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童心小屋0516

    清明節的生命教育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是在故事中變得溫暖。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對”死亡“有了疑問。給他讀這些書。

    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 2 # 玖貳伍捌零

    在小孩子的認知中沒有死亡之說,這種感受說明他的生活環境有缺陷也跟他小孩生活中接觸的事務有關,他看到的是人的死亡就代表的一種放棄與無助。也就說明他的內心存在離別的恐慌與恐懼,這是希望愛與被愛的本質。還沒長大的他真不懂死亡是種自然規律。其實小孩子還是要給予更多的引導、更多的關愛,不能讓他在這不匹配的年齡接受太多的外在資訊干擾,多培養他,多引導他接受一些正能量的常識以及激發他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長大之後他自然就懂得了什麼叫做死亡;因為他會明白生命的結束,只是生老病死一個環節而已。

  • 3 # 雨後滴水

    我小時候是這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懂得:生勞病死是人類正常的社會發展規律,是很正常的人生生理現象,同時要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使他們對人的死亡不再恐懼。

  • 4 # 開研MBA

    經常陪著孩子,過一段時間。孩子害怕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要彌補安全感缺失。就如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制之補償理論。

  • 5 # 燕柳妃

    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應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正常的常態,活在當下的同時,教育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寄託夢想,培養興趣轉移問題,達到在陶冶生活中釋放錯誤恐懼,親人的適時陪伴與引導至關重要。

  • 6 # 心理諮詢師Mango

    死亡一直以來都是個沉重的話題,我們之所以不願意跟孩子談論死亡,正是出於我們本能的恐懼,而不由自主地選擇了迴避。

    平心而論,作為大人我們自己不害怕死亡嗎?我們言之鑿鑿地宣稱自己不畏生死,不過是因為自以為離死亡很遠罷了。

    而孩子與我們的不同之處,一是在於他們尚處於充滿幻想的年齡,他們的想象力會突破現實並深以為會發生;二是因為他們的弱小,他們沒有信心能夠好好的保護自己,所以他們更害怕遭遇到來自現實與幻想世界的各種不測。

    從孩子開始好奇生命的誕生那一刻起,生與死這兩大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來回翻騰了。生命教育,這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大人有我們自己的認知,孩子也有孩子的認知。

    和孩子談生死,我們可以先問一問孩子,關於死亡,他害怕的是什麼?

    有可能他害怕的是分離,也有可能他害怕的是某種痛苦的場景。

    無論是害怕的是什麼,我們都不要輕易的否定,我相信他們害怕的那些,我們也同樣害怕。所以,不妨坦誠的告訴孩子,我們大人也一樣害怕死亡。因為,那是一個未知的部分。

    正因為死亡意味著這樣的喪失,所以我們每個人才如此的珍愛生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因為愛將一直存留在相愛的人的記憶裡。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他正在慢慢的長大,變得更強壯也更勇敢,現在有爸爸媽媽會陪著他保護他,等他長大了他也會有能力保護他愛的人,他的孩子。生命就是愛的代代相傳。

    有一些關於死亡話題的電影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比如《尋夢環遊記》、《獅子王》等。還有一些關於死亡的繪本,比如《我永遠愛你》,以及《爺爺變成了幽靈》、《世界上最美的葬禮》等等。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讀罷先聽聽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分享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 7 # 我們隨便嘮嘮嗑

    我孩子以前也老這樣問我,我是這麼開導她的——

    孩子:媽媽,我好害怕死亡啊

    我:嗯嗯 是的啊,寶貝,媽媽也怕耶,死亡我想很多人都會害怕

    孩子:為什麼呢?

    我:因為人死了,那些愛他的人活著的人就會傷心,還有啊,死掉之後,就不能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了,就要離開爸爸媽媽了。所以我們都要努力的活著,每個人都會害怕,正因為害怕,所以才會努力的活好現在和未來呀

    孩子:那人要活多久呢?

    我:嗯很久很久啊,有的人活到一百多歲呢,咱倆呀,就約定活到100就行,好吧好,媽媽陪你一起加油!

    孩子:嗯 那媽媽你不要死啊

    我:我當然不要死,我有你和爸爸,我一定要努力的活著啊,危險的地方我就不去,危險的事情我也不做,我呀,要好好的活著,活到100,等你長大了要照顧我,給我買好吃的,別忘了哈

    孩子:嗯,那媽媽我也要好好活著,危險的事情我也不幹,我聽媽媽的話,等我長大了,我給你買你愛吃的,給你買榴蓮

    嚴肅的開始,愉快的結尾!搞定!害怕很正常,因為害怕所以才會有對生命的敬畏,也會更愛惜自己。其實害怕死亡不是一件壞事,好好引導孩子,孩子會懂得。

  • 8 # 土豆媽媽育兒

    很多人害怕談及死亡,但死亡教育也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也許孩子無法明白生命的真諦,但能看到死亡的結果。以前看過盧丹丹老師寫的一篇文章《順其自然的死亡教育》,裡面講述的就是有關死亡教育的話題。大概內容是:一天丹丹老師帶孩子經過停車場的時候,發現一隻死了的小鳥,下意識的想拉著孩子離開,生怕嚇到孩子。孩子卻好奇地問小鳥不是在睡覺?還是是死了?它是怎麼死的呀?然後就是媽媽讓孩子自己觀察,孩子看了後告訴媽媽幾種可能的原因:翅膀斷了摔死了,可能觸電了,可能是被貓咬死了……

    當第二天看到小鳥還躺在那裡的時候,孩子問媽媽“小鳥有爸媽嗎?爸媽會不會到處找它?會不會很著急?它會一直躺在那裡嗎?下雨了怎麼辦?人死後,動物死後去了哪裡?它們會像種子一樣發芽嗎?”然後媽媽告訴孩子:“去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比如樹葉落在泥土裡,成了泥土,小鳥也是如此。會有新的生命出來,你看枝頭上又有一群小鳥在唱歌,它們是新的生命。”孩子說:“人也是這樣吧,弟弟在你肚子裡面長大,出來就是新的生命來臨了。對嗎?”“是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大自然中,太陽升起走落下,但是永遠不會消失。”

    第三天小鳥還在,孩子覺得它真的死了,他看到小鳥好像變小了,就告訴媽媽:“要不我們給小鳥辦一個葬禮吧?就像湯米爺爺那樣,躺在棺材裡,然後葬在地底下。”最後媽媽與孩子一起動手,把小鳥裝在盒子裡,孩子還把自己的一些小玩具,比如手電筒、塗色卡片、巧克力、一張小鳥圖片等東西跟小鳥葬在一起,說小鳥怕黑時可以開啟手電筒,無聊時可以玩塗色,餓了可以吃巧克力,看到圖片會覺得有人在愛它,會給它力量與勇氣……”最後還在小鳥的墓碑上畫上了天空、白雲、飛翔的小鳥,小鳥的頭上還帶著花環……就如同小鳥從來沒有離開過。

    當孩子明白死亡的意義後,在以後面對時,再談論起來,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長鶯飛那麼自然,那麼和諧,也就不會再害怕了。

  • 9 # 小王子愛上狐狸

    當孩子對家長說他害怕死亡時,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就必須要提上日程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因為對於死亡的模糊認知,所以覺得莫名恐怖,這證明他已經開始對死亡有了一定的注意力,家長可以趁熱打鐵地來向孩子科普這方面的知識,並做好引導。

    事實上,死亡教育應該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課,因為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貴,以及它的離去到底代表了什麼。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於生死有正確的理解,才不至於提到死亡會哭泣甚至害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歲半男孩喝牛奶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