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抑鬱之外
-
2 # 李程志
這道題讓每一個人看起來很簡單,但就箅真正放到大學裡當作考題,我想能考到滿分的沒有幾個人。
教育函蓋很廣,有道德教育、文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人類與自然教育、科學與發展教育,還有技術教育、醫學教育、經濟商業教育……
教育種類很多,一個人要接受所有教育必須要化費十多20年才能學完。如果每個人都要去把所有教育種類學完,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習需要化費時間,還有需要家庭的經濟支援。所以社會設立了學校分類,主要以文學教育為基礎,從小學到高中。另外比較聰明孩子可以讀到大學和研究生,這都是靠每個人從小學讀到高中一直努力的成果。
教育的本質是主要培養人才,能夠給社會和國家做貢獻。但讀書並不是為了要當官,而是為了學會知識方便自己,和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們中國在過去年代能夠讀書的孩子,都是出生在有權有財的貴家族。象普通的平民家庭孩子能夠讀書是很少,因為在那個年代學校少,特別在農村想要讀書的孩子沒有機會,這種現狀一直到民國初期。所以在那個年代裡,住在農村能懂得寫幾個字的農民就是很了不起,人家家庭要辦喜事去求他幫忙寫請柬,都要送上一竹籃雞蛋,還要派人到他家幫忙幹活。
後來,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貧苦農民與封建主義做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在新中國成立開始,全中國人民貧窮飢餓,國家各個行業正需要有文化知識分子去發展帶動起來,可是那時候想找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很難。為了扭轉局面國家在大力發展全民教育,剛開始是以掃盲為目標,讓全國孩子都能進學校讀書學字,最低要求讀到小學畢業。就在那個時候全國各地農村都在建設學校,但由於老師人才緊缺,有許多農村學校都是聘請那些讀過幾年書的人來做臨時代課教師。因為這樣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農村孩子,由於讀書基礎差許多讀到高出來的青年,被評獲得進國家事業單位做工作很不稱職。
再後來,國家為了提高國民經濟收人實行改革開放。用人單位也在實行考試錄用,那時高中畢業就是人才,就象在建國初期讀過書有點文化的人一樣。
在全民義務教育方面,國家把從掃盲調整為九年義務教育。而每個家庭父母也從那開始重視自已孩子讀書問題。每次孩子考試父母們總是希望獲得滿分而歸;每個父母都想送孩子讀到高中大學出來就有工作幹。結果來到今天社會上在讀高中大學的青年有許多人都沒有找到工作。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想很多在讀大學畢業出來沒有幾個答得出來。
記得在1996年我在廣州去應聘一家公司做業務員,老闆問我文化程度多少,我謊報自己是高中,到公司裡上班後才發現在一起跑業務的工友,他們全是高中大學畢業,自己站在他們面前感覺真的很渺小。可是在經過一段時間與他們密切接觸後,我發現他們並沒有高貴特點。其中有一個的青年,他每個月都要向家裡要錢,還有每次拿到錢都到發廓店去洗頭按摩。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個青年他除了比我多認幾個文字之外,其它方面我覺得自己比他強。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應該是於道德為基礎;更不能過多盲目的去教育知識。如果能把知識傳到有道德的人是好事,但若是傳給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就是危害社會。這就是教育的本質。
讀書多不是沒有用處,而是要有理性去讀符合自己人生的書。
本人是小學文化,本來在教育的問答題是不想作答。但是看到許多人在做解答不合我心意,變控制不住自己的雅興一手就停不下來。對不起老師教受們,我這個搗蛋的小孩打擾了!
