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歷仕三朝,有著長達半個世紀政治經驗的三朝老臣,卻為何在晚年不受政年輕皇帝乾隆待見呢?

11
回覆列表
  • 1 # 街頭歷史

    張廷玉是位非常傑出的政治人物,他也可以算作是三朝元老人物,在康熙那一朝代的時候他就是刑部的左侍郎,雍正繼位以後他選張廷玉輔佐他完成軍事籌劃,而張廷玉也是展露拳腳受到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張廷玉非常配享入太廟也跟雍正商量著這事而雍正也答應了他的請求許諾於他。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重要的一位大臣,他在康熙在位的時候就考取進士,後成為刑部的左侍郎。後來雍正看中了他培養他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雍正繼位後更是重用張廷玉。他幫助雍正帝建立了完整的奏章體系,他不僅是掌典軍機的大臣同時也身兼數職管理吏部和戶部。可以看出雍正是多麼的看重這位大臣。

  • 2 # 古今通史

    張廷玉上上下下連皇帝帶官員熬死那麼多人,根基也積累得太深了些,受到忌憚也是正常的。

    乾初,朝堂不穩,需老臣幫襯,皇帝本已對此不滿,再加上張廷玉自己作死,所以他的下場不足為奇。

    初期,上命的執行迖不到如臂使指的程度,對此乾隆帝曾經怨懟雍正帝,說的很不好聽,但是輪到自己的時候才知道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跟命爭。

    造成上任後某些事物插不上手還要分權給所謂的輔政大臣,君權雖然沒有受到威脅,但強勢如乾隆感覺自己受到了折辱,事後他是要洩憤清算的。

    這一反差體現了兩個漸變,乾隆帝的執政基礎越來越紮實,對政務處理和帝王心術的運用也越來越嫻熟。乾隆帝本身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日趨成熟這就不用說了。

    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自古數不盡數,乾隆帝的班底屬自行打造,前朝老臣,乾隆都不稀罕用,如果他們死得再晚些等乾隆下手,後果恐怕也好不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乾隆帝針對的不只是張廷玉,他要對付的是一眾貼牌“雍正”的肱骨老臣。

    康雍乾,乾隆帝看人恐怕是最準的,在乾隆看來,張廷玉就是個祕書處的老油條,高階行文祕書,根本沒有資格配饗太廟,只不過他爹的遺願不好作廢罷了。

    張廷玉說“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而乾隆帝最討厭的就是這種尸位素餐的工作態度,張廷玉是八面玲瓏,但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什麼用呢。

    劉統勳則比較善斷,比如大小金川,先主退後主進,為啥呢,他攔不住乾隆打仗,但是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藩屬國都趴牆頭看熱鬧呢,乾隆想停,劉統勳勸諫不能停止,那麼大歲數人了,說完這些又騎馬返回京城繼續輔導皇子們的學業,這就是劉統勳的強幹、諫言和操守。

    敢拿皇帝不當豆包,敢拿豆包不當乾糧,乾隆那脾氣能忍得了麼。

    您甚至可以忽略我上面的所有內容,僅在倒黴前的那些日子,張廷玉作的就夠狠,幾件事就足夠他倒黴了。

    你怎麼敢替皇帝做主?張廷玉乞骸骨,乾隆帝沒有堅決說行或者不行,他說你張廷玉是配饗太廟的肱股之臣,回家養老好像不大合適,意思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定要死在崗位上才好嘛,要學學剛死的鄂爾泰嘛。

    什麼叫不合適?其實就是不同意,張廷玉的行為卻類似矯昭,裝傻充愣直接謝恩,並說開春就走,乾隆從這個時候就不樂意了,我什麼時候讓你走了?

