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卷詩書一杯茶

    這個問題很簡單。審美角度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對書法概念及書法美學概念的理解不同,各種書體的審美標準不同。

    首先我們談談審美角度。面對同一個審美物件,一個小學老師與一個大學教授的審美角度是不可能一樣的。一個兒童與一個老者是不一樣的,即便都是大學或小學老師,因其任課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其審美角度也是不可能一樣的。審美角度決定了一個人對一件書法作品的認知度,從這一點上說,這是正常的。

    其次文化素養不同。書法藝術是一門綜藝術,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就難以真正理解一件書法作品。書法作品從單字結構,到具體筆畫,到整體章法,到書寫內容,用章用印及題跋落款都有一套傳統的規距與規定。它不再是簡單的文章和漢字,它被書者賦予了漢字以外的東西,它通過書寫的快慢,線條的粗細飛白留白,行筆的節奏來表情達意,並完成一幅作品的境界,意境及格調,甚至書寫者的情緒與情操,以達到寄情寓意審美之目的,不同文化素養的人當然會看到不一樣的審美觸點。

    第三,書法作品本身就存在概念性的爭議,比如什麼叫書法,又比如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才算好。這些問題既便是一些書法專家之間也存在很大爭議。最大的爭議是傳統審美與醜書的爭議。又比如什麼樣的書法作品算醜書,醜書的標準是什麼,誰來定,諸如這些問題在當前這種山中無老虎,都想稱大王的中國書壇,更是莫衷一時,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各執一詞,甚至惡語傷人,人身攻擊。比如,以傳統審美自居的田蘊章,對毛主席的書法作品也頗有微詞。又比如以書法創新自居的王墉等人,又對傳統書法者們不屑一顧。

    所以,對同一件書法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允許的,再加上有些人故意借爭議炒作,門戶之見,文人相輕等惡習的存在,就更加加大了認知差異。

    但書法作品也不是因為人們對它的認知差異就沒有了審美標準,對一些江湖書法,下半身書法多數的人們都還是鄙視的。對一些歷經時間考驗,大浪淘沙,沙中瀝金之作品也還是高山仰止的。二王自不必不說,蘇黃米蔡之流更是燦若星河。既便是當代,比如林散之,比如毛澤東,比如費新我等一大批名家大家也是多數人都認肯的。

    總之,對書法作品的欣賞,不要人云亦云。有興趣可以自己進行一些實踐,如讀貼,臨帖,對比資料。只有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及審美水平,才能真正知道並辨別出好與不好。

    爾曹身與名俱裂,不費江河萬古流。對當今的那些書壇自封或捧封的所謂的楷書第一人,草書第一人,今楷創新人等你儘可一笑置之,冷眼向洋看世界,那不過是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至於誰主沉浮,那還需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人間正道是滄桑,閒庭信步且彷徨,但等疏影橫斜日,林中美人月下裳。

  • 2 # 晉風

    老百姓與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不一樣,其最大的區別是評價書法的審美標準不一樣。

    大眾的審美標準有三個

    一是能識讀。老百姓最愛欣賞自己能認讀的書法作品,比如楷書、行書。看這些書法,他們心情愉悅,願意多看甚至還能說出自己的心理體驗,比如這字型硬的很,那字寫的太軟等。如果你給他欣賞一幅篆書或者草書,由於沒有識讀性,他們就有排斥心理,不願意多看,因為欣賞出現了障礙,所以你要他們說出好壞,他們的回答可能是我不懂,或者會出現反感情緒:這疙鬥馬眼的,雲裡霧裡的,啥玩藝?因為他們沒有專業的理論指導,他們的審美體驗都是從個人生活經歷中得來的。

    三是美觀。人們認識美,最初是從人的本身開始的。在群聚社會,他們會把體貌面容美麗帥氣的人做為美的標準。比如男有潘安,女有西施等。都是歷史上公認的帥哥倩女。書法最初的審美也是從人的形象做為依據開始的。如“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乎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如“壯士佩劍”、“婦女纖麗”等。所以老百姓對書法中美的欣賞也停留在這一階段。對他們認為美的字會這樣讚賞:這字秀氣。這字帶勁。這字飄亮。如果再進一步問:這字為什麼秀氣、帶勁,大部分人就說不上來了。

