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贏羽
-
2 # 北海圖
二戰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以凱恩斯義為指導,擴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避免像1929-1933年大蕭條的大發生,具體經濟結構的變化有:
1)國有化比重增大。例如,戰後英國新上臺的艾德禮政府在英國國內掀起第一次國有化浪潮,對大工業,包括鋼鐵、鐵路、煤炭、航空和電信等實行國有化;法國在戴高樂政府的領導下,也積極推進國有化,其能源領域國有企業的比重高達90%,在銀行業、化工產業等國有比重也很高。
2)這一時期,民眾對政府的期望越來越高,與站前普遍相信政府“小即是美”的世界不同,戰後各國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政府也就“理所當然”地坐大,公共財政支出不斷提高。
(凱恩斯主義成為二戰後製造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執行的通用規則)
3)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福利制度。福利制度為底層人民提供生存保障,是政府偏好的收入再分配的一種經濟手段,歐洲各國紛紛實行豐厚的福利制度,艾德禮時代,英國號稱為其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
首先是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所以資本主義國家會拋開以前的恩怨,同仇敵愾。還有就是冷戰,核武器的發展,使得美蘇沒人敢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資本主義又進入了和平快速發展的時代。經濟危機之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理論有了發展,凱恩斯主義被廣泛接受,政府看的見的手,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合理運用,避免經濟的再次破裂。福利制度保障了即使面臨經濟危機,民眾不必為了生存而用肚子想問題,給了社會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