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嘻嘻寶貝兒媽
-
2 # 白雲藍天
孩子成長是自己的成長!
所謂叛逆是成年人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對孩子的言行的一個結論!
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觀點上去考慮問題,事情就好辦了!
孩子成長是自己的成長。孩子本身並不知道什麼是叛逆或不叛逆的標準,標準是成人定的!
能這樣看問題,我們就好教育孩子了!
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從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並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小大人來看待,你的期望才能慢慢實現!
如:當孩子把東西放錯了地方,如果你能用“尊敬的先生,請把這個東西放哪裡好嗎”,孩子會聽的!
有時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從我們成人的立場出發,甚至認為孩子吃我們的,穿我們的必須聽我們的;更甚者認為孩子是“我”的,隨意發令施號,這些都是錯誤的!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孩子是“自己”的,不是爸媽的。只有正確對待孩子,理解尊重孩子,才會順利度過所謂的“叛逆期”。
-
3 # 公正永生
謝邀。我認為小孩子都17.8歲了,也都懂事了。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是得理不讓人的時候,就是咱們說的叛逆期。我認為不管你是孩子啥人,他們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的一切都要你來給他們接管。不管你是他爺爺、奶奶還是姑、哥,你都要替代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管教,你的任務可不輕啊!你稍微不慎這孩子就葬送在你的手裡。你要知道他們這個時候的特點,他們是懂事的,如果你的教育方法得當,他們的叛逆期也許一流就過去了。這時的他們喜歡溫柔體貼、態度和藹、他們錯了不要批評點到為止。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無論是啥優點都要表揚,假如他們犯了嚴重的錯誤錯誤:‘xx沒事的,這回其實不怨你,是我沒告訴過你,今後注意就是了’。這時的他正是最著急、最怕的時候,你原諒了他,他感覺你是世界最好提諒人的人,也許就這一次就改變了他。‘吆!你這孩子真是懂事,以後就這樣做多好啊!其實你這孩子真還很好呢!’孩子聽到你的表揚,他感覺自己也是好樣的,從此也就啟發了他。孩子們時刻都在觀察到你,你的一切都是他的榜樣,他們都在學。也就是說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注意,給孩子做出樣板,身教重於言教。不管你是孩子啥人,你也是孩子父母的教育任務。就這樣孩子還愁他們叛逆?
-
4 # 心理師楊立新
這個情況比較麻煩,關鍵是父母不在身邊,在很大程度上會形成父母與孩子的隔膜。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從原則上簡單講:
父母應尊重孩子,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優點比較。
2.換位思考,多包容面對孩子的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
3.調整情緒,多傾聽父母還要學會穩定自身的情緒,學會傾聽。父母要在平靜的狀態下,以一種平等的心態,傾聽孩子的心聲,以朋友的身份主動和孩子溝通,幫助指導子女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對孩子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虛心接受並予以重視。
5.不要期望過高,少壓力許多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甚至有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
5 #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17歲叛逆期,父母又不在身邊確實難以教育,這要看負有教育責任的人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是祖輩,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是其他親屬,恐怕都不會主動承擔責任,也很難產生教育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代理及時與學校溝通,請老師多多幫助,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根據孩子的言行具體情況,設計教育方法。
-
6 # 玲瓏心理諮詢
具體還要看孩子的叛逆情況,有的孩子只是要自己做主,這是青春期正常的心理髮育,尊重他一下就好。
但有的孩子從小心理髮育缺失,或安全感不足,或行為暴躁衝動,前者叛逆是他們掩飾內心脆弱,後者是表達內心憤怒……不能一概而論。
長到17歲了,孩子的人格狀態接近穩定,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在身邊,養育者又沒有給到孩子很好的情感照顧,那心理缺失是有點大的,叛逆程度越深,就越難搞,不付出心力去幫助,簡單引導可能沒有作用,需要專業幫助。
但不管什麼情況,孩子都需要理解,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行為後面在表達什麼,並對這部分給予工作,會得到孩子信任,先和孩子建立一個好關係,再去引導,一定會有效果。
-
7 # 好奇害死貓大俠
小孩子17歲叛逆期,父母又不在身邊,該怎麼引導他們?
