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曹植

    不能!

    因為各個諸侯國的貴族勢力依然龐大,這些國家的貴族後裔,由於他們以前的特權,被秦始皇剝奪了,所以要報仇復國。

    而文景之治時期,六國貴族早己消亡。

    如果秦始皇統一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給民眾寬鬆的農業政策,讓民眾過的比六國時期還要好,再將六國貴族封到北韓、遼東、福建、兩廣、越南、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建國,那秦朝肯定會延續下去,最起碼不會二世而亡!

  • 2 # 乇三千歷史短鏡頭

    看到好多回答者都是否定題目,或者說持懷疑態度,認為西漢的政策並不適用於秦朝。我想說的是,黃老之術沒有特別規定具體的治國方法,最多有“與民休息,薄賦稅”的說法。所以,黃老之術,並非一種具體的治國方法,而是一種理念,或者說一種執政者的態度,又或者我們可以直接說,是秦始皇帝的態度。這樣,自然沒有西漢的方法不適合秦朝的顧慮,只需要考慮始皇帝會不會轉變態度。

    如果秦始皇帝用黃老之術的態度,秦朝會延續嗎?我的答案是會,雖然,這是我們後來人的設想,有許多經驗可以參考,有點事後諸葛。

    首先是治國理念。

    我們對比一下西漢和秦朝,看秦朝效仿西漢,尤其是秦始皇帝效仿劉氏家族,秦朝會不會得以延續。

    劉邦做人包容性很強,用人都是順勢利導,讓手下人各抒己見,發揮各自所長,很少強勢干預(當然,這可能和他從基層成長起來有關)。包括治國方針,他也並不獨斷。他討厭儒生,但因治國需要,照樣能禮賢下士,甚至親自祭拜儒家的孔子。但是,他也並沒有因此獨尊儒術,而是各家雜糅,各取利弊。

    也就是說,如果秦始皇帝用“山”的性格統一天下後,再效仿劉邦“水”的性格治理國家,能取各家之長,而不是獨斷地用法家的重刑來驅使民眾,那就不會有民怨,也就不會有民間起義,即使發生某些諸侯國復國的戰爭,也在可控範圍內。如此,秦朝可延續。

    而始皇帝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加之他強勢的性格和法家重刑的治國方法,民眾的不滿更是達到頂點。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惡性迴圈:民眾不滿,就非常難以管理!於是政府派遣更多的軍隊,用更多的官僚機構,更重的刑法來管理!而強大的軍隊和龐大的官僚機構,則需要更多的開支!於是又加重了農民的賦稅,更加依賴以農養戰的策略!於是民眾更加憤怒......最終,爆發全國性起義,諸侯也趁機打起了復國的口號。

    最主要的,當時的家國觀念沒有現在這麼強烈,只要上層讓民眾吃飽穿暖,誰當天下的主人,民眾根本無所謂!而後來之所以出現農民起義,完全是始皇帝執行了錯誤的治國方針,形成了暴政,激起了民怨。

    說完這些我們再想,如果秦始皇統一後收斂軍隊,給民眾寬鬆的農業政策,讓民眾過的比六國時期還要好,最起碼讓他們有這個期望,那秦朝肯定會延續下去,最起碼不會二世而亡!而多數人擔心的諸侯國叛亂,基本不會發生,或者說即使發生,也會被掌控全國兵器的秦軍輕易擊敗,而不會形成類似秦末農民起義性質的全國性戰爭。

  • 3 # 良生聊史

    還是那句話,歷史上沒有如果。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黃老之術。

    黃老之術,為黃石公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黃老學派思想尚陽重剛 ,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

    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樓主說的應該是指的政治思想部分。

    黃老之術治國思想之本就是“無為而治”。老子強調“不與民爭”,“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說白了,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就是“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試想一下,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是幾百年的春秋戰國,長時間的諸侯格局,人們沒有統一國家的認識,只知道有舊主,不知道有新國,因而統一後,各地戰亂仍未停止止,若順其自然,實行所謂無為之治,能控制住當時的局面嗎?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設立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了!

