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匯
-
2 # 晴空莽莽
以下我分兩方面來仔細說:
在盛世,曹操“治世之能臣”政治手段:曹操掌權以後全面抑制不法豪強,他說:“夫刑,行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在得到冀州以後,重創豪強,百姓歡喜,司馬光評價說曹操“化亂為治”。
曹操崇尚禮義仁讓,嚴刑峻法,雙手並用,禮法並舉,盛世裡只有仁德也是不行的。
在亂世,曹操亦是明主題主說老百姓在亂世喜歡劉備,究其根源是因為曹操屠過城、劉備愛民如子的形象。
而曹操雖有屠夫之名,其統治之下的北方人民生活穩定,安居樂業,有田耕種有飯吃。尤其是在最惡劣的情況下,曹操為了防止百姓拿到東吳以及西蜀的劣幣,造成財產損失,鼓勵北方人民以物易物進行交換。
《蒿里行》寫到“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足以表他一番憂國憂民之心。
所以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曹操都能成為明主,帶給百姓安居的生活。
-
3 # 詩泉虎詠
在亂世,人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希望有善人來拯救蒼生。能說會道、善哭動聽的好演員劉備,依靠“帝室貴胄”的招牌,當然能欺騙大多數,讓人們相信他是明主,胸懷天下蒼生。加之中國人在亂世傳統上有同情弱者的心理,還以為劉備經常失敗是過於仁厚,生不逢時,心太軟。
曹操呢,起家就在徐州大肆屠城,殺伐太重,凶名遠揚。即便他組織流民屯田,千方百計鞏固根據地,讓北方遭受戰亂的地區經濟民生迅速恢復,而且還寫了同情人民、願意結束戰亂的《蒿里行》,但老百姓打心底裡也不感冒。因為曹操性格高傲自負,沒有那麼多假仁假義,施政務實不注意宣傳,沒有充分利用掌握中央政權的主流輿論優勢造神,反而在形象工程上落伍於對手,被醜化成“太監之後、竊國奸賊”,民間怕他者多,敬他者寥寥無幾。
而到了治世,老百姓日子一好過,就開始“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他們會覺得劉備窩囊,老好人一個,對外妥協退讓,盡是韜光養晦那一套,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不如讓有能耐的強人來執政。
這時,雄才大略的曹操就身價倍增,沒有人會計較他的出身,殺伐決斷成了帝王霸氣。臣民們會對他頂禮膜拜,俯首帖耳,即使像希特勒一樣發動戰爭侵略他國,也會一呼百應。
說到底,這就是民族個性的反映。凡是有封建專制傳統的國家和民族,比如天朝、德國、日本,這種情況都反覆出現。而民主自由立國的,則老百姓相對理性,會選擇性格適中的人做元首,讓國家長治久安。
曹劉對話
-
4 # 閒談三國
我認為題幹中的說法是錯誤的。我認為在亂世之中,百姓不會喜歡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在盛世,百姓會喜歡曹操。
在亂世,這兩個人百姓都會討厭作為兩個諸侯,給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戰爭,所以應該都不受百姓喜歡。
曹操:
曹操的父親在徐州的琅邪避難時,在徐州被害,曹操得到訊息後發兵攻打徐州。本來為父報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曹軍在攻破徐州的郡縣後開始到處破壞,甚至屠殺百姓。正是因為這個,曹操一直被人詬病。
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三國志.魏書.曹操傳》
攻打呂布
曹操在攻打呂布的時候,又在徐州大開殺戒。先是在攻下彭城後,大肆屠殺。然後,在攻打下邳時,因為城池堅固,最後採用了荀攸和郭嘉的計策,掘開泗水和沂水,淹沒了下邳城。這是徐州百姓第二次受苦於曹操。
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
時公連戰,士卒罷,欲還,用荀攸、郭嘉計,遂決泗、沂水以灌城。---《三國志.魏書.曹操傳》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所以是不可能讓百姓去喜歡一個劊子手的。
劉備:
長阪坡之戰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都提到了荊州百姓在曹操來臨時都願意跟隨劉備,體現出劉備是多麼仁義。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蜀書.劉備傳》
入川之戰
入川之戰是劉備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的一次大勝。我們看看這場戰爭中以仁義自居的劉備幹了什麼事。
在攻打成都時,由於守軍有3萬人,同時糧食充足,劉備一時間難以攻下。所以為了激勵士氣,他和士兵約定,攻破成都後允許他們洗劫成都。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劉備再次揭下了他偽善的面紗。
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零陵先賢傳》
夷陵之戰
劉備這個偽君子能偽裝一時但不能偽裝一世,所以當百姓知道他本性時就不會再喜歡他了,甚至會更加討厭他。
