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非魚121
-
2 # 隱嶽小爺
東西一詞通常用作代詞,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現在最廣泛的用法是口語中對物品的稱謂。古代說物件為“物事”、“物貨”、“物什”,北宋《東京夢華錄》中《諸色雜賣》一卷已見“物事”一詞 ;明朝小說如《三言二拍》等均用“物事”一詞,如明崇禎元年淩濛初《拍案驚奇》卷二二:“買物事。”崇禎五年《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買了物事”,可見宋、明間市肆“買東西”皆稱為“買物事”。
由來
東、西洋舶來品“好東好西”的“市肆交易”穩稱“東西”,本為明嘉靖、萬曆年間地區東南沿海海外貿易方言,隨著東、西洋商品大量輸入並流通南北各地,併成為社會方言。
宋朝理學家朱熹,有一次去會他的朋友盛溫和。盛正提一籃子準備上街,他們互相打過招呼後,朱熹問道:“你上哪兒去?”“去買東西”。朱熹又問:“難道不買南北?”因為當時通行把東西南北中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稱之為“五行”。盛溫和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類、木類的我這個籃子就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類、火類,這個籃子就裝不得。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東西”一詞由此而來。
五行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古人手裡提著籃子,逛街購物,籃子只能盛木金之類,而不宜裝水火。因此有買東西,而不能買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