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遨遊
-
2 # 剪草的書包
大秦帝國,我看的是電視劇。故事內容講述秦國經過多年和魏國的戰爭。令國內資源疲乏。秦國被逼獻地求和。秦孝公即位後,開始任用商鞅大膽變法。故事精彩情節就在這裡開始。
第一,商鞅制定秦法,太子(秦惠文王)觸犯秦法,商鞅只能執行法律把太傅(孝公的大哥)削了鼻子。
第二,廣場上樹了一根柱子。鼓勵地下階層的人努力創造價值。這故事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小學課本上也有。主要講商鞅變法切底的把中國從奴隸制社會轉變成封建制社會。
第三,設立各種鄉、縣行政管理。選拔人才。
第四,獎勵耕戰。積極調動廣大低下階層的積極性,令秦國變成一臺戰爭而不斷運作的機器。
第五,最後商鞅為了躲避仇家追殺,而求農戶收留,結果農戶說商君之法不可違!這樣商鞅就死在自己定下的法律上。
這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社會的法制健全而所有人都去遵循的話,社會生產力就迅速提高!
我是在大學期間讀完這本書的,給人的感覺還是很震撼的,雖然有些地方與史不符,但也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從新認識秦的著眼點。
1.對於歷史不甚瞭解,但對戰國時代感興趣的,大秦帝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比起直接讀史料,大體無差的歷史小說很容易激起人讀下去的興趣。
2.書中大歷史事件忠於正史,部分事件為了故事情節有所改動,比如宣太后自殺,張儀蘇秦同時出現。這些改動對於歷史小白來說會有誤導,但大秦畢竟是歷史小說,也沒必要太較真。
3.人物塑造不夠豐富,人物性格非黑即白。神話商鞅,神話秦孝公,神話白起,神話嬴政,對秦國臣民一味讚頌,對六國君臣一味貶損,把屈原寫成憤青+智力低下就太狠了吧!
4.全書明顯的反儒,將儒家貶得一無是處。借商鞅,張儀等人物痛罵儒家,幾次論戰皆是法家完勝,儒家完敗,更把孟子寫成酸腐而好面的反面形象。對儒家太過貶損,對法家極致推崇神話。
但總的來說,這部500多萬字的宏篇大作,耗時16年得以完成,其艱辛可想而知。
總之《大秦帝國》絕對值的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