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木蘭姓什麼,什麼國家,這個國家跟哪個國家打仗?木蘭會織布,什麼民族?發軍帖是個什麼兵制?市場上可以買到戰馬,怎麼能買到戰略物資,這是什麼地方?黃河那一段?黑山頭在哪裡?燕山是泛指晉察冀還是北京?賞賜的都是啥?可汗為何又說天子,文學手法嗎?尚書郎是什麼職務,還是歌詞泛指的某個武職?千里足是馬還是駱駝?爺孃出郭迎女,是村郭還是城郭?木蘭就算16、17歲入伍,也當了十來年的兵,她姐姐多大了,怎麼還在家裡?著我舊時裳,是zhu還是zhuo?是shang還是chang?同行十二年,是hang還是xing?雄兔和雌兔,真的是撲朔和迷離的嗎?誰抓起來試過?軍書十二卷、策勳十二轉、同行十二年,哪個朝代哪個民族是這樣表示“n個”的?岳飛的十二道金牌也是這個意思麼?木蘭每年掙多少錢?如果戰馬死了,誰負責補充?

回覆列表
  • 1 # 水一白聊歷史

    《木蘭詩》約作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最早被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後被《樂府詩集》收錄,而流傳至今。

    按照文中所提到的“可汗”、“黑山頭”、“燕山胡騎”等等字樣,大致推測其歷史背景就是北魏時期。北魏的首領拓拔氏確實是歷史記載中最早使用“可汗”字樣的遊牧民族,後來建北魏國,這也就對應上了後面所提到的“天子”字樣,更映襯了當時北魏遊牧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初期的歷史背景。而胡騎應該是指當時北魏北方的死對頭——柔然,而黑山也即是今內蒙的小罕山,與燕然山相契合。

    柔然與拓跋氏之戰早在北魏未建國之前便已開始,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後來北魏建國曾一度將柔然驅逐至漠北,但在北魏向南謀劃中原之地的時候,柔然卻又在北方不斷髮展壯大,並在北魏建國十一年後建起了柔然汗國,成為北魏北方最大的威脅。

    《木蘭詩》中所描寫的歷史背景很可能就是北魏對柔然的戰爭,而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9年北征柔然,北魏軍隊西接張掖、北度燕然山,一舉重創柔然,應該就是《木蘭詩》中所說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時刻。

    衣錦還鄉的花木蘭受到拓跋燾的接見,卻婉拒了他的高官厚祿,返還家鄉。

    至於說木蘭姓什麼,說法還是挺多的,有說姓“任”的,也有說姓“朱”的,不過我還是更願意相信祖沖之《述異記》中所說的“花”姓,畢竟他生活的年代更接近一些。

  • 2 # 開著皮卡打坦克

    無名無姓實際上木蘭也只是一個代稱,無論是花姓還是朱姓都是出自後人杜撰,花姓出自戲曲這個很好理解戲曲作為文藝作品出場任務必須要有名有姓,朱姓出自清代的縣誌但年代如此久遠八成是後人附會。

    漢族這個不用說

    南北朝時期兵制非常混亂,既有柚木民族的全民皆兵傳統也有漢朝末年留下來的部曲制度,從木蘭辭裡的描述來看應該是全民皆兵式大範圍徵兵。

    古代馬匹不僅是軍隊要用民間也要用,對於民間來說好馬標準實際上和軍隊的要求並不大,都是個頭大力氣大有膘耐力足就是好馬,所以民間是能買到絕好的馬的,主要看你有沒有錢,木蘭能買到駿馬說明他家相當富足的。

    黑山一大片地名的代指,並不是某一座山,類似於現在的XX山區。漢末黃巾起義的一部黑山賊,指的就是在黑山地區活動的黃巾軍,位置大概在河北最南端。燕山就是燕然山,原詞中說的是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可見這地方肯定不是漢地,而北京晉察冀在戰國時期就是燕趙的領土。燕然山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中的燕然,當年東漢大將竇憲大敗匈奴,一路打到了燕然山在燕然山刻上了記載功勳的石刻記載輝煌的勝利。燕然山如今的外蒙古,位於外蒙古中部偏北。

