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龍映熹

    文科生學的東西相對於找工作比較難,要是找到好的工作就更難了,文科來說很多的都是看社會認同。理科不同於文科,學理科都是靠業績說話的,文科並沒有很嚴格的評判標準,大家雖然有巨大的能力差距,可是未必有嚴格的評判標準。所以文科生裡必然魚龍混雜,容易產生惡性競爭。

    文科生有一個規律,容易產生巨大差異,能力強的人做好了,未必能受到文科生的認同,中國文人沒有固定標準,所以很多能力不強的人反而容易思想極端,認為自己是做總理的材料,反而做了老師。尤其自己還是高考某個地區狀元,雖然沒有什麼貢獻,可是還是對有貢獻的人不服氣。這樣時間久了就會把自己的錯誤認知轉化成一種消極的能量。

    文科生容易偏激的人格主要是自我定位太高,總是覺得盛世應該是文人治天下,武將打完天下就應該歸隱了,文人治天下才是應該的。甚至很多人認為讀了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自己都讀了整部論語了,怎麼沒有讓自己治天下。還讓自己作者普通人的工作,自然會心生不滿。

    其實文人治天下只是一個文人的說詞,中國自古都是能人治天下,而且中國很多文人喜歡拿古代很多政治家當做文人。比如王安石一樣的政治家,他們有很強的文學修養,可是他們並不是拿文科知識治的天下,文學修養在很多貢獻巨大的人看來,只是人的修養的部分。

    說白了很多人抱著封建年代的錯誤認知,總是覺得自己作為文科生學通古今,必然是有總理的材料,做別的就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個漠視,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而且文科生動不動就會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對國家所有的決定都是橫加干涉和點評,動不動就是給國家發展給出方案,即便給出的方案就是一個無知的方案。當自己錯誤認知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文科生必然會產生極端的心理,極端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墮落成公知了。

  • 2 # 居家活佛

    自然科學工作者(理科生為主體)是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社會科學工作者(文科生為主體)是思想、靈魂的引領者。

    二者都是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中堅力量。

    工作上分,思想上合。

    職責上分,目標上合。

    分工不分家,都是為國家。

    社會科學工作者是人類思想、靈魂的引領者。研究社會發展、關注社會發展、引領社會發展是其重要職責。

    公知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代表性人物,在社會複雜多變的今天講真話、報實情,為民吶喊鼓與呼是職責所在、使命使然。只有這樣才無愧天地、無愧國家、無愧靈魂、無愧良心,才對得起衣食父母----人民的養育之恩。

    如果為了一己之私,為了一官半職而諂媚跪舔、助紂為虐,愚民百姓、欺騙人民。那將雖活猶死,禽獸不如。人神共憤,天地難容。

    講真話不講假話,說人話不說鬼話,做君子不做小人,搞陽謀不搞陰謀。這是正人君子的道德底線、行為準則。應該成為知識分子尤其是公知的“座右銘”。

    凡是講真話、報實情,為民吶喊鼓與呼的公知,人民都支援、敬仰!

    凡是講假話、大話、空話、廢話、謊言的公知,人民都反對、唾液!

  • 3 # 吉月文

    如果把公知定義為輿論領袖的話,大體上是由三類人組成的。

    第1類是科教事業單位裡邊的知識分子。主要以人文和社科領域的學者為主,理工科的學者確實少見,但不能說沒有。第2類,是媒體當中的從業者,主要是記者和編輯。從教育出身來看,這些人大部分也是文科生。如果不嚴格的話,這些人也可以稱為知識分子。第3類,可以理解成通過名人效應來充當輿論領袖的。這個群體構成極為複雜,其實就不完全是知識分子。比如某大嘴女演員,某著名的退役足球運動員,還有山東一個盲人農民。這些人的學術出身就非常複雜了。有的人根本就沒有文化基礎,有些是學藝術出身的。

    凡事不能絕對,理工科出身的代表性公知人物,就是著名的打假人士方某某。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拿到的是生物科學方向的博士學位。典型的理工男。

    應該說不要單純的,因為公知這個群體而對文科生產生偏見,並且把文理科對立起來。更不要否定文科的價值。

    公知群體當中以文科出身的人偏多是一個事實,這一點不能否認,但不能說所有的公知都是文科出身的。

    造成文科為主的原因是很多的,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三條。

    第一,中國的社會科學發展相比較與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在國際上面的影響力要小得多,總體來看還沒有脫離學人說話的階段。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中國文科的落後才導致了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學了文科以後成為了公知。