    漢朝初期實行的是黃老之術,但是秦朝已經奠定了統一的基礎,民眾對同屬一個國家有較強的認知,加上黃老術強調的是寬民政策,和漢朝休養生息不謀而合。

  • 4 # 輝大少39885331

    答:自古帝王治國當家,以古人智慧為金鑰,我們先來看看曾子所著之《大學》。曾子秉承孔子遺教,從夏、商、周以後,以“宗法社會”的“家天下”為主,由“治國必齊其家”為中心,特別指出以“如保赤子”作為執政治國者的目標和信條,告誡當政者須以此仁慈之念,不可空喊口號羅織虛無而自欺欺人。但是歷來的帝王將相,許是被才能或德性所限,或是被當時的社會環境所牽制乃至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而亦是勢所難免之事。曾子因此提出:“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的名言作為勉勵之辭。

    曾子提出作為秉國執政者,或是身任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必須要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的道德原則。而且這個大原則,並沒有時代的侷限性,更不是任何政治主義或是唯物、唯心等思想邏輯,乃至人治或法治的治理方法,以及帝王政體、民主政體等理念。正如《大學》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的道理。

    漢朝自漢文帝倡導節儉,一二十年之間,就使社會富有豐裕,從此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成為歷史上所推崇的“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手裡,才能發揮漢室雄威,開彊闢土。接著由漢宣帝的儒、道、法並用,整頓吏治,實行大漢的王道和霸道並存理想,才形成漢室前期的大漢規模。

    我們再來分析秦始皇治國之道。《大學》講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此中道理自古多少帝王天子並不瞭解,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夠得上“身修而後家齊”的。而秦始皇的治國之道,因其本身根本缺乏儒道或他家文化的教養,可以大膽假定是傳習呂不韋的大商賈習氣而來,現做兩點分析:一、嚴刑峻法。秦國的傳統,自秦孝公以來採用商鞅的建制,以法冶國,一直到秦始皇時代並無變更。而秦始皇個人易於遷怒,社會人民縛手縛足,處處寸步難行,動輒得咎,隨時可能觸犯律法,成為罪人。史載“焚書坑儒”即是所謂暴君暴行的由來。

    二、設定郡縣。秦始皇滅六國以後,改天下為郡縣的建制,推翻千年以來的傳統,為後世中國留下大統一的大業。因其自小跟隨呂不韋長大,耳濡目染,懂得大商賈的經營方法而決定改“封建”為郡縣,因此郡縣成為中央的“分公司”,只能聽中央的決策來執行業務了。而秦始皇絕對想不到因此一舉,恰好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千秋的基礎。

    終上之述,秦始皇受教於其仲父呂不韋的商賈之術,而漢文帝得力於母親的教誨,其母喜讀《老子》,劉恆以黃老之道的學術思想治天下,才贏得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美譽。因而,我認為此二位帝王的歷史功績不可逆轉,所用的治國策略亦是不可逆轉的。

  • 5 # 尋根拜祖

    黃老治國的核心思想及條件

    黃老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其核心思想就是“清靜無為”、“與民休息”。落實到具體治國之策上,主要體現在“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強調“恭儉樸素”,“貴柔守雌”,“刑德相輔”。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不要折騰老百姓,讓百姓按照天時作息,不搞政治運動,不搞行政干預,少收稅,多行德政,提倡艱苦樸素,政府要低調,減少存在感。

    可見,黃老治國其實就是道家思想的繼承,按照大自然的“天道”生活,按照自然規律實現“無為而治”。

    如果在任何條件下,這種理念都有效的話,那國家治理豈不是真的可以“垂拱而治”了嘛,可惜的是,黃老治國也是有條件的,不是萬能鑰匙。

    比如,黃老治國在“小國寡民”時代比較容易實現,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結構下就很難,尤其像我們今天的環境,人口基數龐大,社會關係結構複雜,沒有嚴密的規則體系,必然是天下大亂。

    再比如,黃老治國對一個恢復期的社會作用比較明顯,對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它就顯得無能無力。

