。
-
8 # 繪心瞄fafa
關於孩子偷東西這個問題,不僅僅為了滿足自己對東西的佔有慾的,每個人做每件事有著滿足內在需求的驅動動力在,無論是動作還是言語都是有探究意義的。當孩子做出偷東西的行為,有幾種情況,作為家長應該多關注:
一,佔有慾的問題,如果孩子偷東西行為背後是滿足佔有慾,那我們該探究的是為什麼?某件物品對孩子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是什麼,孩子內心經歷了什麼而不惜被批而冒險做這件事,及時的干涉能讓孩子早日停止這行為,從而更瞭解孩子的需求及內心世界。
二,刺激好玩的問題,好奇心驅使,孩子偷東西為了滿足刺激好玩,那麼我們就該思考為什麼?到底是教育不到位還是陪伴缺失誤交損友,及時地關注孩子,能讓孩子及時止損,調整價值觀,人生觀。
三,引起父母的關注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冷漠或忙碌故意犯錯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批評,起碼孩子能看到父母還在意自己。曾經我問過一個孩子:“為什麼你知道當父親有情緒時,你還故意去惹他”,孩子說:“我也不知道,也許我想他看看我......”
四,嘗試犯錯,有些孩子會一直標籤著好孩子的頭銜,希望通過犯錯來判斷父母是否無條件愛自己。
也許,還有各種可能性,因此我們作為家長髮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不要馬上標籤孩子,應該多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耐心傾聽孩子心裡話,積極地去引導孩子,陪伴孩子順利走過每個成長的階段。
-
9 # 費曼陽明真氣學
這是教育的問題,從小要讓他明白,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目前這種情況,可以讓他知道自己錯了,主動承認錯誤,慢慢的就會改變
-
10 # Daisy心理講堂
針對慣偷而言,孩子偷東西,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缺憾。這個孩子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心裡缺什麼,但他就是為了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他的內心也會因為自己的偷盜震驚和不安,他們也想改變現狀。但由於他們一直尋找不到自己的缺憾,無法彌補,所以會無法停止。
回覆列表
孩子偷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東西的佔有慾嗎?
孩子去鄰居或朋友家竄門,回來時不經意間,偶爾還會帶些積木、小球等自己喜歡的玩具回來,這是現實生活中時常發生的事。
有的人就認為孩子偷東西,大聲訓斥。
有句古訓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說的就是小時候偷東西,長大後一不小心就走上歪路。
其實,孩子偷東西,是他還不有建立起物權的意識,沒有“偷”的概念,認為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是偷。
對於孩子“偷”東西,我們該怎麼辦呢?
1、幫助孩子建立物權的意識
每次給孩子買玩具時,告訴孩子,這是屬於他自己的,並且給他保管玩具的小空間,讓他感覺自己是玩具的真正主人。
同時,也要讓他知道,別人的東西也是屬於別人的,讓他明白什麼是自己的。
還有值得有注意的是,當其他人拿孩子東西時,一定要經過他的同意,哪怕是爸爸媽媽,這樣的話,他就能明白,拿別人東西時,要尊重他人的意見。
2、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偷東西,是因為沒有意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偷,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貼上“偷”的標籤。
曾在商場中見過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玩具專心致志在玩,出門是警報響了。
此時,才發現孩子手裡的玩具沒有付款,媽媽臉上掛不住了,開始大聲訓斥孩子,“這麼小,就知道偷東西。長大了你該怎麼辦……”
那一刻,我看到孩子眼中委屈的淚水。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偷東西時,不要給他貼上標籤,應該維護好孩子的尊嚴,正確引導他。
那些“小偷小摸”的標籤一旦被打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傷害。
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我們大人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站在他拉的角度去想想。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而我們就是在那張白紙上作畫的人,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別讓你的一時衝動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