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賊說歷史
-
2 # 讀嗨
劉備身邊的人才,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徐州團隊,然後荊州團隊,最後是益州團隊。
而這三個團隊,都存在著各自問題。
徐州團隊,年紀和劉備差不多大,很多是三讓徐州的時候,陶謙的老部下,甚至要長劉備幾歲,所以在劉備去世前幾年,已經陸陸續續死了不少了。
荊州團隊的問題是除了臥龍鳳雛,徐庶馬良,其他人名氣算不上大(其實是小說著墨不多),所以在劉備死後也沒給他們很多表現的機會(還是小說角度)。
益州團隊人多,地頭蛇,但缺乏進取心,這是個大問題。在劉備死後,蜀漢最多的戲份就是北伐,益州團隊則一心自保,不給北伐拖後腿已經是頗有節操了,怎麼可能再有很多表現呢?
在劉備去世前後,身邊重臣已經老病死了了一批,然後涪陵之戰一些小零碎被孫權收了,在益州大本營心甘情願小透明一部分,能在小說裡大展拳腳的,也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人氣將領了。
當然,這只是小說家的演繹,在真實歷史上,能夠在三國志裡書寫名字的,都是人傑。
蜀漢人才並不少,只是躋身蜀地一隅,缺乏戰略緩衝,人口劣勢明顯,兵力難以和曹魏抗衡,施展的空間有限,實在沒有他們大放異彩的舞臺了。
-
3 # 書劍談
劉備的最大能力在於他完美的把自己的血緣正統和寬仁的人設疊加在一起。
在他的創業生涯裡,劉備一直維持著這樣的人設,這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地盤,人口以及人才。
史書中的劉備具有仁厚,愛才的特性《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講述劉備帶十萬軍民逃奔江陵時候曾講過這樣一句話:
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僅看這句話就說明了
當然,這句話還包括著他對於所謂仁者愛民的思想,但事實上,作為東漢末年,人口稀少的情況下,帶民轉移確實也是為他的割據並創業的團隊,積累最基本的人力資源的必須。當然,這又是屬於其它的考慮了。
正是如此,劉備持續不斷的維持一種仁者且又屬漢家皇室的特性,成功打造出這樣一種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以及對於國家正統為漢認可的人士的喜歡的氛圍。
徐州、荊州、 益州,事實上,這幾個地方除了徐州陶謙非漢家血緣,劉表、劉璋都屬於劉姓宗親,其御下的群臣武將都會比較認同劉家天下這個基本立場,也正是藉助如此,劉備更容易獲得這些地區士子將領的擁戴、認可。
在劉備對這些區域進行吞併的行動後,這些將領不少選擇了歸順劉備,尤以劉璋係為代表。
劉璋系的法正、李嚴、鄧芝、孟達、嚴顏、張任 、吳蘭,劉巴……劉表系下的兩位猛將黃忠、魏延……荊襄士子也多有歸附,最讓人受益匪淺的就是躬耕南陽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的流傳,加深了劉備陣營的合法合規的印象,劉備禮賢下士,眾心歸服深得人心。智神乃是諸葛亮,忠義之神是關羽,張飛喝斷當陽橋,子龍大戰長阪坡,黃忠刀斬夏侯淵,逼的曹操割了鬍子的馬超,太多的橋段故事都是蜀漢的這些名臣大將有關的……
基於這個原因,這會讓大家有個錯覺,所謂天下歸心,所有的猛將良臣都去了劉備這裡。劉備的三顧茅廬更是放大了劉備的賢能。
自此,劉備託孤白帝城後,所謂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錯覺給大家就很好解釋了。這就是因為曾經讓讀者熱血沸騰的最著名的這幾位都是在劉備故亡前後幾年間,也各種原因先後死去,歸於塵土。
劉備死於223年,關羽在220年,張飛在221年,馬超在222年,黃忠在220年,趙雲229年……
這樣的情況就給了大家一個印象,劉備死後,人才凋零。劉備在世,五虎齊聚。
但事實上,劉備死後,蜀漢還持續了40年之久,沒有蜀漢人才的持續貢獻,怎麼會有這麼長的國祚呢。
結語蜀漢人才凋零其實是指跟隨劉備先前創業的幾位重要將領的死去帶來的錯覺。
不過,劉備對於人才的重視以及用人之道確實不用質疑的,所謂有能讓天下歸心的能力,否則撰寫《三國志》的陳壽還是那麼顧念劉備這位先主,書中依舊濃濃的懷舊崇敬之意。可見劉備對於籠絡人心以及協調下屬確實很有些手段。否則,其臨死託孤諸葛,其以退為進的語言用詞都是頗顯劉備的馭人厲害之處。
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一點,劉禪顯然不如其能力。蜀漢人才不能人盡其用,往往內耗嚴重。這也就顯得比不上劉備時期的所謂人才濟濟。
-
4 # 隱者康司馬
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很多後起之秀的年青將領都戰死了,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東吳的大都督呂蒙偷襲了荊州,殺了不肯投降的關羽。劉備在成都稱帝的第二年準備率領75萬大軍討伐東吳,來替關羽報仇。劉備出兵前,張飛又被部將範疆和張達所殺,然後是投奔了東吳。劉備是新仇舊恨一起算,不顧諸葛亮、趙雲等有遠見的大臣苦諫,出兵討伐東吳。蜀軍的年輕將領吳班、馮刁為前部先鋒,他們很快就攻佔了巫縣(今重慶巫山)、姊歸(現在的姊歸)。
東吳的君臣嚇得是六神無主,孫權急忙派出使臣向劉備求和。劉備正在氣頭上,拒絕了孫權的求和。這時東吳的大臣闞澤以全家的性命保舉陸遜為大都督,來率領大軍拒蜀軍。孫權同意並賜陸遜上方寶劍,率領五萬大軍低御蜀軍。
陸遜看到蜀軍的士氣正高而且兵力是自己的幾十倍,於是就堅守要塞不出戰。劉備在夷陵受阻,從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始終找不到和東吳的軍隊交戰的機會,這時正是酷暑難耐的天氣,蜀軍們都認為東吳的軍隊不敢出戰,是逐漸的放鬆了警惕。
-
5 # 歷史演繹
富貴不過三代,為將三世必敗
有句老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那你可知道,司馬遷曾說過“為將三世者必敗!”
