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沒有區別,都是儒學的繼承者與集大成者,他們所創立的學派分別為理學和心學,都是儒學的分支。

    朱熹,南宋人,儒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他與二程(程顥、程頤)合稱“程朱理學”。

    說他是儒學集大成主要是因為其總結了以往的儒學思想,尤其是二程理學思想,建立了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被後來的封建王朝尊奉為官學。

    理學的思想主張認為世間萬物永珍各有其理,是他們存在的依據,是萬物的規律,而萬物之理終歸一。而氣是理學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王陽明同樣也是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他從先儒那裡繼承並創立的心學,年輕時的陽明先生為了要成為聖人非常崇尚理學,理學的觀點是至理存在於事物當中,需格物致知。陽明先生為了學好理學曾遵循理學所講授的“格物致知”格竹子格得吐血,從那時開始,陽明先生對理學產生了疑惑:格一物尚且如此,要窮盡天下之物的理,何時才能成為聖人?直至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他重新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即理”。龍場悟道,是心學的起點,也是其與朱理分道揚鑣的起點。

    龍場悟道後,陽明先生認為:理不在事物本身,而在心裡。他對格物致知也有了重新認識: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即正事。心正事物自然正,正的標準在心中,需要在內心中不斷尋找,而不是像理學說的正的標準在事物之中,需要不斷在事物中尋求。這應該就是理學與心學的分歧點吧。

    所知不足一二,如有不對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出軌對方也有家庭,對方老公也跟我心情一樣,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