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然堂
-
2 # 吳抒文
這個說法有些勉強,明代的玉玻璃感比較普遍,尤其皇家制玉是玉質地好的,到了清代,估計玉的原料出現問題,特別好的玉原材料少了,玉的顆粒粗了,所以用糙面代替玻璃光的拋光形式,後來啞光的玉美感逐漸被接納,但是遇到好的玉,還是玻璃光感處理,這種高光處理到了晚清,民國。有人說韓料和俄料,關鍵不是拋光形式,而是硬度和密度才是本質,好的玉密度高,顆粒小,才能拋成玻璃光和鏡面光。
至於嚴格區分這些玉的時代,僅僅目測有點難,結合科學檢測回準確很多。
-
3 # 東門漢馬
明嘉靖年間,發明炸藥並實用開山。明代籽料多,密度大,好出玻璃光。
清代開山料多,玉粗,光難顯現。
-
4 # 自然41665
收藏上千件古玉的人多知道。玻璃質感強,必須具備玉的自身密度和各年代打磨拋光工藝的結果,才能使我們,現在還能觀賞到中國美玉(新疆和田玉)。但決不是現在瞎說的全球玉種(石玉)
傳世品玉器的玻璃光澤是和玉質緻密度及拋光技術有關。一般來說,有玻璃光的玉器緻密度高,比重大,感覺壓手。
在收藏明清玉器的過程中,玻璃光時有所見,但感覺上似乎明清玉都有見到帶玻璃光的,並不絕對僅見於明玉。由於很多時間明清玉的區別比較困難,因此,很難下定論。至於明清治玉拋光技術的區別,則不得而知。
選出幾件有明顯玻璃光的明清玉藏品,雖然沒有十分把握斷代,但起碼最後一件是清玉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