孩子叛逆期家長的陪伴十分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和約束。如果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再怎樣開到孩子,也只是表面工程,在實質問題上,根本起不到本質上的效果。
所以,可以試著將孩子接到自父母身邊帶一段時間,進行足夠的心理疏導,等孩子過了叛逆期的時候,在放任自由。
-
8 # 夜行夢話
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等他摔痛了自己會回頭。
這個方法可能有點殘忍,可是這就是人生。
其實,我也想說通過言傳身教,通過責任懲罰,通過等等常用的方法,可是我知道根本沒用。
有些孩子不需要引導,因為自己從小就有了良好的耳濡目染,從而形成了行為習慣模式。那些不好管的,大多是小時候溺愛的。
作為一個從小老實的孩子,我見過很多身邊特別皮的人,他們基本上沒人管,老師管教也不聽。那麼,就讓社會給他們上一課,早晚會好的,再好不了,也就這樣了。
-
9 # 世態時態
他們叛逆是因為希望周圍的成年人關注他們的成長,重新合理地對待他們的青春年少,而不再把他們當無知的小孩看。父母不在身邊也應該多跟孩子通通電話,多抽時間去看望或者讓孩子踏上旅程來看望父母,精神上的陪伴也是一種支援的力量。
-
10 # 丫丫嘍
17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期,父母不在身邊,是有其他親戚在身邊嗎?
不能說父母不在身邊就不管孩子,這是一個藉口,現在科技交通工具都很發達,可以和孩子視訊,偶爾見孩子一面給他驚喜,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孩子這麼叛逆的原因是什麼?很有可能和父母的放任有關係,“我是被拋棄的,他們不愛我……”會胡思亂想。
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和孩子好好交流交流,和孩子打好關係,或者像朋友那種,做什麼事的時候,詢問他們的意見,再做決定。即使再忙,抽出休息時間去見一面,所有的關係都是需要花時間經營的。
回覆列表
孩子放學回家,咣,把門一關,青春期開始了!我們瞭解他(她)的心理然後才能理解他(她)的行為,才能準確的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1.否定性:
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學校的制度,表現出不認同、不信任,和無端否認。
2評判性:
由於對部分老師的不認同和抵制,導致對老師所教的學科與相關科目滑坡情況;對社會負面情況不接受和不理解。
3.對抗性:
跟父母(也可能是監護人)對抗,對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表現反感,反抗。
4.冷漠性
對父母的情感表現出來冷漠,即使母親的眼淚也無視。
5.階段性:
青春期叛逆是階段性的,這段時間主要是心裡認知能力增加,評判能力和世界觀形成,不在服從權威,對評判結果的維護就是維護自己的自尊。身體適應能力的增加和心裡的變化,有強烈的自我探索慾望,腦發育的不平衡導致的情緒多變,和敏感。
1.叛逆是成長的表現
是身體成長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他們在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種途徑,只有不斷的探索將來才不盲從,才能有能力去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去承受外界帶來的壓力。
2.叛逆是不良情緒的發洩
所以不能去壓抑。他們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中會出現自我懷疑、混亂、衝突和矛盾,對自我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懷疑,這加大了青春期的情緒問題。
3.叛逆是調整撫養方式的一種契機
家長及時調整教育孩子的角色,從起主導教育轉到成為孩子的陪伴者,這個時候要以支援和認同為主,但要在危險處給孩子以明確的界限。
如果孩子叛逆嚴重,父母(監護人)要反思一下,在過去的撫養方式裡出現了什麼問題,在對症下藥,千萬不要強行讓孩子暫時的屈服,這樣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