-
3 # 山坤水智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用一個成熟的靈魂,去喚醒一個個處於混沌狀態的靈魂。
啟用他們善良的心性、健全他們完美的人格、啟用他們無限的潛能、提升他們無窮的智慧。
-
4 # 語文學習之路
我覺得教育的本質,於個人而言,是培養出人格健全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於國家、社會而言,是培養出合格的公民,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個人角度來看:
1.教育是一個人不斷學到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本領的過程。教育是一個人不斷的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什麼都不會,他要在這個世界上存活,要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必須要接受教育學習。知識的學習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知識的不斷學習,正確認識這個世界,塑造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掌握生存的本領。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離開了教育學習,難以辦到。
2.教育培養一個人對知識的熱愛和不斷的探索精神。世界是複雜的,知識是豐富的,教育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知識的學習可以激發一個人旺盛的求知慾,培養出對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那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大都如此。
3.教育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創造力,激發內在的潛能。在漫長的教育學習過程中,人可以慢慢地發現自己的特長,從而激發自己的內在潛能和創造力。例如法拉弟在系統學習和研究中發現了電磁感應,發明了電動機。
4.教育促使一個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他遇見更好的自己。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知識的教育只是教育的重要一環,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全的人。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養,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培養和全面發展,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
從國家層面來看:
1.國家的強大,需要千千萬萬各種型別的人才和建設者。
於國家而言,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千千萬萬中中國人的夢,每個個體猶如一滴水,個體匯聚起來,就形成了一片浩瀚的海洋。“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時代既需要有英雄帶領我們國家負重前行,又需要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用自己的智慧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在中國的發展建設過程中,航母、殲20、北斗等大國重器的研究與建設,都需要那些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沒有教育培養,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家的競爭,核心就是人才的競爭,日本、美國等國力較強的國家,都是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教育。
2.有利於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中國人口眾多,國民的整體素質提高,離不開大力加強教育。
此次疫情期間,許多志願者和醫務人員逆風而行,衝鋒在前,不怕危險,這種品質和素質令人欽佩讚歎,這固然是他們個人崇高品德的一種體現,大批量這樣的人出現,這不得不說是國家人民素質提高的一個表現。
這些人都是接受了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代人;反觀香港,因為愛國教育的缺失,青少年中,不少人淪為了港獨的馬前卒,打砸搶燒,肆意破壞,不僅談不上良好的素質,更是已經淪為了犯罪!
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盡千年不滅,並且奇蹟般的復國,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這個民族重視教育。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教育更是關乎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民族興衰。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命個體,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公民,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
5 # 二十一畫生的教師
“教育”這一詞的漢語最早來源於《孟子》《盡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開的。也 古人云“傳道,授業、解惑”。
這是古人對於教育給出的解釋。但是在於現在的社會這樣的教育是僅僅不夠的,要受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能夠認真學習知識的人,能夠靜下心做學問的人不多了,更不提自主學習、創造的人。
回到本個問題上,對於教育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更需要讓其懂得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身為初三班主任的我深有這種體會。
臨近中考更多的同學感受到的是煩惱。上課期間認真聽講,課後練習積極完成但測試依舊原地踏步更有甚至退步了。多數同學表現沮喪。作為身邊的老師一切看在心裡,幾經談話,略有成效。
一:學習必須是主動的在課堂中認真聽講是必要的,不過這四十五分鐘大多是跟老師進行被動學習,學到的多為書本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要在過程中去體會老師講授過的方法和學習技巧,成為自己的武器。
二:課後的主動性更為重要課後的作業僅僅是老師給予學生的一點任務,能獲得的東西是區域性的,更多的還是需要觸類旁通,進行自主的探索。掌握自己解題風格和技巧,這更是進步的主要途徑。
寫在最後迴歸教育本質,教育是教書育人,更是授人以漁。發展個人缺乏的能力和讓自己更好的瞭解自己。
-
6 # 象山易學堂
1.理想主義者說。
