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沁冷墨

    張愛玲不寫三偽文學,經當時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極力推崇,夏志清抓住了張愛玲反三偽文學這一傑出文學成就反覆渲染,重點宣傳,引起世界性關注,因世界文壇的主流一直是反三偽,張愛玲因其作品不寫三偽文學,得到當時一大批世界級文豪的推崇,從此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夏志清其實推廣了好幾十位作家,只有張愛玲一人產生了影響。但國內文壇,魯迅地位更高,是偉大作家。雖然魯迅的文章從課本刪除了,但改變不了目前中國人對魯迅之偉大的一致看法。這個要看具體國情。婚姻在中國,自古至今充當著大部分女性保護傘,一個好婚姻是女人的一把好傘,能遮風避雨,能遮陽避蔭;

    只是古代女性命運大多數在家從父母,嫁人從夫君。因此她們在沒有自主選擇權的情況下,只能任由家庭來擺佈,往往就成了家族利益的犧牲品。

    魯迅與張愛玲都曾致力於從中國最具弱勢群體的女性命運出發,揭露封建社會的不公,女性地位的卑微、被奴役、被壓迫、被動順從乃至被洗腦,併成為新一代奴役的群體,以至於被封建時代折磨至扭曲的,麻木的女性靈魂。

    他們筆下的角色,要麼一生走不出奴性的悲哀,要麼成為了另一種自己不想成為的人。

    壹、“豆腐西施”與“麻油店的招牌”兩種女性形象對比。

    說到張愛玲筆下最有特點的女性,大概很多人馬上想到她筆下的曹七巧,也許還有人就會聯想到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但是我卻聯想到了魯迅《故鄉》中的那個‘圓規’-楊二嫂。

    ① 楊二嫂出場是這樣的:

    1"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魯迅把這位原本被稱為“西施”的女性,插著腰張著兩腳的形象,比喻成了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而外貌刻畫上則突出了高顴骨和薄嘴脣,一下子就把女性尖酸刻薄、市儈庸俗之相躍然紙上。

    但是依著魯迅的記憶,在他兒時是曾有過這麼一位叫楊二嫂的豆腐西施,但許是那時她還年輕,除了粉擦得很白,面相上卻不曾是天生的刻薄,也未有這圓規式的姿勢。

    魯迅之所以這樣對比,意在於突出這類女性,在那個時代幾十年從上至下的剝削階級的浸淫下,沒有文化的女人,這個特別容易隨波逐流的群體,她們那種被矇昧的思想,經過歲月的洗禮,終於如一把殺豬刀般,把自己當初的單純和美好扼殺殆盡。轉而變成了殺豬刀一樣,再去扼殺從屬於他們的下一代人的思想。

    ② 張愛玲的《金鎖記》裡的曹七巧身份,則是從一個丫頭的嘴裡說出來的:

    “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慣了櫃檯,見多識廣的。”

    一個原本青春活潑的女孩曹七巧,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夫家那個“活死人”。從此她的命運與家族地位歧視再也沒有分開,因而她的性格在那樣的婚姻和家族之下,被壓抑、被恥笑、被生生的扭曲,反而開出人性中“惡之花”來。

    我們從上面的這副插圖中可以看出,曹七巧的面相和楊二嫂的面相竟然如此的雷同。

    她也許原本可以活的很普通,很快樂。但是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讓她不得不成為了婚姻的犧牲品。

    不匹配的婚姻、性無能的丈夫,都讓她對生活急迫的想要抓住些什麼,卻又如何都好像抓不住,如一顆浮萍,溺在水中一點點腐爛變質。

    因此姜季澤就成了她在姜家唯一的念想。面對一個肉是軟的、鬆的、麻木的丈夫,姜季澤的健康活力無疑像一劑強心劑,給了她某種幻境,支撐著她在這個什麼都瞧不起她的家族裡頑強倔強的存活著。

    曹七巧在張愛玲的筆下,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精明算計,聲色俱厲當做自己外強中乾的擋箭牌。

    她何嘗不希望過一個正常女人的生活,何嘗不願意與對的人,溫柔以待。但是那又怎麼好?

