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天大猴
-
2 # 呲牙哼
1、農業文明在工業文明面前不堪一擊
西方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幾次運動大大解放了人們思想,促進了人文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西方國家為了自己工業化的發展,四處掠奪資源。在早期,他們本想和中國發展正常貿易往來,但由於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西方國家與中國貿易一直處於逆差。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確極其受歡迎。為了開啟中國市場,西方列強在將腐蝕人精神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隨後又通過鴉片戰爭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在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面前,農業文明真的不堪一擊。清朝的滅亡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破壞和衝擊的必然結果。
2、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瘋狂壓榨導致農民揭竿而起
歷朝歷代都少不了對農民階級的壓榨。而在清朝,尤其是1840年之後,清政府為將戰敗導致的鉅額賠償轉嫁到農民身上,巧立各種稅,大幅徵稅以來彌補戰爭賠款導致的財政虧損。再加上當地官員的和地主豪紳的貪汙腐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1846年及以後幾年,兩廣地區旱災蝗災頻發,農民已經在頻死的邊緣。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中國封建社會裡規模最大,涉及地最廣的一場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自1851年到1864年,這十幾年裡,太平軍極大動搖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加快了清朝的滅亡。
3、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到清朝末年,這一封建制度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統治了兩千多年。不可否認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曾一度使我中華文明極度輝煌。但在19世紀末 ,這已經不再適合社會的發展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清宣統帝宣佈退位,清朝滅亡。
-
3 # 國內ERP專題
一個朝代的更迭和興亡都是正常現象,屬於歷史規律,但如果要分析原因,可以通用分析內部原因
任何一個朝代,資源的佔用都是二八定律,也就是20%的人佔著80%的社會資源,封建朝代的更迭,只是換那20的人。 大清也是如此。
當時大明腐朽得不能再腐朽了,內部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李自成得勢後與鎮守山海關的吳山桂,最後清得了天下。
得了天下以後,是不是封王加爵,然後這一批人有佔有的大部分資源(什麼王爺之類的)第一代還好。這些結婚生子,發展得比其他人快,就會佔著更多的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果社會整體財富不能成正比增加,其餘80%的人肯定活不下去,只要造反,無論選擇造反有千萬種,歸根結底是過不下去了。
而清朝本是非漢族統治,本來一部分人就有民族情節,所以,從清建立以來,民間造反的事就沒有停過。
從繼承皇位的人來說,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大清也是如此,順、康、雍之後,乾還馬馬虎虎,後面的皇帝簡直沒法說。最後被一個女人篡位。
事實上也是如此,百姓窮成那個樣,這些皇族、官員還是窮奢極欲的享受
從治國而,閉關鎖國,在康乾時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就已經與大清交流,而大清的皇帝卻做著“天朝大夢”,沒有借這個機會發展自然科學,關起門自己過日子。
幾百年後,大清已經全面落後於歐洲強國。
落後就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當歐洲列強和日本發展起來之後,肥而不壯的大清自然成了蠶食的物件。特別是經歷過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一系列外國勢力凌辱之後,大清朝成了一個一推就倒的泥堆。
加上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大清與世界的差距,充分 認識到這樣的社會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要麼朝廷改革,要麼取而代之。
外有列強、內有憂患,大清註定消亡而滿清的統治者依舊沒有醒悟,還沉睡在“天朝大夢”裡沒有醒過來,最後走向消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4 # 孫子說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歷史上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在經歷了傳統王朝的建國-興盛-衰落-滅亡的客觀規律之後,清王朝終於在軍閥的逼宮中,退位讓賢!那麼,初期如此強大的清政府,到了晚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步步地滅亡呢?筆者認為,無非以下幾個方面。
軍事上內憂外患晚清,是一個帝國風雨飄搖的末代時期,各路大軍紛紛進攻,導致清朝後期戰爭不斷。
國內方面,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等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而且規模龐大,對清廷的統治給予了沉重的打擊。
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規模之大、勢力之廣、週期之長,幾乎顛覆了整個清王朝的昏庸統治。在鼎盛時間,太平天國幾乎與清廷隔江而治,形成了兩分天下的大勢。
由此可見,國內的農民起義鬧得有多凶、多大,為此,清廷付出了巨大的軍事和經濟代價,為之後接連戰敗埋下了伏筆。
國外方面,國際列強先後攻打清朝,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轟然敲開清廷腐敗無能的大門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等一系列帝國主義侵犯中華的戰爭接踵而至。
起初,清廷予以自信的還擊,然而,在經過幾次沉重的失敗之後,便逐漸淪為了階下囚。各種不平等條約被簽署,賠款割地、喪權辱國。
晚清後期的帝國主義侵犯已經成為清廷腐敗無能的象徵,這樣屢戰屢敗的封建王朝,氣數已然耗盡!
