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果熱評Show
-
2 # 湖漢山
秦國之所以被迅速破壞覆滅,細說起來有三個大的原因:
第一:秦一統天下後,沒有與時俱進的修改秦律。秦律的基礎,是商鞅的變法,商鞅雖被秦惠文王車裂,但秦還是保留了商鞅留下的律法。秦律非常嚴苛而令人恐怖,在秦由弱變強,橫掃六國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秦滅六國後大一統後,仍然維持嚴酷的秦律,使得各國的百姓難以對秦建起認同感,也就是民心向背問題了。
第二:秦始皇的功利心太盛。秦統一六國後,搞了很多大的基建工程,修宮殿,壘長城,鋪直道等等,這都要徵發大量的民夫,和正常的生產產生了勞力衝突,使得田地荒蕪,糧食欠收嚴重。同時,秦還出兵攻百越,掃匈奴,原意是穩固和開拓疆土,但也要徵發民夫。所以,秦統一六國後,百姓迎來的不是休養生息,而是連連的苦役。這是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太想建立萬世功勳而忽略民生的敗筆。
第三:六國雖滅,宗主俱存:秦掃滅六國後,並沒有對原六國的宗主勢力進行清算,使得很多勢力暗結珠胎,蠢蠢待動。再加上秦國新立,百姓歸屬感不強,而且過程中對六國殺伐過重,原六國的百姓對秦國的仇視,對秦律的懼怕,對徭役的不堪,使得他們很容易被這些原宗主勢力所誘惑。
所以,秦被滅後,其百萬軍隊,基本都被原六國的宗主勢力所瓜分,繼而相互攻殺而逐漸瓦解分散,又以新的面孔出現在新的王權鬥爭中。
-
3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
為了統一南中國,秦始皇派自己的大將王翦率40萬大軍打下了今天的廣東、廣西,打下了今天的雲南,打下了今天的海南。打下以後要班師回朝,王翦跟秦始皇發了一封書信:“皇帝陛下,臣不能回去,因為這裡全是蠻主,這裡全是少數民族,只要我們的部隊回去了,馬上這個地方就不是我們秦國的地方,更不是我們華夏族群的領土,怎麼辦?我不但這40萬人不能回去,你還要從老秦人裡面再給我遷100萬人過來,跟當地人通婚,漢化他們”。
秦始皇說:“沒問題”。秦始皇親自跑到海南,親自跑到廣西,秦始皇巡遊天下走的全是邊關。秦始皇親自去到海南,看到了當地的情況,派100萬秦人入廣東廣西跟當地人通婚,守南中國,而且秦始皇走之前,王翦請了個將令:“秦王,我們百萬雄師,40萬在守南中國,60萬在守匈奴,國內空虛啊!如果將來秦國有難,臣當如何”?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勤王”。王翦撲通一下跪下了:“皇帝陛下,我是老秦人,如果秦國有難,臣不回國勤王,我會變成千古第一罪人”。
秦始皇說:“不,秦國可以滅,華夏族群不能滅,今天秦國滅了,華夏族群依然還在,但是如果你40萬人搬兵回朝,南中國再也不屬於中國,這個地方再也不屬於我們這個族群,所以為了整個華夏族群,為了整個民族犧牲我秦氏,又算得了什麼”。稍微有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吧,劉邦項羽率兩萬人馬破咸陽,秦軍主力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現場,你們沒有發現嗎?當年的百萬雄獅讓六國聞風喪膽的秦軍去哪了?
40萬在守邊疆60萬在築長城守匈奴,他們有將令不得班師回朝,因為秦國可以滅華夏族群不能滅。蒙毅蒙恬兄弟、王翦的舊部看到秦國有難,每天以淚洗面,搓足頓胸啊,他不能回去啊,王翦到最後沒有辦法,讓他們自己想辦法。章邯找刑徒軍來去平內亂,什麼是刑徒軍?就是給秦始皇修秦墓的全是犯人,拿著這幫犯人跟項羽打,這個仗怎麼打?