    如果張廷玉不自恃老臣犯上矯昭,他應該回復皇帝:天可憐見,我也捨不得您,捨不得這份事業,我歷侍三朝怎麼會捨得走呢,但我現在的狀態,棺材瓤子還得加個老字,走路都能把自己一條老命直接跨過去,尸位素餐的樣子太不像話了,您可不能這麼寵慣著我。

    乾隆早就想讓他走了,這事不就成了麼。

    至於配饗太廟的事,那是萬萬不能提的,雍正定下來的配饗太廟,乾隆不好食言,而張廷玉不但提了,還逼著乾隆帝寫保證書,乾隆啥時候被人那麼逼迫過。

    話說張廷玉回家後害怕乾隆收回他配饗太廟的資格,因為乾隆在最初批示裡寫了“你是配饗太廟的肱股之臣”,意思是,這麼做不合適,如果自己走了,死後會不會太廟就進不去了呢?

    想好了計策,張廷玉去見了皇帝,哞哞的哭得好傷心,求乾隆給個配饗太廟的入場券以作憑證,不許反悔。

    乾隆帝一看,得,反正老爹答應的也沒法反悔,寫就寫吧,可就在張廷玉走後,乾隆覺得越來越不對勁。

    乾隆開始難受了,張廷玉業已老邁,實屬可憐,寫個保證書本沒什麼,但這說明你懷疑我的信諾和人品呀。

    乾隆介懷,張廷玉卻完全沒當回事,第二天應該去謝恩了吧,沒,他賴床睡懶覺,讓兒子進宮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大怒,人家鄂爾泰配饗太廟死在崗位上,你張廷玉卻要回家養老,還讓我寫保證書保你的榮耀,我還讓你原職離任,你可倒好,決定走了,連我這個皇帝的面都懶得見了!

    乾隆要張廷玉“明白回奏”,同在軍機任職的還有一位汪由敦,他是張的門生,立刻把這訊息通知了張廷玉,張也昏頭了,諭旨沒到他就進宮請罪,乾隆知道這是有人走漏了訊息,這還了得,這是清廷最大的忌諱,朋黨結社呀。

    很精彩。

    於公,不知君臣大義,把退休養老這種個人利益凌駕於朝廷之上;

    於私,對皇帝本人談不上留戀和感恩,說走就走;

    藐視君上,你得逞後,在沒病的情況下派兒子進宮謝恩;

    配饗太廟+原職退休,隆恩浩蕩,即便有病也得當面謝恩;

    因為是先帝答應你配饗太廟,你覺得和我乾隆沒關係,毫不感念我對你的恩情;

    哭著讓我寫保證書就是變相的脅迫;

    培植黨羽竟然在軍機處有人暗通訊息;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便宜佔盡,我這個皇帝你用完就扔,一面都懶得見。

    富察皇后歸天,乾隆帝心疼得轉了性,大批官員遭殃,永璜被乾隆一通怒罵好懸“嚇”死,不久命終,乾隆帝這個當爹的既後悔又心痛;

    張廷玉這個當老師的呢?有師生之誼的皇子去世,不管不顧,執意要回老家養老。

    乾隆一怒說了實話,你張廷玉的能力低下,我是看在先帝的份上留你當個擺設,你自己看看開國以來配饗太廟的人員名單,你覺得你配麼?你有資格麼?

    張廷玉說自己不配,即便先帝在世也會免了我的榮耀。

    得,這是你自己說的,我成全你,配饗太廟就免了,你愛走走吧。

    古代官員父母去世都要丁憂回鄉守孝三年,張廷玉的親家為了拿特殊崗位補貼,就隱瞞了喪母的訊息,一是違反百善孝為先的基本的儒家操守,二是欺君藐視朝廷。

    乾隆帝又來勁了,你的親家做官是你張廷玉保舉的,然後你還和他聯姻,你存的什麼心思,我爹那年代你有膽子這樣做事麼?真不拿我當回事了是吧?

    你不是歷侍三代麼,好,我家三代皇帝給你的一切,我現在都要收回來!

