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史林泉

    明朝上朝有很多種,分為大朝,常朝。

    大朝是元旦,皇帝生日等重大節日才舉行,地點在奉天殿(今天太和殿前身),是皇帝接受朝賀的地方,並不處理政事。

    常朝分為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顧名思義為每月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在奉天殿舉行的,百官穿的很正式,但是仍然不處理政務。

    日朝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早朝了。早朝如果認真起來對皇帝來說確實是一件苦差事。日朝是處理日常政務的朝會,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種朝會。可是這種朝會在明中期以後慢慢成為形式。

    以年輕的萬曆皇帝為例:

    每月的三,六,九這幾天總是痛苦的。五更時分,李太后就會從自己宮裡親自往皇帝寢宮裡,把十歲的孩子皇帝從睡夢中叫醒(注意五更是凌晨3-5點),宮娥給皇帝洗臉,洗完臉趕緊坐轎子出發往奉天門。

    皇帝到時,大臣們都等著呢。於是開始走流程,有人引導著大臣們按照六部部門順序依次在皇帝面前請旨意,大概意思是,皇帝陛下,您看我昨天上奏的黃河發大水,河南急需賑災的事情該怎麼處理,當然此時皇帝才十歲,不會處置。李太后會替皇帝下旨意。

    李太后其實信佛,不怎麼管政務,她也不懂國家大事怎麼處理,那她怎麼拿主意呢?

    原來早朝前一天,大臣們的奏章還有各地政府的官方題本早就交到通政司了,通政司也早交給了內閣,內閣早就提出了初步的處理意見(票擬),內閣大臣都聰明的很,非常瞭解皇帝和太后的心思,他們的票擬好後,99%的可能不會遭到反對。所以第二天早朝時,太后按照昨天的處理意見回覆大臣們就行了。

    所以明朝嘉靖皇帝開始,早朝慢慢就淪為一種形式了,真正的政治運作是在深宮之中完成的,大臣們上早朝也就是趕個集,聽聽人家的決定而已。

    但是這種形式上的早朝非常耗時間,非常重流程,非常重禮儀,皇帝沒睡醒的狀態下有時候要一直坐到中午,因為事情太多了,每件事都得給旨意,哪怕是一個字的旨意。如果到中午還沒處理完咋辦?上飯啊,吃完中午飯接著上朝,把所有事情全處理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榨黃瓜汁要加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