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認為,教育就是魯迅所說的「立人之事業」,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識的堆積。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 另外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 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靈魂的教育意味 著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 恆的精神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 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並塑 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熱愛學習和具有特 長的準職業者。」[2]
2.社會學意義。
後來思考教育的社會意義。起初天真地認為,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是實現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每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通過努力都最終都可以「能者居其位盡其才」。
而衝突論者告訴我,教育減少社會不平等不過是個騙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會階級結構的再造(再生產)。而非實現階層流動的美好願望。[3]
好聽點說,教育旨在提高社會的思想格調,提高公眾的智力修養,純潔國民的情趣,為大眾的熱情提供真正的原則,為大眾志向提供目標,拓展時代的思想內容,推進政治權力的運用。
是的,新社會得有新公民,新機器得有新工人。大眾教育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有點"訓政"的味道),通過教育傳承本國文化,灌輸意識形態以及培養愛國主義。(功能主義視角)[4]
當我坐火車穿行在雲貴川邊界山區高架之上時,我看到了下午放學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紅領巾,活蹦亂跳。我更加確信,知識改變不了命運幾分,決定我們命運更多的是我們誕生的腳下的土地,我們所熱愛的出生地。
3.我吐槽的大學教育。
是的,應該事實地談一談教育是什麼了,而不是總問教育應該是什麼。當99%的人都低頭不理講臺上的老師 時,我想這老師怎麼有勇氣講下去,我 想這是教育麼?把每一個人培養成準職 業者?甚至連這都不是!我所見的高等教育,就是把一批大好青春年華者圈養在學校,既不讓他們自立,又放縱他們的不上進。教師以此謀生,學生一個文憑主義,活脫脫像一個騙局。
4.參考資料及補充。
[1]夏中義.《大學人文讀本 人與自我》導言。[2]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鄒進譯,三聯書店,1991年版
“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 ”。
-
7 # 何似心歸處
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動起來。
學校是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學會選擇;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一旦有了目標,你就有了動力,也就是讓孩子裝配上屬於自己的發動機。
在我們看來,其實學校和教育無非就幹這麼一件事:
幫助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通過學會選擇和放棄,來真正明晰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目標,在這個過程裡邊裝配動力、邊安上剎車。有了這樣的過程之後,我相信一個孩子在學校裡學多少東西這事兒反而沒那麼重要,因為學習會是他一生的事兒。
作為一個成年人,不妨想一想我們自己,看一看我們身邊的人,哪一些人是因為上了一個好大學而就成功的?即使在名校裡面,不成功的、平庸的甚至糟糕的,多著呢。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點,但是有一個特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離開學校之後,始終願意學習,然後不斷的去自我成長,接受新的事物。
因為他們已經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過程當中,為自己裝配了一個熱愛學習的內動力,有非常明晰的目標感。
所以,英國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墓誌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終生成長,從未長大。”
-
8 # 國粹中華
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不妨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
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卻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蘇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裡固有的能力,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裡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裡去,蘇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裡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們即使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彷彿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就算用功利尺度——廣闊的而非狹隘的——衡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不是更有希望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嗎?
而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彷彿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肯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她的兒童教育理論。
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
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
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如果只是適應現實,要教育做什麼!
4.第四條: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簡直是謬論。然而,盧梭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的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慧力。
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唯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著他們做無窮的功課,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