    再比如,黃老治國對一個封閉的環境有效,但對一個大開放的環境,需要進行價值觀整合的時代,它就顯示出短板。

    漢初黃老治國成功的原因

    西漢自立國之初,到漢武帝之前,一直推崇黃老治國,文景之治的成果,與漢初六十年的政策不無關係。

    西漢立國之初,社會剛剛經歷了一次大的政治動盪,全中國人口下降了一大半,土地荒蕪,民生凋敝。那時候,皇帝的馬車都湊不齊四匹一樣毛色的馬,甚至只能做牛車。這種條件,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面對匈奴人的挑釁,漢帝國一忍再忍,沒實力跟人家打吶!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開發荒蕪田地,只需要告訴老百姓,你去種吧,三年內不會收稅,甚至都不用你說,自然會有人去種。農業社會,只要土地能長莊稼,發展不成問題。但反過來說,政府對老百姓說:這土地原來是有主的,你不能隨便動,為了避免糾紛,你要等官府出臺相關土地政策,再進行土地丈量,再靜等配套政策。這一干預,黃花菜都涼了。

    官府不干預,飢餓的老百姓不會傻到放著荒地不去種,你一干預反而人家不敢種了!這就是陸賈所言,事情搞得越複雜,天下越亂,法律搞得越完善,作奸犯科的事越多。

    秦朝統一後的環境適合黃老嗎

    秦王朝統一天下,是絕對不能採用黃老治國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其一、複雜的社會矛盾,不是黃老思想能夠解決得了的

    秦朝統一天下後,最大的社會矛盾在於秦國與六國之間的矛盾。

    首先政治上六國貴族,對失國並不甘心,企圖復國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比如張良,一介文官,還不是王室子弟,就搞了個博浪沙暗殺事件。再比如項氏家族,一直蠢蠢欲動,為復楚做準備。這些政治矛盾,黃老思想能解決嗎?秦始皇想無為,人家六國之人可不會無為。

    面對這些激烈的矛盾衝突,必須“有為”,無為就坐視矛盾激化。

    其二、秦朝強大的根基是法家思想,與黃老思想不相容

    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到可以兼併六國,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的成果,而秦法與黃老思想是完全對立的兩條路。

    如果執行黃老思想,就意味著要對原有的秦法徹底推翻。推翻自己的法律,就等於革自己的命,強大的秦國憑什麼對自己動刀?生存的優勢都不存在了,秦何以自立?

    其三、從秦國到秦朝,國家的起點太高,黃老思想不適合

    毫無疑問,這種條件下,需要的是強化政府的領導力,必須通過政府幹預,化解秦與六國之間的矛盾,協調經濟生活中的不暢環節,引導文化差異的融合,絕不能無為。

    黃老思想的某些精髓可以借鑑,而不是“全盤黃老”

    一種思想之所以有生命力,不在於它是一把萬能鑰匙,而是它可以在很多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借鑑意義。

    黃老治國思想雖不適合秦朝,但不代表它的某些理念不值得借鑑,比如黃老思想的刑德兼用思想。

    天下統一後,六國的基礎相對薄弱,秦王朝完全可以借鑑德治思想,在不改變法制思想的前提條件,適當調整法律的尺度,德刑並用,對化解社會矛盾無疑可以起到緩釋的作用。

    秦朝的覆滅是典型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過於迷信秦法,強調法律對國家治理的工具屬性,忽視了社會關係中,德治的潤滑劑作用,將整個社會當做一臺冰冷僵硬的機器。無疑,這種過於剛性的治國手段,對社會矛盾的化解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助長之嫌。

  • 6 # Right先生

    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帝國,而六國後人時刻不忘復辟,妄圖推翻秦朝統治。短時期內可以採用漢朝黃老之學與百姓休養生息,從長遠來說,統一集權的大帝國才是穩固統治的最好選擇。

  • 7 # 嗶嗶巫

    先說答案,若秦始皇統一後,用西漢文景之治的黃老之術治國,秦朝能長久。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清一個問題,什麼是黃老之術,黃老之術的核心目的是什麼。黃老之術用《反經 適變》裡的話來解釋就是“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此黃老之術也。”用現在詞彙來描述就是發展完全的市場經濟,讓市場自己調節,政府不加干預。它的核心目的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這些並無意味著中央王朝放下武器,景帝時期能有力的平定七國之亂就是一個很好地說明。也就是說黃老之術治國只是針對發展經濟方面,這與政治和軍事維護王朝的統一舉措並不矛盾。

