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言堂

    我前兩天的一篇文章正好切題

    媽媽,請不要打死我——反思教育中的愛與罰

    2018年1月,福建省福州市一女子因為上課的事情和11歲兒子發生爭吵,一怒之下用手機充電線將其勒死,自己也跳樓身亡。

    2019年6月,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男子周某認為10歲女兒“沒有完成作業,還撒謊頂撞家長”,情緒失控後用塑料繩對其毆打,導致其重傷不治身亡。

    2019年8月,山東省鄒平市女子董某因嫌棄7歲女兒吃飯慢,用鐵管對其毆打,致其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

    教育學家孫燕說

    “在中國父母眼中,孩子就像是他們的私人物品一樣,是沒有個體權利的。”

    這些家長,也許是一時衝動,也許是將“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圭臬,不管是何種原因,他們採用了同一種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打!

    不幸的是,都產生了無法挽回的人間悲劇。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智齒》中,有這樣一幕場景:

    當在學校裡被冤枉偷東西時,女孩樑新的第一反應是:“我要告訴我爸爸。”

    聽到這話,老師一愣,因為老師的想法本來是:“你要是不從實招來,我就通知你爸爸。”

    每個人看到這裡都會感嘆,是什麼樣的教育,能讓孩子如此信任爸爸?

    父母如果教育孩子時頭頭是道,回頭自己卻夫妻不和,遇事充滿消極情緒,動不動拿孩子撒氣,孩子能領會什麼是愛嗎?

    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的孩子,才會對父母毫無保留地信任,才會明白父母始終是他最堅強的後盾。

    “棍棒”永遠教不會“愛”,只有“愛”才能教會“愛”。

    科學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有兩個主要的因素:遺傳和環境。

    不巧的是,這兩個因素,都是家長的原因。

    說直接點,孩子熊不熊,責任在家長!

    有家長可能會說:他要是犯了原則性錯誤,還不能打嗎?

    我要說的是:你已經打晚了。

    中國的傳統教育中,適當的體罰一直是被允許的。比如戒尺打手心,這種既安全又帶有懲戒性的體罰,在孩子小時候是很有效果的,並且要以講道理為主,懲戒為輔。千萬不能顛倒。

    再次強調,在實際教學中,不同老師無法按照恰當的標準來實施懲戒,因此我反對戒尺迴歸課堂,並堅決反對任何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身傷害和精神傷害的體罰。

    孩子就像一棵樹,在他幼小的時候,你有很多機會將他掰直,有很多機會告訴他是非善惡、人生道理,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果所有的家長都這樣教育孩子,我相信,這個世上“熊孩子”應該是稀有動物。可惜你錯過了,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當他長成參天大樹,你已經沒有辦法按你心中所想,來重塑他了。

    如果他能聽得進你說的,那是你的運氣;如果他聽不進你說的,你就算再打也無濟於事。

    教育,要趁早!

    從糖衣炮彈的使用者看,老人的比例遠遠大於父母。

    在中國的家庭關係中,隔代親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老人看到自己的血脈得以延續,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投資滿足感”。

    雖然對兒女輩也會有這個滿足感,但對新生的孫子輩來說,對方無疑是更值得“投資”的物件。

    從心理學角度,年輕人相對老人,更會期待未來,更會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老人更期待的不是將來,而是當下孩子的“高興”。因此大部分老人無法接受孩子受到除溫柔以外,其他方式的對待。

    所以,對孩子“有求必應”是隔代親,或者說溺愛的常態。

    可就是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的性格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好吃的讓其獨享,所有的事情都優先考慮孩子,會讓其習慣於高人一等,變得自私,不關心他人。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孩子的需求輕易得到滿足,會讓其養成不珍惜物品、沉迷物質享受、浪費金錢的個性,且毫無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生活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白天睡懶覺,晚上看電視,想幹什麼幹什麼,會讓孩子以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自律能力,做人做事得過且過、有始無終。對生活大包大攬,不讓其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不讓其進行任何冒險探索,會養成孩子心理上無法斷奶,膽小懦弱,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喪失自信等問題。一方訓斥孩子,另一方就立即出來插嘴、袒護,會讓孩子缺乏是非觀,立場不堅定,遇事首先想矇混過關,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

    你覺得這樣的愛,是愛孩子?不,你只是愛你自己愛孩子的感覺。

    這樣的愛,會讓孩子成長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巨嬰”。

    愛,但不溺愛!