在整個楚漢爭雄的時候,100萬的秦軍,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歷史裡,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事情很奇怪嗎?直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當時守南中國的整個廣東廣西海南都屬於南越國,漢武帝給南越國的國王也就是王翦的舊部發了一封書信,我可以封你為南越王,但是你必須承認我大漢增田,換句話講我不想跟你打,但是我必須得讓我大漢的國土來統治這個地方。
你知道南越王怎麼說嗎?這封詔書是在今天的博物館裡,你們在網上可以查到,南越王說:“我曾經受過一個老人的囑託,中國不能分裂,為了華夏族群,我不跟你打,我也不當什麼南越王,我降你啊”!南越王投降,整個南中國再次落到了漢民族的手上,而他嘴裡的那個老人就是秦始皇,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版圖,他是英雄,在秦始皇眼裡面沒有家,更沒有國,只有華夏族群。
-
4 # 努力面向陽光咯
很高興回答問題:秦國為什麼被破?曾經的百萬雄師去哪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秦朝滅亡原因大約有以下幾項:第一:“輕罪重罰”的苛政暴政。秦律的主幹,完成於商鞅變法時代,而商鞅之法的特點,就是“輕罪重罰”,力圖把大罪消來在萌芽狀態。但剛從長期的戰知亂狀態中掙脫出來的人們,很難一下子成為守法的良民。所以,秦律的暴虐,馬上顯露出來,並愈演愈烈。第二:政治腐敗。在秦道始皇時代,由於他個人的威勢,朝政還比較肅整。但他死後,趙高利用二世的無能和腐化,專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同時,大臣之間也開始勾心鬥角,並最終演化成相互殘殺。第三,過分沉重的經濟負擔。秦統一六國後,並沒有給本已赤貧的人們以修養生息的機會。秦始皇稱帝后的第二年,就開始四方巡遊,給人民加上了額外的攤派。而回隨後的北代匈奴,南征百越,共動用80萬大軍,軍費支出浩大,最終還得轉嫁到百姓頭上。修築長城、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這也是耗資巨大的工程。賦稅加徭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後,秦始皇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了一答個才能和威勢遠不如他的秦二世,結果導致了王朝的覆滅。百萬雄師其中40萬在守邊疆60萬在築長城守匈奴,他們有將令不得班師回朝,因為秦國可以滅華夏族群不能滅。蒙毅蒙恬兄弟、王翦的舊部看到秦國有難,每天以淚洗面,蹉足頓胸啊,他不能回去啊,王翦到最後沒有辦法,讓他們自己想辦法。章邯找刑徒軍來去平內亂,什麼是刑徒軍?就是給秦始皇修秦墓的全是犯人,拿著這幫犯人跟項羽打,這個仗怎麼打?在整個楚漢爭雄的時候,100萬的秦軍,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歷史裡,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事情很奇怪嗎?直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當時守南中國的整個廣東廣西海南都屬於南越國,漢武帝給南越國的國王也就是王翦的舊部發了一封書信,我可以封你為南越王,但是你必須承認我大漢增田,換句話講我不想跟你打,但是我必須得讓我大漢的國土來統治這個地方。
-
5 # 上班族聊歷史
秦朝一個偉大的朝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
所謂分封是指由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宗法制在政治範疇上的表現。
秦始皇在位期間六國遺族害怕其威嚴不敢作亂,但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即位伴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六國紛紛復辟。
這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第一個原因。
秦始皇在位期間動用了大量的民力供自己揮霍,例如秦始皇下令為自己修建始皇陵,丞相李斯主持,大將章邯監工,動用民夫七十二萬之多,修建時間長達三十八年,對於人口只有兩千萬之多的秦帝國來說這個數字是很龐大的。
其實歸根到底秦始皇是把整個國家當成了自己的私物,好比說一個敗家子把家裡的蘋果香蕉等等物品想吃就吃想扔就扔,要知道秦始皇是一國的君主,把整個國家的資源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沒有弄明白。
這也是秦國二世而亡的一個原因。
第一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以屠雎為主將趙佗為副將興兵50萬大軍討伐嶺南屠雎因為濫殺無辜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的努力,這支隊伍平定了嶺南。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中原一片混亂,如果此時任囂趙佗能夠帶50萬大軍及時趕回來,完全有能力解決危機,但是任囂有心自立,不僅按兵不動,而且下令阻塞南北之間所有通道,根本沒有北上作戰的意圖,因此這支50萬軍團失去了維護秦軍榮譽的機會。
以上三條是當時秦國的全部兵力,其實只要解決了章邯的隊伍那麼就解決了整個秦國。
-
6 # 燭輝永存
以雷霆之力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戰亂,以變法圖強使國家強大的秦國為什麼僅存在了十幾年會轟然潰滅?