    眾所周知,秦亡於暴政。各種賦稅徭役、嚴刑酷法直接破壞了勞動力的生產,最後才導致農民揭竿而起,在根基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秦統一後,六國反叛勢力已經是次要矛盾,以秦的實力完全可以鎮壓。假如秦王朝解決了民生問題,那麼就會得到六國民眾的擁護,誰還會跟著反叛呢?

    其實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劉邦做皇帝時全國格局勢力要比秦始皇做皇帝時的情形發覆雜的多。劉邦只是形式上的的統一,當初跟他一起攻打項羽的那些諸侯勢力,都被分封了諸侯王,劉邦是無法控制這些地區的,也就是漢王朝初期底子打得不好。而秦始皇在經過一系列的征戰後,廢分封設郡縣,這是一個實質上的統一,政策執行起來要順暢很多,秦王朝王朝底子打得好。就連漢王朝那麼差的底子在施行“黃老之術”後都能產生“文景之治”的盛況。更何況人和政通的秦王朝,我相信,如果秦始皇不是被“千古一帝”的榮譽衝昏頭腦,而是首要發展經濟,那麼秦王朝將是一個長久的盛世王朝。他所期待的“萬萬世”也許是不可能,但王朝持續個幾百年估計是不成問題的。

  • 8 # 減水書生

    秦始皇,是不會採用黃老之術的。

    法家與道家存在淵源,黃老之術也與道家存在淵源。但是,法家治國與黃老之術,或者說法家之治與無為而治,在邏輯上是極端否定的關係。

    所以,你不可能指望百年法家的秦戰國能來個一百八十度大逆轉,從積極求治轉變成無為而治。

    01.法家、黃老與老子之道的關係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帝王看的,絕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所以,老子思想是治國思想,不是什麼修身養性之學。即便修身養性,其受體也是帝王,而不是平民百姓和士大夫。

    在老子治國思想的基礎上,莊子演義出了自然與逍遙,成了修心之法;申子演義出了名實,也就是馭臣、馭國之術;韓非子這個法家的集大成者,從中演義出了法,也就是治國以法,同時兼顧勢術。

    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法家講求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既然我掌握了真正的大道,這個大道就是法,那我就一斷於法、以法治國。

    黃老之術,也講究“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但是,黃老之法與法家之法,是不同的概念。

    法家之法,是聖人明君的立法,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法令條文。既然道就是法,法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法令條文,那麼治國就要動起來,按照法令條文去積極進取。

    黃老之法,卻是“人皆用之,莫見其形”,所以是“可道而非恆道”的幽深自然。法不僅見不到、摸不著,而且成為不可名狀、難以理解的自然法則。既然誰也看不見、既然誰也理解不了,那就要歸於靜,啥也別幹、放任自流,也就流於自然。

    簡單說,源自於道的法家之法,不僅能理解而且能制定,具體就是法令條文,然後按照法令條文努力去幹就行了,所以要動起來。源自於道的黃老之法,只能無限接近於道但不可能到達,所以只能順其自然中揣摩和適應,所以要靜下來。

    02.秦帝國是行動派而黃老是無為派

    制定法令條文而積極行動的目的,就是要贏、就是要勝利。所以,按照法家思想打造的國家,就是一臺超級動員的戰爭機器。而法家思想就是這臺機器的設計原則。

    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永不止息,因為支撐其動起來的底層邏輯和設計原則沒變。

    能制定法令條文但法令條文只是在接近道,所以要達到道或者繼續接近道,就要學會適應自然。於是,統治者不能自以為是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而是要守靜如處子,要無為,讓社會自然發展而接近於終極的道。