當時,王翦之孫王離奉旨攻打趙國,有人認為他是名將之後,肯定能贏,但是有人卻認為,為將三世者必敗,因為前面兩代殺伐過多,後代將遭受不幸,而王離恰好是第三代。後來,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大敗秦軍,果然生擒王離。
雖然,這個理論有點宿命論的色彩,但其實是司馬遷對上千年曆史的一個總結,很少有人能逃得出這個範疇。
一、劉備去世時,第一代文臣武將幾乎全部離世
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所謂亂世出英雄,但凡有點想法的,那時候都跳出來了,而曹操、劉備、孫策等人也在此時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既然要創業,就必須物色能輔佐自己成就王業的文臣武將。
於是乎,兩手空空的劉備,便先覓得有萬夫之勇的武將關羽、張飛,之後又從公孫瓚那裡得趙雲,這就是劉備在中原招攬的第一批人才。就如曹操一樣,他的五子良將很多都從別的諸侯那裡挖過來的,呂布的張遼、袁紹的張郃以及楊奉的徐晃等。當然,曹操也非常中意關羽和趙雲,如果都被他挖走了,劉備也就沒法玩了。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便知。當時,諸侯為了爭奪地盤,紛爭不斷,那便是武將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關羽、張飛、趙雲,還有曹操的那些大將們,幾乎都是一戰成名。這人才想埋沒也難啊。
接著,劉備帶著這幾位跑到荊州避難,在這10年期間,他又招募到諸葛亮、龐統、魏延、黃忠等人。這批人除了黃忠年事已高,其他都比較年輕,心中有夢想和激情。
當益州的法正拋來橄欖枝時,劉備依靠這批新人,兼併了益州。但是,益州和荊州不同,荊州是四戰之地,而益州則偏安一隅,當地將士沒有多少鬥志,除了想創業的法正等少數幾人。
因此,劉備的人才其實大多來自北方中原和荊州,益州比較少。等到劉備去世的時候,北方中原將領幾乎全部離世,老黃忠、馬超相繼去世,就連年紀尚輕的謀士龐統和法正也相繼過世。五虎上將只剩下白髮蒼蒼的趙雲,只有魏延還能獨當一面。
二、將二代、三代人才凋零
雖然關羽、張飛驍勇善戰,然而其子嗣卻不興旺。長子關平和關羽一樣,死於樊城之戰,次子關興,雖然諸葛亮有心栽培他,但他卻年紀輕輕便病逝了。關興嫡子關統早夭,庶子關彝死於魏軍叛亂。
張飛呢,長子張苞早夭,孫子張遵也很忠勇,和諸葛瞻一起阻擊鄧艾,死於蜀魏的最後一戰——綿竹之戰。次子張紹跟著劉禪,一起投降曹魏了。
-
6 # 一場遇見愛情的旅行
在魏蜀吳三國中,劉備的起點最低,而且創業之路艱辛,一生大半時間不是寄人籬下,就是顛沛流離。直到公元209年,劉備48歲時才奪取了荊州,有了一塊相對穩定的根據地。此時不要說曹操,就是孫權都接管江東有9年了。
創業之路如此艱難,願意跟著劉備的人就不多了。在劉備奪取荊州前,一直追隨劉備的只有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糜竺、糜芳、孫乾、簡雍、陳到等人。其他人要麼不看好劉備,要麼像陳登等人雖然也和劉備關係好,不過都有家人、族人拖累,無法跟著劉備浪跡天下,最終棄劉備而去。
所以在劉備打下益州、漢中以後,三分格局形成,此時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還是最少。比如像曹魏很多人都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這句話雖然可能有些誇張,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出了蜀漢人才的窘迫。
更糟糕的是此後蜀漢就連遭打擊,先是荊州之敗關羽兵敗身亡,留守荊州的蜀漢大小官員將領大部分非死即降。接著鎮守上庸的孟達叛變,劉封也因罪被殺。
在劉備攻打夷陵前,法正、黃忠、馬超、許靖等人先後病逝,張飛則被手下暗殺。至此蜀漢軍方四大將領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全部去世。
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又遭到慘敗,劉備手下大將又有張南、馮習、傅肜等人戰死,杜路、劉寧等向東吳投降,黃權則投降了曹魏。
我們可以看到,在漢中之戰劉備集團達到巔峰時刻以後,就因為種種原因損失了大量人才。不僅跟著劉備創業的元老級人物大多去世,就是蜀漢第二代新生力量也損失不小。
所以諸葛亮接手時,蜀漢人才才會如此凋零。
-
7 # 方圓論壇
蜀漢在劉備死後出現了人才斷層的現象,這完全是由諸葛亮所導致的。三國時期和東漢末年的亂世時期不同。東漢末年亂世時期,當時各諸侯軍閥混戰不休,大家相互之間正處於互相吞併的狀態。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激烈的鬥爭也導致各型別人才層出不窮。而且在大家相互吞併的過程中,勝利的一方往往也可以獲得失敗一方的人才儲備。所以當時基本上沒有感覺到人才匱乏這麼一說。
但劉備死後諸葛亮專權後,他就開始了獨裁統治。諸葛亮這個人十分的貪權。他基本上把蜀漢所有的大權都握在了手中。從他逼廢了李嚴和架空了蜀漢後主劉禪,就可以看出諸葛亮這個人權欲心有多麼的重。歷史記載諸葛亮“事無鉅細,皆親自處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絲毫的權利都不鬆手。這麼做雖然可以保持執政的高效性,但確點就是容易使得蜀漢人才培養出現斷層。畢竟人才都是培養實踐出來的。劉備一點權力都不給別人,讓被人拿什麼來練手。沒有實踐又怎麼去培養人才呢?