    第二,文科帶有濃厚的價值觀基礎,說到底就是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的優勢構築時間非常漫長,那麼其消解過程自然也不可能太短。西方歷史上通過啟蒙運動以來的200多年才完整構建了這樣一套體系,中國目前要通過幾十年的時間將這套體系全面否定,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需要一點時間,不能太著急。說到底就是因為和理工科相比文科直面社會現實,他們需要對這些社會現實發出聲音,由於第1個原因,自然就導致很多人成為了公知。理工領域的人往往專注於自身領域,不涉及社會領域,所以就算對社會的看法和公知一樣,也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知。

    中國已經有一些文科學者開始對公知思想進行全面的批判,但是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比較代表性的學者有張維為,文揚。

    第三,思想意識的一個特殊的滯後效應。現在活躍在臺面上的很多文科學者,其成長經歷也基本上都是在中國的六七十年代,大體上也是中國一個比較特別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成長的人,很容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悲觀負面情緒。而人的思想意識一旦確立起來,在成年以後是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偏偏中國社會在90年代以後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如果是以緩慢發展的方式的話,公知問題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就意味著思想和現實的脫節,不會這麼明顯的暴露出來。

    最後必須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文科生都是公知。而且更關鍵的是要打破公知思想在國內的泛濫,抑制其影響,我們更要呼喚高水準的人文和社科領域的學者站起來,從根本上批判錯誤的公知思想。

  • 4 # 襄陽賈芸

    你這個問到關鍵了。

    傳統中國只有文科,文科的核心就是文學,文章寫的好,才是王道。沒有理科,殘存的一點理科僅僅是文科的附庸,而且被視為奇技淫巧。文科人管理國家特別的抽像化,充滿想像力,而卻少實幹精神。尤其是科舉盛行的時代,都是這樣的。

    所以這樣的國家對內尚可,農業國家嘛,少折騰就是休養生息,文科生就只懂這一條。但是容易產生噴子,不管不顧的啥都噴。比如宋代的保守派,明代的東林、清代的清流派,全都是一些噴子,沒有什麼實幹精神。

    對外,那就是渣渣了,畢竟拿文科那些東西去對付拿弓箭的遊牧部落,遊牧部落的回覆就是一陣衝鋒,一陣箭雨。遊牧部落專治各種噴子。

    到了現代文明社會,術業有專攻,社會大部分問題都由理工科來解決。文科裡的法律、歷史專業,或者還有一定的發言權。

    有興趣可以聽聽觀視訊的講座,講的最多的就是工業立國。

    最近美帝和華為的角力,應該怎麼理解?有幾位理科大佬發過幾篇解讀,比較專業,比無聊噴子強多了。他們才是這個社會的主力。

    但是文科,尤其是最核心的文學專業,那地位真是一落千仗,基本上屬於社會的邊緣了。這個社會的大部分問題,他們都無法解答。他們應該認清自己的地位。

  • 5 # 槓是一道光

    原因有三。

    其一,公知多是文科,文人向來都是一副指點江山,捨我其誰的勁,然而真正有水平的中國傳統文人,看社會,看歷史,都有儒家思想,講究修齊治平,看問題往往會有大局觀,懂得謙虛審慎,不露鋒芒,不走極端,大多時候比較保守,但在民族大義上,堅守本心,堅守中華信仰,講易經的曾仕強就是這種代表。

    然而現代的文人大多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產物,他們的根本特點是不讀儒家經典,也不讀傳統文學典籍,不懂什麼是修齊治平,不懂什麼是格物致知,從根本上是一群否定中華文化的人,雖然有一定的歷史貢獻,領導了中國社會革命,全面學習西方文明,但從長遠來看,不過是西方文化僕從。

    誠然西方文明創造了現代文明,但現代文明也是西方文明變革之後的產物,也是學習其他文明綜合的產物,都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的產物,並且被西方文人進行了美化,文明之間本來就是相互學習和勾通的,沒有孰高孰低,可是西方文明發展到現代文明之後,用堅船利炮打懵了其他文明,從而開始自我否定,開始全盤西化。

    其實人類文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是隻有西方文明適合現代化,其他文明也有很多適合現代化的,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中華文明恰恰是最適合現代化的一種,只是內生效果緩慢,前面說了,相對保守。

    但是新文化運動之後就不是了,一群激進的知識分子掌握了話語權,他們又都是西方文明洗腦的產物,崇洋媚外,認為中華文化就是糟粕,從而進行絞殺,從歷史角度看,他們成功了。

    我們今天的教育都是西方化教育,分析方法和理論基礎也都是西方的,然而妙就妙在,中華文化是種海綿文化,把你的變成我的,事實證明現實就是如此,中國古人早就會,比如中國傳統樂器,其實都是外來的,這並不影響文明的自我升級,但是教育出來的這群知識分子裡面,卻有人不這麼看問題,他們不過是管中窺豹,就自以為知道了真理,並且大肆宣傳!