    完事了?沒有,乾隆帝想直接剷除張家滿門。

    乾隆欽點的德保不但拿回了歷代皇帝的賞賜,還直接把張廷玉的家抄了,這有兩點用意:

    嚴查張廷玉家產,如果有貪汙腐敗現象,就又是一錘子;

    嚴查張廷玉的一切文稿,如果張廷玉因為那麼多年的打壓,在文稿上有隻字片語的不恭敬,那張廷玉就肯定會被滅門。

    經過這次徹底打壓以後,張廷玉的人脈徹底消失殆盡,不黨而黨的“社團”風吹湮滅。

    啥意思呢,我家說話算數,我也不會忤逆老爹的意思,但是活著的時候你是甭想痛快了,死了以後配饗太廟反正你也不知道,而太廟也不缺你這塊小木牌的地方。

    張廷玉真那麼不懂事麼?

    其實也是氣的,自己剛乾了半年首席軍機就被鄂爾泰頂了,鄂爾泰死了輪到自己了吧,乾隆看不上他,扶起了年紀輕輕的訥親,然後又是富察傅恆一個比一個年輕。

    張廷玉又不傻,乾隆帝拿他當擺設他怎麼會不知道,完全可以就坡下驢,有個完美的結局,但張廷玉年歲實在太大了,頭腦多少有些不清楚,所以樁樁件件的一系列事幹下來,乾隆已經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那他還好得了麼,估計他也確實有賭氣的成分,你乾隆不待見我,我也懶得搭理你,所以也就別見了。

    政治人物頭腦不清是大忌,比如請罪那次,自己在軍機處幹了這麼多年竟然不知道避諱,這很難想象。

    別管負氣還是頭腦不靈光,反正都是張廷玉的自身原因,這是他獲罪的重要因素,乾隆能忍他那麼多次,已經算是仁義了。

  • 3 # 北大賢學長

    謝邀!這件事還是要從雍正繼位問題說起

    清朝的十二個皇帝中,雍正帝的繼位問題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有人說是合法繼位,也有人說是篡位,這兩種不同的說法都很有市場。在雍正帝繼位的過程中,隆科多被認為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但是從隆科多身上似乎也沒有找到有力的直接證據。

    然直接證據找不到,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史料中去發現一些間接證據呢?如果我們將視線回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一個人非常可疑,此人便是張廷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三日後,步軍統領隆科多在乾清宮宣讀了滿文傳位詔書,注意,這份詔書是隆科多起草的。按規定,皇帝的即位詔書應該是滿漢兩份,由內閣大學士或是翰林院大臣受命完成的,而雍正帝的這份詔書卻是隆科多一手操辦的,且只有滿文傳位詔書,這裡面就存在了很大的問題。

    對此,不少官員當即提出質問,為什麼只讀滿文傳位詔書,而不讀漢文?雍正給出了一個解釋說:“滿漢一家,讀了滿文版,就同讀了漢文版一樣。”由此可見,在康熙去世後的第三日,漢文版的傳位詔書尚未出爐。

    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康熙去世的第七天,雍正才完成並公佈了漢文版康熙傳位詔書,很顯然,這份漢文詔書自然也是出自某一位心腹大臣之手,而此人便是被雍正視為股肱的張廷玉。

    根據張廷玉自撰的年譜記載,十三日深夜(康熙去世的那天夜裡)胤禛進入乾清宮時,張廷玉竟早已在乾清宮的臺階上向胤禛行大禮,此處所說的行大禮便是臣子向皇帝行禮。

    要知道,康熙帝去世後,胤禛祕不發喪將康熙帝的遺體轉移到了乾清宮,此時眾皇子尚且矇在鼓裡,為何張廷玉作為一個局外人,竟然早早地在乾清宮的臺階上“跪接”尚未的登基的稱帝的胤禛?試想,若是胤禛事先沒有與張廷玉有私下勾結,怎麼會出現如此的巧合?

