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海洋上也各自有地區性的名稱,例如北太平洋西部稱為“颱風”、北大西洋稱為“颶風”、北印度洋稱為“氣旋風暴”。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迷走性:部分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轉向型: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北韓半島和日本等地。
西北型: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穿越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大陸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
西進型: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穿越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大陸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
在不同海洋上也各自有地區性的名稱,例如北太平洋西部稱為“颱風”、北大西洋稱為“颶風”、北印度洋稱為“氣旋風暴”。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迷走性:部分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轉向型: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北韓半島和日本等地。
西北型: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穿越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大陸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
西進型: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穿越臺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之後在中國大陸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中國大陸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