    其二,西方話語權的強大。

    西方率先進入了現代文明,他們不是用和平的方式教導大家一同進入現代文明,而是用堅船利炮,用侵略,用屠殺,用征服的方式向大家普及現代文明,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美化,不斷醜化別人,用一套完整的話語權奴役其他文明,不聽話的,直接消滅!聽話的,給點湯喝,總之一句話,跟我學,聽我的,中國恰恰是這些學生中最中規中矩的學生,但是中國文化是海綿文化,這就造成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個三好學生筆記記的最勤,學習成績最好,各種考試最優,但是畢業之後完全不照老師的要求來,而是搞自我的一套,用你好的地方,彌補我不足的地方,從而趕上你,超越你。

    然而這裡就有學傻了的中國文人,真就相信了西方那一套,認為中中國人不應該特立獨行,而是應該跪下來好好跟著洋大人走,公知誕生了,這也是西方話語權的產物。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西方怕中國這個好學生把現代文明的精髓都學了去,開始區別對待,那現代文明的精髓是什麼呢?

    是科學技術,是改變文明代差的先進技術,是現代物理學,現代化學,現代材料學,現代數學等等,並不是哪個文明高階,而是哪個文明掌握了相對較高的科學技術,從而對其他文明形成碾壓式的優勢,就好比漢代普及了鐵器弓箭,而匈奴遊牧文明還在用骨頭做弓箭,西方人深知這一點,眼見中國好學生都學了去,自己將沒法保持這種優勢,開始限制中國學習,從而形成了對中國幾十年的技術封鎖,到今天仍是如此。

    但是呢,他們並不限制中中國人學他們的文科專案,從來沒設定過任何障礙,相反用各種理由鼓勵你學習,讓你臣服與他的那套話語權,臣服於他的那套說辭,他教你法律,文學,新聞,等等的一套宣傳手段,摧毀你文明所依賴的一切,往大了說,能顛覆你的發展模式,製造動亂,製造對立,往小了說,給你添亂也是好事嘛!

    看看美國,限制中中國人學這個,學那個,都是理科,而文科呢,簡直不要太容易吧,不就是培養代理人,培養喉舌,培養話事人的一種需求嗎?一點也不稀奇!

    試問一下,他們不教你科學技術,對你層層設限,卻如此好心的鼓勵你學他的所謂人文學科,學習他的政治制度,學習他的生活方式,按他的意志行事,這本身就很值得懷疑!

    試想一下,你的鄰居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教你怎麼和老婆吵架,教你怎麼打孩子,卻不教你如何賺錢養家,這不是很奇怪嗎?

    公知就是這麼一群人,一群西方話語權的奴僕,是不會獨立思考又認為自己掌握真理的一群人,正是西方有意識培養的喉舌,人家就是教的這一套,自然學的也是這一套,你讓他去學習理科,複雜的不讓學,學了也不讓你回來,文科就不一樣啦,學完不回來,人家還不留呢!

  • 6 # 滔滔歷史大河

    公知不能簡單地以文理科生來判斷!個人覺得應當以公知這個整體來分析!從大概率上來看,應當是文科生背景的公知更多一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人找了度娘又重新明確了下公知的解釋: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而在中國社會的實踐中,“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視政府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綱啟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網路和微博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譏諷的意思。公知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但內涵和所指均不等同於公共知識分子。

    誠如上言,公知都是學習好的,在專業上術業有專攻的人才。作為人才,心中都有一種執著,學有所成之後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個人價值,實現心中抱負。只是理科背景的人大都在各自的專業上孜孜不倦,執著於自己的專業,以期在個人所學的擅長的領域實現抱負,對評判天下沒太大興趣。而文科背景的人直麵人文學科,在這個方面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更多,參與政府與民間問題更為廣泛,而其需要在這些方面實現個人的價值和抱負,加之學有所成,有專業的思考指引,講出不同於政府或大眾觀點的言語以體現與眾不同的特質,便可高高在上、旁徵博引,指點江山,評判天下!如有國外勢力結合,更可體現其國際視野!