    這套書法理論體系是從中國文化的高度立論的,也是文化除文學、詩詞、繪畫之外的外在藝術表現形式。漢代楊雄“書為心畫”的提出,為論述“心”與“言”、“書”之間的關係:“…彌論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昏昏,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意思是說,寫字是心靈的圖畫,字寫出來,就知道是君子還是小人;寫出來的字也是君子小人感情激發的表現。

    那麼,書法專業的審美標準是什麼呢?這裡我提綱式地給大家羅列一下:

    一是從書法的“法”著眼。即美化書寫的形式法則。

    以上兩大部分,通過大眾的書法審美標準和書法專業的審美標準的羅列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大眾對書法的審美是淺顯的,只侷限於寫字規則的體驗和感知;而專業書法的審美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前者。

    所以,當有符合專業審美、風格比較獨特的書法作品置於大眾面前時,大眾在按自己的審美標準欣賞情況下,就出現了與專業審美不一樣的評價。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進步!

  • 3 # 書道拍案驚奇

    這個問題和“為何大部分老百姓與導演對電影的評價不一樣”,“為何大部分老百姓與作家對文學的看法不一樣”等問題是一樣的。能理解這個問題,那麼“為何大部分老百姓與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不一樣”就迎刃而解。

    分歧有普遍性

    應該說與日常生活交集太少或者門檻很高的領域,老百姓都會產生分歧。

    請問有多少人每天和電影行業打交道?有多少人每天和文學打交道?你半年看一部電影亦或一年翻一本書,和每天把電影當生活,把文學當食糧的人的境界當然不同。

    換而言之,書法也是一樣,所有人從小或多或少都有一段時間拿過毛筆,長大後想當然的以為書法就是“漂亮的字”,這和堅持每日習字,幾十年如一日的書法家對於書法的理解肯定不同。任何行業都有門檻,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不要以己度人,妄加點評。可就是有不少人拿言論自由以譁眾取寵,胡說八道,無知卻不自知,這就實在可悲了。

    審美停留在“孩童愛吃甜食”階段

    不過老百姓也有觀點趨於一致的地方,就是對飲食的口味。以孩童愛吃甜食為例,所有人都是同一起點,年幼時都愛吃甜食。但是,長大後便不願再吃甜膩的食物,會越來越鍾情於略帶苦痠麻辣的食物。“世界三大飲料”均是苦味(包括酒類),大街小巷的重慶火鍋更是證明人們對麻辣的執著(無辣不歡)。飲食習慣為何會改變呢,很簡單,飲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日三餐,十幾年如一日,每個人的口味都會越來越挑剔,並且每個人都會經歷,所以就食物口味方面絕大部分人是趨於一致的。

    不過即便道理自然明瞭,但是“煮熟的鴨子就是,嘴硬”沒人會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以人數佔優的“只要老子看不懂就是沒道理的大多數”,便理直氣壯的和“少數”專家對峙。放眼看各大自媒體的內容,各種跨領域的文章比比皆是,業餘冒充專家教學不在少數,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即便你寫的再爛,教的再差,再如何胡說八道,還是有人願意相信,拍手叫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世界向來都有插科打諢騙飯吃的人。想到這裡也就不足為奇。

    其實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部分老百姓的審美仍停留在“孩童愛吃甜食”的階段,只能看懂“田楷”,看不懂高逼格的行草書,經常看到有人說書協“醜書”,噢?原來你看不懂就是“醜書”,這邏輯和學齡前兒童有的比。

    所謂“高書不入俗眼”,審美這東西,閱歷不夠說了也不懂,說了也白說。只有你真正去看了,學了,寫了才會有進步。有上進心,有責任心的人,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會以己度人,固步自封,而會保持好奇,反思自身,學習專業知識,開拓自己的眼界。而整天懟天懟地,和各類專家唱反調的不過是無知無畏的跳樑小醜罷了。