原因就是是:秦帝國在權力交接的轉折時期,突發的惡性政變,導致秦帝國中央政權結構全面被毀。
已經作為儲君被對待的扶蘇的品得與才幹已得到了天下的公認,如果由長公子扶蘇繼位,秦帝國的歷史命運定然不同。
然而,秦始皇卻突然死於大巡狩途中,最不成器的公子胡亥,成了秦帝國的皇帝!
這場突發政變的歷史偶然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秦始皇年近五十卻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自知身患疾病卻堅持要進行大巡狩。
秦始皇大巡狩之前發生了怒遣扶蘇北上九原監軍。
秦始皇大巡狩在諸皇子中卻只帶一個胡亥。
秦始皇中途患病卻派遣蒙毅回咸陽,而不是別的將軍。
秦始皇在蒙毅回咸陽時以趙高兼領符璽令。
秦始皇在沙丘行營時病情突然加重。
突發的病情使得秦始皇不能在死前寫完遺詔。
突發病情的秦始皇使秦始皇沒來得及召見李斯會商善後。
長期忠誠的趙高突然露出惡念。
棟樑重臣李斯居然突然變節。
公子扶蘇對假遺詔缺乏辨識或者不願辨識,寧願選擇自殺。
蒙恬、蒙毅分別相繼入獄,蒙恬被逼自殺,蒙毅被殺。
王翦、王賁父子在秦始皇生前突然病逝。
李斯一錯再錯,大失前半生節操,終致慘死。
胡亥素質過低。
秦帝國功臣階層因李斯突變而不能凝聚。
趙高之惡欲野心膨脹,大出常理。
陳勝吳廣之“閭左徭役”突發暴動。
關中老秦人人口銳減,對惡性政變失去威懾力。
上述的沒一項都不是必然,都是偶然,卻都發生了。這就導致了強大的秦帝國突然滅亡。
說是百萬雄獅,其實精英只有80萬,的確沒有參加秦末的戰鬥。
30萬的精英部隊當時在北方與匈奴作戰。
50萬的精英部隊,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被秦始皇派到了嶺南。
這兩支部隊都來不及救秦國。
-
7 # 小北最光陰
秦朝為什麼滅亡,總而言之,就一個原因:秦始皇太過雄才大略,心太大了,以至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都跟著秦始皇的思路了。
但是秦始皇偏不,他偏要做出更多的豐功偉績來!
基建方面:大修馳道、修築長城、建造大海船,……
軍事方面:北擊匈奴,南平百越……
這些豐功偉績,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榮耀。
但是要知道,搞這些大型基建要是征伐徭役的,不斷的南征北戰也是要耗費無數錢糧的!
這些徭役和賦稅全部都壓在了當時的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們都被這些沉重的徭役和賦稅給搞的都要活不下去了!
兔子急了還要人呢,更何況是人呢?
要是老百姓們人人都能吃的到飯,活的下去,可能由這麼多的老百姓造反麼!
若是沒有百姓跟隨,就那些六國遺族能成的了多大氣候?
我們來對比一下大漢:
大漢為了擊敗匈奴,就硬是前期積累了五六十年的時間,即便就是這樣,到了漢武帝時期末期,大漢照樣都有些民不聊生紛紛起義的跡象了!
幸虧漢武帝連忙停止用兵,並且下了一道罪己詔,這才穩住了天下。
這麼一對比的話,秦始皇做出來這麼多的豐功偉績,又得讓天下百姓承受了多大的苦難,老百姓們要是不造反才怪了!
至於大秦的百萬雄師,一半被趙佗留在了百越之地,一半大都駐守在長城一線,王離率領長城兵團參加了鉅鹿之戰,不過被項羽打敗了,大部分秦軍不是戰死就是被項羽坑殺了。
-
8 # 設計師講歷史
秦朝滅亡時為什麼沒有出兵,稍微看到了一個方向說給大家聽聽!