在盛世,百姓會喜歡曹操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亂世。所以只能通過一些小細節和黃巾之亂之前的表現進行判斷。
曹操:
1,出任洛陽北部尉,設立五色棒,主張無論是否權貴,有人觸犯禁令就要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皇帝寵信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觸犯禁令,曹操就用五色棒殺了他。
3,在董卓遷都長安後,其餘諸侯全部停滯不前,只有曹操和孫堅兩個人真正的攻打董卓,曹操也差點因此喪命。
4,對受戰爭影響大的區域,進行免稅政策。比如打敗袁尚後,為了恢復民生,曹操下令免除黃河以北的稅賦。
從這些事蹟上,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曹操生在盛世,可以做一個不畏強權,並且懂得治理天下的好官。可以稱得上治世之能臣。
劉備:
1,在遊學期間,劉備不喜歡讀書,喜歡玩狗騎馬,聽音樂,穿漂亮衣服。
2,無論在平原縣,在徐州,在荊州,在益州。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收買人心。
3,入川之後,為了解決府庫不充裕的問題,採用了劉巴的計策,製造大額的銅錢,放入市場,讓市場通貨膨脹。然後自己快速積累財富。
所以,雖然人人都說劉備仁德,但是翻閱史書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劉備做過任何對百姓有利的事情。我大膽的猜測,如果在盛世,劉備應該就是一條蛀蟲。為了自己能爬上高位,他會使用各種卑鄙的手段。
結語如果說曹操是真小人的話,那麼劉備就是偽君子。無論劉備還是曹操,都給百姓帶來過痛苦。但是曹操所展現的才能,讓我相信如果在盛世,他可以是一個有能力又不畏強權的好官。同時在曹操統一北方後,曹操也讓一部分人過上了相對安穩的日子。而劉備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劉備的隱忍確實讓人佩服,但是他給百姓帶來的卻只有痛苦。
綜上,我認為在亂世,這兩個人百姓都不喜歡。如果非要將他倆比個高低,我認為曹操小勝一籌。而在盛世,一定是百姓更喜歡曹操。
-
5 # 傑克拉我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
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劉備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我想這就是世人喜愛劉備的原因,亂世梟雄是可以掌握普通人的生殺大權的,對比同期梟雄,劉備肯定算是很好的一位了。
釋義: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就是一個能幹的大臣;如果是在戰亂之年,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梟雄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這也是曹操的厲害之處,在和平年代保證經紀和社會秩序就是大家是安全的而且有飯吃,誰不喜歡呢
-
6 # 峰迴路轉sgyf
你的這個觀點有道理,老百姓在亂世喜歡劉備,在盛世喜歡曹操。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戰亂之時,劉備註意名譽,熱買人心;曹操生性多疑,有時濫殺無辜
劉備時時刻刻注意打造自己的仁君形象,關愛下屬,愛惜百姓,逃跑時也帶著百姓。劉備的軍隊每到一個地方,老百姓都把他當成保護神,當成靠山。曹操因為多疑,有時候濫殺無辜,像孔融,華佗,還有呂伯奢全家都被冤死,所以百姓對他沒有好印象,懼怕他。
二、曹操治理有方,成效顯著,劉備一路顛簸,治理方面未見成效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明曹操在治理國家方面有一套。當曹操佔領一個地方以後就實行屯田,使地方富裕,同時也解決了軍費問題。劉備在入川之前,沒有自己的地盤,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舟馬勞頓,一路顛簸,確實沒有體現他在治理方面的才能。
這是本人的一點看法,希望大家多多點評。
-
7 # 江東三郎
這個問題三郎來和大夥兒說說。
三國亂世一向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東漢末年,中國陷入了四分無亂,戰火連天的動盪時期。但也有無數的英雄人物,傳奇故事,流傳千古。最具代表性的兩位英雄人物就是劉備和曹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兩個人各自都有鮮明的特點,而且對比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兩個人本身形象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的化身!所以認同劉備所代表的思想的人喜歡劉備、認同曹操所代表的思想的人喜歡曹操!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老百姓思想的演變,對這兩個人物或者說對這兩種思想的看法也有所不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劉備,劉備有哪些特點,又代表了何種思想呢?