    《書法拍案驚奇》拙見,供參考。

  • 4 # 日知一悟

    這個話題我來回答一下:書法,在古時候並沒有書法家這一稱呼。

    如果當時有人稱呼王羲之為書法家,估計書聖會當場氣死。

    古代書法是學堂裡面的必修課。只要讀過書的人,都會寫字,有一部分很有才華並且很下苦功夫習字的人把字昇華到了藝術的高度。

    書法什麼時候被稱為藝術呢?大概是清末,民國初期。這個時間界定有待考證。寫書法好的人被稱為書法家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後這一職業的稱呼。

    為什麼這樣說呢,回顧書法史,我們不難發現,書法的成熟期在晉,技法與寫意的高度在宋,宋之前包括宋朝的書法作品,放在博物館裡,或者印刷成字帖,老百姓都喜歡看,書法家們也喜歡研究,因為什麼?是真的好,一個原因是具有時代感,另一個原因是寫的真的很好,但是宋朝以前的書法寫的都是雅俗共賞,而且多半以信扎形式出現。當然,沒有說明清書法不好,也很好,這裡只是舉更好的例子,清朝狀元的小楷我們見到過的寫的都非常有藝術價值。既有很強的藝術高度,也貼近日常生活。從沒聽說蘇東坡說過:我今天要寫幅中堂作品送給好友。

    對書法作品的欣賞,老百姓和書法家們評價產生分歧的時候是從書法有了功利之後,一部分人為了名利,敗壞了書法的風氣,什麼街頭書法,表演書法,江湖書法,畫畫書法,拖布,頭髮雙手並用等等出現後,才有了很嚴重的分歧。

    真正寫的好的人,啟功,沈尹默等老一輩德藝雙馨的書法家的字,無論是老百姓,還是書法家評價都很高。

    近些年書協也在調整,參展作品逐漸迴歸到了傳統的思路上,展廳裡基本上很難出寫意派書風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輔相成。

  • 5 # 銀鉤練字

    書法是中中國人獨有的藝術,漢字是載體,是書法的基礎,沒有了漢字的書法不是書法。日本和南韓人寫書法,也是寫漢字。下圖:

    來一個屋漏痕,大家看:

    懷素常師之,散僧入聖,欣賞一下他的書法:

    顏真卿有屋漏痕(線條質量),更了不得,寫出了千古行書第二的《祭侄文稿》,下圖:

    以上這些都是廢話,上網都能找到這些圖。但又不是廢話:我們民族公認的書法大師,他們其實就是寫漢字的人,普通人也許不認識他們寫的字,但多數還是會認為寫得好,是漢字。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還是顏筋柳骨,下面兩幅即是

    這樣的字放在今天,老百姓還是認可的。問題來了:老百姓不認可的是什麼,是今天的很多“大師”的字!包括書協很多成名的書法家的字也不被群眾認可,但他們的字是經過專家評定認可的,這很矛盾嗎?專家認可的作品無非是從書法作品的取法來源與筆法技巧,觀眾需要了解這些嗎?我以為不必,觀眾只需要看這玩意兒好不好看。觀眾看《戰狼》需要了解吳京為影片受了多少傷,冒了多大的資金風險嗎,不必吧。

    無論取法多麼高古,技法多麼華麗,個性多麼突出,視覺衝擊多麼強大,如果觀眾看不懂了,向他們展示有用嗎,都不是漢字了,卻對普通人宣講書法,有意義嗎?這是書法家與這個世界的溝通出了問題,如果說書法是表達個性,那書法家表達清楚了嗎?畫了幾根線條,說是漢字,說是模特,但有幾個人能理解?