文化和科技原因晚清的社會,是封閉愚蠢的閉關社會,自從清朝中期決定閉關鎖國開始,就註定了清政府晚期的羸弱不堪的結局。
當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開始發展並興盛的時候,清王朝正醉心於封建王朝的主僕關係;當西方的議會遵從民意的時候,清王朝正醉心於如何“愚民”。
當西方的物理化學大力發展的時候,清王朝的士子們正捧著四書五經,鑽研著八股文的韻律;當西方的槍炮輪船這些熱武器在興盛的時候,清王朝還處於刀槍弓箭的自我陶醉之中。
文化和科技的愚昧和無知,註定了清王朝落後必然捱打的結局!
經濟和制度原因清政府的經濟規模號稱全世界第一,然而,依賴於龐大人口的經濟規模,似乎過於陳舊,單論人均GDP的話,大清毫無優勢。
當清王朝的主子們熱心於桑農經濟的時候,西方列強的工業革命正進行地如火如荼;當清王朝還在鼓勵發展手工業的時候,西方列強已經在進行工商改革,醞釀著經濟大發展的現代貿易。
當清王朝還在閉關鎖國,不肯開放通商口岸的時候,西方列強的鋼甲艦隊已經在全世界探索海洋,發現新大陸。
清王朝的經濟還處於封建模式的自我滿足之時,西方列強已經完成現代資本主義的轉變和發展,一種嶄新的、先進的、更具活力的新社會制度,已然戰勝落後的、愚昧的、失去活力的封建社會。
經濟和制度的全方面差異,造就了清王朝無法實現的跨越,滅亡已經無可避免!
清政府腐敗嚴重晚清社會,官場腐敗,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當官的目的不再是為民請命,而是為了貪錢,這種腐敗的風氣根深蒂固,是晚清無力解決的根本頑疾。
腐敗加重,朝廷不可能不知,然而說起治理,卻無從談起。因為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也正忙著自我享受,滿心歡喜諸大臣奴才的孝敬。
傳聞李鴻章原本購買軍艦的軍費,都被慈禧挪用於自己的六十大壽,清廷權貴的腐敗可見一斑。
政府日漸加深的腐敗,必然激起底層大眾的不滿,軍閥割據和各地革命軍的反抗就成為了必然,而擁兵自重的諸侯最終親手逼宮隆裕太后,逼迫清帝溥儀退位,從而結束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清王朝。
總結清朝的滅亡,符合中國曆代王朝興衰更替的自然規律,然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滅亡卻又與其他傳統封建王朝的滅亡方式大為不同,西方帝國主義的外部侵略打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巨龍。
在此之後的歷史中,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成立了,中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5 # 雨畦說歷史
清朝走向衰亡的關鍵因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才很多,卻不為己所用。
當年的秦始皇嬴政曾經因一時氣憤把所有非秦籍人全部趕出秦國。李斯的一篇《諫逐客書》力纜狂瀾,讓嬴政覺醒。從而才保住了鄭國,也讓鄭國渠流於後世。更讓秦國統一了天下。而清朝也是同樣的道理,滿朝文武,漢人進不了權力中心,內閣大學士均是滿人,一直把漢人隔離於政治中心。
第二,富得流油,卻盲目自大。
我們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自滿!更何況一個國家呢?從乾隆時期就開始狂妄自大,自認天朝很牛掰。來了一波又一波傳教士,卻不為所動。沉浸在自己的夢鄉里不能醒來。
第三,腐敗成風。
乾隆末年早已腐敗成風,縱容鉅貪和珅為所欲為,雖然為嘉靖時期奉上了一份大禮,即直接把和珅之家抄了充盈國庫。但貪腐的種子已在神州大地埋下,奢靡之風、貪腐之風、不正之風,各種不良風氣蔓延。特別是打天下的八旗子弟,本是馬背上的民族,結果到後期連馬都不會騎了,又如何去抵抗侵略呢?