    即便分家後,她帶著兒女和用青春換來的那點安家費離開了姜家,那曾經的“愛人”竟然不擇手段的,想用虛情假意換她的財產。

    早已在大家族看透世情的曹七巧,怎能不知?但是到底要愛情還是要麵包,要黃金枷鎖,還是要虛假深情?

    曹七巧在權衡之下,終於放棄了愛情。她再不願被別人耍弄,寧可自己給自己拷上黃金的枷鎖,也不願再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舌頭根底下,做一個伏低做小之人。

    但是這種扭曲了人性正常慾望的覺悟,同時也扭曲了她的思想。從此,她把自己受過的罪,得不到的情,全都通過唯一能證實自己真實存在著的控制慾來實現。

    在扭曲的人生和思想下,她不自覺的把自己的痛苦凌駕在了下一代的命運之上。

    看著她為他們吃過的苦,如今轉嫁回到了孩子們身上,她彷彿有一種報復的快意。這就是和魯迅筆下的“殺豬刀”相似之處。

    因此張愛玲和魯迅都意在著眼於時代帶給他們的苦難,但同時也是時代的浸淫,讓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繼續轉嫁這種苦難,繼續著用一種彷彿宿命似的輪迴,使這種惡俗延續下去。

    她們不曾醒悟,甚至是不願意醒悟。這一點才是張愛玲和魯迅所想要表達的,特定時代下的女性,最為卑微的不是她們不曾被別人當人,而是她們進入了自己的死迴圈,也不再把自己當人,她們早就拋卻了做人的底線,如活著的鬼一樣,繼續奴役別人。

    貳、人性中的自私:越是怕失去什麼,越渴望佔有什麼。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引起我們的恐懼與憐憫;事實上,恐懼多於憐憫。是的,實際上在楊二嫂與曹七巧身上,我們都能看到恐懼的影子。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最終滿目瘡痍的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早已把臉面拋在腦後的婦人,不僅可以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魯迅家裡順手牽羊,甚至還幹開了栽贓嫁禍之事。

    在她的眼裡早已沒有了骨氣、尊嚴。彷彿時代下的窮是一把復仇之劍,讓她拿著既可以去刺比她富的人,也可以去刺不如她的窮人。她早已不在乎什麼禮義廉恥,什麼情義道德。利益與實惠才是餵飽她最實際的東西。

    善與惡往往是一對雙生的花,也許一轉頭就會認錯。

    楊二嫂和曹七巧的惡有什麼分別嗎?如果一定找出分別那就是惡小、惡大之事。但是《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有句名言:“不以惡小而為之”中說的,就是惡本不分大小,惡就是惡,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因此人的心一旦變了質,就如同在心底開出來一朵“惡之花”,它長期浸淫著一個人的潛意識,然後用‘色香味觸法’各種形態去對別人施惡。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那個廣場舞大媽,伸腳去絆倒滑輪滑車的小娃娃這事。很多人看了都對她進行了聲討,聲討她惡人變老了,而我想到的卻是出自她下意識的動作。

    在她眼裡早已見不得阻礙她行動的任何人,沒有大小老幼,沒有善惡標準。她所有的出發點,就是利己主義,她早已被自私自利浸淫了多年。這與她自己內心開出的“惡之花”有關。

    她對別人的警惕性,恐懼感大於對人的善意與信任。

    因此一個人的行為一定與他的經歷有著重大的關係,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突破自己跨不過的那道鴻溝和壁壘;

    想要完善自己,充盈自己,一定要眼中有光,心底有愛;

    那個時代下楊絳楊先生也出生在一個文化薰陶的家庭,但是歲月卻並沒有讓幸運一直眷顧她,在與錢鍾書的婚姻生活中,惡運接連不斷的襲擊著她,但是在最終失去女兒又失去丈夫的日子裡,她自始自終對歲月保持溫柔以待,她不曾怪罪於誰,更不曾生出恨意來,她只想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晚年越孤獨越美麗的楊先生