    於是,有些專家明確說了:書法不是給普通人看的。這話太露怯了,表示他只能圈在自己狹隘的個人經驗裡,同時明確表示與群眾脫離了,還指望群眾評價好嗎?還有人以“陽春白雪”來自欺欺人,指望“身後揚名”,太可笑了。為什麼鐘王顏柳歐趙觀眾看得明白,因為他們表達給這個世界的方式是正確的,“心手雙暢”,能引起大家共鳴。再來看看旭宇的“今楷”:

    當代書法與傳統書法差異太大,因為人人都想創新,人人都要個性。但有人統計,一萬個創意裡,只有一個有用,其餘的9999沒用。創新很難,所以可貴。

    老百姓與書法家對書法作品評價不一致,主要表現在當代書壇上(對傳統書法評價差異不大或沒有那麼大),原因無非兩點:

    一,書家並未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表達的東西獨具(或僅有)個人經驗但難以引起共鳴,還是應當尋找書法的共性,向群眾,向自然問道。

    二,想創新或自動脫離群眾,孤芳自賞,崖岸自高。創新艱難,未必成功,但值得尊重。

    漢字幾千年,前輩大師們早已寫得出神入化,想超過不可能,創新更為艱辛,創新失敗,情有可原,一旦成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小時在村小讀書,有天在廁所外看見一同班同學在看地上,走過去一看,地上小半張紙,上面字跡清勁,撿起來細看,比我見過的所有字都好看,忍不住說:這字寫的真好,這個同學(比我大好幾歲,成績又最差)說:“我就是看字好才在這兒看。”兩個人拿紙看了一會兒,都認為比我們老師的字還好,然後把紙放地上,走了。這是真事,修改時想起來,寫在這裡。

  • 6 # 陳克斌書畫

    大多數老百姓和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不一樣,應該說是一個正常的現常,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老百姓和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認識不一樣。

    老百姓對書法的認識比較直觀樸實,書法家對書法的認識不僅是直觀樸實,還有一的理論層面規範審視。

    由於中國的漢字不同於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字,其字形由象形文字起源,在數千年文明發展史上,經歷了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等各個階段的演變,形成了形音義密切配合的現代簡化漢字。我們所說的“書法”,是指中華文化中特有的一門有歷史、有規範、有演變、有創造、有很高藝術內涵的藝術門類。

    在古代社會文化水平較低,老百姓文盲較多,書法都是統治階級和一些特有行業的專利品。比如:文人士大夫學而優則仕,學的東西之一就有書法;教師、巫師、藥師、相面、寺道等行業對書法也有相當的要求,也得寫字,寫字主要是應,字寫好了才成了書法。

    現今社會,生活節奏較快,不管是普通人還是書法家,對書法的認識都大不如以前了,書法的實用功能正在退化,書法正向純藝術走去,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應用書法是個苦差事。

    社會上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好多書家他不說是寫字的,說是“搞書法的”。這一個“搞”字就把書法“搞”壞了。

    快節奏的生活導致,老百姓對書法的評價首先就是認識,然後是能用。而書法家就不一樣了,他們對書法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要倡導美的思想,要用好的書法和書法內容去教育人,影響和感染人。

    二,老百姓和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理解不一樣。

    書法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代代均有其不同體裁和派別的演進,莫不風格迥然,名家輩出。自殷周以後,古人遺留下來的不同體裁和風格的全面碑帖字跡,總在百體以上。按照字的形體和運筆方法分類,總括地說,可分為五大項:即:篆、隸、草、楷、行五體。

    這麼複雜的東西,一般老百姓是不會下大功夫去搞懂的,書家和專業人士會去鑽研,去做深度的理解。比如:題一塊匾,掛上去之後,一般人首先是感覺這字端莊不?好看不?能不能認呢?而書家的評價就不止這些,為何題這塊扁,選什麼內容,用什麼字題,章法怎麼安排等等不一而足。

    這樣一對比,書家對書法作品的理解是不是比一般人要深一些呢。

    三,老百姓和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價不一樣。

    一篇好的書法作品,是一個完美的綜合體,包涵了字型、墨色、印章、內容、整體章法、氣韻等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甚至還包涵了字外功。比如:王義之的蘭亭序,不僅好,內容也好,王義之人品也好。比如:蔡京,他的字怎樣?研究書法的業內人士有評價,單純看字不錯,但他是奸臣,就沒有人講他好話了。