-
6 # 小魚遊歷史
清朝共計12位皇帝,大部分都很努力,但是最終還是走向衰亡。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是一步步走向衰亡的,並非一朝一夕,其原因大約可以分為九步:
清朝背景介紹
天命(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奠定清朝基礎。天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立志入關奪取全國政權(1627年)。後改年號崇德(1636年)。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4年即位,入關後首位清朝皇帝。清朝經歷三位皇帝苦心經營改革後,在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位時,其文治武功也非比尋常,但是在其統治的清王朝興旺同時,也有衰亡的種子在發芽,只不過當局者迷,也只有幾百年後的今天才能撥開歷史的迷霧。
一、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一步
當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煞費苦心,認真謹慎在朝理政,勤懇工作之時,歐洲的文藝復興已經宣告結束,大航海時代也已進入了尾聲。要知道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對一個國家的意義非比尋常。
康熙皇帝
(1)“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它衝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類的束縛,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文藝復興為清王朝以外的歐洲帶來科學與藝術革命的土壤,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是封 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文藝復興三傑
(2)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發現時代、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明朝的鄭和(1371年-1435年)曾經下西洋,但是清朝並未繼續跟上歷史變遷的腳步,沒有新航路的開闢,沒有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錯過了新體制社會形態的發展初期。
所以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一步原因是其還在封建王朝時代的土壤中成長,自認為很茁壯,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改變,資本主義時代正悄悄的發芽,時代在進步,清王朝並未與時俱進,而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終將落後於資本主義時代,這是歷史的必然,事物的規律。
二、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二步
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yìn zhēn])對腐敗之風大力治理的同時,也在1723年,開始讓中科道一級(正四品,高於州府,低於行省)的官員,每天都直接向皇帝上一個密摺,告密之風自然大興。王朝中的每個中、高層官員,都拼命找出他人的毛病來告密和誓死效忠皇帝外,文字獄也開始愈演愈烈。知識分子,絕不敢有自己的思想產生。
雍正批閱的奏摺
文字獄興起,殘殺無辜知識分子
這與西方經濟蓬勃發展、西方經濟學家橫空出世,形成鮮明對比。雍正王朝閉關鎖國,對商貿流通採取了斷然封殺的行動。雍正又不許洋船隨便往來中國貿易,也不許留居。再次深入的和經濟體制改革背道而馳,向衰亡又進了一步。
三、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三步
在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盛世時期,西方有英國的喬治三世,法國的路易十六,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他們有人把國家帶入了世界強國之列,有的人卻被推上了斷頭臺。很多人無法想到的是,在乾隆時期歐洲已經進入了蒸汽時代,而那時的我還在用宋朝發明的水轉大紡車。當乾隆用心研究《資治通鑑》、修注《四庫全書》時,西方世界卻在盛行《國富論》《論法的精神》等近代史上的思想啟蒙鉅著。而乾隆制定的《欽定大清律例》其殘酷程度讓人不寒而慄,而此時西方誕生了共和國和君主立憲制。由此可見,乾隆時期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又多進了一步。
四庫全書
四、清朝走向衰亡的第四步
“康乾盛世”後,在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yóng yǎn])執政期間,可以稱其為守成之君,但是封建清朝的下坡路也更為明顯化,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明顯,農民起義頻發,最主要的是完全落後於當時西方國家發展體制。
腐敗之風下的貪官和珅
清朝時期,中國的封建制度已經在體制內發展到了極致,經濟執行能力也已經達到它的最高點,並明顯由盛而衰。
工業時代的機器和清王朝的駿馬賓士對比
五、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五步
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執政期間,1840年,當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清王朝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爭結束後,道光也不知道打敗他的英吉利(英國)的基本情況,落後就要被捱打,此時清王朝已經意識到自己和外面世界的差距,道光皇帝感覺自己無力迴天,開始頹廢。
第一次鴉片戰爭
六、清朝走向衰亡的第六步
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yì zhǔ] )執政期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1860年),最後不得已,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由於世界資本主義大潮的衝擊,外交事務增多,封建政治體制已難以適應新的變化。