    說白了!要麼是為了獲得有需求方的金錢支援,要麼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

    (以上文理生的公知劃分現實中並不絕對,以上也只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7 # 專門消遣鍵盤俠

    這是文理科不同的思維和評價體系造成的,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理工科往往有精確的量化標準,基本上能分出誰是第一,類似於武。理工科又是全世界通用的,改革開放幾十年科技方面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他們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國家在進步,當然愛國了。

    文科類沒有什麼精確的量化標準,水平差不多的很難評判誰更牛。理工科你沒學過就是考零蛋,文科就算一個學期不上課,也能蒙個幾十分,學習上有一定的慣性的。所以不僅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文化輸出我們短時間內難以超越,就是那些發展中國家也有其獨到之處。國內文科又始終繞不開中國近代史,而中國近代史又離不開落後捱打,偏偏民族性格也沒那麼容易改變,所以他們不容易理解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還老是想著在社會制度和民族性格上找原因。

    今天國際社會本質上還是誰的拳頭大誰有理,並不是誰的嘴巴凶誰有理。這方面最直觀的還是體現在科技和生產力,這樣理工科的成績往往比較容易被量化,被認可,這就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愛國心。文科的成就沒這麼容易被認可,有時候你嘔心瀝血的研究還不如有的人胡說八道,時間長了難免有人心理出問題。

    此外,理工科是可以照搬國外先進技術的,當然消化的過程會比較艱辛。至於你能不能消化,一看你的本事,二看有沒有錢。如果錢到位了,你還學不會,那多半是你自己的問題,沒借口怨天尤人。而文科抄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全盤照搬去實踐基本完蛋,有些人想不通這一點,認為是社會大環境阻礙了他們,所以容易怨天尤人。

  • 8 # 升學與考試

    如果你自己觀察一下文科老師和理科老師的改卷方式,就會發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維方式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大部分文科老師都會告訴你,在考試的過程中,你不會的題目,也要寫一點內容,只要寫了,老師一般都會給分,因為文科沒有標準答案。

    你覺得秦始皇的功大於過,你能夠羅列出很多證據,那麼我當然也可以認為秦始皇的過大於功,我也可以列出很多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

    而理工科在完全相反,你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在大部分理科生思維中,評判的標準都非常簡單,那就是能不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就拿高考數學來說,在試卷發下來之後,哪些題目你會做哪些題目你不會做,大致掃一遍基本都能夠心中有數。

    用那些不會做的題目,你最多能夠寫個解,或者是默寫一個公式,問題是,在高考中你寫個“解”或者默寫一個公式,閱卷老師也不會給你任何同情分。

    在大學裡面理工科也是如此。

    你說你專業能力非常強,有較強的理論素養,用人單位或者是導師不會單純聽你在那裡誇誇其談,而是直接給你一個現實的問題。

    如果能把程式寫好,能讓軟體快速的執行,那麼就證明你非常不錯,而如果你寫的程式漏洞百出,還沒有開始執行就直接崩潰,此時你做再多的解釋,也不會有任何用處。

    也就是說,理工科學生所要面臨的,需要解決的大部分都是現實的問題,你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那麼你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你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麼說再多,也沒有任何用處。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在中國古代經常會有文武之爭,文官和武官互相看不順眼,文官覺得武官只有實踐沒有理論,都是一些粗鄙之人,而武官覺得文官只會誇誇其談,耍心眼,沒有任何實戰經驗。

    而網路上的一些公知,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用不同的故事,用不同的案例來告訴你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應該如何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

    至於這些社會公知提出的建議能不能起作用,描繪的藍圖能不能實現,這也沒有人能知道,因為任何社會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你可以從A角度來論述,也可以從B角度來論述,而這些是文科生最擅長的事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就是要暫時擱置理論紛爭,改掉公知的臭毛病,行不行先行動起來再說,而不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

    ---END---

  • 9 # 布衣吳新建

    也不絕對。

    有個叫方舟子的,可是標標準準的理科生。

    由於網路出現,在公眾場合發表個人看法的機會多了,一般能引起閱讀共鳴的,駕馭文字能力一定很強,給人文科生感覺。其實不是。

    最少有四代公知了。

    第一代通過抓住中外表面現象比較,讓人產生崇洋迷外;第二代,從知名歷史人物、事件下手,用所謂的祕聞軼事帶偏認識,顛覆英雄史觀;第三代矮化成績,專挑毛病,否定國內,吹捧國外;第四代比較直接,藉著自己身份地位罵國恨國抹黑,製造話題發洩不滿,什麼都和你反著來。

    四代公知的演變,與國家快速發展相關。從最初大家頂禮膜拜,到現在人見人恨,見證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成熟。