    書法是中華文脈,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普通大眾對書法的要求雖然和專業人士有別。但泱泱大國,廣人民群眾才是主流,不管處在什麼時代,人民群眾說好的東西他就一定好,書法也不例外。如果你寫出來的字老百姓不認可,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對書法的評價,我覺得要以人民的評價為基礎,以大眾認可為基礎。在群眾沒認可之前,要好好寫字,不亂來。不搞光怪陸離的東西,尤其是書法家。

    陳克斌小楷題跋

    陳克斌題字

    陳克斌小楷落款

    陳克斌,蜀人,號“西蜀邑人”,齋號“玉泉草堂",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和田地區書協、美協會員、理事,墨玉縣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新疆桑皮紙標準研究專家組成員,新疆公文協會會員,近年來專於和田地方史、美術史研究接續,“于闐畫派”領軍人物。

    祖上蜀地敘州府陳氏一脈肇起於周朝陳胡公,至今已有三千年血脈延續,至明代紹光祖居御駕都指揮使,有清以來隱居山林,遵家訓:“耕讀傳家,詩書濟世"。

    少時叢鄉賢描紅,十歲為村裡紅白喜事“書帳”,少長習畫。叢軍整日刷標語、畫板報,到地方寫會標。幾十年堅守硯田,潛心翰墨。擅山水,喜榜書、小楷,偶作詩賦。有《四十自述》、《畫說于闐》,《克斌手扎》、《重解夢幻居》、《墨玉好地方》、《墨玉讚歌》等手稿。

    近年來,致力於民國名家書畫研習,“取一半、留一半”,自解“半斗居主人"。

    寓居牛頭山下,玉泉河邊,故名玉泉草堂。

  • 7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為什麼老百姓與書法家對書法作品的評判不一樣?我想,這就是內行與外行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老百姓只注重看字的外形,認為整齊劃一就是好,龍飛鳳舞就是好。專家則看書法作品的字法、筆法和章法,看內在的東西,看字外的功夫。故專家與老百姓對同一幅書法作品得出不同的結論,就顯得很正常了。

    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一定是書法。從寫字到書法創作,這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寫字不是藝術,但書法是藝術,而且是一門很高雅的藝術。藝術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學好的。而是長年累月耕耘不輟,才能摸到書法藝術的門檻。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都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只是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書法美學,具體表現為兩種形態: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陽剛者,強調“骨、力、勢",陰柔者,強調"韻、味、趣“。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有一定評判標準的。大體有:

    1.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

    2.魄力,從筆力用墨看;

    3.意態,要飛動;

    4.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標準看帖;

    5.才學,書法以外關係;

    6.氣象,渾樸安詳。

    書法藝術,是思想、生活、技巧三者的高度結合。思想是靈魂,生活是材料,技巧是熟練程度和創造性,三者融為一體,才能創作出與時代相適應的好作品。

  • 8 # 楊吉炫

    看哈書法,想哈文化 向來遵紀守法,堪稱乖乖女模範的我,終於也耐不住性子,受不了封鎖,忍不下無聊,趁著大清早晨曦微明,冒著被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侵襲的風險毫不猶豫地打了個擦邊球,往鳳羽奔朝古鎮跑,閒來無事逛鳳羽街去了。 沿途經過上龍門村的時候看到了一副(全堂)最富特色、極具個性的春聯,立即景仰這家人文化好、學問高、見識深、品味巧,感覺真真的是不得了,趕緊拿出手機一邊倒地照。 剛巧主人大嫂在家門外,說是她兒子寫的,他寫對聯跟別人不隨,可惜自己文化低根本不知道寫了些啥東西。我跟她笑笑:“就是因為你家的對聯跟別家的不一樣我才有興趣拍個照,好好瞧瞧!”很慚愧,我根本不知道寫的是哪一體或者用的是什麼書,更不懂主人的書法好到啥程度,拍完照盯著春聯使勁瞧,也沒有把整堂對聯讀清楚,只能勉強揣測辨認出:“鼠題春貼,豬報福音“,“迎春”、“接福”,橫批根本就讀不明白,我不禁啞然失笑,還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實在難以自我解嘲!難道真的怪中華博大、文化精深?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只能怪我們眼下的書寫習慣單一欠妥,閱讀技能頗少欠佳,語文教育存在與實際生活脫節,歷史與現實難以銜接等問題,來來去去,象這種寫法獨特、內客獨道、文化內涵較高的書法作品只有真正的書家或者書法愛好者才能理解得精妙,搞成好象天國裡的人在人間食不了煙火。 一方面,中華已現代,文言被簡化,天天使用普通話,很多人都只知一面的鑼不認兩面的鼓啦;另一方面,語文教育大眾化,專門化,專業化,又讓語文課、書法課分家,歷史課與它們斜掛,並且重語文輕書法,甚至書法體例又都歸入歷史家,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好融匯難貫通…… 本來,我心雄雄地要把題目寫成“賞書法,品文化”,可是連一副春聯都沒讀懂,心裡對中華文化、書法造詣的敬畏之心又自然而然理所當然地佔了上峰,於是只敢寫下:“看哈書法,想哈文化”……