英使額爾金致書奕訴,要求清廷建立一個外交的機構,方便與英法等國設立的公使館辦理一切洋務。咸豐帝被動的批准了這一要求,在北京東堂子衚衕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王朝不接受新事物、新的體制變革、新的發展道路,結果就是隻能被動的接受,它不會以清王朝的意志為轉移,你不適應事物發展規律,註定就要被改變。
第二次煙片戰爭
七、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七步
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執政期間,皇太后慈禧與議政王奕訴是最高決策者。他們對西方國家的“合作政策”竟欣然聽命,並確定了“撫夷”的對外總方針。這是近代對外關係的新變化。西方列強所採取的對華“合作政策”,是美國首任駐華公使蒲安臣精心策劃的,可保證其既得利益,又能分享新的特權。這一政策也得到英、俄、法等國的完全支援。
外國公使駐京是同治朝“中外合作”的顯著標志,也是西方列強從政治上干涉清政府的重要步驟。1860年後,《北京條約》簽訂後,法、英、俄、美等10餘個國家的公使陸續進駐。西方列強在對華“合作政策“的旗幟下,展開了形式上比較溫和的侵略方式。
八、清朝走向衰亡的第八步
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zǎi tián])執政期間,慈禧繼續專政,私用北洋水師軍費,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大清帝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清王朝戰敗後,受盡屈辱,光緒皇帝也想勵精圖治,治理清朝,啟用康有為,進行“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此時,清王朝和西方國家體制優勢的差距已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註定走向衰亡的道路。
中西方鮮明的對比
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繼續專政對十一國宣戰,致使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清政府慘敗。
八國聯軍戰爭
八國聯軍進北京
八國聯軍進北京
圓明園火燒前
圓明園火燒後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九、清朝走向衰亡的第九步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1909年~1912年,在位3年期間,清政府名存實亡,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爆發,1917年溥儀復辟,也無濟於事,溥儀只能為清朝走向衰亡畫上一個句號,成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至此清朝宣告統治結束。
溥儀和他的紫禁城
總而言之
時代變了,社會形態變了,世界變了,清朝面臨的不在是冷兵器時代的敵人,和以往的朝代更替都不同,這時清王朝所面臨的是經歷了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洗禮的歐洲各國。如英國、法國、俄國等,迅速崛起,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成為了新時代的霸主。而清王朝對此全然不知,等到清醒時,已經為時已晚,無力迴天。以上就是清朝是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原因過程。
-
7 # 時光不遇
我認為清朝的衰落和滅亡,完全是其自己造成的。
首先從內部來說,由於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常年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實際上早已被西方列強遠遠地甩到身後,自己卻渾然不知,當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的統治者才如夢初醒,開始了包括洋務運動的改革措施。
但是。由於朝廷內部十分腐敗,且思想僵化,改革僅限於表面,沒有徹底的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和文化,而鄰國的日本在被美國開啟國門後,迅速意識到與西方列強的差距,於是進行了明治維新的運動,徹底的從上到下進行了改革,隨後在甲午戰爭中將外強中乾的大清國擊敗了,而清朝在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後,自身負擔沉重,苟延殘喘,百姓過得民不聊生。
其次,到了20世紀,當時洋務運動的重臣紛紛去世,李鴻章1901年去世,張之棟1909年去世,此時的清朝人才出現斷檔,慈禧死後,宣統帝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出任攝政王,此人能力有限,做事缺乏魄力及遠見,清朝滅亡後,他竟感嘆道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面對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清朝內部幾乎無人可用,只能依靠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出山,才勉強抵擋住其義軍的勢頭,令清朝沒想到的是,最終其大權於一身的袁世海欺負孤兒寡母,逼迫宣統退位。最後在當時民主共和在世界上已是大勢所趨,而滿清實行的封建統治已被世界潮流所拋棄,但當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各地發動起義時,當時國內許多人並不贊成孫中山倡導的共和體制,而是大多支援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君主立憲制,而在1911年清廷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1個內閣,其中皇族和滿族佔大多數席位,而漢人席位只有6個,且基本上並無實權。
這一皇族內閣的退出打破了慈禧苦心經營的滿漢聯盟政策,徹底激怒了天下人,原本支援君主立憲的人們紛紛倒戈,轉為支援孫中山的共和體制,皇族內閣僅存在半年就被解散,民主共和在當時已不可逆轉。