在秦漢時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的最大威脅,他們軍事力量強悍,而且善於掠奪,對關中地區威脅而很大。秦統一六國之後,第一個要解決的卻並不是匈奴,而是尚處於新石器時代、對中原威脅極小的南越,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秦始皇對南越的重視遠遠超過對匈奴的重視?
秦始皇崇尚法家,他是用嚴刑峻法得以立國,法家是嚴肅而瘋狂的,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始皇認為南進北擊無限擴大疆域是自己的使命。
然而第一次征服南越的秦軍卻以大敗告終,秦軍統帥屠雎也戰死了。
嶺南是個死地,不熟悉地形、不適應氣候的秦軍在那裡無疑是闖入地獄之門,而窮山惡水的人民又善於打游擊戰,所以秦軍不是其對手。
秦始皇在嶺南一戰中也總結了教訓,他實行了移民和長期駐邊的戰略,也就是第二次南征,這次去的將領是我們的熟人——趙佗,後來自立為王,成越南的祖先。
當時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去是想邊打邊駐守,邊駐守邊打,所以秦軍打贏後直接駐紮在那裡不走了,因為趙佗一旦撤離回國,百越族就會重新佔領三郡,那麼多秦軍將士的血就會白流。
我們可以推測秦始皇給任囂、趙佗以特殊的詔命,所以一直到秦朝滅亡,這六十萬大軍仍然沒有回來援助秦軍的意思,而是心安理得的在廣西築起秦城,沿廣西三江至廣東南雄一線佈防,看起來要長長久久駐紮在這裡。
任囂作為最高的軍事統帥在彌留之際囑咐龍川令趙佗“休息其民,姑待諸侯之變。” 最高的軍事統帥都這麼說了,普通的秦軍士兵是怎麼想的?他們都是秦人,秦國還有他們的父母妻兒,他們難道不想回來救國嗎?就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滅亡?
這五十萬秦軍表現得異常平靜,沒出現譁變,安安靜靜地幫趙佗築城,當漢朝與南越國發生軍事衝突時,這座城牆讓漢軍舉步維艱,可以說趙佗深謀遠慮,早就想與中原王朝對抗了。
那麼我們推測只有一種可能性,趙佗想稱王,甚至稱帝。
趙佗當時割據的地方僅限於三郡,他也沒趁機北上爭奪地盤,如果他有野心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直接北上,沒準還能弄個皇帝噹噹,他沒有這個實力嗎?當然不是。
在筆者看來趙佗是個聰明人,任囂死的時候可能告訴過他,與其去北上送死,不如佔山為王,嶺南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即使中原派出六十萬人馬,可能也有去無回,所以佔據這裡可以世世代代享有太平。
人光有野心不行,還要有與野心相匹配的才華,趙佗見過秦始皇的英明神武,他在趙佗心裡一定是一個偶像一樣的人物,想要超越秦始皇?趙佗做不到,所以不如割據嶺南稱南越王,因為他只有這麼大的能力。
後來漢朝建立,趙佗依舊安靜地在嶺南駐守,呂后當權時期,趙佗跟漢朝關係惡化,他自封帝號。
漢文帝即位後,趙佗去帝號向漢稱臣。
趙佗的舉動說明了他滿足於越南三郡,對中原地區沒興趣,那麼我們不由推測另一種可能——趙佗在執行某種秦始皇親自囑咐的特殊使命。
秦始皇是個偉大的皇帝,他的胸襟超出我們的想象,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鞏固帝位,而是為了華夏族世世代代的興旺與繁榮。
嶺南是蠻荒之地,不好教化,與中原文化脫節,秦始皇讓趙佗駐守嶺南,是為了讓長期遊離於中原文明的南越地區徹底併入華夏。
南越的秦軍即使在秦朝滅亡後,還幫助秦滅了幾次叛亂,他們代表的是秦朝的軍隊,他們執行的是讓蠻夷融入中原文明的特殊使命。 想到這裡,我們不由被秦始皇的戰略眼光和寬廣的胸襟所感動,歷史上黑化秦始皇的很多,但他確實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帝。
公元前一百一十三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主動拿著地圖來覲見漢朝皇帝,請求併入漢朝。
-
9 # 有味且清歡
當初秦國統一之後,秦國故地與關東各地,百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關中秦人看來,他們遵從法治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原六國的百姓卻不會這樣想,國家被滅,新的統治者並沒有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反而是更加嚴厲的統治和繁重的勞役。
