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悅桐
-
2 # 牧羊少年擺渡人
父母一定是想讓孩子獲得自己的幸福!並非他們以為的幸福。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遇到感情問題時,父母會將自己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施加但子女身上,“為你好”的觀點會讓子女很受困擾,而子女又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相互爭吵甚至斷絕關係的案子不乏少數。
針對這型別的問題,首先要學會基本的換位思考。每個人對於幸福的感受不同,父母成長的年代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數父母接受過或多或少的傳統封建思想,他們經歷過飢不果腹的貧寒時代,更加重視較為安穩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嚮往自由,追求浪漫,而父母更加重視腳踏實地,殷實安康,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父母認為的幸福是他們經過人生幾十年的經歷與感受,所以無論是哪種情況,我想,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基於這個前提下,嚮往自由,想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追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與父母的思想理念有所分歧,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父母進行正確且理智的溝通,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父母都是為子女好,一定會支援你的。
-
3 # 一丁愛科學
孩子剛出生時,初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大多希望孩子過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也會用心保護孩子擁有一個不留遺憾的童年。
總之大人們的攀比功利之心通過孩子表露無遺,從此孩子的人生就不再是追求單純的幸福,而是成為父母炫耀攀比的工具,且父母們大多認為這是對孩子負責的態度,這個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讓孩子努力才不至於長大後悔。
那麼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其實很多父母都是被迫焦慮,社會主流價值觀決定了大多數人的選擇,到目前為止,突破階層的途徑依然要靠好好學習來實現。人往高處走,如果每個人都安心於自己所處的階層不思進取,那麼社會不會發展,不會進步。正是因為會攀比才讓人變得潛力無限,才推動了各個領域的發展。
因此,讓孩子獲得父母認為的幸福並沒有錯,快樂不能當飯吃,孩子不懂社會競爭的激烈和殘酷,如果父母不推一把,任其發展,孩子長大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只會讓他更痛苦。
-
4 # 復追走起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呢?但是,現實中卻是很多父母不停的將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結果很多孩子也因此迷失了自己,而沒辦法得到真正想要的幸福。
不過,也有很多父母因為教育得法,而使得孩子有了和自己同樣的認知,孩子也因此體會到了父母想讓他得到的幸福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的家庭是最和諧美滿的。
我認為,孩子長大後幸福不幸福,真的和父母的層次、家庭的文化及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在佛教中,這個其實也是父母帶給自己的一種福報吧。
所以努力的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僅我們可以幸福,孩子將來也會離幸福越來越近。
-
5 # 習而思得
父母一生的心願都想讓孩子獲得幸福!但是有的只不過用錯了方法,父母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只不過他們並不問孩子是否需要,所以就築起了一個以愛為名的牢籠,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想逃離你。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不讓愛變為負擔?
1.認知現實;你給的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與孩子溝通,多問問孩子內心深處的想要。
3.言傳身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父母去做什麼樣的人。父母是一場修行,獲得幸福的道路上需要正確的“身教”而不僅僅是“言傳”。
-
6 # 在矛與盾之間徘徊
孩子還不知道啥是幸福,甚至不知道啥是生活。
父母畢竟已經生活在這個世界很長時間,生活告訴了他們如何生活的更好。
父母給孩子幸福的指引沒有錯,如果安排好孩子的一生就過了。
-
7 # 清淨無為最開心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不懂,父母認為的幸福是經過時間考驗得出的幸福,孩子們的幸福是基於感官的,有些經過時間考驗後,連渣兒都剩不下……
-
8 # 叫我藥食姐
父母想給的幸福,就是孩子需要的幸福。只要你是社會人,走的路,遇到的坑,都不會和父母差很多。所以才有了“經驗”一詞。
只是孩子太小,以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必定會和父母走不一樣的路。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其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為了彰顯個性而把自己和父母對立起來的,最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和父母也沒什麼不同。
-
9 # 若雪vlog
父母他們想讓孩子獲得幸福還是象讓孩子獲得他們以為的幸福
父母他們自己以為的幸福觀點,比如物質的飽足,再比如做人上人,或者有個一官半職,他們自己覺得如果擁有這些就會幸福,所以在從小教育孩子上他們自然而然會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希望孩子能按他們的幸福觀去追求。
但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在靈魂層面上和父母本無一點關聯,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幸福觀,而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是他們生的就應該歸他們管,自然而然想讓孩子無條件接受他們自己的幸福觀。
所以我個人認為父母想讓孩子獲得的幸福其實是他們自己想獲得的。
-
10 # 清風清風
其實只是人們對幸福的定義不同。
小時候孩子有父母陪伴就幸福,長大了覺得父母比別的父母強就幸福,被理解了就幸福,他們的定義是變化的。
父母在會覺得要給孩子未來好的生活才是幸福。
父母給的卻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卻不一定是適合的。《伊索寓言》裡有一篇關於小樹的文章。
小樹認為周圍的大樹阻擋了它的生長,拜託伐木工人砍掉了所有大樹,然而它自己也不能抵禦寒暑風雪,死了。
回覆列表
往往因為對幸福的理解有考慮不到,父母總認為孩子的幸福就是他們認為的幸福,他們想象的幸福也就會強加在孩子身上,至於孩子幸不幸福,很少有父母去問。
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穿的好吃得好,別人家小孩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甚至不惜以犧牲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去掙錢,而導致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因為他們自己受過沒錢的苦,覺得沒錢太痛苦了,所以他們覺得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對孩子來說肯定是幸福。
在教育上,他們讓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小小年紀就上各種培訓班。分數稍微低一點父母就極度憂慮,怕孩子跟不上,將來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的工作,掙不到錢,每日為柴米油鹽發愁。因為他們自己經歷過,所以,他們需要孩子成功,去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那麼想想,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拼命掙錢,失去了本該跟孩子好好相處的時光,為了成績跟孩子鬥智鬥勇,犧牲掉他們的玩樂時光和我們自己的享受時光,我們幸福嗎,如果我們都覺得不幸福,覺得累,那麼孩子一定也是不幸福的,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所謂的幸福。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我們很多人只是用錯了方法,我們只要自己找到幸福的感覺,那麼孩子也會跟著幸福,不要總是生活地忙忙碌碌,讓幸福成為奢侈品,幸福的環境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偶爾讓自己放鬆一下,讓孩子也放鬆一下,幸福是內心的真正感覺,我們把心帶回家了,孩子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了。
幸福不只是物質享受,還有心靈上的滿足,願我們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相互寬容、理解,做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