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幕後

    首先,美劇在拍攝之前,眾多導演和編劇都會聚在一起商討人物設定、劇情走向等。在開拍過程中,這種會議也不斷。所以說,雖然導演眾多,人物劇情的設定還是大家研討出來的。不存在半路加入從而導致風格違和的情況。即使多拍幾季,風格還是可以得到保證。

    然後,每個導演擅長的方向不同。

    有的導演擅長追車,有的擅長動作,還有的擅長氣氛營造等等等等。除了極特殊的劇種,多數的劇集,每一集都是多為導演分工合作的。每個導演負責自己擅長的部分分別拍攝,而剪輯的時候在根據劇情,混剪到一起。這樣拍攝不但能夠人盡其用,還能加快拍攝進度,壓縮成本。

    美劇的每一集幾乎都是眾人合作的成果,而之所以有的劇集會有導演單獨署名,是因為署名的導演負責的是主線。

    美劇搶的是收視率和收視份額。所以幾乎六七分鐘就一個小高潮,十五分鐘一個大伏筆。在小高潮和大伏筆之中,是多位導演的心血。

  • 2 # 蔡小馬

    說起來很多人不信,但是,商業化的影視製作,就是可以像工廠一樣批次化處理。

    其實中國的商業化影視製作也可以做到在不同導演的情況下,保持一樣的運鏡、光效、節奏。

    比如知名爛片《逐夢演藝圈》:

    和另一部知名爛片《女生宿舍》:

    就基本上差不多嘛。

    而且不光爛片,好片也有這樣的情況。

    比如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系列的《獅王爭霸》:

    和元彬導演的黃飛鴻系列《王者之風》:

    這兩部的製作相似度也非常的高。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有很多影視製作的東西,都是互通的。

    在影視行業這多年的發展裡,人們總會總結出一些簡單、省事、方便的攝製方法,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

    只不過相對來說,美國的批次製作水平,要比我們的更高一些。

    其實現在很多中國產電視劇,都找香港的導演來導,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對於那些風格獨特,一眼就能看出來與眾不同的導演,都稱之為“作者導演”,拍出來的都是“作者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完《何以為家》的小夥伴們,哭了嗎?有沒有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