  • 9 # 沁冷墨

    有人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

    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

    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

    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 10 # 我看2020

    老百姓只看見了書法中較為明顯的、也是淺顯易懂的、外在的那一部分的“美”,例如筆筆工整啊、字字乾淨啊、字形瀟灑啊、費時費力啊之類的。

    而書法家往往視這種老百姓認識到的“美”為容易達到的、只會向老百姓獻媚討好的、沒有個性的、沒有創新創造力的、甚至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俗”。

    以我個人之見,老百姓沒錯,書法家對作品有更高要求和追求也沒錯。但是,讓老百姓來評論書法作品的優劣就不對了。因為不但一般老百姓對書法藝術的認識有限,就算是很多多年(甚至一生)學習研究領悟不深的書法愛好者,也很難看到書法藝術的深奧之處。

    反過來說,很多書法家不顧傳統書法中基本的、老百姓接受和公認的美,一味追求創新、個性、脫俗,很容易墮入自我陶醉的醜書的歧途。當代很多書法家引入了很多西方的現代美學藝術思想到書法創作之中,應當說是一種大膽開放創新的嘗試,很多作品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甚至是具有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的藝術效果。個人以為這為傳統書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是否應當與傳統書法劃清界線呢?如果劃不清這個界線,難以獲得普通老百姓的認可;如果劃清這個界線,這種同樣是基於筆墨加白紙的創作應當如何贏得應有的藝術定位和觀眾的認可呢?這個問題值得當代書家大膽思考、激盪商榷。

    中國的書法藝術走到今天,要想超越、甚至接近那些被數百上千年曆史的審美不斷加以檢驗和加持過的、屈指可數的傳統書法大師們的經典作品,實在是太難太難太難的事了,但也可能在新出現的天才人物面前,這都不是事。

    說實話,寫好字確實不難,但把字寫成書法藝術之難,可能遠甚於鋼琴和芭蕾。研習書法,腦子好痛、心好累,但這種藝術追求總的來說實在是讓人著迷、興奮的,充滿了不斷的探索、發現和挑戰,充滿了短暫而豐厚的精神滿足感和愉悅感。可以說,其中充盈著關於歷史、文化、藝術、哲學、詩文、音韻、品格、修養、美學、情感、世俗等等所有文科領域薈萃而來的營養。

  • 11 # 馬三千

    很高興回答,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老百姓一般看字,只看外表,順眼舒服就好,不懂書法裡的意義,而內行看字的結構,章法,內涵,所以,對待書法的出發點性質就不同,所以書法家和老百姓眼光就會有巨大的差別,老百姓是拿眼睛看,舒服好看就是好字,而書法家是以專業知識去看,還有一點,書法家本身有點成就,所以眼界會高些,對於民間的藝術家不放在眼裡,就算是寫的很好,他們也不會承認,書法家注重證,就是專業的知識,所以這也屬於正常的門內,門外理論。

  • 12 # 朱殿傑

    這個問題主要是欣賞水平不在一條線上,每個人欣賞水平都不一樣,很正常,就是在圈內都不一樣,很多所謂的書法家其實真看不懂一些高水準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確診人數僅有這麼少嗎?這個王炸什麼時候開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