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53165008732

    人的任何言行都無法拋開功利。 如果你夠誠實,你會承認人所有言行的出發點都是自私自利。許多人不願意/不敢承認,說到底是腦子不夠用。道德(自我道德)恰恰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最優解。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文:子貢說:“假使有人能廣泛地施給人民好處,賙濟大家,這個人怎麼樣?能稱得上仁人了嗎?”孔子說:“豈只是仁!必定是聖人了,堯舜還擔心做不到這樣呢!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站立得住,也要使別人站立得住;自己想要前途通達,也要使別人前途通達。能由自己推及到別人身上,可以說這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我的拆解:“己欲立”、“己欲達”那就是“還沒立”、“還沒達”。自己都還沒“立”如何讓別人“立”?自己都還沒站立得住,如何使別人站立得住?自己都還沒前途通達,如何使別人前途通達?我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本質是不忘初心。 舉例1:長幼尊卑。中國社會,年長即意味著一種權力,因而人們在心理上渴望“老”,所謂“老子”。孩童時,我們渴望得到大人的平等對待,但往往得不到,大人往往居高臨下的俯視我們,這是一種對孩童尊嚴的剝奪;而當孩童成長為大人,大部分人已被同化,成了從前自己所討厭的人,面對下一代孩童,他們往往也採取居高臨下的俯視態度,即“終於熬過來了,現在輪到我了”,這是一種惡性傳遞。如果面對下一代孩童時,你能夠想到當年自己心中的渴望,從而平等地與他們對話,此時你自己也會獲得一種自我救贖與成長,因為與其說是和下一代對話,不如說是和當年的自己對話,這就是一種“己欲立而立人”。 舉例2: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婆婆最懂媳婦的難與苦,因為婆婆也是從前的媳婦,但現實中,最難為媳婦的往往正是婆婆,因為婆婆被其遭受的困苦“同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X300、寶馬X4、賓士GLC 260L、奧迪Q5L怎麼選擇,有點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