秦始皇在的時候,還能憑藉無上的威望鎮壓,但他一死,原六國百姓的數量又多於關中秦人,而這些還沒有認同秦朝通知的百姓,就是秦國滅亡的一大隱患。
如果只是百姓,經歷了兩三代,原本的六國百姓年老死去,秦朝的統治也將深入人心。
但是秦始皇的繼任者胡亥沒有秦始皇的手段和威望,而六國殘留的貴族伺機發動,原六國的百姓一下子有了主心骨,於是天下叛亂四起。
也正是因為胡亥的威望不足,讓當時秦國尚在遠征的兩支軍隊沒有成為維護秦國的柱石。遠征南越山區的趙佗直接切斷與中原的聯絡,直至漢朝建立以後才回歸到中原的統治。北征軍也無法繼續追擊匈奴,失去了朝堂的支援,只能勉強防守直至這一代軍人活老死或戰死或卸甲歸田。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秦朝軍隊之所以戰力出眾,除了訓練,還有一個軍功勳爵宅名田制度作為核心支撐。但是秦國統一後,所獲得的土地根本不足以兌現軍功,這個核心沒了,軍人自然失去了進擊的動力。
-
10 # 笑侃歷史那些事
想說透秦國的弱,首先要說透秦國的強。
商鞅變法規定了按照軍功確定爵位,不同的爵位直接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這為處於底層的勞苦大眾樹立了晉身之階,大家嗷嗷叫著爭先恐後去打仗。
明朝也使用過類似的獎勵制度。比如殺一個北方敵兵,相當於殺三個南蠻敵兵,升遷一級。效果有嗎?有。能跟秦國相比嗎?不能。
為什麼?
唯物史觀教給我們,要從經濟基礎角度去看待社會現象。
一言以蔽之——秦國窮,窮屌絲們做夢都想著通過打仗發財致富。而秦國的對手六國都是富裕國家,攻打它們可以獲得土地,可以獲得錢糧,秦國因此有經濟條件去賞賜立功的戰士。
商鞅變法中核心的一句話叫“謀弱民”。就是讓老百姓弱,讓他們窮。弱才好組織,窮才好激勵。
但明朝老百姓過得比秦朝平均水平富足得多,為了賞賜去賣命的積極性遠遠比不上秦朝。戚繼光為什麼要到貧苦的礦工中招兵?因為礦工又窮,工作風險還大,只要給足獎賞,他們願意衝鋒陷陣去賣命。
回到最初的話題。為什麼滅掉六國後,秦國的兵力變得很菜了呢?
原因是天下富庶的地方都被打光了。無論是漠北還是百越,都是地廣人稀,物產有限,經濟極其落後的地方。攻打那裡花費甚多,所得有限,是十足的賠本買賣。秦朝拿不出足夠的賞賜激勵士兵,又驅使著包括士兵在內的全天下百姓去服辛苦的勞役,貢獻他們的勞動產出。
秦國士兵沒有動力,天下百姓也怨聲載道。所以陳勝吳廣這些活不下去的人斬木為兵,揭竿而起時,天下飽受壓迫的百姓一呼百應,贏糧影從,一下子發展為遍及全國的大規模起義。
這個時候秦軍的主力,一部分在漠北守衛長城,另一支在遙遠的百越。首先是來不及回援;其次,等來得及時已經天下大亂回不去了;最後,經濟利益使得這些人對當兵灰心喪氣,駐紮在百越的軍隊乾脆自立,後來建立了南越國。
賈誼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國家不實行仁政,讓老百姓有錢賺,有命花,再強大的軍隊也將喪失戰鬥力。
孟子曰,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秦朝在經濟上拋棄了他的軍隊,軍隊反過來也拋棄了國家。
而馬克思則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秦帝國公司強迫他的員工去做賠本買賣,公司不倒閉,員工也得造反。
回覆列表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到始皇元年(前221),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並結束了統一六國之戰。
秦國起兵時總兵力已有六十萬,到了吞併齊國,完成了一統大業,已經坐擁百萬雄師了。同時期的歐洲最大的戰役第二次布匿戰爭,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不過十餘萬,比起秦朝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不客氣的說,若是秦始皇打算遠征歐洲,擊破羅馬統一歐洲也是輕而易舉的。
然而就是這麼強盛一時的秦國,卻在完成統一後十四年就走向了覆滅,那麼就在項羽劉邦聯合破秦之時,聯軍的總兵力也就二十餘萬,秦軍為何不堪一擊讓聯軍攻破咸陽,秦朝的百萬軍隊又在何處?