    種種跡象表明,張廷玉是幫助胤禛篡改,偽造漢文傳位詔書的大功臣。雍正即位後,放眼整個朝堂,漢人中能有張廷玉那般待遇的絕無僅有,甚至還將配享太廟這等至高榮譽給予了張廷玉。

    張廷玉其人處事向來小心謹慎,他對雍正的性格更是瞭如指掌,因此對於篡改漢文詔書一事向來守口如瓶,諱莫如深。直到晚年,他才終於吐露,經歷了50餘年的宦海沉浮,他深知官場險惡,且留下遺言讓後世子孫不要入仕。

    張廷玉替雍正篡改漢文傳位遺詔儘管做的滴水不露,大多數人也只是猜測而已,但作為後繼之君的乾隆該是對此知之甚深的。雍正去世後,張廷玉幾次三番遭到乾隆的羞辱。

    儘管張廷玉有大功於雍正,靠的也是文字功夫,但是文字功夫了得之人一旦喪失了人格,為仕途而賣身投靠,就是無恥小人,雍正即位時,弘曆已經12歲。弘曆即位時,已經25歲。乾隆對父親是如何上臺,應該是心知肚明且心情複雜的。

    乾隆對張廷玉這種靠文字功夫而出賣人格的人,既鄙視又痛恨。不過乾隆最終還是同意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但這絕不是乾隆眷戀老臣,而是另有原因。其一,張廷玉心中深藏著天大的祕密,如果逼他走上絕路,勢必會狗急跳牆,牽連先皇的名聲;其二,如果像張廷玉這樣為皇帝肝腦塗地的忠臣也給予嚴厲打擊,那麼還有誰會為乾隆賣命呢?

    從以上種種跡象可以看出,雍正即位確實存在很大的爭議,儘管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的證明他是篡位,但從已知道的史料中可以發現,雍正即位必然是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

  • 4 # 歷史有趣兒

    配享太廟,為人臣者的終極追求

    太廟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供奉的主要是殯天的皇帝,後來也加進來一些有大功勞的大臣。

    對於現代人來說,配享太廟有啥用?不就是死後多吃點天子吃剩的冷豬肉嗎?

    可對於古人來說,能夠與先輩皇帝們同享一個廟堂,接受後世帝王的祭祀,那可是終極追求。

    清朝國祚276年,只有26個臣子最後成功完成“配享太廟”的夢想,其中唯一的漢人就是張廷玉。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張廷玉,三朝老臣登巔峰

    在康熙年間,張廷玉就已經嶄露頭角,49歲當上刑部副部長,從二品大員,已經算是平步青雲了。

    雍正一朝,張廷玉憑藉出色的個人能力和低調的性格,走向人臣的巔峰。

    雍正認為張廷玉“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接連給他升官,最後做到了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兼管吏戶兩部,位極人臣。

    雍正有多喜歡張廷玉,有兩個例子可見一斑:

    一是有一次張廷玉因病休假一段時間,休假結束後給雍正請安,雍正說:“我前兩天給身邊人說最近手臂痛,因為大學士張廷玉如朕手臂,他生病不就是我臂痛嗎?”

    另一次就是雍正在遺囑中特意囑咐乾隆: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報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位高權重的人臣古往今來都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張廷玉卻堅持了很多年,在乾隆朝早期也是股肱之臣,究其原因,是因為此人“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就是傳說中的低調有內涵,從不與君主搶功勞,為人沉靜老實又能幹,實在是盛世難得的好臣工。

    再聰明的人也擋不住歲月,老年張廷玉被乾隆玩得團團轉

    乾隆這個人,實際上比雍正還難伺候。

    雍正是表面冷酷內心熱烈,是個真性情的皇帝,只要你保持忠誠,幹好雍正交代的任務,他就會對你格外的好。

    乾隆正好相反,他是表面仁慈,內心嚴苛,故作神祕讓人捉摸不透。再加上張廷玉在乾隆時已經快八十歲,腦子不如以前好使了。

    兩人最直接的衝突來自於張廷玉的一次“退休申請”。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已經76歲了,他這一生侍奉三代皇帝,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今年過古稀,位極人臣,連配享太廟這樣的超級榮譽他都得到了。此時他只有一個願望:平安著落,衣錦還鄉。