    北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所以天子和可汗的稱謂都對。

    尚書郎指的尚書省中的郎官,北魏官制沿用於晉,尚書省下設六曹也就是以後的六部。尚書省的主官就是實際上的丞相,封尚書郎可以理解為在中央部級部門上班。

    哪這麼多問題,煩了不想寫了,將就著看吧。

  • 3 # 大秦之腔153234656

    木蘭應該姓什麼真不知道,大家都叫她花木蘭,也許應該姓華吧,或者姓穆也未可知!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廣為流傳,南北朝時期無名氏的一首“木蘭詞”流傳至今,高中生都會背誦,由於“木蘭詞”廣泛流傳,很多人喜歡了花木蘭這個人物,把她作為愛國保家的道德模範,替父從軍的孝心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因此,“木蘭詞”被改寫為豫劇,秦腔,京劇,電視劇,小說等作品……

    據考證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北魏與柔然人經常開戰的。木蘭父親是職業軍人,由於父親年老多病,木蘭替父從軍,故事由此開始……

    文學作品中 《木蘭辭》最早出現於南陳時期,也就是南北朝時代。到唐代時,花木蘭的故事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說了。所以我們可以將她所處的朝代,確定在隋唐朝之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從這些詩句,以及她替父從軍的制度來看,花木蘭所處的時代,實行的應該是府兵制。也就是世代是軍戶,打仗還需要自備駿馬、武器裝備,這些都與《木蘭辭》中的詩句很相像。

    而中國歷史上實行府兵制的時代是從西魏宇文泰開始,到唐朝唐玄宗時期廢除。也就是說花木蘭應該是南北朝時期北朝之人。

    而《木蘭辭》中,對皇帝的稱呼是“可汗”,雖然李世民被成為“天可汗”但是,這是少數民族的稱呼,一般都是稱為皇帝。而能被稱為“可汗”的皇帝,則應該是少數民族,也就是北朝的鮮卑人。這樣就基本可以斷定,花木蘭是北魏到東西魏之間見的人。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那麼花木蘭的敵人又是誰呢?從花木蘭的行軍路線可以看出,她是跟著部隊一直往北走的,所以她的敵人應該是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而不是南方的南朝。在當時能對北朝產生威脅的,自然只有柔然人。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柔然雖然與北魏的鮮卑是同一個祖先,但是北魏來到了中原,而柔然則在草原上發展。北魏建立後,柔然不斷對北魏進行侵擾,為了抵抗柔然的進攻,北魏只能各家各戶徵兵,進行反擊。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弟弟又小,於是花木蘭只能替父從軍,參與征討柔然的軍事活動。

    最後花木蘭得勝歸來,卻不要任何賞賜,只求回到家中,變回那個女子。

  • 4 # 相聲小達人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裡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 5 # 戲曲與生活

    花木蘭姓花《木蘭詩》日:

    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我們讀書時這篇木蘭詩都耳熟能詳。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主要歸功於《木蘭詩》這一方民歌絕唱。這首長篇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花木蘭有傳說姓朱,有說複姓木蘭

    有說姓魏。時代《四聲猿》中說她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母親袁氏,大姐花木蓮、小弟花雄,一家五口。這一說法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

    花木蘭是隋朝人,其人其事《木蘭

    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多並無記載。故花木蘭其生卒和故里有很大爭議。花木蘭是一戲名,故居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

    花木蘭替父從軍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北魏太武帝年間。花

    木蘭替父從軍,多次出擊大漠兵伐柔然漢國的戰爭。戰場上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征戰十二年之久,但卻無人發現木蘭乃女兒身。戰爭狼煙平息歸來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有詩日:

    將軍百戰死,將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卷,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第二種說法:隋帝義寧年間,匈奴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

  • 6 # 楚塞江郎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是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的故事是一篇波瀾壯闊、英勇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敘事長詩《木蘭辭》中,該詩大約創作於南北朝的北魏年間,最初被發現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中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雜劇,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的家庭成員格局基本形成。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等皆提到木蘭姓花。

    另有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除此外尚有木蘭姓魏的說法。還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據木蘭祠有關資料記載:(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後人為紀念這位女英雄,就在她的故里現河南省虞城縣營郭鎮修建了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木蘭祠始建於唐代,後又經多次重修擴建。至清代時,佔地為一萬多平方米。祠堂內外有十餘塊歷代名人、官吏讚美花木蘭的詩文、書畫碑刻。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留詩道:“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詩曰:“帕首弓腰出閣姿,卷漳營郭記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原祠毀於1943年戰火。現在石碑兩通。據祠中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之前,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莊(今廢)。北周時可汗募兵,本是其父被徵招應,但因他年老體弱,難以隨軍出戰。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幼。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諡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