在加上諸葛亮這個人也屬於拉小山頭的人。對於不是和他一個派系的人就瘋狂的進行打擊。這也是蜀漢人才出現斷層的重要因素。歷史上魏延不就是這麼死的嘛。先是被諸葛亮打壓,使得魏延在北伐之中沒有空間一展所長。諸葛亮死後,魏延好不容易有機會一展所長了,但又因為權利爭奪,被諸葛亮的黨羽給誣陷並且殺死了。可見諸葛亮對於蜀漢的禍害程度有多麼高。也難怪很多人會說,諸葛亮成就了蜀漢,也一手毀了蜀漢。
-
8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問題的背後,就是諸葛亮與劉備的差距所在。
劉備,這裡司馬講的是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他做平原國相那會,就很會招攬人心,或者說是禮賢下士,當時曾有一個刺客奉命刺殺劉備,劉備不知內情,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結果把偽裝成普通人的刺客感動得不得了,於是袒露實情,從容而去。
而稍後孔子的後裔孔融被黃巾軍包圍,別的郡縣都旁觀,只有劉備派出三千人,前往救援,結果成功解青州之圍,劉大耳朵一舉成名——傳到徐州陶謙的耳朵裡,此後才有了陶謙邀請劉備去徐州抵擋曹操、隨後更把徐州讓給劉備等一系列事件。
所以可以這麼講,劉備的魅力,是他做出來的,而不是吹出來的。
但是,我們也不否認劉備頗有心計,譬如說打敗呂布之後,曹操讓他做了一個豫州牧,他便抓住這個機會,舉薦袁紹的兒子袁譚做了茂才(即後世的秀才),當然這不算啥,身為大家之子,袁譚壓根就不稀罕這個,但問題就是:這是一個很大的善意,待到時機適合,這份善意就會得到回報——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後來劉備逃往青州,袁譚恰好駐紮在青州,這就率領軍隊迎接劉備,因此劉備在河北得到了袁紹很大的善待。
當然,光有魅力,不能解決問題。劉備更讓人稱道的,是擅長將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當然,在這一點上,劉備起初表現並不好,譬如他曾讓魯莽的張飛做徐州留守,結果便被呂布襲奪了城池——但這實際上主要是因為他手下可用的人才實在太少。到了後期,你看,他的任用就很完美,譬如諸葛亮和龐統、法正這幾個人,諸葛亮擅長行政,在軍事上略輸,他就讓諸葛只管後勤,而讓龐統來做徵蜀的總策劃——應該說這是很妙的安排,雖然龐統後來死在落鳳坡,但畢竟徵蜀計劃,基本已然實現。
而在拿下益州,謀取漢中之際,劉備依舊沒有用諸葛亮做參謀長,坐在這個位置上的是法正。為什麼?因為法正擅長的是奇謀,《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拿他與曹操陣營的郭嘉程昱相提並論。
甚至在漢中太守的任命上,劉備也有神來之筆,那就是捨棄張飛,選拔了既有武勇又頗諳智謀的魏延。
會用人、敢用人,尤其是擅長選拔人才、給人才發揮能力的舞臺,能做到這些,就是劉備的獨到之處——在三國那個時代,只有曹操能做到這一點,孫權稍差一些。其他軍閥,則完全不在一個等次,所以最後成功的,是這三人。
但是,諸葛亮就做不到這些。
最關鍵的就是選拔人才,諸葛亮一輩子,只選拔出一個武將人才,即姜維,但他卻荒廢了能力遠在姜維之上的魏延。還有趙雲,其實在諸葛亮手裡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諸葛亮選拔了不少文人,如蔣琬、費禕等,都是在他的手裡得到大用。但老實講,他們都是做官的好手,卻不是做事的能手,尤其不是軍事謀略的好手。
其實完全可以這麼講,蜀國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為在諸葛亮的眼裡,只有符合他的標準的人才,才是人才——這就糟糕了!