    可是乾隆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配享太廟”的大臣豈有告老還鄉之理?他認為張廷玉這種行為是隻考慮自己的全始全終,而對皇帝全無眷戀之情。於是把老張廷玉批駁了一頓,第二天還把自己的批駁整理成文昭告天下,將此事上升到“不守臣節”的高度。

    張廷玉嚇得夠嗆,再也不敢提退休了。

    可是四年後,張廷玉80歲了,他實在承受不了朝政的繁忙,再次向乾隆申請退休。

    這次乾隆不玩硬的玩軟的,他對張廷玉下了一道諭旨,大意是你年紀確實大了,我強留你似乎太沒人情味,但是你是廟堂元老,我實在捨不得啊。是否退休,你自己決定吧。

    乾隆這是欲擒故縱,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希望張廷玉表達依依不捨之情,自己再法外開恩讓他告老還鄉,一段君臣佳話留名史書。

    可是張廷玉實在是太老了,他沒有領會到領導的這層深意,把乾隆的諭旨當成同意他退休,於是趕緊謝恩,打包回家。

    乾隆有點鬱悶,沒想到張廷玉臨走前又來找他,希望賞賜他個鐵券,確保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永久有效。

    乾隆估計內心一萬頭羊駝飄過,不過他還是同意了,事後寫了一首冷嘲熱諷的詩賜給張廷玉,大意是:你這麼求我實在可憐,我就特別恩准你既退休又配享太廟,我不是堯舜之君,配不上你這皋契之臣,將來歷史怎麼評價我們君臣,隨他去吧。

    張廷玉晚節不保,乾隆為了自己名聲“法外開恩”

    按理說乾隆的這一頓操作應該讓張廷玉有所警覺,可是他畢竟已經八十多了,估計腦子都是糊里糊塗的,毫無危險意識。

    按照禮儀,乾隆賞賜張廷玉鐵券,第二天他要親自去謝恩,可是他竟然因為不願意早起,派自己兒子去代替自己謝恩。

    乾隆終於發飆了,派軍機處大臣寫旨意讓張廷玉明白回奏,而軍機處的汪由敦跟張廷玉關係好,他悄悄找人告訴了張廷玉,於是諭旨還沒到,張廷玉就跑到宮裡叩頭請罪了。

    這樣一來,有人給他暗通訊息的事徹底暴露了。乾隆大罵張廷玉,取消了他的伯爵爵位和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還找個理由去張廷玉老家抄家查證。

    一位清帝國的超級大臣,所有的榮譽被乾隆一夜扒光,回到故鄉後張廷玉門庭冷落,根本沒人敢來拜訪,他就在孤獨和鬱悶中死去了。

    不過在張廷玉死後,乾隆又下令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畢竟這是自己老爹雍正留下的遺囑,他也不好公然違背。

    只是張廷玉已經死去,這件事他無法得知,似乎也沒有多大意義了。乾隆說,“餘於廷玉曲事保全,使彼泉下有知,當如何銜感乎?

    你說,張廷玉如果泉下有知,是會感謝乾隆呢,還是會想把乾隆帶走?