滅秦的最後一戰為咸陽之役,當時的咸陽由蘇角,李由等人防守,主要由駐紮在咸陽的衛尉軍、中尉軍、都尉軍三支軍隊守衛。衛尉軍是負責宮廷的近衛精銳,只有一萬人左右。中尉軍則是護衛咸陽的近衛精銳,約兩萬人左右。而都尉軍的職責,就是保證咸陽外圍地區的安寧,十萬人左右。而這三支軍隊也絕非秦國的最強戰力,秦軍的主力此時還沒有回防咸陽。
秦軍的最強主力在北方,是原本由蒙恬率領的三十萬戍衛邊軍組成的。當時匈奴對中原的侵擾頻繁且凶悍,作為直面匈奴、肩負著保家衛國重任的一線部隊,這一支軍隊也是全都由精兵組成。秦朝有難,就算不能全部抽調,只調動三分之一的"蒙家軍",抵禦劉邦與項羽的軍隊也可以大大緩解局勢。
然而天不遂人願,"蒙家軍"在天下動亂之前橫遭變故。始皇死在了東巡的路上,秦二世胡亥為了篡位,與李斯、趙高勾結,隱瞞死訊,祕不發喪,並假傳密詔殺害公子扶蘇,而蒙恬作為扶蘇最有力的支持者,自然也難逃一死。
蒙恬死前,擔心蒙家軍做出衝動之舉,便要求他們駐守邊疆,禁止南下。而蒙恬在邊軍威望極高,他的含冤而死,不僅使得蒙家軍群龍無首,更使得他們對新帝失望,再加上他死前的命令,邊軍更不會在咸陽有難的時候前去援助了。
北方的秦軍主力蒙家軍不來馳援咸陽還情有可原,若非蒙恬冤死,蒙家軍面對咸陽之難也不會坐視不管。然而秦國的另外一支主力軍隊沒有能夠援救咸陽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朝完成一統大業,稱皇稱帝的前一年,秦始皇派屠雎、任囂、趙佗率50萬分五路大軍南下征服百越。
百越在當時就是我們所說的蠻荒之地,以秦朝當時的軍事能力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討伐百越,不說席捲百越,十餘年的時間也早該征伐成功,絕對有能力北上平反,但是為何不見蹤影?
這一支南下的軍隊,不是不能救,而是不想救。秦朝末年,奸臣趙高進讒秦二世胡亥,秦朝大權都掌控在了趙高的手裡。而南下的這隻軍隊,確實征服了嶺南地區,但是見國內時局動盪,公子扶蘇被害,便心生另起門戶之意,在咸陽有難之時選擇了隔岸觀火。
漢高祖三年(前204),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在統治了嶺南八十一年後,被漢朝所滅。
當然不是,刨去了蒙家軍與前往百越作戰的部隊外,秦國還有一支能夠與起義軍周旋的軍隊,那就是章邯手裡的刑徒兵。在章邯手中握有二十餘萬士兵,於淤水和三戶津被項羽楚軍大敗,於是向咸陽請援。原本應該從咸陽調派軍隊和主力軍會合,一同項羽軍作戰,這樣還是有可能挫敗起義軍。派回咸陽請援的司馬欣不但沒有被趙高應允,甚至還被趙高派人追殺。
司馬欣九死一生,逃回了軍營,章邯得以得知整個朝堂已在趙高的掌握之中。前線的作戰節節敗退,不得增援,一旦退守咸陽,自己肯定會被趙高問責,進而除掉自己好將兵權歸入自己的囊中。想到這,章邯與司馬欣、董翁率秦軍約20萬眾向項羽投降,但是他的軍隊下場卻最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