結果,就是在劉備這邊有千千萬萬人才可用,到諸葛這邊就只剩下了幾十個,而且全是蔣琬費禕這一款,武將則只有姜維這種聽話款。
魏延,當然是頂級的人才,在劉備手裡發揮極大用處,可是在諸葛手裡,不聽話、有自己的想法,就變成了極大的缺點(在劉備這邊是極大的優點),所以即便文武全才,也不能得到諸葛亮真正的器重,最終甚至死在一群官僚手裡——這,實在是蜀漢後期最大的悲劇。
反映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就是劉備時代,能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而在諸葛亮時代,這個一就永遠到不了二。
當然,諸葛粉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事實總歸是事實,文學虛構的三國演義,故事固然精彩,但終究也只能是虛構的故事而已。
-
9 # 古嶽丘壑
蜀國無人才是綜合國力的問題
蜀國丟掉荊州後,國土縮小很多。國土小,意味著土地和人口少。而古代經濟,土地的多少決定著糧食的後勤保障,人口的多少又決定著手工業製造的能力。而人才儲備又是以人口基數和文化以及經濟總量作為基礎的。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以一州之地與中國抗衡”。當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還是在北方中原,隨著北方經濟逐漸的恢復,經濟實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
蜀中國人口約有28萬戶,士兵人數約10萬。吳中國人口約有52萬戶,士兵約23萬。魏中國人口約有103萬戶,士兵約50萬。可見蜀國與魏國的綜合國力差距是以倍數的。
另外,曹魏控制者西涼,西涼是出戰馬的地方。騎兵的作用,在古代不亞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雖然蜀道難,可以擋住騎兵,但蜀國想要進攻魏國,從軍事上說就很難的。這也是諸葛連弩出現的原因,為剋制騎兵。但箭弩等軍事裝備,是要依託強大的手工業製造的,而蜀中國人口的劣勢,是很難保障長期大量供應的。
另外,蜀漢政權並沒有傳說中的“人和”。蜀漢是外來戶,與當地豪強勢力並沒有達到融合。所以,當地勢力也不願真心給蜀漢賣命。
-
10 # 神機叨叨
蜀漢政權以劉備去世為分界線,把前後兩個時期的的人才儲備來做個對比。關羽丟失荊州和劉備夷陵戰敗之前,蜀漢的文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馬謖 等等,武將有關、張、趙、馬、黃,魏延,吳懿,孟達 等等,等到了劉備去世,這批跟著劉備的創一代人才先後故去,或病故或陣亡,到了諸葛亮去世之後,更是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的尷尬局面,能支撐蜀漢的軍事支柱基本上只有姜維一人了。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漢末戰亂時期,天下形勢對人才流動有很大的影響東漢末年,在曹操打贏官渡之戰之前,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先是黃巾之亂,後是董卓進京一把火燒掉了洛陽,挾持皇帝遷往長安,後來又發生了李榷郭汜的長安之亂,關中一片哀鴻。再看關東中原地區也好不到哪兒去,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軍閥混戰,一直打到官渡之戰結束,北方才算安寧下來。而此時的南方相對穩定繁榮,包括荊州、益州和江東,雖然江東和荊州之間也會有些摩擦,但對兩地民生的影響不大。
這種局勢下,很多人就舉家遷往南方躲避兵災,比如,諸葛亮是從山東琅琊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的,益州謀士法正是從關中避兵禍去了益州的;尤其是荊州,當時名士聚集,著名的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司馬徽都隱居在此,諸葛亮和龐統都出自龐德公門下。
所以當劉備佔領了荊州後,藉助自己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和禮賢下士的品德,招攬了不少人才,如謀臣有諸葛亮、龐統、馬氏五常,武將有黃忠、魏延,等等。在奪取益州之後,更接收了益州的一干人才,包括法正、譙周、劉巴等人。
一時人才濟濟,聲勢浩大。
等曹操完全掌握了對北方地區的統治的時候,北方社會秩序已經趨於穩定,民生也開始恢復,人心思定,人們的遷移相對較少,也就不會再出現戰亂時期那樣,人才的大規模流動到南方。
漢代人才的選拔制度和高門世家對人才的培養的影響首先要了解清楚,漢代的人才是如何選拔的,人才都是哪兒來的。
當時的人才選拔主要靠 “鄉舉裡選”,有地方主政官員和鄉賢共同當地品德優秀的人進行考察,並推薦給朝廷任用。在西漢初期,這種制度為國家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有才能的人也不會輕易被埋沒在鄉野裡,但是到了東漢末年,這種人才的察舉權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操縱,從而成為門閥勢力之間博弈和平衡的工具。曹丕時期,魏國實行的 “九品中正制” 對原有的察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緩和了門閥世家與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但選拔制度中還是包含了對 “家世” 的考察,這就使得人才的選拔依舊會受到世家大族的影響,指導隋唐時期,推出的科舉制度才基本上打破了門閥世族對仕途的壟斷。
瞭解了這些背景知識,再來看劉備去世之後,僅據有一個益州外加一個漢中的地盤的蜀漢政權,為什麼人才會和北方的曹魏、江東的孫吳差距如此巨大了。
上面解釋了,漢代的人才最主要的來源是世族大家,在漢代讀書的機會並不是人人都有的,當時的書籍主要是以竹簡的形式儲存,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都需要用竹簡作為媒介,只有世族大家才有好的教育資源來培養自己的子弟。
我們能想到的三國時期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出自世家望族。
諸葛亮出自山東琅琊望族,諸葛家族除了諸葛亮入仕蜀漢之外,大哥諸葛瑾入仕江東,族弟諸葛誕在魏國為官。
司馬懿的司馬氏是河內大族,家族歷史可以上溯到商朝,是頂級的名門,所以司馬懿一直看不上宦官之家出身的曹操也是有原因的。
潁川有荀家和陳家,都是大世族,曹操稱作 “吾之子房” 的荀彧出自荀家,“九品中正制” 創造者陳群就出自陳家。
還有荊州的南郡蒯家,代表人物有蒯良、蒯越兩兄弟;襄陽豪族蔡家,代表人物是蔡瑁;江夏望族黃家,代表人物是黃祖;正是在這幾大家族的支援下,劉表才能在荊州立足紮根。
江東有朱、張、顧、陸四大世家,孫堅父子三人也是在這些世家的支援下才能統治江東,這幾大家族也是人才輩出,比如陸家就有陸遜陸抗父子。