  • 5 # 小常故事

    張廷玉是位非常傑出的政治人物,他也可以算作是三朝元老人物,在康熙那一朝代的時候他就是刑部的左侍郎,雍正繼位以後他選張廷玉輔佐他完成軍事籌劃,而張廷玉也是展露拳腳受到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張廷玉非常配享入太廟也跟雍正商量著這事而雍正也答應了他的請求許諾於他。

    也正是因為他太想成為第一個能夠配享太廟的臣子,從而害得他一生的英明毀在了這件事情上,他因為這件事情而得罪了乾隆帝,乾隆罷免了他的伯爵之位也撤銷了他入太廟的資格,這也還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在他死後,根據雍正乾隆皇帝留下了遺囑,讓他享受太廟。

    張廷玉清朝政府時期的重要的一位教育大臣,他在康熙在位的時候就考取一個進士,後成為中央刑部的左侍郎。後來雍正看到他把他培養成他的得力助手,雍正以後再用張廷玉..他幫助雍正紀念館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他不僅是部長手掌典型的軍用飛機,但也有幾個角色管理和人事部部。可以看出雍正是多麼的看重這位大臣。

    雍正駕崩後他晚年的仕途發展也是我們一路經歷坎坷,因為他的激動和固執讓他和乾隆帝產生了一些嫌隙。70多歲的張廷玉想辭職回老家,但他太急於得到幹隆帝的認可,以至於晚年被甘倫趕出了伯爵的行列,聲名狼藉。

  • 6 # 潞安府怪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核心是——面子,我乾隆不要面子的麼

    我乾隆對你張廷玉再好,也經不起你的一再作死啊?

    乾隆微微沉吟了一下, 說, 我再想想, 你先退下吧。惻隱之心使皇帝決定放他歸去享幾年清福。 於是乾隆釋出諭旨:“(張廷玉) 乃自今年秋冬以來, 視前大減, 蓋人至年高, 閱歲經時, 輒非曩比。 召見之頃, 細加體察, 良用惻然……強留轉似不情, 而去之一字, 實又不忍出諸口”, 因為“座右鼎彝古器, 上欲久臣几席, 何況廟堂元老, 誼切股肱?”

    乾隆派人把這道諭旨送到張府, 說是否真要退休, 聽他自行選擇。

    其實很明顯,乾隆內心的想法是,我讓你選擇退不退休,然後你上書回覆一個,雖然我很老了,很難了,但是最後我選擇不退休,那麼這時候乾隆再發一個旨意,讓張廷玉退休了,這不顯出來乾隆帝的博大胸襟,愛臣如子,然後倆人皆大歡喜,張廷玉為天下人臣之表,榮歸故里。後世,又是一段佳話。我乾隆真是太聰明瞭。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經典博弈論的問題,張廷玉雖然知道大概率是這個理兒,但是萬一你乾隆耍賴,我說我不退休了,你就坡下驢,那我豈不是慘大發了?於是他就當乾隆這個旨意是默許我退休了。然後謝了個恩,準備等著明年春天回鄉。

    這下乾隆吃了個啞巴虧,老兄弟,你搞我啊?我乾隆不要面子的麼?但是君無戲言,明明說出來我支援你的所有選擇了,那也只能就這樣認了。

    原本以張廷玉的資歷,和乾隆的一貫對他的態度來說,配享太廟是肯定沒問題的。結果張廷玉又開始作了,雖說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但張廷玉在這個讓乾隆吃了啞巴虧的節骨眼上,由兒子攙扶著, 顫顫巍巍地再一次進入紫禁城, 跪倒在皇帝面前, 尷尬的說明了自己的憂慮,“免冠嗚咽, 請一辭以為券”。

    聽完張廷玉的請求,乾隆驚呆了,我說不給了麼? 現在竟然厚臉皮的過來讓我寫保證書?不過雖然乾隆萬般不爽,但是覺得自己英明神武,鳥生魚湯,所以還是寫了這個恩准張廷玉配享的詔書。但是因為實在太不爽了,忍不住又寫了一首詩給張廷玉吐槽一下。

    但事兒還沒完。原本皇帝破例開恩,按例第二天張廷玉應該親自進宮謝恩。沒想到張廷玉又作了一把。四十多年一向極重禮數的張廷玉第二天沒來,只是讓他兒子來謝恩了。乾隆這下勃然大怒,我待你如初戀,你卻虐我千百遍。那麼張廷玉究竟咋想的呢?他是真病了實在來不了?還是覺得想要的都得到了,乾脆不理乾隆了?是沒有發覺乾隆之前的種種不滿?還是乾脆已經不在乎了?

