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打回來,因為打的不重,以為跟他玩,愈演愈烈。說他兩句,嘴裡嘟囔著“不行”,還有點委屈。寶寶不知道對錯,講道理好像又聽不懂,每次犯了小錯誤,剛要教育一下,突然給我一個飛吻

18
回覆列表
  • 1 # 寶爸這個妳

    我不反對打孩子。棍棒出孝子,老人語儘管有的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畢竟是生活經驗。但,我反對不合理的打孩子。打孩子是很有儀式感的東西,我們不是急了打孩子,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特殊方式。我建議:

    及時懲罰,不要秋後算賬。寶寶做錯的時候要及時指正,迅速修正寶寶的行為方式。講明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受到懲罰。‘打’只是制止行為的出現,並不會引導正確的行為。只有讓孩子明白道理,才會完全避免。而且還要考慮孩子是否能真的做到,一味地強求可能得到的只是更加的不融洽。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一方面,家醜不外揚,不讓外人指指點點。另一方面,孩子也有自尊心,儘管小,但是孩子也有心智。尤其是同齡人旁邊,會挫傷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心態。不能經常打孩子,打孩子是一件儀式感很重的事情。我們晚上不能打孩子,會讓孩子倍感孤獨。不能不分青紅皁白就打孩子,會讓孩子由逆反心理。不能什麼事都打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我們除了打,什麼也沒有,

    記得之前網上的一個案例,一個9歲的女童在遊戲裡充錢,爸爸把女兒送到了警察局,說是女兒偷盜。警察叔叔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很嚴厲的說教。這種方法就很有教育意義,一方面讓孩子知道錯了,一方面告訴孩子應有的懲罰。並且能讓孩子印象深刻。當然,我不是讓咱們也把孩子送到警局。同樣的教育結果,我們家長也是可以做到的。注重的就是方式方法。

  • 2 # 士弘媽媽育兒經

    打回去,或者嚴厲的批評他。

    很多寶寶都有打人臉的習慣,他打你時,你若是笑了,或是輕輕的打回去,他又會打你,覺得你在跟他玩。

    寶寶小不知道對錯,他只會認為打人“很好玩”,為什麼呢?因為你對他笑了,所以他覺得這樣很有趣,為了逗你開心和自己開心,就會越來越過分。所以,當寶寶出現不好的行為舉止時,大人要嚴厲的指出來,告訴他“不可以這樣”,這樣寶寶就會知道不可以了。

    寶寶打人時,家長一定不能跟他笑,要嚴厲的批評他,表情要嚴肅點。寶寶一般很會看人臉色,若是他看到你不高興,就會改。

    如果批評他起不到效果,那就打回去,不要覺得心疼。你想想,寶寶在家裡打自己家的人,大家肯定不會跟他生氣或者打他,因為他小,不懂事,小孩子不懂事很正常。但是他如果出門了,別人逗他他打人呢?難保人家不會打回去,那個時候怎麼辦?你心疼都來不及。自己教育孩子自己有分寸,別人下手可不管這些,就是要讓你痛。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寶寶喜歡模仿,做家長的要反思,寶寶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什麼原因造成的,又是怎樣越演越烈的。

    寶寶有打人、罵人的行為了,一定要及時約束,平常大人也要以身作則,為寶寶留下良好的習慣。

  • 3 # 育嬰師小妮

    一歲半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缺乏,有時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說不出來只能通過打人的方式來滿足。對於寶寶打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一、認可寶寶的感受

    當寶寶打人時,你要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生氣沒關係。”而不是否定寶寶的感受,說他不應該生氣,打人等等。

    二、幫助寶寶平息怒氣

    你可以通過猜測寶寶想要幹什麼來安慰他。比如,你很生氣,因為你不能吃餅乾,等吃完了飯你就可以吃了。

    三、避免以攻擊迴應寶寶的打人

    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看到與你的期望相反的榜樣。當寶寶要打人時,你可以抓住他的手,不要縱容他的打人行為。你越縱容他,他就會越加劇攻擊。

    四、家長要對寶寶的行為表示生氣

    當寶寶打人時,家長要通過言語告訴寶寶:“我很生氣”,當你用言語而不是通過發脾氣來表達這些感受時,也給寶寶樹立了榜樣,他會知道有情緒還可以通過說來表達,而不是通過打人。

  • 4 # 奕媽育兒觀

    對於寶Bora說,一歲彷彿是一個神奇的時間點。自從我兒子過了一歲,從前那個順從聽話的乖乖小綿羊,轉變成了一個蠻不講理的小魔王,稍微不順他的意他就發脾氣、哭鬧、喜歡扔東西,甚至還打人。

    更讓人費解的是,還學會打人,尤其是你不順他意的時候,他就會通過發脾氣來反抗,表現出非常叛逆的一面。

    於是很多父母對寶寶的這些行為採取了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責罵吼叫、打手掌、打屁屁、關禁閉等。但長時間來看,效果並不明顯,很多都是當時管用,過後還是會重演。

    所以很多父母會煩惱和困惑,孩子為什麼反覆是這樣呢?到底該怎麼辦呀?