    因此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是與思想上的的富足分不開。像魯迅與張愛玲筆下的可憐人,她們這種人都是空虛的,除了那點可悲的控制慾,她的生命就如一個金蟬蛻掉的空殼,既脆弱又不堪一擊。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說那位老人最後自己都不敢站出來道歉,還讓她的兒女給道了歉。這就是她人性中看似輕蔑,背後卻是她見不得光的生生的恐懼。

    叄、不同的文風卻直指相同的表達,對人性的悲鳴是張愛玲與魯迅所要通過文字吶喊出來的聲音。

    ①、相同的目的,不同的筆觸,造就了不同的寫作風格,帶給了人們不同的賞析視角。

    張愛玲與魯迅的文風雖然不同,其實卻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表面上沒有可比性,但是細究起來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張愛玲的文章更傾向於資產階級中的利己主義,注重人性情感方面的深挖、剖析。大時代下悲哀人物的命運。

    而魯迅先生則更注重民族性、家中國人民,並多是描寫底層人民的生活,其尖銳的筆觸更著墨於抨擊時事,與社會上的不公,為人民吶喊!

    因此個人認為,從魯迅和張愛玲同階級出身角度來看,魯迅周樹人的藝術表現力,和人文精神更高一籌。因為他能跳出自己的圈子,成就自己的同時,關心弱勢群體。而張愛玲始終沒有走出自己命運的束縛。

    ②、縱觀其所有的小說作品,最終都逃不過人性的陰暗與小惡。

    她的小說擊中了人性中的惡與私,洗刷了我們幾千年文明以來,學習過的“人之初。性本善。”

    經過張愛玲小說的分析,彷彿時代的特定性炸出了人們內心積壓已久的不滿,急於通過自私與劣根性把這惡靈釋放出來,然後才能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1.一個人出名到某種程度,就有權利胡說八道。

    2.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往往記掛著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殊不知在鄉下多買半斤臘肉便引起許多閒言閒語。而在公寓的房子的最上層,你就是站在窗前換衣服也不妨事。

    3.女人與狗唯一的區別就是:狗不像女人一樣被寵壞了。它們不戴珠寶,而且——謝天謝地——它們不會說話。

    她用小說的方式,寫下一個又一個真真假假的人間事,撕下人性中的虛偽,把藏在華麗麗的袍下的蝨子跳蚤一併揭露了出來。我們最終要明白作為張愛玲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她想要通過她的文字,喚起那個時代的人對真善美絕不放棄的追求;喚醒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愛。

    很多人說張愛玲的小說和人生過於陰暗,但其實就張愛玲最後嫁給賴亞的婚姻來看,她一直沒有放棄追逐光明。

    肆、如果說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通過報復和逆反,形成的反社會人格是惡;那麼魯迅的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卻是人性中救贖不來的原罪。

    《祝福》裡的祥林嫂,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又恨其不止!

    通過對祥林嫂悲觀不能自拔的人物形象刻畫,反映出那個時代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祥林嫂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但是更悲哀的是她的精神,她經常神情木訥,萎靡不振,逢人就訴說不幸的人。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最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值得人同情卻不值得可憐,這彷彿是一個魔咒一樣,讓時代背景下的祥林嫂樂在其中,不想解脫,受虐成了癮,麻木的奴性。

    但恰恰,這樣的女性不僅封建時代下有,甚至在我們現在這個發展的時代也不在少數,她們多數樂於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悲劇色彩,以博取別人的同情、安慰,她們絮絮叨叨,浪費時間和經歷去找人訴說,卻不願花費時間去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因此魯迅的筆觸,更加精準的瞄準了某些以女性悲觀主義為代表的人物形象上,他渴望用自己犀利的語言藝術,來個葵花點穴手,點醒他們,擊穿他們。

    我手裡抽的不是煙,是筆。

    綜上所述

    因此通過我對他們二人幾篇文章的簡單分析,可以明確的看出,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多是底層階級中的小人物,具有鮮明民族色彩,時代色彩。他意在於指責那個時代下某些奴性化的人格。

    而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多是資產階級破落後的小資人物。她慣於模糊了民族性,僅僅從大時代背景出發,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解析某一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的人類族群的善惡本真。

