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著孩子一起學

    現在確實有一部分小孩認為讀書是為父母讀書,是為老師讀書。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

    這個問題值得,家長朋友們,還有老師以及教育專家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卻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導致,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家長根本不管孩子學習,老師用心的去管孩子學習,打一個巴掌家長也不會找,那時候反而孩子學習還好,孩子學習也不用操心。

    現在呢,現在所有的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所以家長學校老師都會過度的關注孩子的學習,一般的一個家庭有一個孩子學習,至少得有一個常人還得懂點知識的人,陪著孩子學習,不然孩子很難能夠學好。

    為什麼孩子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和家長呢?因為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比孩子自己還關心。就是家長和老師過分的關注孩子的學習,讓孩子看到真實的情況,就是這個學習給家長和老師學的,孩子做不好,老師和家長比較著急,孩子上學忘記什麼東西,老師和家長,都得立即給處理。

    所謂物極必反,家長和老師過於過分的參與孩子的學習,讓孩子退後了,鑑於這種情況,我一直給我們家孩子強調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學,不願意學不愛學都可以,我不會對你強制要求,家長時常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這做那,而孩子都是被動的孩子,從沒主動的去學習,長此以往孩子根本就討厭學習,因為學習不是給他自己學的。

  • 2 # 茂媽育兒

    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認知。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路邊有一個乞丐,很髒,很冷。第一個帶著孩子走過他的母親說,孩子快走,你看他這麼髒,真的臭死了。第二個帶著孩子走過的母親,給了孩子一個硬幣,讓孩子送給了乞丐,她告訴孩子,這隻能幫助他一時,如果想讓這樣的可憐人變得更少,只能自己努力學習,有經濟和權力才能改變自己和更多人的生活。

    孩子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和老師,是因為只有努力讀書才能得到認可和表揚

    孩子不論聰明與笨拙,他都是一張白紙,是父母和老師在上面進行書寫和塗畫。

    當孩子每天被父母和老師催促著學習,監督著成績,他絲毫感覺不到學些的快樂,也不明白自己為了什麼學習,那麼他只能把學習的理由放在為了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認可和表揚上。

    當孩子們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為了得到父母的獎勵,甚至只是單純的為了父母開心而學習的時候,那麼他的學習真的就是為了,父母和老師。

    讓孩子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明白一切只能自己努力爭取

    弟弟初三畢業的成績很不理想,他的想法就像問題中的孩子一樣,他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也不明白今天的努力會帶來明天的什麼。

    甚至到了高一都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高一寒假的時候我讓媽媽把他帶到哈爾濱,讓他看看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的人有什麼不一樣,並且感受幾個不同檔次的旅館、賓館、酒店。

    回家後我告訴弟弟,我和父母能為他做什麼,而剩下的只能依靠他自己去爭取,如果他想一直生活的好,並且以後能幫助我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他就必須“強大”自己。

    這個方法很有效,弟弟的學習主動性上來了,他知道他的奮鬥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以後能夠幫助我和父母,我曾開玩笑的說,如果將來你當了哪個城市的市長,也許我可以去你的城市開個小公司。

    難道除了學習,孩子就真的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麼

    曾認真的看過一篇文章,出自一個博士母親的手寫,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名校的博士,但是他的孩子卻不是學習的材料,她也曾怒髮衝冠的對待孩子,也曾責備甚至打罵,她不理解這麼優秀的父母,為什麼會有這麼笨拙的孩子。但是當她接受一切變得心平氣和起來,她發現她的孩子有很多優點,比方說會做飯,家務做的也特別好。

    她開始肯定孩子在家庭上的付出,和對父母的關愛,每天都在享受孩子的成長,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孩子變了,變得會主動學習了。

    有一句古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家長們每天對著孩子的學習和成績無限的“栽花”,讓孩子沒有了主動性,總是在被督促和監督的情況下去上課去學習,怎麼能不讓孩子“誤解”學習到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

