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嘟嘟嘟66
-
2 # 馮唐李廣
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違抗軍令。要知道軍隊作戰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令行禁止,絕不能自行其是,否則必然是要失敗的。
-
3 # 佳欣談科技
馬謖必須殺,有以下四點理由。
1、馬謖該死。從戰前領命來講,馬謖立下軍令狀,從嚴明法紀的角度來講,該死。從戰鬥結果來講,有三個“該死”:(1)損兵折將,2萬全軍覆沒;(2)軍心渙散,缺水斷糧後,有部分投降;(3)北伐失敗,不能把北伐的失利全都歸咎於此戰,但是,經此一戰,失了咽喉之地,蜀軍進退兩難。
2、馬謖替死。試想,如果馬謖不死,不把這場戰爭失利的大部分責任擔下來,那麼該誰去承擔。沒錯,馬謖不承擔,就只有諸葛亮承擔了。不要跟我說諸葛亮已經自貶三級之類的冠冕堂皇的話,他自貶三級,不影響他在蜀國的統治地位。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他的政敵李嚴等人就可以藉機攻擊他,那麼到時候就不是自貶三級那麼簡單了,他在蜀國的統治地位也不會依舊這麼牢固了。所以說,他是替死。
3、馬謖找死。第三點從下面兩個角度論述:找死一:不納良言。副將王平說:不宜山上屯兵,宜下令兵士伐木為柵,以圖長久之計。可是馬謖不聽,冒天下之大不違。找死二:活著受罪。對馬謖本人來說,死也是解脫,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襯托他“雖然言過其實,但忠心為蜀”的形象,所以,他要找死。
4、馬謖需死。對蜀國來說,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說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惜諸葛亮沒有聽的,現在打了敗仗,出事了,還不殺的話就說不過去了。所以,對蜀國來說,無論從作者劇情安排來說,還是從證明劉備的“識人之明”來說,馬謖需要這一死。
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馬謖是不服從命令,導致的失敗。所謂軍令如山,違反者殺無赦,況且馬謖乃立軍令狀,軍中無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