    乾隆也不知道,雖然怒髮衝冠了,但朕是鳥生魚湯,我再忍。當天下午,乾隆命軍機大臣傅恆和汪由敦寫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是怎麼回事。 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 與張廷玉關係極深。 他知道這回乾隆是怒大發了。趕緊派人把訊息傳給張廷玉,讓他有點準備。

    這時候張廷玉真的嚇傻了,作了最後一回,第二天一大早, 天還沒亮,他就跑到宮中叩頭請罪。乾隆再次更是驚了,我旨意還沒發出去呢,你這就來請罪了,這次再也不鳥生魚湯了, 破口大罵張廷玉一頓,然後自己親自寫了一篇上諭,列張廷玉四大罪狀…

    雖然當時乾隆因不想把事兒鬧大,沒有追究。但不久之後,藉由召集廷臣開會,開會的結果不出所料,大家一致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於是張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資格, 灰溜溜回到了老家。

    至此,張廷玉身敗名裂,但故事還有下文。乾隆又因其他案子想起來這件事,遂派人去張廷玉家收回三朝皇帝的賞賜。其實乾隆這個好面子的主,主要是怕張廷玉寫下什麼怨懟之詞留到後世,於是派人去看他家裡有沒有什麼書籍文章。可以想見,若是真被查出了什麼,那文字獄的力量足以讓張廷玉家滅族。於是收繳賞賜之物變成了抄家,好在確實沒有查出來什麼。

    但張廷玉經此打擊,門生故吏散盡,心灰意冷,終於還是死了。

    最後,乾隆聽聞這個訊息,在已經完成既定戰略目標——張黨的打擊之後,也還是做出了眷念老臣之姿態,給張廷玉配享太廟, 卹典如常, 諡文和。

    只是這個“太廟”,不知道當初的張廷玉是否還會想要呢….

  • 7 # 敏哥筆記

    這個事情呢,其實我覺得怪雍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對比一下康熙在準備後事時候的做法:

    皇子全部革職

    張廷玉馬奇等權臣全部降職

    康熙為什麼這麼做呢?

    鄔先生分析的特別好,這是皇上在安排後事,也是皇上的帝王心術。

    把皇子拿下,那是為了給新君讓路。

    把權臣拿下,那是為了讓新君立威。新君一上位,馬上恢復權臣的官位,這個時候恩典就是新皇上的了,權臣感恩新皇上,就不改太放肆。

    雍正皇帝死得離奇,暴卒,就是死的非常突然。死前沒來得及做這樣的安排。

    那你想一想,乾隆一繼位,就面臨這麼一個三朝元老。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天下、而且幾乎是賞無可賞,即使想立威也沒有藉口。

    這種情況下,乾隆就很尷尬,也很忌憚。

    張廷玉忠臣一世,最看重的是名。

    作為漢臣,能配享太廟,這是對自己一生的肯定,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啊。所以他就特別重視,接著可能就是人老了,愛嘮叨,三番幾次的給乾隆說這個事情,新皇帝一怒,那老皇帝的承諾,準與不準,都在一念之間了。

    張廷玉挺冤的。

  • 8 # 荊州市小豬

    張廷玉一代名臣,察言觀色能力極強;最終不能在乾隆時期善終,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魔咒在他身上印證,主要是張廷玉是三朝重臣,手中權利太大,被乾隆皇帝忌憚,晚年生活坎坷;二是他是漢人不是滿人,滿清皇室對待漢人,雖然沒有蒙元那樣輕視,將漢人列為三、四等人,但也重視不到哪裡去;作為漢臣,能配享太廟,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也是滿清統治者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罷了,從整個滿清王朝,只有他一人配享太廟,就可以看出;所以說,他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就是一個工具罷了,老了,走不動了,也不能再繼續奉獻才能時,就會被統治階級擯棄。三是權利鬥爭,在乾隆時期,張廷玉已是漢族士大夫的領軍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滿族士大夫的利益,特別是雍正皇帝駕崩以後,他作為三朝元老,顧命大臣,已和當朝莊親王同被認命為顧命大臣,這也使他樹大招風,坎坷結局已註定。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網友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學習,謝謝。