1、正統思想。
劉備是漢室宗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代表了繼承的正統性,就像東漢光武帝劉秀起事時一樣,天生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援。
2、忠義思想。
忠:劉備最起碼在大義上忠於漢朝,包括蜀漢也是延續了漢朝的正統名義。
義:桃園結義、劉關張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個故事簡直成了千古忠義的典範了,後世模仿結義的人都自比桃園。而最終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復仇,不惜傾國討伐東吳、最終幾乎全軍覆沒,命喪白帝城。踐行了同生同死的諾言。
3、“仁”“德”思想。
在歷史上,劉備就是仁義的化身,對百姓極為愛護,在逃跑時,不惜放慢步伐,等跟隨他跑路的百姓一起走。對部下極為厚道,長阪坡摔兒子痛惜趙雲以身犯險。
給兒子劉禪的遺言也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這就是劉備在歷史上所代表的形象,現在有很多人說劉備是假仁假義、邀買人心。但是劉備終其一生,都沒有做任何違背其諾言、有損其形象的不當之舉。如果從“論事不論心”的角度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其次我們再來看曹操所代表形象。
1、實用主義思想
曹操極為注重實用主義,不被大義道德所累,換句話說,曹操是不會被道德綁架的。他喜歡做什麼事情,都會去做,除非道德是對他有益的,否則才不管他。曹操喜歡鄒氏、直接搶過來,差點被張繡殺了,損失了被其稱之為“古之惡來”的大將典韋……
當道德對他有用時,他也會去積極維護:他的馬踩了麥田違背了他自己制定的軍規,他割了自己的頭髮說代死……留有用之軀安定天下,這波操作666。
曹操是能屈能伸的,實用主義思想的代表。
2、理想主義思想
這一項為曹操加分很多,曹操有想一統天下,結束戰亂,掃清寰宇,建功立業的理想,同時也對百姓有很深的同情之心。這方面主要體現在他的詩詞中: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
後世由此評價: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鮑信。
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袁渙
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李瓚
3、成功主義思想
曹操一開始也是個小人物,不過是“宦官之後”,在當時的士大夫眼裡,是上不了檯面的,及至後來攻滅“四世三公”的袁紹集團,一統北方,始終保持對南方劉、孫政權的優勢態勢。曹操本身就帶有“逆襲”“成功”的標籤。
-
8 # 墨硯餘生
應該是亂世用重典,盛世懷柔政吧?這也是諸葛先生入川建國施政綱領,曾力排非議和不理解,用重典嚴治紛亂、貧脊、閉塞、落後的大西南。後來使得西蜀、成都大部地區民樂國豐、歌舞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實踐證明,先生的治國方略是正確的!
問題的含意正好倒過來?意思明白。一一劉備懷柔政,曹操用苛法。但西蜀的百姓不會喜歡曹操!北魏的臣民也不會歡迎劉備!分屬兩個國家,也不奇怪。您說東吳臣民會喜歡另兩個國家嗎?所以問題中的百姓有些含混?至於後世說法似乎也無此說?一一個人看法。
-
9 # 憨墨情園
老百姓無論在何時,都喜歡宅心仁厚的君王。而劉備符合老百姓的條件。在戰亂時期,劉備的仁厚,是民心所向。如果劉備得天下,更是老百姓的福氣!
曹操屬於治世之能臣!無論在亂世還是治世,都能遊刃有餘的治理國家,但曹操的狠毒是百姓不喜歡的!即使是治世,老百姓還是更喜歡仁厚的劉備的!這是筆者的觀點。
-
10 # 塞內加爾小黑
亂世買黃金,平安買古董!這句話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亂世梟雄,都希望可以找一棵大樹乘涼的心理!亂世的人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自然可以體會劉備當年的無助和淒涼!遇心相似,同等遭遇故然會拉近同等境遇的人,所以亂世喜歡劉備很正常!曹操自然就是國富民強的體現,平安中評論是非也是一種幸福!想想平安之時自然東家長李家短,王二麻子打媳婦的閒言碎語,亂世災難之亂世情境裡只顧自己性命,誰還去說閒話閒篇?曹操一生統治魏國,霸氣雄壯的國之宰相!自然是安居樂業的象徵,就算火燒赤壁,損毀曹操舉國兵力,曹操也是屹立不倒!所以平安中自然是一代梟雄!穩固不倒!所以平安盛世曹操自然是追捧的明顯!亂世之中哪裡有明星?
回覆列表
劉備和曹操都是東漢末年建立三國鼎立政權的兩位能臣。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雄據西南方。曹操建立曹魏政權基礎,直到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為什麼會出現亂世百姓喜歡劉備,盛世喜歡曹操?這很大方面取決於他們的性格跟處事風格差異。
人常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其實他是善於打感情牌,用這種方式來拉攏人心,聚集力量。劉備出身較曹操好一些,師從范陽盧氏盧植,可謂是師出名門。東漢末年也參加過鎮壓黃巾軍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自身力量弱小,諸侯混戰的年代,他也是不能得志。只好發揮特長,以劉皇叔為招牌,打了一手感情牌,拉攏了很多忠義之士,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輔佐其建立蜀漢政權。亂世紛爭,只要愛戴百姓,百姓就會擁護,覺得就是救世主。
曹操出生宦官世家,自己本事卻很大。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諸侯混戰中他能力挽狂瀾,平定北方,討伐董卓,挾天子令諸侯,足以顯示此人的霸氣。曹操的治國方略也很有一套,崇尚儒學,卻又施行霸道管理。懲處豪強,推行屯田制,鹽鐵官賣,對經濟恢復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