要知道慈禧具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在各皇宮貴族以及朝臣之間玩弄平衡術,並在西方列強間周旋,清朝在慈禧的苦苦支撐下,才能一直成功續命,慈禧死後,後來的載灃沒有他那麼高潮的手腕和能力,而且此次清朝內部人才凋敝,滿漢聯盟也被打破,革命浪潮席捲全國,因此清朝的滅亡是大勢所趨。
縱觀清朝末年。此時的大慶飽受列強欺凌,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在光緒的支援下推動戊戌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慈溪等人發動正面,將光緒囚禁,並處死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後,在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
1908年慈禧病逝,1912年宣統帝頒佈退位詔書,清王朝正式滅亡。
-
8 # 張文鏑
清朝是很富,富的是統治階層,底層民眾生活困苦,相比宋明兩代清朝底層人民生活水平不僅沒升反而降低,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除了養官和宗室之外還要養一個民族的朝代,清朝社會矛盾就很尖銳,主要體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清朝自始至終都實行滿漢隔離政策,離滅亡幾年才放開滿漢通婚,但那時候已經日薄西山離滅亡只有幾年了,更何況只是籠絡上層官僚階級需要。底層民眾對清朝沒有任何好感,鴉片戰爭英軍進攻由民眾供給後勤,底層民眾看成是朝廷和洋人的戰爭。步入近代後,財政更加吃緊。清朝人才是很多,清承明制,清朝人才是畸形的,沒有充分展示才能得人才。清初到中期,清朝人才更多是在執行皇帝命令。到了近代即使有部分有識之士也僅停留在奏章層面,決定王朝走向發展的仍舊是滿清貴族,維護的仍舊是封建統治和一家一族利益。在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面前封建統治只會越來越走向衰落,這種維護封建統治和少數人利益,得不到其他廣大民族認同王朝,只會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
9 # 愛妮品歷史
畫中,“大隊清軍人馬滿山遍野而來,將少數叛軍團團包圍。清軍以騎兵打頭陣,駱駝隊馱炮為後援;遠處的山頭上,清軍佔據制高點,以火槍向逃散的敗兵射擊。陣前跑散的馬匹、駱駝被清軍牽回。”
畫作鐫刻了歷史,時光在這一刻定格。我們彷彿可以藉此穿越時空,聽到戰場上的拼搏廝殺,夢迴已然遠去的大清王朝。
阿爾楚爾之戰是平定準部回部戰事的轉折點,此後清軍一改被動局面,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不僅收復失地,平定了叛亂,還斬獲了大量的武器、馬匹和牲畜。
遠在京城的乾隆皇帝收到捷報十分高興,在軍隊凱旋歸來後,他命宮廷畫師繪製了功臣像和戰役圖,還將16幅戰役圖送到法國製成了銅版畫。此後,平定準部回部被乾隆皇帝納入了他的“十全武功”,成為他一生重要的高光時刻。
從清軍入關,問鼎中原,到溥儀退位的近300年裡,清朝在乾隆時期達到巔峰。
三百年風雨往來,幾度起起落落,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漸行漸遠,留給後人無限遐思。
01
“十二月的塞外已進入寒冬季節。朔風凌冽,萬里荒漠,一片蕭瑟。就在這樣的天氣裡,從遠離北京八百多裡的喀喇城傳來了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死訊。這個訊息來得十分突然,自然引起種種猜測。據事後對外公佈的訊息說,攝政王狩獵時從馬上摔下來,傷了膝蓋,因為處置不當,抹以涼膏,導致病情惡化。”
0 2
“準確地說,楊光先重新回到公眾視野中應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前後。這期間,他再次引起關注,是因為進京上疏,反對西教。明亡之後,楊光先重新回到京城已是七十老翁,但他好鬥的性格依舊未改。這一次,他是與西方傳教士較上了勁,一門心思,死纏爛打。在他餘生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這幾乎成了他的全部生活重心。當然,楊光先這麼做並非一時興起,而是蓄勢已久。”
今天我們老百姓常用的農曆的最初版就是在清朝確立的。它是在中國傳統曆法基礎上,吸收西方曆法的先進之處,由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編撰而成。
楊光先憑一己之力撰寫了多篇文章抨擊西教,更把備受皇家禮遇的湯若望拉下馬,然而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卻寥寥無幾,難以搜尋。
幾百年來,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他作出各種評價。有人說他是瘋子、小人、騙子、無賴、偏執狂,也有人說他是豪傑、壯士和奇男子。
0 3
袁世凱:清末政壇的一朵“奇葩”
“這天上午,內閣總理袁世凱上了一道密奏,頓時引起極大的震動。時在沖齡的宣統皇帝許多年後回憶起那天的情形時說,有一天在養心殿的冬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這兩個大人為什麼哭。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覲見太后的最後一次。”
“袁世凱不愧是高明的演員,他作秀也算做到家了,在跟隆裕太后獨對時,哭得比太后還要傷心,一邊抽鼻子一邊說話,一副心痛不已的樣子。然而,從宮中下來後,他卻鬆了一口氣,談笑風聲,完全換了一副臉面。”
特別是當天回去的路上,袁世凱的車架遭到革命志士投彈襲擊,不過袁世凱卻沒有當場身亡,只是耳朵略微受了輕傷。他本人回到家後,竟然哈哈大笑。笑這場刺殺意外地向清廷“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洗脫”了他身上“奪權於孤兒寡母”的叛臣嫌疑。
當我們談論清朝時,我們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清朝時,總免不了受影視刻板演繹的影響,似乎宮闈祕聞和穿越鬧劇更引人入勝,在電視劇裡,每個皇帝都忙於恩賜妃子,每個嬪妃都忙於算計人心,大臣們貪汙朋黨,皇子們醉心戀愛,原本殘酷冷血的封建帝制硬被凹成了少女們的“愛情烏托邦”。
清朝是中國末代王朝,是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的轉折,他留給後人的不僅有康乾盛世的驕傲,還有鴉片戰爭的苦痛。從繁盛走向敗局,帝國的權利執行是如何偏離軌道的?是誰挑動了基層民眾的生存底線?重文輕武應該成為一條不變的用人標準嗎?皇權祕籍制衡術為什麼會失效?