    總結:我願意做文章開頭裡的第二個母親,他的話將激勵孩子的一生,孩子知道他的努力並不只是為了自己,甚至不是父母,而是更多生活上沒有依靠的人,這會成為孩子前進都動力和信念,“督促”著他不停的努力向前。學習靠的永遠都不是別人的看管和監督,而是讓孩子感受生活的不一樣,肯定他們所有一切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和信念。

  • 3 # 琪千歲

    我的回答是: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因為某些原因確實會造成孩子這樣認為。

    分析原因之前,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場做個填空題:

    現在的小孩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老師的 而讀 ?

    獎勵、關注、表揚、愛填進去,是不是毫不違和而真實?

    接下來站在父母、老師的立場做個填空題:

    現在的父母、家長認為讀書是為了孩子的 而讀?

    好成績、好品格、好前途、好未來填進去,是不是很貼合父母、家長的真實願望。

    你看,只要孩子把好成績、好品格、好前途、好未來交給父母、老師,就能換取父母、老師的獎勵、關注、表揚和愛,雙方都喜笑顏開,雙贏!

    但是當孩子沒有好成績、好品格、好前途、好未來的時候,父母、老師還會給予獎勵、關注、表揚和愛嗎?

    此時,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家長認可的只是好成績,而不是孩子本身,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愛只是一種交換。

    想想成人的世界,當我們不好好工作、對公司沒價值就會被公司裁減,我們也會認為我們只是為公司工作,我們用工作換取報酬罷了。

    既然如此孩子當然也會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老師。

    這是孩子對世界的構建,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實。

    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

    很多父母喜歡跟孩子交換。

    比如對孩子說:“期末考試考到前三名,我就給你買個機器人。”出成績了一看:“成績這麼差,哪還有空玩機器人,不買了。”

    在父母取消獎勵的那一刻,孩子立馬就感覺出來父母愛的是成績,根本不是自己。而且父母要求好成績也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只有你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愛,孩子才會對你無條件的信任和無條件的依賴,孩子才能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於為社會做貢獻,才能真正獲得好的前途好的未來。

    最後,不分享教育名言了,改為分享《愛情買賣》的歌詞:

    出賣我的愛

    逼著我離開

    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出賣我的愛

    你背了良心債

    就算付出再多感情也再買不回來

    當初是你要分開

    分開就分開

    現在又要用真愛把我哄回來

    愛情不是你想賣想買就能賣

    以上。

  • 4 # 90後一家

    第二問讓我有種錯覺,莫不是你家孩子問出來的?是不是這樣我覺得任何一個生活不理想的成年人都會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

    其一:年齡小。在他們還只知道玩耍,腦海裡沒有一絲對生活的認知,和對未來生活的艱辛一無所知。還只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通過很單純的方式方法來達到讓自己身心愉悅的目的。這就是他們目前的狀態。

    其二:學習被動,不熱愛學習

    如果說這時候突然有一種外力破壞了他自身通過努力所造就的這種狀態,比如說老師家長在他們玩的很開心的時候督促他們寫作業,甚至,為了讓他們寫作業終止他們目前喜歡的活動。他們會很牴觸甚至是脾氣瞬間變得很暴躁。這就是大家所常說的,不熱愛學習,一天到晚除了學習不行,別的啥都行。他們對學習沒有一絲興趣可言,腦海裡只想著和小夥伴兒去玩耍。而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天天盯著他寫作業,老師也督促他學習為重,讓他錯誤的認為,這些都是為了老師學,為了父母學,要不然你們天天催我學習幹哈?

