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對於漢元帝,筆者曾經深有感觸。漢元帝是漢代被誤解最深的皇帝。他在位16年。他是西漢歷史上儒學修養最高的皇帝,史書中記載:“(他)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

    他不僅精通儒學,而且也將理論應用與實際,是西漢最體恤百姓的皇帝。他在位的16年中17次加恩於普通百姓;7次減少自己的日常用度,並將國家的公共田產租借給無地貧民;6次撫卹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這樣次數眾多的惠民政策在整個西漢歷史中也是不多見的。其中,最為我們所稱道的仁德皇帝漢文帝在位21年,賞賜百姓9次,無論總數和頻率都不及元帝。

    同時,元帝為了避免百姓離鄉背井遷徙到諸位先帝的陵墓周邊守靈,甘願譭棄、減小自己先祖陵墓的規模以節省民力,並從此再也不設定陵縣。他下詔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佈告天下,令明知之。”這無疑是要揹負“不孝”的罵名,甚至我們當代一些讀者笑稱為“奇葩”。但是在瞭解到背後的原因時,不由得引發我們的深思。

    有人說西漢自元帝而衰,這是人云亦云,是傳統思維在束縛。西漢是被王莽透過政變篡奪過來的,國力並沒有收到戰亂的形象,只是改朝換代而已。王莽還因而做了十幾年皇帝,還有能力鎮壓各地。只是到了地皇年間,天下才開始失控。所以,元帝誤國說,可以休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口味清淡的人會不喜歡愛吃重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