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但不可沒有自由時間。
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
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裡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裡自由地涉獵。我要和蕭伯納一起嘆息: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餚,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後我發現,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著你白受了教育。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薰陶。
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裡,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雲集的地方。正如懷特海所說: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象力的探索知識的學者,使學生在智力發展上受其影響,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樑,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
林語堂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理想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這裡碰見一位牛頓,那裡碰見一位佛羅特,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書房,後院是戴東原的住房。他強調:“吃飯所”不是比方,這些大師除吃飯外,對學校絕無義務,學校送薪俸請他們住在校園裡,使學生得以與其交流接觸,受其薰陶。比如牛津、劍橋的大教授,抽著菸斗閒談人生和學問,學生的素質就這樣被“煙燻”了出來。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其實,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校舍再大,樓房再氣派,裝置再先進,全都白搭。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這是羅素為正確的師生關係規定的原則。他指出,一個理想教師的必備品質是愛他的學生,而愛的可靠徵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樣,感覺到學生是目的。他強調:教師愛學生應該勝於愛國家和教會。
針對今日的情況,我要補充一句:更應該勝於愛金錢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師恰恰是以名利為唯一目的,明目張膽地把學生當作獲取名利的手段。
教師個人是否愛學生,取決於這個教師的品德。要使學校中多數教師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則必須建立以學生為目的的教育體制。把學生當作手段的行徑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師權力過大,手握決定學生升級畢業之大權。
所以,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儘可能少,使學生對其尊敬的唯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與此相應,便是擴大學生尤其研究生的權利,在教學大綱許可的範圍內,可以自由選擇老師和課程,可以改換門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
像現在這樣,教師有本事活動到大筆科研經費,就有多招學生的權力,就有讓學生替自己打工的權力,否則就受氣,甚至被剝奪帶學生的權利,在這種體制下,焉有學生不淪為手段之理。
-
9 # 預熱盛輝
中小學課程設定應該徹底改革,單純的語文數學加付科的模式應該廢除了,計算機技術、機器人技術、中醫知識、體育、文藝、中華文化等等很多學科必須從小學學起,高中分科大學分專業太遲了。很多學生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在社會上尋找補課機會,花了錢還效果不理想。很多學校安排的課程學了以後卻在後來的工作中根本用不到,有些知識甚至一生都用不到。所以首先要從課本改革開始,要從小學開始就根據兒童自身愛好和興趣定向培養學生,千軍萬馬考大學的時代應該結束了。師範生統治中小學校的時代也該結束了。工程技術人員、醫師、農業科學家、軍事專家、藝術家、體育專家、計算機、機器人、航天科技專家等應該從小學時代就成為孩子們的老師。這裡舉兩個常見的例子,首先說中醫,中醫的一些必要的湯頭脈理等需要從小學生起就開始背下來,等人到了20多30歲你才要讓他們去背湯頭,那是很費勁的。第二說中國的足球,國外的足球運動員都是從兩三歲開始就學習和鍛鍊的,中中國人也是到了中學才開始踢足球,然後你還要讓他們拿世界冠軍,可能嗎?同樣的道理,其他的很多學科也都是應該從小學抓起。國家一直籠統的強調中小學生減負,但是事實上,你們為他們安排了那麼多的不需要學習的東西,完了還要天天考試,考不過還不讓升級,為什麼就不能從小學就進行個性化的訂單式的人才培養計劃呢?既達到了減負的效果又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適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呢?
中國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小學的老師們應該走出去,到工廠、到農村、到軍營、到科研單位等各行各業進行必要的專業知識學習,而不是每年寒暑假反覆學習那幾道數理化題目,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也應該走進學校,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從小培養孩子們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家長們我不要再在社會上給孩子們盲目的補課了,學校的老師、校長、教育部門的專家學者、國家從事教育的領導們應該開拓思路,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潮流,不做人才的攔路虎,要做人才的伯樂。
中國教育不應再是應試教育,教育必須同國家經濟建設相結合,中小學教育要改革,大學教育更要改革,不能為培養出國留學生為目地,應該以培養各行各業技術人才為宗旨。
-
10 # 書中浪子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也許有許多人特別是一些教育專家們自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嘛,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教育人!
然而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不少人也根本就不會去深層次的去挖掘,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象!好像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就是老師的事,只要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一個好的班級,一個好的老師,孩子的教育就萬事大吉了!
其實並非如此!