    一個是要統治者拼命地動起來,一個是要統治者抱殘守缺地靜下來,所以落實到具體的治國實踐上,法家和黃老就是一對極端否定的邏輯關係。

    所以,已經超強動員了上百年的秦戰國,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甚至是一種傳統。你不可能驟然之間讓這臺超強效率的戰爭機器停下來,然後安安靜靜地無為而治。這已經是一種歷史的趨勢,秦始皇即便再雄主,他也逆轉不了。

    所以,到最後,超強動員地統一天下,也就超強動員地崩潰了天下。不是秦帝國不想停下來,而是趨勢已成,它停不下來。

    在統一戰爭之後,秦帝國仍舊延續和貫徹秦戰國的模式和作風,原因就在於此。北卻匈奴、南伐百越,即便打遍了整個地理視界,法家主導的秦帝國仍然無法止息,直到徹底失控。

    03.大秦帝國的最佳出路是什麼

    邏輯上儘量別玩極端否定,但求否定足矣。所以,別指望秦帝國能靜下來,只求他能動得慢一點兒就好。

    而能降服這頭戰爭機器的,只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宗教、一個是宗法。

    宗教是一種信仰力量,能夠駕馭這臺機器,給它講一個信仰的故事。但是,從三代以來的族群形態,就決定了中國是宗法主流而宗教輔之,甚至前期連宗教這個東西都沒有。

    為什麼是宗法?

    因為無論是道家、法家,還是其他百家,都是脫胎於宗法族群這個社會基礎形態。所以,宗法的故事是最底層的邏輯,也能建構最牢固的秩序。

    而能夠擔當宗法旗幟的,就是儒家。所以,折騰來、折騰去,到漢武帝時代,還是儒家的故事成為主流。而且這個主流,要麼是在表層恣意汪洋、要麼在底層暗流湧動。但是,無論傳統中國如何演進,到最後都要講儒家的故事、都要遵循宗法的秩序。

    所以,儒家是大秦帝國的最佳選擇。

    秦始皇曾經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他試圖兼採齊魯風華、收取楚地奔放、佐以燕趙豪邁,納於法家大道。但是,法家這個大道,比之關東文采,太過簡單。以齊魯為主的儒家宗法,還在沉湎於三代而不能自拔。所以,秦始皇的努力失敗了,於是繼續施行徹底的法家,焚書坑儒、以吏為師。

  • 9 # 路遙lgy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依然沿襲商鞅變法時的重賦稅,嚴刑峻法,並修建重大工程,暴政使百姓民不聊生。

    如果秦始皇也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像文景之治那樣,輕徭役,薄賦稅,也很難是秦朝長久。

    因為秦朝的早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意識文化上,還沒有使幾個國家儘快的統一融合。各個諸侯國的貴族勢力依然龐大,這些國家的貴族後裔,由於他們以前在自己的國家享有剝削的特權,一下被秦始皇剝奪了,所以報仇復國的情緒一直蠢蠢欲動,或者時刻都有準備。

    秦末的農民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主要還是各國貴族勢力的參與與領導的,並最終消滅的秦朝。所以秦始皇用文景之治的岐黃之術,也延長不了秦朝的統治。

  • 10 # 沉墨I方之城

    首先黃老之術的本質是無為而治,遵循守道,各司其職,這樣的政治理念在西漢的文、景帝時期非常的盛行,說白了就是皇帝忙皇帝的,大臣忙大臣的,百姓忙百姓的,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身份和責任,各做各的事情,天下自然太平。

    如果要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採用這樣的治國方略,那就死得很慘。秦國發動統一之戰長達幾十年,好不容易天下一統,創新性的廢除分封諸侯制,改為郡縣制,如果秦始皇採用黃老之術來治理國家,那簡直是給天下諸侯一個絕好的翻身的機會。

    秦國一統天下後,遇到的反抗並不少,連秦始皇都遭遇過刺殺,各國的貴族都在暗中積蓄力量打算造反覆國,秦始皇死了沒多久,六國諸侯幾乎一夜之間全部都冒了出來,可以想象秦始皇時期,他們藏匿了多久。

