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浸淫之辭
-
2 # 有得觀史
劉備漢室之後,根正苗紅,按照儒家思想要求,劉備才是正統,諸葛亮是儒家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在魏蜀吳三大集團中選擇了劉備,就有這方面因素。你讓諸葛亮篡權,他自己就過不了自己的思想關。
劉備白帝城託孤,當著眾人的面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完趕緊下跪,聲淚俱下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著名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提出“承諾與一致”原理,人們承諾的東西做不到就會失去信譽,無法立足社會,所以一般人的行為都會和承諾保持一致。諸葛亮的承諾像繩套牢牢把他套住。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要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沒有篡位的想法,所以也沒有相應的安排,他並沒有把他的兒子安排到重要崗位,為篡位做準備。諸葛亮不往篡位方面努力,也就很難形成氛圍。
此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沒有曹丕那兩下子。諸葛瞻抵抗魏軍時表現的軍事能力很差,在朝中處理各種關係看,他的行政能力也不強。以諸葛瞻的能力,沒有諸葛亮給墊底,很難像曹丕取代漢獻帝那樣取代劉禪。
諸葛亮有權利慾望,會成為權臣。
而他的後代,或者還權於劉家後,劉家的後代,也會同曹操的後代一樣,與主流階級士族妥協。歷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軍政府肯定不能持久,士族的主導還會拖延到隋唐時期。
三國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被常拿出來說,是因為她的與眾不同,而不是她真的改變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