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李鴻藻都是晚清名臣和重臣,兩人年齡只差三歲,咋一看他倆的名字,很多人會誤以為他們是兄弟之類的,事實上此二人沒有半點血緣關係,而且他們兩人的從政經歷和政治立場也是迥然不同的。李鴻章是主和派的,李鴻藻是主戰派的,這才導致他倆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一些大事上政見不同,李鴻藻甚至一度因戰爭問題激烈彈劾李鴻章,兩人確實鬧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李鴻章和李鴻藻都是進士出身,不同的是李鴻章中進士後只在翰林院了幾年就回鄉辦團練,此後靠鎮壓太平天國的軍功一路做到巡撫、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長期在地方擔任軍政大員。清流派領袖李鴻藻的從政經歷與李鴻章的很不一樣,李鴻藻中進士後除了前幾年在山西、河南擔任過教育類官員,其餘時間幾乎都是當京官。李鴻藻是著名的儒臣,被咸豐皇帝選為太子侍讀,即後來的同治皇帝的帝師,因此他頗受慈禧的信任。李鴻藻此後也擔任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兵部尚書以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始終都是京官。
慈禧太后曾多次提出要重修圓明園,但身為御史的李鴻藻以當時國力衰微,不應當再勞民傷財等為由多次勸阻重修圓明園,最終慈禧等人打消了重修圓明園的念頭,應該說李鴻藻當時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另有一次,河北地區出現大災,有不少百姓因此餓死,李鴻藻和張之洞等人積極呼籲朝臣賑災,並以身作則捐出幾百兩白銀,以救濟災區。李鴻藻死後諡“文正”,入祀賢良祠,是清代為數不多的有“文正”諡號的大臣,可見清廷對他的認可度是很高的。
李鴻章和李鴻藻鬧的比較兇的主要有這幾個事件:
1.1879年崇厚作為清廷代表竟與俄國修訂了不理智的《里瓦幾亞條約》,引起舉國聲討,但李鴻章卻以“契約精神”為理,認為既然已經簽訂了就應該好好執行,而不是單方面毀約。李鴻章此舉不僅沒得到朝中支援,更是引起了李鴻藻、左宗棠等人的強烈不滿。也有說該條約的簽訂與李鴻章有關,這點大家來說說。
2.1883年,法國侵擾清朝屬國越南,以此挑起中法戰爭,作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了給清政府爭取“安定”的環境而主和,此舉遭到李鴻藻的強烈彈劾,但最終因慈禧在這件事上支援李鴻章的緣故,李鴻藻被貶為內閣學士。當然就這個事而言,李鴻章當時的做法也未必是不明智的,這點期待大家各抒己見。
3.在中日甲午戰爭的立場上李鴻章是主和的,而李鴻藻則是再三主戰,即便在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藻仍然堅持應當再戰而不應該簽約。
崇厚
李鴻章和李鴻藻都是晚清名臣和重臣,兩人年齡只差三歲,咋一看他倆的名字,很多人會誤以為他們是兄弟之類的,事實上此二人沒有半點血緣關係,而且他們兩人的從政經歷和政治立場也是迥然不同的。李鴻章是主和派的,李鴻藻是主戰派的,這才導致他倆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一些大事上政見不同,李鴻藻甚至一度因戰爭問題激烈彈劾李鴻章,兩人確實鬧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李鴻章和李鴻藻都是進士出身,不同的是李鴻章中進士後只在翰林院了幾年就回鄉辦團練,此後靠鎮壓太平天國的軍功一路做到巡撫、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長期在地方擔任軍政大員。清流派領袖李鴻藻的從政經歷與李鴻章的很不一樣,李鴻藻中進士後除了前幾年在山西、河南擔任過教育類官員,其餘時間幾乎都是當京官。李鴻藻是著名的儒臣,被咸豐皇帝選為太子侍讀,即後來的同治皇帝的帝師,因此他頗受慈禧的信任。李鴻藻此後也擔任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兵部尚書以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始終都是京官。
慈禧太后曾多次提出要重修圓明園,但身為御史的李鴻藻以當時國力衰微,不應當再勞民傷財等為由多次勸阻重修圓明園,最終慈禧等人打消了重修圓明園的念頭,應該說李鴻藻當時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另有一次,河北地區出現大災,有不少百姓因此餓死,李鴻藻和張之洞等人積極呼籲朝臣賑災,並以身作則捐出幾百兩白銀,以救濟災區。李鴻藻死後諡“文正”,入祀賢良祠,是清代為數不多的有“文正”諡號的大臣,可見清廷對他的認可度是很高的。
李鴻章和李鴻藻鬧的比較兇的主要有這幾個事件:
1.1879年崇厚作為清廷代表竟與俄國修訂了不理智的《里瓦幾亞條約》,引起舉國聲討,但李鴻章卻以“契約精神”為理,認為既然已經簽訂了就應該好好執行,而不是單方面毀約。李鴻章此舉不僅沒得到朝中支援,更是引起了李鴻藻、左宗棠等人的強烈不滿。也有說該條約的簽訂與李鴻章有關,這點大家來說說。
2.1883年,法國侵擾清朝屬國越南,以此挑起中法戰爭,作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了給清政府爭取“安定”的環境而主和,此舉遭到李鴻藻的強烈彈劾,但最終因慈禧在這件事上支援李鴻章的緣故,李鴻藻被貶為內閣學士。當然就這個事而言,李鴻章當時的做法也未必是不明智的,這點期待大家各抒己見。
3.在中日甲午戰爭的立場上李鴻章是主和的,而李鴻藻則是再三主戰,即便在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藻仍然堅持應當再戰而不應該簽約。
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