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君故

    千百年來,我們都認為,秦昭王在長平之戰後下令白起撤軍是一個錯誤的命令,這就給人以遐想的空間,如果白起繼續進兵邯鄲會如何呢?我的觀點是,白起可以攻下邯鄲,但是無法滅趙。以下是我分析的原因:

    趙國是一個有血性的國家

    這一點也是趙國能夠繼續存在的首要原因。趙國這個國家,地處四戰之地,民風彪悍、尚武,趙武靈王就是利用這一點,發揮趙人的長處,促成了趙國軍事上的強大。在趙國的歷史上有幾次亡國危機,但最終都因為趙人的頑強抵抗,得以渡過。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率十萬軍隊攻打趙都邯鄲,趙成侯不敵,只能向齊、楚求救。但是兩國圍魏救趙卻沒能救的了趙國,邯鄲終於被龐涓攻克,趙成侯率眾撤出了邯鄲,但是趙人的抵抗沒有結束。在通過交涉後,前351年魏國歸還了邯鄲,趙國第二次亡國危機渡過。

    第三次是在前259年,長平之戰後半年,秦軍經過修整再度攻趙,直圍邯鄲。趙人作殊死抵抗,秦軍損失慘重卻仍未能攻克邯鄲。秦昭王派想說服白起出兵,但是遭到白起拒絕,白起說這時的趙國:趙孝成王放下架子,對下臣推心置腹;平原君趙勝將自己的妻妾都編入士卒之列,君臣民上下同心,上下同力,好比困在會稽山的勾踐一樣臥薪嚐膽。此時的趙國是不可戰勝的。後來果真如白起所料,信陵君竊符救趙大敗秦軍,趙國第三次亡國危機渡過。

    可見趙人是非常有血性的,寧死不屈、血戰不降。照白起所說,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進兵,是可以攻下邯鄲的,但是之後呢?趙人是不會投降的,到了那是,存國會成為趙孝成王的第一目標,雁門、代郡等北方五郡他是顧不上了,李牧精銳的北方軍會南下抵抗秦軍,這樣秦軍也是無法滅掉趙國的。

    秦、趙之間的相對平衡被打破

    戰國早期魏國獨霸中原,十戰九勝,但終因樹敵太多而衰落下去;馬陵之戰後,秦、齊、楚三強並立;丹陽、藍田之戰後,齊、秦對立;五國伐齊之後,秦、趙對立。

    現在長平一役,趙軍慘敗,這種平衡也被打破。在長平之戰兩軍對峙之時,其他諸侯不知道此戰是秦勝還是趙勝,如果秦勝則助趙,如果趙勝則助秦。現在秦軍大敗趙軍,那麼諸侯就會站到趙國這一邊來,因為長平之戰結束,天下就只剩秦國一個強國,脣亡則齒寒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懂的,一旦趙國被滅,接下來就輪到韓、魏、楚、燕、齊了。

    秦國無法再支援白起長久作戰

    秦國國力雖然強於趙國,這也是長平之戰秦國勝利的根本原因,但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未有過幾十萬大軍在外連續征戰三年的。而且長平之戰秦軍的損失也不小,三年的持久戰爭,秦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並不比趙國好多少,如果繼續作戰,趙國先垮,秦國會接著垮,那麼秦國就會外患無窮了。

    秦相范雎勸秦昭王撤兵,雖然有阻止白起再立功勳的原因,但是范雎的話不是什麼“讒言”,而是秦國基本的狀況。

    所以說,長平之戰秦昭王如果命令白起繼續進攻,那麼邯鄲可下,但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不會因此而受到多少影響。

  • 2 # 斯文卿相

    如果長平之戰勝利後秦王不下令白起撤軍秦國可以提前一統天下嗎?答案是,不可能,為什麼這麼說?