    我們都聽過“terrible two”,即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寶寶到了兩歲左右,會出現的不順從、不聽話或者表現出一些執拗的行為,即我們所謂“叛逆”,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事實上,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是2-3歲,所以除了Terrible Two,也就有了Horrible Three的存在。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充分利用孩子的這個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幫助孩子成長。那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呢?

    02那麼,該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這個時期的“熊孩子”呢?

    1. 端正心態,控制並誠實對待自己的情緒。

    對於孩子不聽話、亂扔東西,或者打人的行為,我們除了要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端正態度,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情緒化去解決問題。

    說實話,面對“熊孩子”,我們說不生氣肯定是假的,但是我們又不能通過情緒化的方式去管教孩子。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當然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啦。孩子打人,做錯了事,我們當然可以生氣,而且我們更加應該真實地把我們的情緒告訴孩子。但我們儘量應該管理自己的情緒化行為,比如吼叫、打罵。

    這裡要明確一點,“情緒”和“情緒化”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我們人人都有情緒,但不該情緒化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打人或者搶玩具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冷靜,深呼吸,並且告訴孩子,你打人、搶別人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

    而且這讓媽媽很生氣(情緒),而不是假裝自己不生氣,等媽媽冷靜下來,我們再來聊聊。(管理自己“情緒化”的行為)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是錯誤的。他就應該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孩子是需要大人給予一個正確的行為邊界的,錯了就是錯了,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去做。

    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寶寶,並不是真的是在打人,可能也是他們尋求他人關注或者表達自己喜歡對方的一種方式,只是他們不會掌握手的力度。

    這種情況下,你還可以這樣引導寶寶,首先跟寶寶說,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可以打人。然後你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去拍打寶寶,當力度比較大,寶寶明顯感覺到痛的時候,你就可以跟寶寶解釋說,你看,你剛才打媽媽就是這樣的,會讓媽媽感到疼。

    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打人的,所以你要掌控好手的力度,太大力了別人會感到疼,引導寶寶去體會和明白別人的感受以及想法。

    在育兒路上,繪本絕對是一個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好方式。比如,我們家就有買《小熊寶寶》繪本系列,裡面的《你好》、《好朋友》、《排好隊一個接一個》等等。

    利用繪本,讓還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學會一些基本的手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的一些禮儀規範。讀繪本時,你還可以和寶寶進行場景模擬演練,模擬繪本里的主人公,學會和玩伴一起分享玩具、交換玩具、一起玩遊戲的好習慣。

    我也經常把繪本里學到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我知道兒子很喜歡小狗,帶兒子出去遛彎時,見到小狗或者其他小動物,我會對兒子說:“寶貝,來跟小狗狗打個招呼,說‘哈嘍,嗨’”。

    現在他雖然還不會通過語言來表達,但每次見到小狗狗,他都會自己招手,走的時候,也會做拜拜的手勢。見到親戚朋友,他也會以這樣的方式打招呼,自然也就不會用打人的方式去表達他自己了。

    1-2歲的寶寶,他們的語言、理解和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剛剛初步發展,但是他們的模仿能力卻是超強的。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樣,不能因為孩子做錯了事就打他,罵他,甚至採取一些懲罰的措施,這種“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這也是打罵、關禁閉的方式不可取的原因。

    平時父母在家,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打對方,也不要通過拍打的方式表達親暱,“打是親,罵是愛”的表達方式已經過時了。

    要知道,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應該要採取的是正面的管教和正面的強化,而不是錯誤的示範,讓孩子去複製我們的行為以及錯誤的教育方式。

    並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喜歡這個姐姐,還記得繪本里的小熊是怎麼跟好朋友打招呼的嗎?它們是通過“握握手”或者打招呼說“Hello”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友好的,對吧?我們也這樣跟小姐姐說“哈嘍”吧。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寶寶改變了以前的打人習慣,見到別人都會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或者用語言表達說出“嗨、哈嘍”。

    孩子打人、亂髮脾氣、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行為,只是這個階段孩子經歷的一個自我意識萌發的敏感期。

    我們要明白育兒路上,我們會經歷孩子的不同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所經歷的敏感期,再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去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些敏感期。

    我們要做成長型的父母,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實際上,育兒的過程,更像是一個育己的過程,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做父母最美最有意義的旅程。

    我是奕媽,職場媽媽&自由撰稿人,家有一枚可愛小暖男,專注寶寶護理、教育、成長知識分享,歡迎有經驗的媽媽在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一起借鑑,育兒路上一起成長。(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 5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一歲半寶寶老是打人臉,怎麼教育?打不得罵不得?