    如果是無為而治,那麼這些各國諸侯的復國勢力更是活動猖獗,說不定就把暗中行動變成了明面兒上的軍事鬥爭,秦國的軍隊又得全國平叛,那還統一個啥呢。

    既然黃老之術絕對不能用,是否可以採用已經大行其道的儒家治國呢,當時秦朝的朝中已經有了“儒、法”治國的爭論了。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更期望沿用商鞅變法的法家思想治國,而以太子扶蘇,大將軍蒙恬為首的太子派期望啟用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

    可以明確的說,秦始皇是法家治國的堅強支持者,也是法家治國的強力執行者,如果不是秦始皇極力推行法家治國,秦國是否能夠統一天下都難說。

    法家思想是當時戰國末期最為先進的治國思想,特別是針對天下一統的發展局勢來看,法家那種全國苛法,全民皆軍,上下一致的思想非常的實用,法家思想自秦孝公開始一致到秦始皇時期經歷了一百年時間的檢驗,實踐證明了其思想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當天下統一後,更是需要法家的這種是全國思想統一,執行力度強硬的治國理念進行天下一統成果保衛,徹底將各諸侯國的反抗勢力和思想壓制到最低程度。

    那麼法家理念治國是否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呢,這也是非常危險的,在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時代高壓政治永遠都會受到抵抗,在秦始皇剛剛統一的非常時期,需要這樣的全國高壓,卻不能成為延續政治,總有一天高壓會帶來更大的反抗,秦始皇死後十多年的時間,秦國就滅亡了,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雖然秦國的滅亡是由朝廷內部發生了重大的政權變革引起的,但是其法家治國理念也有莫大的關係。

    秦國如果要長久發展下去,秦始皇時代使用法家治國,繼承者必須啟用儒家治國理念,繼任者必須是成熟的政治家才能夠穩定秦國政局的同時,由合理的進行法家、儒家思想切換,讓民間的反抗勢力化為無形,逐漸消亡諸侯六國貴族的復國思想和勢力,而能夠繼承這個理念的人只能是太子扶蘇。

    如果太子扶蘇上位,有蒙氏家族進行軍中支援,籠絡法家代表丞相李斯,完全有可能將秦國國祚延續下去。只是很可惜,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為了個人私利,害怕儒家代表太子扶蘇、蒙恬掌權後,不利於自己,冒然和趙高矯旨讓胡亥繼位,導致了秦國國政大亂,秦國迅速滅亡。

    從根本來說,黃老之術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朝代的治國方針,就連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文景之治”兩朝大力推崇黃老之術,給西漢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諸侯國坐大,最後導致了七國之亂,差點讓西漢顛覆。

    綜上來看,秦國不但不能使用黃老之術,更是連法家都不能長期施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特點,才能採用合適、有效的治理理念。

  • 11 # 小妖精小姐

    我認為可以,原因有兩點。

    首先,根據歷史知識:秦始皇只比劉邦大三歲,然而劉邦活了61歲,秦始皇只活了49歲。

    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嬴政是個工作狂,經常加班。他沒統一中原六國之前想著怎麼遠交近攻,又快又好地消滅其他六國。他統一六國上位以後又想著統一文字,度量衡,修建馳道、長城,南征百越。忙裡偷閒還想著派徐福去找長生不老藥,真是太忙了。

    而劉邦前期是個混混,後期起事以後也是一眾沛縣老鄉幫他出謀劃策,當了皇帝以後更舒服和戚夫人恩愛有加,壞事自有呂雉幫他做,很少加班

    君不見多少程式設計師猝死在電腦前,多少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工作,殫精竭慮,秦始皇這個工作狂他長壽不了啊!

    如果任用老莊思想無為而治,秦始皇他就不用加班了啊!

    沒事聽聽小曲兒,過上養老生活;養兒子當年用點心,別顧了大的扶蘇放養小的胡亥;還能拉弓跑馬鍛鍊身體,勞逸結合。這樣的日子不香嗎?就這樣的人生他必定延年益壽,也不用花心思找什麼長生不老藥了,只要不過度透支腎功能。

    第二點,秦始皇長壽,那麼他就能鎮住那些心懷不軌之人,李斯和趙高就不敢搞小動作了,老實兒子扶蘇公子也不會上當自殺,也就沒有熊孩子胡亥什麼出場機會了。

    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是師從大儒,主張仁政,這樣的一個人繼承皇位以後必定愛民如子,不會太折騰百姓。

    扶蘇這樣的人養出來的孩子必定也不會太差,秦朝能夠長久。最好的例子就是漢朝綿延數代,而漢用的是秦制。漢用秦制,綿延數百年;唐總隋制,創下盛世!