    秦自秦昭襄王上臺後,經營天下的戰略是蠶食而不是鯨吞,為什麼?單拿長平之戰來說。

    很簡單,秦國攻趙,打出的藉口只是戰國時期很常見的報復性行動,並不是滅國戰爭。

    有人說了,反正都是打仗 ,報復性行動和滅國戰爭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家別忘了,秦國東出的道路一直被三晉,也就是韓、趙、魏三國擋著,而三晉呢,他們的關係是脣齒相依的。

    你只是報復性行動,哥倆不對付,互相打打架,韓、魏兩國攝於秦國的淫威還可以看看笑話,屆時一兩塊地盤,就是所謂的蠶食,只相當於削地的懲罰, 削地,諸侯國可以接受,但你要滅國,把趙國往死裡整,開闢一個大國吞併另一個大國的先例。

    韓、魏兩國的君王不傻,他們知道秦要統一天下,誰對他威脅最大,因此不可能束手待斃。

    秦國為了應付長平之戰,已經讓國內15歲以上男子全部從軍,國力已經透支到了極限,從地圖上看,三晉中,趙在北,韓在南,魏在中央,領土都與秦國犬牙交錯,你秦國這時候統兵北向,全力攻趙,韓、魏緊隨其後,斷了你的糧道,試問,這個仗白起還怎麼打。

    別說韓、魏聯合沒有可能,適時各國為了對付崛起的秦國,合縱之術正在諸侯各國盛行,就在長平之戰初期,趙國吃了點虧,趕緊派使者到秦國求和,而秦國呢,也正是在范雎的建議下,大張旗鼓的招呼趙國使者,才打消韓、魏兩國顧慮的。

    這樣一來,僅韓、魏兩國就會讓秦國有點吃力。

    還有他們背後的燕國,齊國,以及南方一直對秦國懷恨在心的楚國。

    狗急了都要跳牆,兔子急了都要咬人,你已經露出爪牙,準備要人性命,還不允許別人臨死掙扎一下,而就這掙扎一下的後果,秦中國人是承受不起的。

    所以從這個原因看,秦昭襄王突然下令讓白起撤兵,更多的還是處於實力以及國際局勢的對比。因為他知道,挾一戰之威打下趙國或者有可能,但要面對其餘列國的聯合,就有點力不從心,所以這時候談一統天下,無疑是一種奢望。

    就是因為,秦昭襄王時,就已經用蠶食的戰略把各諸侯國打殘了,打廢了,就這麼一直傳到秦始皇,自然就能力半功倍了。

  • 3 # 溫明昊

    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在經歷樂毅伐齊和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掃除了最後的兩個強敵,擁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而在長平之戰過後,白起本來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卻被秦王下令撤軍,從而錯過了追擊趙國的機會。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趙國緩過神來,聯絡各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潰了秦軍,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於是,有些人就有了這樣的疑惑:如果當初秦王沒有讓白起撤軍,是不是當時就消滅了趙國,甚至提早統一天下呢?

    我認為依舊很難。

    國家滅亡之前,趙國的戰鬥力會大增

    事實上,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如果乘勝追擊,那麼就是將邯鄲之戰提前了。邯鄲之戰最後的結果以秦國慘敗結束。而秦國慘敗的原因,不外乎兩個:

    一、趙國遭遇滅亡危機,士氣空前高漲

    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坑殺,造成趙國國內青壯年皆死,只剩下老弱病殘。按理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是必敗無疑的。然而,事實卻是秦國的精銳之師在邯鄲城面前寸步難行,甚至被趙國的幾千死士給擊退了。

    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

    二、趙國如果滅亡會給列國帶來的危機感

    長平之戰,趙國和秦國兩個大國對戰,其餘列國不來援助趙國,是因為他們想要坐山觀虎鬥,希望趙國和秦國兩敗俱傷。

    然而,如果趙國滅亡那就不一樣了。當時的趙國,已經是除秦國外最大的國家。一旦趙國被秦國消滅,集合了兩個大國之力的秦國還有人會是對手嗎?