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根據幾十年的學習與教育的實際經驗,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選擇學校與選擇老師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固然重要,但是有時你根本就無法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孩子,要讓他(她)想學、樂學會學,才是最重要的。
俗話說,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一個好的學校,一個好的班級,一個好的老師,可以為你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你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你的學習與未來創造更好的條件。但是,這一切都是外在因素,只能對你的學習起輔助作用,最關鍵的還是要你有一顆愛學樂學的強大心臟與學習動力,只有你肯學了要學了,才能將老師教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周圍也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有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最好的老師,可不思進取,不認真學習,最後還是考不進更好的學校。當然 ,學習是多方面的,人的成長也是多方面的。
說實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家長或懂道理的家長,都知道要想管好孩子,自己必須先樹立良好榜樣,平時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生活、做人的好習慣,長大了孩子就會很懂事,很有禮貌,學習自然而然也會很認真。相反,你條件再好,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大呼小叫,不拘小節,甚至一有問題不是好好分析好好與老師溝通,而是一味地為孩子護短,以為什麼事只要有錢,就什麼都可解決。長此以往,孩子也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以為父母有錢,自己根本不用這麼苦學習,長大後父母會為自己辦好一切的。這樣過於溺愛的孩子,進入再好的學校、再好的班級都沒有用,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管住孩子在校的情況,家裡根本就無法長期監管,那麼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自利,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或者連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
而有些家庭,父母雖然沒有讀多少書,但他們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嚴格要求,不管在哪個學校、班級,不管哪個老師教,都能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最後他們都一定能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
所以,學校與教師雖然重要,有條件的當然要創造條件選擇最好的學校與老師,沒條件的就不必太在意這些,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孩子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成績,成為祖國德、知、體、美、勞各方面健康發展的人才。
因為,在我看來,教育應該是純粹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是春風化雨的過程。不像現在,有些人就覺得教育也如同做生意,只要有錢有本事,就可將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就一定可以成為最好的人才!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蠟炬成灰淚始幹”“照亮別人,犧牲了自己!”這是對老師最大的讚賞!
回想過去,我們的老師都是很負責任的,那時他們的收入很低,但是他們對學生卻是盡心盡力,從不會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學生,不管你的父母是幹什麼的,不管你家庭條件如何,在他們眼中你就是個學生,就是來接受教育的,他們不僅教會你知識,還會告訴你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讓你獲得了改變,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觸動學生的心靈。想當初,我就是被我們的這些老師感動著,激勵著,才從小立下了長大要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的理想,如今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現我已在教育戰線奮戰了三十餘年,即將退休離開學校。但是我想:即使退休,我也不會忘記我做教師的責任,我一定會盡我所能繼續為教育作貢獻,我會將我的一生全部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
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指的是一切有益於人民群眾、青少年兒童身心的教育活動。通過一些社會資源如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等,讓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教育。
所以,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用靈魂喚醒靈魂,用靈魂感動靈魂!
學校要把立德樹人當做發展的目標,教師要把“師德”放在第一位。教師要真正地關愛學生,把愛與關懷給每一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靈魂。而不是為了分數為了升學率,忽略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弄虛作假,欺騙學校、欺騙家長,到時耽誤的不僅是學生的前途,還有祖國的教育事業呢!
所以,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用靈魂喚醒靈魂,用靈魂感動靈魂。教育要回歸本質,要足夠純粹,就必須要做到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齊抓共管,才能保證教育環境的純潔性,才能讓祖國的花朵健康、全面、快樂地成長。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作為一個成年人,繼續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
大到一個國家,希望公民如何?
我想從不同的角色來看,應該能夠理解教育的本質吧…
最基本的教育:國家引導的未來公民的基本素質。公民都能遵紀守法、熱愛祖國、保護環境、擁護執政黨的領導、團結友愛、奮發圖強,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吧。(內容可能理解不全,認識有限哈…)個人覺得這些比知識本身更有用,算是團結的力量大吧。
最有用的教育:根據社會需求編排的各種課程知識體系。當國學寫入語文課本、程式設計成為小學生的基礎教育、開始強調各種思維和創造力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到社會的大環境對這些能力的渴求。民族傳承、科技發展、從技術跟隨到引領,正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引導著人們掌握該有的知識體系,並不斷探尋更有利於人類發展的創造發明。
最有目的的教育:為更好的自我不斷提升。從個人本身來講,總要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或許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個人能力提升而出現的一種經驗借鑑方式吧…
最最盲目的教育: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心中的教育大多充斥著自己半生的經驗教訓,然後理所當然的認為什麼是該走的路和正確的選擇。殊不知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或許能培養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但卻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未來社會會是什麼樣,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想象不到,唯一能引導孩子的或許就是讓孩子自己在成長中不斷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