    最後可以用親身經歷告訴自己的孩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孩子還是對此不以為然,可以帶他去下鄉田地裡體驗一下生活的不易。讓他們對自己以後的生活有一個大概的認知。

    至於第二個問題,真的不能再真了,我想這個作為任何一個成年人有時候都在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好好上學。

  • 5 # 復追走起

    孩子這樣想,多半是他沒從學習中找到樂趣,獲得優越感。而且應該總是被家長和老師因為學習數落,所以才會有這種消極的想法。

    其實,做任何事情,獲得優越感和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就可以一通百通,否則真的是九頭牛都拉不動的。如果孩子目前處於消極怠工的狀態,就不要急於讓他做作業學習。帶他去真實的體會一下學習會帶來什麼。以前有個新聞不是說,有個爸爸給了孩子一個破碗讓他去火車站要飯嘛。其實,這從本質上是告訴孩子,沒有好的文化生活會很辛苦。我覺得家長可以不這麼極端,但是可以借鑑。帶他去向因為學習好而獲得成功的人聊聊,再去找個相反的人去談談。雖然不能馬上讓孩子改觀,但是他的轉變可能就慢慢開始了。

    人對反差大的事情記憶很深刻的。剛開始,我覺得家長可以重點使用這種方式。開始之後,就在生活中慢慢的帶他體會其他方面學習會帶給他的不同。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講高大上的勵志故事可能效果不大,一定要從離他近的地方開始,最好讓他親身體驗。慢慢的孩子會做出改變的,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如果有改變了,再引導他讀一些勵志的書,強化這種改變。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多誇獎他,讓他對自己有自信,對生活有熱情,剛開始不一定非要是學習的誇獎。誇獎時,要實事求是,不能空。比如,今天不錯呀,這麼早就起床了。從點滴開始,從量變到質變。

    我的孩子雖然還小,但是因為自身的經歷問題,我很小就很注重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目前看來,孩子表現挺積極。希望您的孩子,也很快會有令人期待的改變。

  • 6 # 小雅家庭教育

    首先,家長過度包辦

    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過度包辦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幫孩子穿衣服、收拾書包、檢查作業等等。當孩子上學忘記帶紅領巾、忘記帶作業本、作業有錯題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家長做好不好,自己才會被老師批評。所以,家長應該把責任還給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幫助孩子成長。

    其次,對孩子高要求高期待

    很多家長自己小時候的願望沒有實現,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從而對孩子高要求高期待,開始孩子會聽話照做。但是,當孩子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家長提出的要求時,孩子就會否定自己,形成習得性無助。這時,家長要降低要求,多欣賞少批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最後,引導孩子制定目標

    問問孩子將來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夢想,實現這些夢想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積累哪些經驗,自己怎樣做才能得到這些。讓孩子明白他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學習,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父母和老師學習。

  • 7 # langge41012503

    其實很多人都是為父母讀的,包括讀什麼專業學什麼才藝等都是父母說了算。既然是父母說了算,不是為父母讀書難道是為自己而讀?

  • 8 # 涵蘋平

    因為他在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你就沒有給他講清楚讀書的目底是什麼,而是一味的強迫他你要去讀書。他會習慣性的認為你在強迫他,他認為是在為父母讀。

  • 9 # 笑朵姐

    家長過多的期盼,潛移默化的薰陶下造成的,老是給孩子灌輸孩子不好好學習就辜負了他們。再有就是家長過多的幫助他們,甭管生活還是學習都事無鉅細,孩子只要學習就好,其他事都不用操心,慢慢孩子覺得就是為家長而學。

    老師方面可能是因為管教嚴厲,再加上家庭的影響,覺得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只是應付家長老師,為作業而寫作業,沒有學習的主動性。

    老師,尤其是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孩子感受體驗一下除了學習之外,一些事情,讓他們體會一下生活的瑣碎與不易,幫他們找回學習的興趣,相信不久的將來,孩子會轉變觀念的。

  • 10 # 小糖豆媽媽

    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自主學習的動力,太多的家長包辦了太多東西,孩子不知道他學習的動力在哪裡,我覺得家長要學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喜歡玩遊戲,我要怎麼辦?怎麼讓他在遊戲中得到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