    雖說山東六國的君主,大都目光短視,對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視而不見。但是他們再蠢也不會蠢到當秦國都準備滅趙國了還視而不見。

    因此,當白起率領秦軍進攻趙國邯鄲的時候,其他國家很大可能會派兵援救。而此時的秦國剛剛經歷過長平之戰,元氣大傷,很有可能陰溝裡翻車。

    秦昭襄王讓白起撤兵,可不是因為范雎

    正因為如此,長平之戰以後,秦昭襄王才不讓白起繼續用兵。

    一方面,長平之戰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長時間的對峙,使得秦趙雙方的國力都虧空的相當厲害。哪怕最後秦國勝利了,後勤補給也不容許秦國再對趙國發動戰爭。

    另一方面,此前五國伐齊的起因就是因為齊國吞併了宋國,引起了各國的忌憚。秦國雖然國力比齊國強多了,也很有對付六國合縱的經驗。可是畢竟此時的秦國,已經是大戰後的秦國了。

    因此,秦昭襄王拒絕白起繼續進攻的請求,與其說是因為范雎的讒言,倒不如說是從大局考慮。

    另外,秦昭襄王還有一個考量,那就是白起的忠心。

    長平之戰中,秦國損失慘重,秦昭襄王傾盡全國國力支援白起。可是,一旦白起滅了趙國,手握秦國大部分軍隊的白起,會不會心生貪念呢?

    也許白起是忠心的,但是秦昭襄王不敢堵。

    因此,長平之戰以後,秦昭襄王無論出於哪方面的考慮,都不會再讓白起繼續進攻了。

  • 4 # 歷史的泡泡糖

    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

    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制定正確的戰略:一是強化法制,二是鼓勵耕織,三是獎勵軍功,政治上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濟上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了新興的封建制,使秦國變法雖晚,但最為徹底,最為成功。經過變法,秦國不僅國家富足,社會安定,所謂“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而且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建立了一支在各諸侯國中戰鬥力最為強大的軍隊。秦軍的戰略目的要揮師東進,爭奪天下。

    100餘年中,秦國不斷東出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百進攻態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面前,各國態度不一,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六國均各懷鬼胎。

    事情很清楚,秦國要東出,與趙國必有一戰,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自然,趙國也不是好惹的,戰勝秦國,稱霸天下,豈會束手就擒。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勢所難免。

    長平之戰的直接原因: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佔南韓野王,導致上黨郡成為一塊飛地。南韓本想割讓上黨給秦國,換取秦國退兵,結果上黨郡守馮亭卻將上黨贈送趙國,意圖促成韓趙聯盟。作為直接引發長平之戰的誘因。

    上黨地區被趙國控制,秦國將面臨“一馬平川”,而上黨地區一旦被秦國控制,趙國的腹地將直面威脅。考慮到上黨一旦被秦國包圍,日久時候發生變故。而趙國又不能眼睜睜看著秦國佔領上黨,致使腹地暴露,因此,趙國不得不戰......

    但是,在過程中,趙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趙國的大地震導致了農業崩盤,極度匱乏軍糧。另一方面,趙國盟友齊襄王突然去世,齊王建年幼,其母君王后聽政,拒絕出兵和援助。

    趙國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派遣了高規格的使團出訪秦國,結果秦王趁機將趙國願意認慫的訊息傳播給山東六國,在加上秦王之前放話,誰援助趙國下一個就打誰,使得原本騎牆的山東五國無人願意支援趙國。

    戰爭過程:

    廉頗固守,依據有利地形節節防守,令士兵固守營壘,固守不出,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趙軍雖數戰不利,秦軍也很疲憊,無法取得全勝,徹底擊潰趙軍。

    但是,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趙軍初戰失利時,導致趙孝成王想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

    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戰爭結果

    長平之戰以秦國大獲全勝而告終。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而秦國要斬殺45萬趙軍士兵,秦軍需要投入多少兵力呢?

