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跟著十一學

    倪瓚,字雲林,元四家之一,真潔癖無雙,處女座鼻祖:

    1.每天洗頭十幾次,不然嫌髒;換衣服十幾次,不然嫌髒。

    2.可憐養了兩個書童,根本停不下來(別想歪),不停地掃地,院子裡有棵梧桐樹,樹葉樹皮一天擦十幾次,活活擦死了。

    3.只用特定泉水煮茶,而且挑來的泉水只用前面一桶,認為後面一桶肯定被挑水的人的屁汙染過。

    4.自創很多文藝泡茶法,有朋友過來喝茶,喝完沒有歡天喜地“oh,my god”,就不跟人家玩了,絕交。

    5.廁所一定要鋪滿潔白的鵝毛,不然拉不出屎。

    6.入獄後,要求獄卒把飯舉到眉毛那麼高,不然肯定會被口水鼻涕汙染,獄卒就把他拷在了馬桶邊上。。。可能是倪瓚承受過的最嚴重酷刑,什麼都招了。

    7.文人雅士嘛,去妓院看上了某名妓,要high時,覺得不乾淨,讓她洗澡;洗完欲high時,覺得有異味,,再去幫她洗,洗來洗去,一直到天亮,沒high成。

    8.家裡留宿客人,晚上幾次跑到人家門口偷聽有沒有隨地吐痰。。睡前聽到一聲清喉嚨聲音,然後抓狂了整晚沒睡覺,第二天讓可憐的書童醬,滿院子找那口痰,書童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找了片葉子咄了口痰上去,然後找來給倪瓚看,倪瓚一臉想吐的表情“你看你看,我說有就有嘛,好惡心好惡心”命令書童把這片葉子扔到十里之外去。。。可憐的書童回來後還是不免要把院子掃幾遍。

    所以,古人還是很講究衛生的,所謂吐痰是不雅的行為!

  • 2 # 愛妮品歷史

    華夏自古就有不隨地吐痰的良好習慣。在文物或史籍中發現,古代就有一種叫做唾壺,用以吐痰的器具。唾壺,亦稱唾盂。明代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說:“西京雜記曰:廣川王發魏襄王冢,得玉唾壺,蓋此物戰國時已有其制也。”可見華夏古人不隨地吐痰的習俗早已形成。

    古代的唾壺形圓如缶,口小腹大,同現在的痰盂很相似,但其底有托盤,上繪龍紋,製作十分講究。貴族人家的唾壺不但有玉製的,還有金制的,這在《唐書》中有載,曰:“張元昌為左街副使,用金唾壺。”此外,還有銀、銅製品,陶製品當然更為普遍了。陶製唾壺,在晉代較為普及。

    古人的唾壺,不僅用以吐痰,亦可作為禮品贈品。當時朝廷獎掖群臣,往往以唾壺作為賜品;常人饋贈親友,亦有送唾壺的習俗。東漢蔡邕呈朝廷的一道表疏曰:“詔賜薰爐、唾壺,朝廷之恩,前後重迭,父母之於子無以加此。”又,人們常以唾壺作陪葬之物,可見當時人們對唾壺的重視程度相當高。

    據《世說新語·豪爽》記載:“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後人因以“擊缺唾壺”作為激賞詩文之詞。綜上所述,唾壺用之廣泛,但實質為吐痰器具。

    不隨地吐痰這一良風益俗,到了明代還定了條文,宮內還具有吐痰紙。這在明代《明宮史》中有記載,曰:“凡掌印、秉筆、管事牌子,俱在乾清宮內各直房居住……司房宮人,伺候筆袋一件、空紙數幅、本色紙花一袋……紙花者,即白紙裁成方葉,如碗口大,以備寫字、吐痰、擦手之用。”這條記載,反映了一朝統治者,對於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的高度重視。

    從唾壺的產生歷史,古人不隨地吐痰的良好習俗,均反映了中國不愧為文明古國。

  • 3 # 覺醒207580216

    據說古代官員上朝時,其袍袖比較寬大,裡面是用貂皮縫製的;吐痰吐入袍袖之中,因貂皮不沾水,退朝後到無人處甩出即可。

  • 4 # 聖手書生0401

    生活中,一個人講話的水平、特點、風格等,是以一定語言內涵為基礎,對思想、文化水平,教養和情趣的反映,言談和舉止,都是人們形成一個人評價的重要依據。

    “不凡”一詞狹義上的解釋為:不平常、傑出之意。

    演講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他可以使一個人鶴立雞群,受人矚目。而一個說話得人心的人,人家對他能力的評價往往超過他真正的才華。

    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馬保國水平這麼菜,還要堅持去參賽,他不怕暴露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