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閒人1
-
2 # 農村的文學愛好者
清明將至,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關於踏青起源於何時?有何意義?關於清明踏青之說,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孔子的那個時代!清明節踏青,最早的源頭應是古之遊春習俗。《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談論志向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問到曾皙志向時,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幾乎情不自禁的喟嘆說:“吾與點也。”
孔子的話,說明遠在春秋時期,上古之民就有季春三月野浴,踏青的願望和習俗。這種踏青的生活娛樂,和儒家思想“美樂”精神內在聯絡的。既包含道德超越道德,既包含審美超越審美,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說到它有何意義,春天來了,萬物甦醒、春暖花開,處處是鳥語花香,難道這時不應該到外面去走走嗎?感受一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聆聽鳥兒說話,用心去感受,也是別有一番滋味。人啊,待在一個地方久了,也會感到煩躁無味的,這個時候多到大自然中走走,感受天地人和一,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
3 # 曼殊書院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就已成為禮制。據《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先秦時,齊國有“放春三月觀於野”之俗;魯、楚也有春日出遊之習。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關於踏青最早的說法,是《論語》裡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