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醫之家我是半夏

    為什麼“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因為地球自轉軸以一定角度傾斜,繞太陽公轉時便有了冷熱更迭的四季變化。但是,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全年最冷、最熱的時段,不是全年太陽高度最低(太陽輻射最弱)和最高(太陽輻射最強)的冬至和夏至,而往往會後延,也就是諺語所說的“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為什麼全年最冷、最熱的時段會後延到“三九”和“三伏”?因為氣溫的升降變化,不僅取決於熱量的收入,還要取決於地面向太空輻射熱量的支出。當兩者達到平衡後,氣溫才能掉頭上升或降低。雖然夏至後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開始減少,但仍大於支出,直到收支達到平衡(“三伏”)之前,氣溫仍然保持上升。同樣,冬至到“三九”之間,氣溫也因地面熱量仍支出大於收入而繼續下降,直到“三九”後才開始上升。

    1、三伏

    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三伏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 干支紀日 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一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後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大約出現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

  • 2 # 台山喜運來溫泉大酒店

    中伏又稱二伏:通常指的是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中伏天有的時候10天,有的時候20天。所有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六個庚日,那麼中伏就為20天。

    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尤其是到了三伏這些天,太陽日曬足,熱量比較集中,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又溼又熱,典型的“桑拿”天氣,讓人想喘口氣都覺得難受。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慢慢到了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 3 # 秋水287069973

    入伏前是夏至,夏至前後日照|時間最長,地面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多。入伏之後,隨著降水量增多,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伏是會意字,從人,從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樣地匍伏著。

  • 4 # 齊國一柱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尤其是在北方。三伏天的名稱早在漢代時已經確立。顏師古註解《漢書,郊祀志》時曾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伏日有三個,所以叫三伏天,每一伏十天,即初(頭)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中(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末(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前的一段,三伏天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中伏的天氣最熱,是悶熱。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天氣晴朗少雲,地面輻射增溫,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的熱量積累到最高值,因而中伏天氣就更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老好人嗎?說說你當老好人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