    因此我說,他們的文學水平,沒有可比性,都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帶給人不同角度的欣賞與認知。

    但是他們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的內涵精華。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因為究其根本,最後都回歸到對時代背景下的被扭曲的人性解讀上來。只不過一個意在於突破;一個意在於點醒;

    張愛玲的小說中的人物,總是想獨闢蹊徑從惡俗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殺出一條反抗的血路來。

    而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刻意突出皮袍下的那個“小”字,讓人們發自內心的去審視自己最深處的惡。

  • 2 # 傳說中的上弦月

    你的問題似乎只是問兩者的文學性。但在談他們的文學性之前,我先說一下偉大的作家和有才華的作家的區別。

    在我看來,魯迅是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因為他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的中國社會和人民的生活,更深刻揭露了中中國人精神上的劣根性,指出了國運衰微的深層原因,以及自救的辦法。他的作品是一聲斷喝,是一聲霹靂,是一把劍。他割開我們這個民族潰爛的傷口給大家看。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他喚醒了矇昧中的民眾,他是那個時代的燈塔。他棄醫從文的目的從來不是寫出優美傳世的文學篇章,而是救人,救中中國人,救國,救危亡中的中國。所以拋開他的思想和影響不談,單純談他的作品的文學性,就太偏頗了。

    張愛玲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我把她歸為天才作家。畢竟年少成名,沒有天賦的加持是不太可能的。她的作品細膩,冷峻,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和刻畫,這一點使她的作品更容易穿越時空,使每個時代的人都能產生共鳴。

    魯迅是個可敬的文學家、思想家,張愛玲是令人喜愛的文學家,純粹的文學家。如果拋開其他只談文學性,我當然會認為張愛玲的作品更具文學性。她的作品文字優美,人物刻畫地生動鮮明,心理描寫微妙細膩。但正如我前文所說,這種比較失於偏頗,並沒有太大意義。

  • 3 # 朱軼Wiyan

    許子東老師說過一句話,是一個比喻,他說魯迅是一山,張愛玲是一條河。很傳神,可以參考。事實上,兩人沒有多少可比性,因為異大於同。

    另一個事實是,文學性不好量化,也就談不上高下之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評價文學的標準有很多,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切入點,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單從文學角度而言,魯迅與張愛玲都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不過當下的主流文學史對魯迅的認可要大很多,但張愛玲也不容忽視。

    我說一點個人看法。魯迅堪稱中國新文學開山鼻祖,他的《狂人日記》一般被認為是近代第一篇白話文學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中,魯迅永遠排在第一位,“魯郭茅,巴老曹”。

    所以從巨集觀的大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張愛玲跟魯迅沒有可比性,如果說魯迅是“大”,張愛玲就是“小”,相比之下她的題材她的著眼點確實要小很多,但卻如麻雀般,雖小而五臟俱全。張愛玲小說中充滿了煙火味,充滿了世俗的氣息,到處都是情情愛愛,糾纏痴迷,沉溺不清。

    而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非要在兩者中爭一個高下,實屬沒必要。我們既需要魯迅,也需要張愛玲,缺一個都是遺憾,就像既需要山也需要水一樣。

  • 4 # 荷葉村夫

    二人立意不同,題材不同,藝術風格不同,成就也不同,社會影響不同,今後給歷史留下烙印也會不同。魯迅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大聲吶喊,號召被壓迫被剝削的中中國人民同心協力砸破鐵屋子,解除千年枷鎖!為砸碎舊世界,魯迅先生寫著“遵命文學”,貢獻出了畢生的心血!他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的文學成就也很高,最突出的是雜文,有二十多本雜文集。其次小說,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本小說集,此外還有散文詩集《野草》,書信集《兩地書》等。魯迅的古體詩,也有一席之地。魯迅也是高產作家!魯迅先生創作題材也比較廣泛,農工市民,知識青年,歷史題材都有獵涉。魯迅還是一名學者,研究過中國小說史。總之,魯迅先生無可爭議地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佔據覇主地位。他是時代造出來的文學英雄,必將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魯迅受到以毛澤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器重!張愛玲,也是中國著名女作家,出身不凡,年輕時就積學不菲,加上經歷獨特,對人間冷暖、恩愛情仇自有獨特見解。我對她瞭解不多,隱隱覺得她好像是個小三專業戶(也許張冠李戴了),作品也有一種獨有的味道。但比肩魯迅,還差火侯!個見。

  • 5 # 閒看秋風999

    張愛玲的出身那可是聲名顯赫,她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想想看,能夠和李鴻章家族攀上親戚需要多大的家庭背景?

