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藍色老爸—山楓心理
-
2 # 指尖幻城210
其實“慾望”這個詞有時候我會理解成為“理想”,所有人都有慾望,只是有時候把這個詞美麗化,成為了我們經常說的“理想”,比如之前在網上經常看到的段子:工作就工作,別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工作。其實這個“理想”可以理解為“慾望”中的懶;還有好多人的理想是成為億萬富翁,其實是金錢美女房車等各類物質的慾望。
有的人為了“理想”可以絞盡腦汁,哪怕遇到困難了失敗了也不氣餒更不會抑鬱,肯定會再接再厲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去奮鬥,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有的則會在得不到的時候去生悶氣,找各種理由藉口,怨天尤人,長此以往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想翩翩永遠得不到,那等待自己的就是抑鬱。
很多時候的抑鬱都是因為自己,而不是因為外在環境,善待自己,心裡能看開過不去的事物,那自己才會越來越好,不要讓自己揹負太多不好的坎。
是否能抑鬱,我們一起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分析。
慾望無法得到滿足,那麼是什麼讓慾望破滅呢?是已經內化到自己內心的規則,還是現實條件的限制?例如,想吃麵包,但是手裡沒錢,但是自己的規則感又不允許自己去偷。這是內心規則在起作用。如果想在家做麵包,但是停水停電,這是現實條件限制。
任何一種限制都會引發焦慮和抑鬱,是否能夠抑鬱最主要看一個人處理情感的自我功能。一定要吃麵包,今天吃不上,餓死也不吃別的東西。這樣的人缺乏人格彈性,自我調節功能不是很好,自己陷入了負面情緒而無法調節,就容易焦慮和抑鬱。
如果自我功能強,吃不到麵包吃饅頭,吃黃瓜西紅柿也解渴,這樣的人格彈性很少讓一個人陷入情緒無法自拔,自然就很少焦慮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