再看益州和西涼這些地區地處偏僻,離漢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相對較遠,沒有形成特別有影響力的高門世族,劉璋時期的名臣像李嚴、劉巴,劉禪後期的丞相蔣琬,都不出自本地土生土長的家族,所以在三國後期,人才培養的乏力也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在當時科舉制度並未建立之時,區域人才的多寡,以及人才的梯隊的儲備能力,是和當時當地社會的穩定與否,與當地高門世家的發展規模密不可分的。
-
11 # 小鴻哥
我覺得劉備在世時,蜀國也不是人才濟濟。首先因為這個蜀漢人才多是受小說和曲藝等影響。小說《三國演義》就不用講了,還有很多平話、戲曲。據蘇東坡《東坡志林》記載塗巷一些小孩很頑皮,於是家長們一起出錢請人來說書。說到三國的故事時,講到劉備打敗仗,小孩們紛紛流淚。當聽曹操打敗仗時,非常高興。因此知道君子和小人的品德,百世後都還有人記得。我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時小孩尚如此尊劉,何況大人?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東坡志林》
在歷代都對蜀漢都是很推崇,特別是東晉、南朝、南宋等。在宋元時期講史、戲曲小說興盛,也使得三國在普通百姓中名播。在晉代叫郭衝的對諸葛亮非常推崇。還編了諸葛亮不為人所知的五件事,旨在稱頌神化諸葛亮。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逐件駁回。五件事中最有名的就是空城計,經過後人及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就有了《三國演義》非常精彩的空城計。元代的講史《三國志平話》把蜀漢推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元朝戲曲小說的興起,使得以三國曆史、故事為藍本的越來越多。
漢君懦弱曹吳霸,昭烈英雄蜀帝都。—《三國志平話》
在明代一部以三國為背景的小說《三國演義》橫空出世。以史書《三國志》為藍本,把歷代所流傳的故事收錄、改編。《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使得更多的人欣賞、佩服、惋惜諸蜀漢。明末清初毛宗崗又《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改編、批註。原本是兩百四十回,縮成一百二十回。中心思想尊劉抑曹沒變,反而更加尊劉抑曹。毛批的比羅貫中的更流行,所以我們今天看的基本上是毛批版。比如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句詞是出自明代嘉靖年間楊慎的詩,這是毛宗崗加上去。
很多人都喜歡看《三國演義》,本人也喜歡。小說一百二十回,以蜀漢人物和事命名的就達八十多回。小說把大量的筆墨用在蜀漢身上,這讓我們更熟悉,反而對曹魏、東吳人物更陌生。這樣產生了一個錯覺就是蜀漢人才濟濟。小說還是把不少筆墨用在曹魏和東吳身上。但是很多人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響,有兩個問題。電視劇《三國演義》把太多戲份集中在主角身上,其他人戲份太少了。第二就是電視劇《三國演義》演員更換太頻繁了。看完後除了那幾個主角,其他人都記不住。
因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根本記不住多少曹魏、東吳的人物。比如曹操這邊重要人物荀彧、程昱、荀攸,有誰記得什麼樣子?更別提張郃、徐晃、曹洪之類。許禇有人記得什麼樣嗎?袁紹那邊的許攸、田豐、郭圖之類的就更沒有人記得。即使小說《三國演義》有出現曹魏、東吳人物,很多人都陌生吧。反觀蜀漢的文武,很多人更熟悉吧。
還有就是小說《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孫)的主題思想。像鎮守西線的大將軍曹真,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就是一個無能之輩。公元221年平定河西之戰,就可見其軍事能力。據史書記載河西之戰曹真斬殺胡人五萬,俘虜人口十萬,牛羊一百一十萬。(比當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戰績還要大)當時擔任大將軍軍師的是杜襲。很多人根本不認識這個人。據《三國志》在曹操擔任丞相時,長吏就是杜襲。而且杜襲經常獨自跟曹操聊到深更半夜。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書》
但是即使在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裡蜀漢的人才也不見得很多,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忽視另外兩國。現在返回來講一下歷史中的三國。我們都知道三華人才鼎盛,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是因為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是蜀漢的人才在數量是遠遠比不上曹魏。雖然在單個方面上蜀漢有強過曹魏的地方。比如丞相之才,曹魏就沒有人能比得上諸葛亮,但是架不住曹魏這方面的人才多。因為曹操其名望家世都不是劉備能比,而且起家早。好多人才早就讓曹操收攏過去了。劉備從討黃巾二十多年間,真正為一方諸侯的也就據有徐州那一年多,大部分時間都去顛沛流離。雖然劉備是英雄,但無用武之地。單就這一個,很多人才都望而止步。
我認為歷來成就霸業(功業)的人需要三種人才。即股肱、謀主、爪牙。股肱是指腿和胳膊。歷來帝王把輔佐之臣比喻成是自已大腿和胳膊。所以股肱指的是輔佐之臣。謀主就是為主子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爪牙是指動物的爪子和牙齒,是進攻的武器。用比喻將軍,是國家的爪牙。蜀漢的股肱是諸葛亮,謀主是法正,爪牙是關羽、張飛、馬超。
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三國志先主傳》
但是蜀漢在人才整體數量質量上還是比不上曹魏。比如曹操身邊的荀彧,號稱王佐之才。而且荀彧跟諸葛亮很像,既是股肱又出謀劃策。當初荀彧來投,兩人相談後。曹操非常高興地講: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張良,曹操把荀彧視作張良。於是荀彧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後來荀彧就一直坐鎮後方,但也推薦了戲志才、郭嘉、荀攸、鍾繇等人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除此外還有賈詡、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再往下的杜襲、徐邈之類的也不在少數。蜀漢也就龐統、法正、劉巴,連孫策都比不上,怎麼說孫策也有四個謀主。