    張愛玲的童年其實是非常不幸的,父親的家暴在張愛玲的心靈上留下陰影,這個陰影伴隨了她的一生;這個陰影下,她愛上了花心大漢奸,甘願為他做小三,卻沒有想到天下公子多無情;

    在她生活的那個年代,她可是“著名”的文化漢奸,不過就是近一二十年,這個身世才被逐漸漂白;

    晚年的張愛玲選擇了定居在美國,不過不知為什麼,她在美國搬家的頻率高達180多次!

    年老體衰的張愛玲在75歲的時孤獨的逝去,死後整整一個星期以後才被發現,臨終時身穿赭紅色旗袍,淒涼地倦在地板上,離開了這個她不知道是該愛還是恨的人世間!

    誠然,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張愛玲筆下的人物與同時代的冰心、丁玲等都有極大的不同,切入點也非常獨特,著眼於上流社會的女性,彌補了這方面創作的一個空白。

    不過,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是不是應該將國家的命運放在第一位呢?同樣也是女人,一千年前的李清照不是也在心底裡發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吶喊嗎?

    換言之,無論哪個時代的作家,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還是應該將“政治正確性”放在第一位,必須“選邊站”。

    周樹人先生是何人?這裡就不囉嗦了,“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中國文學史可以沒有張愛玲,但絕不能少了周樹人。

  • 6 # 星河歷史觀

    一個小女子風花雪月的病態文藝,一個吶喊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所以看從哪個角度來分析,刻畫男女之間細膩情感,心理變化自然張要勝出一籌。但是說憤世嫉俗,鍼砭時弊周卻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 7 # 春江花月夜詩詞吧

    我認為二人都很優秀,文學水平都很高,但是因為兩人的文學主題不同,體裁不同,是不該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比較的。張愛玲擅長寫感情,擅長寫瑣碎人生,每一個細節都被敏感的她描繪得生靈活現,她的筆下的舊上海是如此地摩登又不失生活氣息,人物立體又飽滿。她的小說讓人著迷。而魯迅是中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多以一人一事一小視角,看社會的大問題,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吃人’本質。旨在喚醒社會的的覺醒,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文筆犀利、深刻、一針見血,實屬優秀。

    所以,我認為二人都很優秀,只是所涉及的領域不同而已。

  • 8 # 小鷗姑娘

    我覺得文學水平上很難去衡量,不分伯仲。但是影響力還是魯迅高,他的文章總是帶有民族情懷,對當時的社會有一種批判性,對國難有種戰鬥性,是一個激起人們民族意識的作家,言語犀利,卻一針見血,最喜歡他的短篇小說,看過魯迅的小說,能夠深刻的感知當時的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激發內心自強不息的力量,會加強愛國意識,懂得民族團結。

    張愛玲的小說比較感性,悲觀,情感色彩太厚重,很大程度上會讓深陷其中的讀者陷於悲觀情緒,悲觀主義的文學作品看多了容易多愁善感。

    所以個人偏向魯迅的文學作品,有國家情懷,有民族大愛,有國難當前的擔當和責任感!

  • 9 # 使用者5997613923348晨

    雖然魯迅更勝籌 ,但站在歷史和文學更站在女性的角度,不能沒有張愛玲,她讓我們女性更瞭解了自己,是張愛玲讓我懂得女性的自遵並身為女性是何等的幸事。。。

  • 10 # 揚子居手記

    想當於你拿馮夢龍和王陽明比,不是一個層次的。一個是市井,一個是哲學。你要不拿張愛玲和蘇青比比,拿王陽明和朱熹比比。若有人用市井之言說明白王陽明便是文豪,比如:回看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間至味是清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出動四十五萬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