  • 5 # 公子皇鋣

    我認為秦國未必能夠提前一統天下。

    因為當時秦國雖然戰勝了趙國,並且基本上消滅了趙國的精銳軍隊,但是秦國當時也已經很困難了,也需要進行休養生息了。

    秦國為打勝這一戰,已經完全挖掘本國國防動員潛力,秦昭襄王下令退軍也是綜合考慮所有情況,並不是僅僅由於範睢的挑撥,說實話當時秦國已經不具備打滅國戰的實力了。

    而且長平之戰之時,趙國戰敗的太突然,沒有給其他國家支援趙國的時間,如果秦國繼續征伐趙國,試圖一次滅亡趙國,東方其他國家肯定會出兵支援,不會讓秦國如願,這是其一。

    而且就算是秦國繼續攻打趙國,也未必能夠一鼓而下。

    況且就算是秦國能夠滅亡趙國,也未必能夠守得住,東方几國怎麼會坐視不理,任由秦國擴大實力而無動於衷,以當時秦國的狀態,加上拿下趙國後內部不穩,外有幾國虎視眈眈,秦國說不得會遭受重創,而不是吞併趙國壯大自身。

    所以說秦國長平之戰後不再進攻也是有自己的戰略考慮的。趙國長平之戰以後徹底被打殘,秦國吞併大片肥沃土地,開始消化戰果,休養生息。為以後統一六國積蓄實力。

  • 6 # 湯峪溫泉

    可以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實力增強,國民盡忠!

    到昭王晚期時變法以經一百餘年,當時秦國上下一心,文武盡心,軍隊質量數量強大!軍隊將領欲建功立業,在長平前佔楚都城,滅齊,弱韓魏,白起攻趙於長平,殺降二十萬,如一鼓作氣肯定滅亡趙國,休整兩降,兩面加攻滅韓,魏,在休整兩年南下滅楚,之後舉全國之力滅齊,燕而統一天下,可惜被範睢的自私給推遲了!

  • 7 # 國史觀

    不能。

    長平之戰雖然趙國損失慘重,可是秦國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傷亡,秦國為了包圍趙軍,足足動員了超過五十萬軍隊上戰場 ,還有民夫幫助運糧食。

    而直到嬴政時代 ,秦國的國力才重新達到鼎盛,這樣才有力量滅六國。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同樣元氣大傷。用白起的話說,長平之戰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時,長平之戰秦軍先後出兵有六十多萬,按白起的話來說秦軍的損害也在30多萬左右,雖然是戰勝國,但也可謂慘勝。此時,白起如果繼續進攻,或許可以趁著趙國驚慌失措之時,取得一些戰績,但是對於戰後的秦國來說,出征在外的士卒得不到休息,國庫的損耗得不到恢復,根本無法支撐持續的兼併戰爭。當年,魏文侯與大臣李克有一番對話,魏文侯問李克,吳國虎踞江南,勢力強大,為什麼會亡國。李克回答,因為屢戰屢勝。”數戰數勝,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不亡何待”。

  • 9 # 逛農村

    不一定,其實當時如果情非得已嘛,不讓白起這病繼續攻打的話,白起有可能打下邯鄲,但是打下來以後,秦國當時的處境也是非常危險,他畢竟也是用掉了秦國80%的兵力,如果打邯鄲破城中 ,損失一半的兵力,那麼其餘幾國的殘部肯定會合力而為之,非但邯鄲沒有攻破,可能秦國有滅國之患,

    秦昭王年輕時候的經過實力一般,秦昭王后期的秦國無敵,

  • 10 # 歷史的謎團

    可以提前拿下趙國,但未必能提前統一天下。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獲勝,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軍事實力上,秦國能打95分,趙國能打85~88分。秦國打那時的趙國,正是趙國強盛的時期,損耗肯定會比30多年後再打邯鄲大得多。而且其餘五國的實力也要比30多年後被滅時強大,尤其是還有信陵君這樣的牛人,滅魏是不容易的。魏國正好當擋在秦國東出的路上,搞不定魏國,秦國很難無後顧之憂地滅其他國家。

    有人說,秦國這時有白起,“人屠”,所向披靡;但後來的王翦似乎不必白起差多少,王翦滅削弱後的楚,尚且費勁;白起當時重挫楚國,攻佔楚國都城郢,燒楚先王陵墓,如果能滅楚,為什麼不一鼓作氣,還要拖到40年後?終究是時機不成熟,難以強吞下去。

    所以,長平之戰後,如果白起不撤軍,或許可以一鼓作氣拿下邯鄲,但提前統一天下,則未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人吃飯,藉口上洗手間結賬了,比當面來得舒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