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張)良、(陳平)平之亞歟!—《三國志》
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
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三國志孫策傳》
蜀漢的地盤只有益州,但人才卻非一州所有。我把蜀漢的人才劃分成四類。第一類是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趙雲、陳到、劉琰、簡雍等。但建國前後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沒死的也年齡大了。第二類是從三輔、荊州南陽、北方避亂入蜀的人才。比如法正、董和、吳懿、吳班等。但隨著北方一統和三國鼎立,避戰亂的已經幾乎沒有了。第三類是隨劉備入益州的荊州人,比如龐統、馬良、馬謖、魏延、宗預、蔣琬等。但自公元219年荊州丟失,蜀漢再也不能從荊州補充人才。第四類是益州人才,比如黃權、王平、馬忠、張翼、張裔等。蜀漢只剩一州之地,人才是無法跟據有九州的曹魏和據有三州的東吳相比。
從公元219年失荊州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敗。據我個人統計投降、戰死有名字記錄的有三十多人。沒有名字記錄的就更多了。這些人才是多年所收攏的四方人才。特別是夷陵之戰,蜀漢的精銳盡喪。光黃權江北軍投降魏國的中高階將軍就達三百多人。當時黃權所部是一萬人左右。
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讀通鑑論》
(黃)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魏書》
有一句話能回答這個問題。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就是說千里馬什麼時候都有,所缺乏的是能識千里馬的伯樂。也就是說人才什麼時候都有,所缷的是能識人的明主。最重要的是時勢造英雄,但凡天下大亂(爭霸)之際都會湧現出一批人才。如果不是漢末大亂,劉備一生也只是織蓆,撐死也最個縣令。就像曹操曾講他以前想能做徵西將軍就很滿足了。比如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人才,一個縣就具備了。丞相蕭何當初只是沛縣屬吏。曹參當初是沛縣監獄長。夏侯嬰是沛縣管馬車。盧綰是劉邦發小。樊噲賣狗肉。周昌是沛縣卒吏。周勃在沛縣時編蠶匾為生,有時還給辦喪事的人家吹喪樂。
從歷代的史書來看,無論是名相、名將都是集中在開國時。如果王朝時間久,中後期也有不少。但遠遠不能跟開國時相比?如果王朝時間短,後期有但也是很少。比如曹魏的名將、謀士這些在曹操時代很多,曹操之後又有多少呢?東吳也是如此,前期創業有四大英將、十二虎臣,謀士眾多。孫權之後又有多少呢?
我覺得世人對於蜀漢,特別是諸葛亮過於吹毛求疵。沒有人才,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培養人才。北伐不成是因為諸葛亮不懂軍事。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東吳後期又有多人才呢?怎麼沒有人講孫權沒有培養人才。曹操沒有一統天下,是因為曹操不懂軍事嗎?論戰爭次數規模,曹操和孫權遠勝諸葛亮,但從來沒有人講他們窮兵黷武。蜀漢沒能一統天下,是因為諸葛亮《隆中對》有問題。照這樣說來,東吳不能一統天下是因為魯肅《榻上對》的問題嗎?
我前面也講過了蜀漢的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本來就不如曹魏和東吳。那是因為劉備起點太低,這使得前期劉備很難招纜到人才。北方的人才大多都歸曹操了。第二個劉備只佔據荊州和益州,其人才大部分是這兩個地方的人。失荊州、夷陵之敗又損失一大批人才。劉備死後,蜀漢只剩益州之地。怎麼比得過據有九州的曹魏和三州的東吳。像東吳其主要人才都不是荊、楊、交三州的人。
蜀漢後期沒有人才,很多人把責任歸結於蜀漢打壓益州本土人才和諸葛亮沒有培養人才。那東吳呢?請問在東吳做到高官的三州之人有多少呢?荊州就一個潘濬做到九卿之一的太常,難道荊州沒有人才嗎?像益州人秦宓、杜瓊、王謀、何宗等人都蜀漢官居九卿。東吳各地撐握地方軍權的都不是江東人,都是清一色淮泗人(淮泗派)。陸遜給打發到南昌,既遠離京師又不在抗魏一線。顧雍雖是丞相,但也只是顧問而已。
公元223年劉禪繼位,任命諸葛亮丞相、開府治事、益州牧。諸葛亮起用任用了大批人才,這些人在蜀漢初中期都發揮很大。諸葛亮治國用人首先是在於賞罰公正。益州人張裔經常稱讚諸葛亮:公賞賜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關係親近的人,官爵無功不可得,刑罰富貴權勢不得免,這就是聰明能幹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為國的原因。
常稱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諸葛亮當政後,起用了很多有才之士。像蔣琬、李邵、馬勳、宗預等人。秦宓、五梁、杜微等都是益州傑出之士。秦宓、五梁、杜微這些人都是益州的俊傑之才。益州人杜微在劉璋、劉備時期都以身體不好,不願意做官。諸葛亮派人用車把杜微接過來。考慮到杜微聽不見,於是諸葛亮當場用筆寫跟杜微交流。可見諸葛亮對於人才的愛惜和尊敬。當初曹操徵辟司馬懿幾次也不來,最後曹操講你再不來就抓起來。
闢尚書郎蔣琬及廣漢李邵、巴西馬勳為掾,南陽宗預為主簿,皆德舉也,秦宓為別駕,犍為五梁為功曹,梓潼杜微為主簿,皆州俊彥也。
因為蜀漢地盤有限,諸葛亮除了任丞相還兼任益州牧。相府、牧府的官員下面列一下名單
丞相府:長史署(留)府事張裔(益州人)、參軍(長史)署(留)府事蔣琬、長史王連、參軍署留府事馬忠(益州人)、參軍馬謖、參軍王平(益州人)、參軍費禕、參軍姚伷(益州人)、司馬魏延、參軍長吏署府事楊儀、長史留府事向朗、主簿宗預、杜微(益州人)、掾馬齊(益州人)、令史(主簿)董厥、典軍書記(令史)樊建、主簿胡濟、西主簿楊顒、記室霍弋、令史賴厷等(署府事即統領丞相府軍政事,相當於副丞相,留府事即代理丞相行使職權。)
益州牧府:別駕秦宓(益)、治中從事馬忠(益)、治中從事李邵(益)、勸學從事譙周(益)、從事中郎李豐(與蔣琬共居相府事)從事杜禎(益)等
從這些名單看出丞相府則是由荊益為主。益州牧府清一色的益州人,只有李豐不是。劉備時期益州牧府也是清一色的益州人。可以說是蜀人治蜀,而且益州人張裔、馬忠都署府事。中央九卿也是多以益州人為主。
諸葛亮對於年輕一代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視和培養。在諸葛亮跟諸葛瑾的書信中提到諸葛亮讓蜀漢官員子弟都去負責運糧,其兒子諸葛喬也是跟他們一起。今使(諸葛)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一國丞相之子,沒有特殊,而是跟諸子弟同甘共苦,為國盡力。丞相府掾姚伷向諸葛亮推薦了很多人才。諸葛亮對相府官員稱讚:“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進人者各務其所尚,今姚掾並存剛柔,以廣文武之用,可謂博雅矣,願諸掾各希此事,以屬其望。”對於年輕才俊的早逝,諸葛亮也是十分痛心。丞相府主簿楊顒去世,諸葛亮為之流淚三日。(楊)顒死,(諸葛)亮垂泣三日。諸葛亮在給張裔、蔣琬的書信中講:張裔、蔣琬的信中寫道:“令史失去了賴厷,掾屬失去了楊顒,這是朝廷裡的重大損失啊。”