    所以如果秦始皇任總黃老思想,那麼劉沒有西漢什麼事了。

  • 12 # 趙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不太可能。建國初期,舊勢力人心動盪,如果不用點重手段難以制服這些保守陳舊的腐朽貴族,必須用鐵的手段。只是秦始皇用過頭了,過猶不及。

    始皇第一次當統一全國的封建皇帝,沒有經驗。以後歷史就是鏡子,唐太宗就很重視。司馬光還寫了《資治通鑑》,也是給皇帝看的。另外,最重要一點,這也不能怪始皇,他的後代太弱了。

  • 13 # 老劉爆品會

    那麼秦始皇做了什麼呢?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這段賈宜的《過秦論》堪稱是始皇的頌歌呀。奏始皇是何等你氣勢。從上可以看出兩點,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在軍事上是北修長城,派蒙恬鎮守,使匈奴不敢南下以牧馬。南征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一下子打到今天的越南。功高蓋世呀。

    在文化上哪,賈誼說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焚書坑儒。使許多學說的古籍都沒有留傳下來。也就造成了孔子家壁書的原因。我前段所講的許慎《說文解字》的基本依據,他統一了全國的文字,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另外,他還統一了度量衡,錢幣,還有車軌。興修官道。這是文化上的統一。

    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封建君主主義,開創封建官僚體制。最高的是他始皇帝,這是中國皇帝第一人。下面文官之首為丞相負責內政,武將之首稱太尉。皇帝的耳朵,秘書,辦事員叫御史。下面沒各級小官負責具體工作。首創郡縣制。

    在經濟方面呢?連年的統一戰爭,使天下百姓非常困苦,一統天下後,秦始皇又發動了幾場戰爭,徵百越,修長城,築官道,修宮殿,人民疲於奔命。那日子那真叫苦。所以在他死後不久,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賈誼咋說的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民心向背呀對吧。這就是整個秦朝時皇帝的表現,其武功,功不可沒,南到越南南海,東到大海之濱,為中國之版圖奠定了基礎。但其在治理國家上都真不行啊,一人死而七廟隳。須臾帝國陷落。

    其文治不行,那麼怎樣才能治理好圖家呢?有什麼理論嗎?有,當時不太多了嗎?墨家,法家,孺家還有道家等學說無一不是。那泰始皇用何種理論冶國呢?他用的是法家。無疑當時法家學說是不靠譜的。

    經秦末亂世之後,西漢王朝的建立初期。由於跟著劉邦混的那幾個都是黃老學說的大拿。自然而然地影響了劉邦的治世之道。都誰曇黃老學說的門人呢?漢朝第一丞蕭何,一代謀聖張良張子房,還有曹參,及後來的清官汲黯等,戲文有漢蕭何制律條一統華夏。直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學說的為君者無為的思想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經濟發展很快,就有了文景之治。

    那麼什麼是黃老學說?黃老又是誰呢?黃老不是姓黃的老頭,他是指兩個人,誰呢?黃帝,老子二人。黃帝,不消說,老子,道德真君,太上老君,道教的尊神,這回明白了吧,黃老學說其實就是道家學說。

    那道家學說在政治上至張什麼呢?簡單地說民貴君輕,君主應無為而治。都這麼說?什麼意思?皇帝最好什麼也不幹,不管,讓天下自已發展。自行管理執行。人人都應該重視自身修養。進而國家大治。這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由來。這一理論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歷史上不就出現了文景之治嗎?可見時人之道德高尚啊。

    道可道,非常之道,道家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我觀道學,如知九牛之一毛,這裡不在講了,其政治主張這一點知道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秦始皇的失敗在於沒有考慮人民的利益,人民沒有安定的生活,豈能不敗。若真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那真不好說,畢競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父該怎麼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