    打回來,因為打的不重,以為跟他玩,愈演愈烈。說他兩句,嘴裡嘟囔著“不行”,還有點委屈。寶寶不知道對錯,講道理好像又聽不懂,每次犯了小錯誤,剛要教育一下,突然給我一個飛吻

    其實1.5歲的寶寶非常好處理,首先是給孩子制動,只要寶寶打人/打臉,就把寶寶的雙手制動,不允許寶寶動,寶寶就會哭,即使哭,也制動,等寶寶不哭,就鬆開……以後,寶寶只要動手打人/打臉,就制動……慢慢他就知道一個規則,打人/打臉就會沒有動的自由

    對1.5歲的寶寶,和他說【不要】打人,【不要】打臉,他的翻譯就是打人,打臉,所以,我們要引導寶寶說:輕輕地摸一下臉,輕輕的我一下手,直接給到寶寶正面地指令,遠比打回去更加的有力量和執行力

    記住,他還只是一個1.5歲的寶寶,過多的語言或者定義,他不懂;需要家長的正向指令,需要家長的行為矯正技能,而不是你打臉,我打你,寶寶誤以為這是和爸爸媽媽的社互動動,會不亦樂乎地

    祝福您

  • 6 # 90後一家

    哇,終於找到同款寶寶了嘛?我們家孩子也是喜歡動不動就打人,現在是1歲兩個月,雖然打的不疼但是這不是一個好習慣!必須要讓她改正。不然以後必定會變本加厲。

    首先孩子打你的時候,我的建議是打回去,稍微帶點力道,讓她感覺到疼,她就會在腦海裡短暫形成一個疼的記憶,如果後面她還打你,你就用這個方法加深她的記憶,慢慢的她就不會再對你動手了。因為她知道她打你,你也會打她,然後她就會從腦海裡聯想到疼得記憶。只要久而久之就不敢在對你動手了,因為她知道了你不會慣著她。

    我們家孩子第一次打人的時候我們都沒在意,想著就是可能隨手而為,結果後期演變的越發囂張,只要是身邊的熟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一個都逃不掉她的魔掌。再到後來就學會了掐人,還是那種咬咬切齒的掐,把我這種老爺們掐的都疼得不行,跟別提別人了。

    有一次掐我媳婦兒,讓她疼得不行了,她就隨手掐了一下孩子,結果小傢伙當場就哭了,這樣來回幾次後邊就在不掐她媽了,反正就是誰慣著她,她就掐誰,一天到晚的跟個小人精一樣知道誰好欺負,誰厲害!

    我認為這種情況,不要單純的打或者罵,畢竟她還小,聽不懂或者說記不住事兒,所以我們要兩者相結合起來,耐心的多給她說幾遍,讓她慢慢的形成一種記憶,而在形成記憶時,正是塑造她的性格和形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她所學到的一切,以後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都是由我們在主導著!

  • 7 # 江南女生一枚

    如果能聽懂話,就先跟他說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如果你下次再動手,我就打你小手。當他下次再打的話,你就說到做到直接打小手,打兩下打不壞,讓他知道疼就行。

  • 8 # 蘑菇爸爸說育兒

    你要搞清楚一點,他為什麼老是打老人的臉,而不是去打別人的臉。

    多半是因為老人的溺愛,在他第一次打老人的臉的時候,老人沒有一點點的生氣,反而認為孫輩很可愛,這樣孩子就認為老人是在跟自己做遊戲,就越來越喜歡這個動作了。

    一歲半的小孩子是不明白什麼大道理的,但是他能察覺到對方喜歡什麼樣的動作,然後他就做什麼樣的動作。

  • 9 # 小樹老師說教育

    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確立邊界。

    我有一朋友,和我聊天說,他對女朋友有求必應,基本滿足了她所有的要求,自己完全不提任何要求,為啥她還是離開?

    奇葩操作是,離開了半年之後,有事情還是讓他去辦,而他也二話不說的就辦了。

    我就問他,為啥一匹老虎,看到它的對手一味的退讓,他會跳起來攻擊?

    完全沒有邊界的人,讓別人覺得隨便怎麼你都無所謂,連分手都不會有內疚感。

    不僅是對大人,其實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樣。如果一味的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孩子就會越來越暴力要求,越來越鬧。

    所以確立邊界,表達自己的需求,拒絕對方,是一種被他人重視的方式。

  • 10 # 一生馨香

    建議你聽一下樊登裡面,正面管教。從小開始建立情感,建立溝通的紐帶。疏導溝通。分明白為什麼打

    1.好玩互動,忘記輕重。

    2.完全就是順手想打就打。

    3.沒有根據他想的做就打。

    這三種最為常見的打小輩。因為小朋友還不會有故意打老人的概念。所以一定分清楚。然後打老人時抓住小朋友的手告訴他,你想抬手打人前先冷靜一下。想想可以打嗎,人家會痛嗎?如果人家這隨便打你你會痛嗎?建立溝通強化同理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正在長身體,經常喊餓。愛吃零食,可以給他吃零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