在諸葛亮當丞相前就推舉了不少人才。例如犍為郡功曹楊洪,在諸葛亮的推舉下做了蜀郡太守。楊洪部下門下書佐何祗,數年之後也做到了廣漢郡太守。所以益州地區的人們都佩服諸葛亮能做到人盡其用。蜀漢前中期是由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執政,益州人對他們的評價很高。益州人評價他們為四英。蔣琬、費禕、董允三人都是諸葛亮培養重用的人才。蔣琬還是個縣令時,因為經常不理政事又常喝醉。劉備大怒要處死蔣琬。諸葛亮求情講:“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意思是說蔣琬是國家棟梁之材,不是僅限於治理一個縣。而且他為政是以安定百姓為主,不會去做表面功夫。請主公多加考察。劉備看在諸葛亮的面上只是把蔣琬免官。以諸葛亮當時的地位,也注意到了當時只是縣令的蔣琬是社稷之器。
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
諸葛亮當政後起用重用培養蔣琬,讓其作為益州人張裔副手留府事,即代諸葛亮處理相府事。張裔去世後,蔣琬為正,益州人馬忠為副,共署府事。也就是說由他們兩人代諸葛亮處理丞相府事。這不是在培養人才嗎?讓他們提前熟悉軍政事。當年劉備就是讓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基本上諸葛亮北伐,後方的事都是交給蔣琬。
(諸葛)亮數外出,(蔣)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
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去世,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當時統帥諸葛亮剛死,遠近的人都憂心忡忡。蔣琬才幹出類拔萃,處在百官之首,既無悲慼表情,又無歡悅聲色,神態舉止,一如既往,由是大家心底漸漸佩服。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諸葛亮遺命的第二個接班人費禕,諸葛亮早就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在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歸來,群臣出城數十里迎接,很多年齡官位都在費禕之上,但諸葛亮特意讓費禕跟自己同坐一車回去,這件事起大家對他都刮目相看。丞相亮南征還,群寮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費)禕右,而(諸葛)亮特命(費)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不久後諸葛亮派費禕使吳。孫權都預料其將來會受諸葛亮重用(接班),不能常出使東吳。(孫)權甚器之,謂(費)禕曰:“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在後來諸葛亮北伐都帶上費禕,任參軍、中護軍、司馬。諸葛亮去世後,費禕任後軍師、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公元244年魏國大舉伐蜀,大將軍費禕於涪城率軍救援。出發前光祿大夫來敏前至費禕處送行,要求和他一起下圍棋。這時軍報紛紛傳來,人馬均已披掛,嚴整待令出發,而費禕與來敏仍專心下棋,毫無不安厭倦的神色。來敏說:“我只是試探一下您而已,您確實讓人放心,一定能打敗敵人。”
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求共圍棋。於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禕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
侍中守尚書令董允也是諸葛亮賞識培養的人才。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擔心後主劉禪年紀尚輕,缺乏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認為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於是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丞相(諸葛)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劉禪漸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更想擅權專政,董允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作歹。(董)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黃)皓。(黃)皓畏(董)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黃)皓位不過黃門丞。董允去世後,黃皓越擅權專政,益州人就越懷念董允。蜀人無不追思(董)允。
董允為人恪守正直,從不高高在上,總是禮賢下士。有一次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約定時間遊宴,車駕都已經準備好了,而郎中董恢前來拜見,董允馬上停下來接待他。董恢當時年少官微,見董允為他這個下臣而操勞,甚為不安,於是請求離去。董允不答應:“本來出行的目的就是與志同道合之人遊玩暢談,現在君已屈尊來見,剛要一起好好說說話,卻要舍掉此談,去參加那個宴會,這不合適。”於是便與費禕等罷駕不去遊玩了。他堅守正道、禮賢下士,都像那樣。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
諸葛亮在世時已經培養了一下代的人才,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王平、馬忠、宗預、鄧芝、霍弋、張翼等。一代人做一代事,以後的事情就不是諸葛亮所能知。比如蔣琬,諸葛亮北伐時讓其署(留)府事。南征時讓馬忠獨自率領東路軍平叛。後來又讓其作為蔣琬的副手署(留)府事。蜀漢自建立以來,前中期文武幾乎都是諸葛亮提拔任用。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由蔣琬接班。公元234年—253年:
蔣琬總統國事、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大將軍、錄尚書事、開府、大司馬