    真正的文科類公知比較好識別,即使運用春秋筆法,反正你要表達的意思掩蓋不了,再說現在大多數人受過較好教育,有閱讀能力也有識別能力。

    比較難識別的是理科類、經濟類公知。

    理科類牽扯太多專業。

    比如最近美國打壓華為,關鍵點就是晶片,有人說晶片搞了幾十年就這水平,中國製造還是少吹點牛好。

    對於這種論調,大部分人對美國打壓華為義憤填膺,但也確實覺得晶片受制於人,沒法反駁。

    其實,中國製造一直就是歷經美國打壓在一張白紙上發展壯大起來。從隔三次工業革命跨越追趕,到具體產品垮代追趕,如今與美國一同站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風口。

    放眼望去,能夠在製造業與美國直接巔峰對決捨我其誰。

    這才是製造業發展進步值得吹牛的真相。

    也是美國傾一國之力打壓華為的原因所在。

    因此,中國人應該提振信心,全力以赴支援華為,支援國家發展晶片產業,而不是對製造業冷嘲熱諷。

    經濟類公知更難辨認。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而且正誤沒有一定之規可以判斷。比如最近有人建議把財政赤字貨幣化,然後說出許多道理。

    財政赤字貨幣化文科生理科生絕大多數人難理解。說白了就是遇到大災大難,不降低生活質量,發債借錢過日子。

    西方國家普遍採用。

    我們建國後也不斷髮債,通過發債解決過許多困難,但不是靠發債過日子。傳統叫“家有隔宿糧”,而不是寅吃卯糧。

    凡是想著發債來發展都不可取。

    有條件發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發展。這裡的創造條件發展不是尋找理由發債,而是開動腦筋積極創新,將各種資源最優化利用,省吃儉用艱苦奮鬥,度難關的同時創造積累財富。

    中華民族延續5000年有一個祕訣,留錢給子孫。寧可發展慢一點,不要把子孫錢用了。這是中華傳統。絕對不能像美國靠發債支撐國家,留債給子孫。

    公知也不是沒一點好,作用是可以提高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屬於這個時代的副產品。

    判斷公知說得對錯自己要有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就可以了。覺得有疑問查證很容易。對感興趣的問題,搞懂就不會被帶歪。

  • 10 # 雜學家大文豪

    你還別說,公知還真就大多是文科生,但這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不過必須事先宣告,個人認為,“是否是文科生”和“是否是公知”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絡。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了初中,開始涉及到將來學文還是學理這個問題,你只要簡單地去了解一下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氛圍,你就不難發現文科和理科的差別。文科所學習的東西涉及到歷史和政治的相關知識,難免會調動人的情緒,比如說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等等,這種內在情緒性很強的東西更能刺激文科生的情感。而政治課裡的政治體制和哲學會引發文科生的社會思考,就使得文科生們對人文科學的,對社會情感的認知更強於理科生。

    而理科生呢,物理,化學,生物這些涉及到世界本質的自然學科,使得理科生的思維更加偏向實務,更加實幹,於是口才和情感思維能力會相對文科生弱一點(很多),就使得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的時候相比能夠高談闊論,引經據典的文科生略遜一籌。(不過也不絕對,因為不論是文科生群體還是理科生群體,裡面都有一小部分“文理雙修”的天才,這些天才就不在這個問題的適用範圍之內)。

    思維模式上的差距決定了絕大部分理科生是沒辦法成為所謂“公知”的,當然,現在在中國的輿論環境裡,“公知”並不是一個褒義詞。

    不過有些人因此而對文科生展開群嘲就不合適了。因為“公知”就那麼一小撮兒,而文科生群體有多少呢?按照最近幾年的統計資料,中國文科和理科生的比例差距大概在1比4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噴子們“文科生都是公知”這種說法,那中國就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所謂的“公知”,這就實在是在胡說八道了。

    固然,目前中國的“公知”確實問題比較大,但不能混淆概念,以偏概全,因為“公知大多是文科生”就得出“文科生都是公知”這樣荒謬的結論。就像此前一個非常有趣的社會問題“某省人投井蓋”,人人都說“某省人偷井蓋”,但實際上偷井蓋的哪個省的都有,而某省出名僅僅是因為該省人口當時全國第一罷了。說這種話的人就是一種典型的小人心理。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在因“公知”問題對所有文科生進行群嘲的時候,卻選擇性地忽略了那些在國內學成後反而奔赴美國搞科研的理科生,比如顏寧這些有著巨大潛力的新一代科學家們。

    所以,“公知不公知”,“科學家叛逃不叛逃”,本質上和“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只能說是其個人的品德和素質問題。而一定要將“公知”和“文科生群體”混淆這種做法,無疑是無稽且膚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多數老百姓與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