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平使者32213722

    就好比是算命先生說的話,怎麼理解都似乎有些道理。因為人的感情是個大雜燴,其中包含著“情濃”、“情薄”……所以不論點到哪句,選擇哪項,總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在那裡等著你。

  • 2 # 春雨201749550

    謝您邀請。“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便轉薄。這句詩為什麼能流傳到現在?有什麼含義嗎?”“多情卻似總無情”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原詩為:“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此詩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詩人對所愛之人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無情的離別!從情感上來講,是矛盾的,是千頭萬緒的,是不由自主的,多情卻總是無可奈何,明明多情,偏又無情,說明愛得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淒然相對,像似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覺無情,所以怎麼也笑不起來!“情到濃時便轉薄”,從狹義上來說:這完全符合客觀實際,情感昇華到高潮,就會產生情感結晶,成立家庭,有了孩子,此時,雙方都要為家庭著想,為孩子們著想,為情感負責,為生計而奔波,當然在情感方面不可避免的轉淡,轉薄了。僅為個人觀點,歡迎指點。

  • 3 #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關於這個問題,幾個網友的回答都很好。我在這裡想指出一個問題,這不是一句詩,多情卻似總無情是杜牧詩中的一句,而情到濃時便轉薄好像沒有這句詩,倒是納蘭容若的山花子裡有一句情到濃時情轉薄。雖然不是一句詩,但兩句話放在一起很和諧,也很有道理。這樣的話之所以能夠傳到現在,是因為真正的愛並不見得一定顯示在外表,而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特別是我們華人含蓄的熱水瓶性格,人們,特別是男人,總是在表面上表現得若無其事,其實內心深處非常在意;中國一句老話——愛到深處無怨尤,說明愛到極致的時候,已經不需要用任何感情去表達了,彷彿到了無喜無悲,無嗔無怒,無慾無求的地步,看似無情,其實情深似海;當一個人愛到深處,有的時候會不知所措,中國還有一句俗話——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表面上看起來無情,其實是太在意了。這就是我的解答,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女子婚嫁年齡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