費禕大將軍、領益州刺史、錄尚書事、開府
董允侍中守尚書令
姜維衛將軍、錄尚書事
王平漢中都督、鎮北大將軍、
馬忠庲降都督、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
鄧芝江州都督、車騎將軍
蜀漢的三個重鎮漢中、江州、南中,均設都督。諸葛亮去世後由王平、鄧芝、馬忠鎮守,兩個益州人一個荊州人。史書稱讚:是時,王平在北,馬忠在南,鄧芝在東,鹹著威績 。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在公元228年北伐時是參軍馬謖的先鋒。因其戰前連規諫馬謖,戰時鳴鼓自持,戰後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諸葛亮嘉獎重用王平—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公元234年蔣琬升王平為後典軍、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漢中副都督。公元235年封安漢侯、漢中都督。公元238年蔣琬任王平前護軍,署府事。(署大將軍府事)公元243年任王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公元248年王平去世。
馬忠是益州巴西郡人,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府,任命馬忠為門下督。這個門下督就是護衛相府侍衛長官。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任命馬忠為牂牁太守。馬忠獨自率領東路軍平定牂牁郡。公元230年諸葛亮任命丞相參軍,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領州治中從事。即是馬忠協助長史蔣琬署留府事,即由他們兩人統領和代理丞相。而且兼治中從事。當年劉備做荊州牧時,治中從事這個職位是給龐統。說明諸葛亮也把馬忠作為蔣琬日後的幫手來培養。公元231年諸葛亮把馬忠調到前線經營戎事,即參謀軍事和打理軍營。公元233年任馬忠安南將軍、封彭鄉侯、庲降都督鎮守南中。公元244年魏國伐蜀,大將軍費禕率軍救援漢中。朝中事由馬忠負責。公元249年馬忠去世。
鄧芝是荊州義陽人,漢末避亂入蜀。公元223年鄧芝主動找到諸葛亮建議恢復跟東吳的聯盟。在鄧芝不負諸葛亮所望,使孫權同意聯盟。孫權寫信給諸葛亮:丁厷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隨後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去世後,鄧芝坐鎮江州。
諸葛亮培養人才都是從實踐開始。比如蔣琬一開始作為副(留)署丞相府事,後來讓他做正(留)署丞相府事。費禕則隨軍北伐。馬忠鄧芝這樣的年輕俊傑,一開始也是沒有帶過兵打仗。徵南中時讓馬忠獨自率領一支軍。後來又讓馬忠副(留)署丞相府事。鄧芝第一次率軍打仗是跟老將趙雲一起,後來也多次隨諸葛亮北伐。王平帶過兵打過仗,級別雖不高。但透過街亭之戰,諸葛亮把他提拔起來。統帥精的無當飛軍,負責諸葛亮大營事。
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軍政由蔣琬和費褘執政。他們都延續諸葛亮既定的治國政策。北伐停止了,休養生息二十年。但對於國防他們重來沒有放鬆,依然秉乘諸葛亮的政策。諸葛亮《戒備》: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
所以蔣琬、費禕執政時都是非常注重國防戒備,就算魏國不來打,也是做好準備。要知道自蜀漢立國42年間,曹魏只打過蜀漢三次,公元230年、公元244年、公元263年。但他們還是常年坐鎮漢中、涪城、漢壽(葭萌)等戰略要地。涪城類似於漢中的戰略地位。涪縣之北就是陰平郡。葭萌城(原來屬於廣漢郡)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陰平是蜀漢東北重要葭萌關、白水關、江油關屏障。這也是曹魏不敢小視蜀漢的原因之一。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諸葛亮)、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皆鎮漢中。(涪城)於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費禕)鎮之。(葭萌)蜀亦大將軍(費禕)鎮之。—《華陽國志》
但是到了公元255年時,蔣琬、費禕、董允、王平、馬忠、鄧芝等人皆死。從史書記載來看,鄧芝是年過七十而死,其餘不詳。個人推測蔣琬、王平,年紀稍大。最可惜是費禕,在公元253年被魏國降人郭循所刺殺。自董允去世、費禕被刺身亡。蜀漢再無人能壓制劉禪和宦官黃皓。蜀漢走向衰弱。
禕當國功名略與蔣琬比,而任業相繼,雖典戎於外,慶賞刑威,鹹諮於己。承諸葛之成規,因循不革,故能邦家和壹。自禕歿後,閹宦秉權。
蜀漢宦官當政,有識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而受打壓。比如羅憲因不依附黃皓,給貶到永安。蜀亡後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三萬人半年。如果蜀亡時由羅憲領兵去打鄧艾,也許就是另一番結果。蜀亡時卻召黃皓親信閻宇率軍西還,直到劉禪投降也不見這支軍隊的蹤影。如果讓羅憲率軍回來就一樣了。鎮守南中的霍弋,向劉禪請求入成都勤王。劉禪居然以備敵既定不許,這是什麼邏輯?公元264年劉禪去了洛陽,司馬昭宴請劉禪和故蜀漢臣。席間表演蜀舞,蜀漢舊臣無不落淚。只有劉禪喜笑自若。司馬昭對賈充講: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回覆列表
為什麼劉備在世時,人才濟濟,劉備死後,蜀中國人才凋零呢?
有三個原因:
1、劉備和諸葛亮的差距劉備的才能不如諸葛亮,但是劉備有一點比諸葛亮強,那就是對於人才的判斷力。
諸葛亮則不一樣,他的綜合能力實在太強,所以很多大事小情他都親自過問,沒有刻意培養以及招攬人才。
這就使得蜀國的人才庫得不到“活水”的補充,人才自然逐漸凋零。
2、一代不如一代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他們的後代卻沒有他們這般優秀,這樣就導致蜀國的人才大不如從前。蜀國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優秀的人才,關興、張苞、趙廣、趙統等人都不如他們的父輩們出色。
在文臣方面費禕董允等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但是出征的將才越來越少,導致最後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本來還有一個魏延非常給力,但是諸葛亮不願意用他,最後還用計把他殺死,徹底讓蜀國後期沒有將才可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