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楓一葉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哲學命題之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關係,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兩層意思,以下分別就其現代意義進行解讀。

    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陽明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當代社會,很多人的道德意識越來越淡薄,食品安全問題頻現,假冒偽劣商品氾濫,資訊買賣、電信詐騙等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社會道德意識缺失的表現。對此,黨和政府都在積極倡導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採取了很多方法,如播放公益廣告、媒體傳播正能量、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等等。然而根據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僅讓人們去“知”是不夠的,還要把“行”貫穿其中,社會道德建設的加強必須一方面透過弘揚傳統美德來教化人,另一方面透過嚴格的法律來約束、糾正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逐漸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                                             

  • 2 # 弘農小僧

    “知行合一”字義為內在知識和行動的統一。哲學上講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現代的“知行合一”,“知”是“良知”必須用心探索,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不加思辨的接受絕非“知”。故而“若會得是,已自有行在”。寫文章必須真實赤誠對他人後人有益,並非謀取功名利祿;經商應遵循等價交換,不貪不義之財貨真價實,無論家庭、職業、愛好、生活都必須做有良知的人,做到知行合一上善若水。

  • 3 # 龐觀者清pq品牌外腦

    知行合一在現代兩種人群用的比較多,一種是企業家人群一種是修行人群。

    針對於創業者企業家這句話的理解,更多的是把我們思維當中知道的,踐行到我們的實際行動當中,也就是說的,認知與執行力的問題。

    心與口合 口與行合 行與志合

  • 4 # 西北曉峰

    知行合一,用現今情形理解就是兩句話。一是理論與實踐高度並軌,一是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王陽明曾研佛道儒,終成儒之大儒。

    使修身心正心性現(敏)於行得到完美結合。然並未像程朱宗師那麼刻板。其講求內(所謂道德、良知、智慧、甚至天欲)與外(言行及一切外在表現)的一致性。

    知行合一,是儒學中訖今為止最成功的取精去粕而產生的思想體系。對世人影響深遠。

  • 5 # 馳者劉悅

    知道了就要去驗證,在驗證中求知,再知再驗證,求得棄偽存真,充實而完整即為知行合一,至良知。

    良知是近乎完美的知,知本源本性本質的知!沒有實踐和驗證是不能致良知的。

    欲知,必先革物。弄清楚存在的本質,情狀,衍生,範圍,時態,存亡,條件,……起碼從這七個角度去認知去格物吧!格,就是把存在的要認識的物按自己心裡的認知方法分解,規定其特殊與普遍,從自己內心去求解。先有自己內心固定的定位座標的點,才能辯別不同的物而形成不同的概念。

    革物致知,致良知。向心內求知。存天理,順人慾。(與存天理,滅人慾的不同革物物件及理念的反差。)即為王陽明心學。

    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以上即為所知心學淺見,還望各位大斧撻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0cm145斤可以穿什麼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