  • 9 # 宋曉庚寫字的地方

    首先宣告一下:張廷玉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廟,但是在張廷玉死了以後,乾隆還是讓其配享了太廟。

    咱們分析一下原因:

    張廷玉其實自己沒做錯什麼,他一生小心謹慎,把康熙,雍正這樣的主子此後的特別好,可見他的小心謹慎和辦事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他錯就錯在沒有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自然不經意的就流露出來先帝對自己的賞識,可能說話間經常露出當年跟先帝公事的時候如何如何,而偏偏遇到的新領導是乾隆。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爺用著順手的人,新領導未必用著舒服。乾隆是什麼性格的領導?號稱十全老人。也就是說特別的自戀,自信。這個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張廷玉也是出了名的精明,能幹,這兩個人互相不服氣,兩個性格互補的人可以搭檔,兩個性格相同的人,可能就成了對手。乾隆就曾經公開說,先帝改革時,張廷玉也就是個祕書,無非就是整理一下奏摺,無足輕重。當然這個話肯定不太客觀,但可以反映出乾隆在心裡就不喜歡張廷玉這個人是真的。

    而且乾隆的朝政綱領跟雍正是不太相同的。雍正死了以後,乾隆把雍正的改革行政大部分都廢除了。而巧的是,這些新政基本上張廷玉都參與了,而且還是主要的參與者和踐行者。在這個過程中,多多少少乾隆與張廷玉會產生一些不愉快。

    乾隆佩服的是自己的爺爺康熙,對於自己的父親雍正,他並不認可。認為自己的父親太刻薄,不仁慈。乾隆欣賞自己爺爺才是真正的仁君。這一點從他登基的時候發誓在位時間絕不超過自己爺爺就可以看得出來。而張廷玉真正大紅大紫就是在雍正時期。所以乾隆要實施自己的想法能不拿張廷玉開刀嗎?

    最後乾隆發怒取消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導火索就是怪張廷玉了。

    張廷玉告老還鄉的時候,他的學生提前一天告訴了老頭,結果老頭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還沒等乾隆的正式批准詔書下來,就直接去謝恩。乾隆這麼自負的人一看就火了,就說我還沒正式下旨你怎麼就知道的?看來你雖然告老還鄉了,你在我身邊還有不少的心腹啊,你還能控制我,乾隆當即下令取消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至此,張廷玉徹底淪落。

    那為什麼後來張廷玉死了以後有配享了太廟呢?

    可能乾隆一直自詡自己是個大孝子。自己父親給自己的遺言怎麼能不遵守呢,反正張廷玉也死了,自己的氣也出了,得了,就還讓他配享太廟吧。

    這個事,乾隆做的也有點任性了。

  • 10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重臣。雍正朝時,張廷玉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作為顧命大臣,張廷玉在乾隆初期深受年輕的新皇帝重用,當張廷玉步入晚年後變得固執和好激動,常在政事上與年輕的乾隆帝起爭執,使他與年輕的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對這個三朝老臣也漸漸產生不滿。後來張廷玉更是三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乾隆帝對他意見越來越大。

    經歷第一次後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但張廷玉怕死後不能配享太廟,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質疑並一再激怒乾隆帝。

    第二天張廷玉沒有親自去叩謝皇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乾隆帝被惹火,廷臣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第三次請退,皇長子剛去世不久,皇帝還沒在喪子之痛中,張廷玉再次請求告老還鄉,這次又成功地激怒了乾隆帝,於是罷配享、免治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擺放日晷的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