這些都是《清朝大崩潰》這本書要告訴你的。
閱讀這本書,你可以置身巨集大歷史敘事的背景中,親臨般觸控歷史的脈搏,揭開層層塵封的王朝往事,更能切身感受到歷史深處的幽暗和邏輯。作者在評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餘,更試圖通過對細節的把握,還原複雜人性的掙扎,探討帝國下行時空裡的成敗與得失。
讀史使人明智。
帶著對歷史的尊重和審視,讓我們開啟這本書,一起重溫大清王朝的百年風雨。
-
10 # 興趣收集站
導致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清王朝“被歷史拋棄了”。
“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被摧古拉朽地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相繼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抓住了第一次、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紅利,順勢掌握了“世界的大勢”,發展起來自然順風順水、一日千里。反觀清王朝,依舊沉醉在“康乾盛世”的美夢當中,不可自拔。此消彼長之下,“苟延殘喘”的清王朝在二十世紀初終於落幕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讓華夏大地瞬間“為之一清”,變得生機勃勃起來。
“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加速了清王朝滅亡的腳步。1644年,“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內部動亂不止。隨後“漢奸”吳三桂降清,滿清八旗順勢入關,一路勢如破竹鎮壓了眾多割據勢力,到康熙年間已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此時,滿清政權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何等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啊!其後,更是迎來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使國力達到了頂峰。期間,為加強滿清政權對全國的永久統治,一度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禁制與海外做貿易,通商港口也只剩了廣州一個。自此,“盛極而衰”走起了下坡路。
“貪官汙吏橫行,壓榨人民無所不用其極”,是滿清政權走向崩潰的動因。清末,貪官汙吏橫行霸道、欺壓良民,成了常態。而“官老爺”一貫的高高在上,騎在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也是愈發的肆無忌憚。在這種高壓統治之下,人民愈來愈不堪重負,走上了“揭竿而起”的道路上,著名的有“天平天國運動”,以及後來“革命風暴”的不斷髮酵。固然,革命黨人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民主共和”,但“推翻滿清專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於是前赴後繼的投入到了革命當中,勢要推翻“滿清專制統治”,許國家一個美好的前途。
綜上,滿清政權即使很富(康乾盛世積讚了很多的財富)、人才也有很多(如曾、李、左、張四大中興名臣),也改變不了其“最終走向滅亡的宿命”。須知,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豈是人力所能阻擋的,任他“經天緯地”、“不可一世”,到頭來還是“於事無補”,“螳螂擋車”罷了!
回覆列表
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入關後,再一次用所謂儒家思想鞏固其專治政權的時候,西方世界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資本主義改革。面對斷層的發展,大清根本上是被歷史無情的拋棄的。
再看所謂的大清很富,單從國庫收入看,康熙後期已經其實虧空,直到雍正末年,國庫收入大概一年有五千萬白銀,但是就民間來說,自古朝廷都是通過層層剝削,將大量的民間財富掠奪,使得百姓生計困難,僅僅夠填飽肚子。這種藏富於國的做法,很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滿。給國家帶來隱患。
大清王朝的統治依舊採取八股取士的方式,打量的讀書人都擁擠再科考的獨木橋上,把仕途當做人生的唯一追求。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奇淫技巧,遭受讀書人的唾棄。所有人都沉浸在人與人的勾心鬥角中,再有才對讀書人都會毀滅再這樣的政治環境中。
整個帝國在夜郎自大中做著天朝上國的夢。直到堅船利炮開啟王朝的大門。大清輸在起跑線上。滅亡在時代潮流中。這就是歷史,只能看著結論假設,但是不給你重來一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