    若據此說,則木蘭所在的國家應該是北周,而她出徵去打仗的物件,應該就是同一時期的北齊高氏政權。不過,這只是史學界對木蘭研究的眾多成果中較被認可的一種說法而已,同時還要另一種說法,在社會上影響也非常巨大!其主要內容如下: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打仗。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她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很大,不僅赦免其欺君之罪,還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當官,繼續為國效力,但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就拒絕了皇帝的封賞,並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相關資料:花木蘭(412年-502年),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的女性化身,因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時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蹟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樑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鬆等,又募資修祠立碑。

    綜上,木蘭現今最為認可的姓氏是姓花,其次為姓魏;南北朝時北周或北魏人;其出征作戰的敵對方據史家考證為北齊的可能性大,但我個人則較傾向於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

  • 7 # 從頭開始學語文

    一般的說法,多以為“燕山”就是“燕然山”,是東漢竇憲曾經勒銘過的地方,北魏太武帝也曾經追擊過柔然大檀,直至“燕然山”。

    可是“燕然山”究竟是遠離邊境千里之遙的地方,在歷史上若到了那裡不是勒銘而還就是要凱旋歸來,總之是近於戰役的結束而不是作為戰役的開始的地方。

    而從《木蘭辭》中“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的緊張氣氛看來,絕不是戰事已到了尾聲,而是戰事方興未艾,那麼為什麼在“燕然山”那麼遠的地方開始與敵人相遇呢?

    這就成了一段疑案。其實可疑的還不止此,按“燕山”就是“燕然山”(約在北緯四十八度)的解釋,“黑山”自然應該就是魏太武北征時所出的“黑山”,這山在北魏邊境上,約為北緯四十度,與“燕然山”相去,僅南北距離就約八百公里(實際距離近一千公里)。

    可是《木蘭辭》中卻說

    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木蘭才到了“黑山”頭,難道就能聽見八百公里以外“燕然山”上的胡騎聲嗎?況且木蘭的家鄉雖難確定,可是北朝最南的邊境也不過北緯三十三度左右,木蘭的家鄉距“黑山”至多為七百公里,為什麼又不聞爺孃喚女聲呢?這裡因此絕不能用誇張手法之類來勉強解釋。

    ——以上回答節選自林庚《〈木蘭辭〉中的燕山和黑山》,詳情可自行查詢

  • 8 # 舞陽侯

    花木蘭,人物是虛構的,歷史背景,南北朝時期,北魏人,主要描寫的是北魏與柔然的戰爭中發生的事。

    柔然,我個人認為存在比較低,沒有匈奴,突厥,女真,蒙古的存在高。我想可能與和柔然對抗的北魏,本身是鮮卑政權有關。畢竟不是漢族政權,所以歷史著墨比較少,至少沒有什麼膾炙人口邊塞詩,除了木蘭詞。

    本人不是大漢民族主義,客觀上講,北方草原文明作為與中原文明相生相伴的存在,一直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無論誰佔據中原,首先要考慮的都是北方草原,即使中原政權來自草原!

    柔然就是趁著鮮卑進入中原的空擋,崛起的草原民族。同樣和以往的中原政權一樣,北魏和柔然的戰爭,依舊打的激烈!

  • 9 # 梨園之戲

    隋以前北魏時期。虛構人物。木蘭詩出自北朝樂府,是一首長篇詩歌,以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封爵為主線。詩中的木蘭父親年近六十吧(記不太清了),要受到政府的徵兵要求,北魏軍制與唐府兵制類似,服兵役的人有土地,不用納稅,要自備軍事裝備,在二十到六十要定期參加軍訓,隨時出戰。木蘭出征,用的自家馬匹。

  • 10 # 花近高樓1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

    婦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這首《李波小妹歌》和《木蘭辭》一樣,都是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李雍容英姿颯爽的女英雄形象,和花木蘭如出一轍。

    碰巧不久前見過一套《花木蘭徵北》(四冊·油印線裝本)。書上記載花木蘭是山東琅琊人。

    漢人爆發出來頑強戰鬥力,讓鮮卑族北魏朝廷頭痛不已,最後不得不改變策略,由征剿改為安撫,承認漢人在當地的利益,作為交換條件,北魏出兵征戰時,漢人應提供相應的士兵。

    花木蘭的家庭是漢人塢堡兵戶,孝文帝時期,北魏曾經對柔然發動過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

    北魏孝文帝改制漢化,遷都洛陽稱天子,所以《木蘭辭》中才出現了“可汗大點兵”和“天子坐明堂”等看似矛盾的詞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蘭性德和李白相比,誰的文學水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