    孩子是祖國的明天,是未來的希望。教育,毫無疑問,是必須的。如何教育,很多家長也都有自己的理解。

    對教育二字,《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直譯就是:“教”,就是上面做示範,下面來模仿;“育”,就是培養後代,使他多做好事。

    這兩者一個是教孩子怎麼做,一個是教孩子做什麼,既有方法,又有方向。

    一味強調打,那不是教育,是馴獸。

  • 2 # 拾荒的小孩兒

    孩子出於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管教方式方法。

    總體來說,如果想要教養出思想健全的孩子,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因為教導孩子的最主要的責任是父母,不是家庭中的其他人。

    現如今能夠做到著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大部分的父母都要工作共同養家。即使這樣,父母也應該儘可能的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因為只有這樣你們的親子關係才會親密,孩子才能在你們面前暢所欲言,什麼事情都願意跟你們說。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 ,就能跟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哪怕孩子到了青春期,也願意跟自己的父母透露自己想法、感覺和遇到的挑戰。

    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生下來,不僅僅把人養大就行了,還要在孩子嬰幼兒開始給他們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要想著現在孩子還很小,以後到了學校老師會教,或是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自行決定接納怎樣的價值觀。這樣做很危險。如果父母不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那孩子就會從別的地方知道,也許是同齡人那裡、社會、大眾媒體等等,假設孩子從這些渠道獲得他們想要知道事情,有多少是對的。又有多少是錯的呢?

    教導孩子學會通情達理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父母要先做好榜樣。

    如何教導孩子通情達理呢?父母要盡力給孩子所需的幫助,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幫助,不是物質上的一味滿足。有本教導的書上有這樣一句話:“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氣。”尤其當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的時候,父母一旦覺得不是很合理,就馬上拒絕,這樣做不但令孩子很壓抑、灰心也會感受到父母的壓迫。

    如果可以,當孩子提出不是很恰當的要求的時候,不要馬上拒絕,儘可能的用溫和的態度問孩子原因,然後告訴孩子你不同意的原因是什麼。當然如果不是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上,父母還是可以儘量答應孩子的要求。

  • 3 # 果媽話育兒

    《正面管教》中將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分為三種嚴厲、嬌縱和正面管教。

    1、嚴厲型

    大部分父母都是在嚴厲和嬌縱型進行搖擺,比如孩子做出一些糟糕的行為,父母會非常嚴厲的訓斥,甚至一段時間都會碎碎念,這樣對孩子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引起孩子的叛逆。

    2、嬌縱型

    嬌縱型的孩子沒有界限感,父母總是覺得孩子應該隨性成長。其實嬌縱的孩子從內心是缺少安全感的,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在父母嚴厲無論他做出什麼行為都是被允許的。

    3、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和善而堅定,也可以說是溫柔而堅定。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認孩子的情緒,然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很理解他,並可以和他分享一些父母小時候的故事,最後要和孩子說出這個行為不被認可的地方在哪裡。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切記一點就是翻舊賬,不要陳芝麻爛穀子的都和孩子對上,只針對這個行為發表父母的意見就可以了。

    我是果媽,育兒路上與您一起精進。

  • 4 # 廣西星星

    目前的教育都是以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為主。那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下面我有幾點建議。

    1.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管教孩子最主要的方法,在教育的過程中 家長必須得配合學校的要求,按照學校給予家長的義務和教育方法來引導孩子,能夠配合好管教孩子會事半功倍。

    2.孩子往往是以父母為榜樣。父母的一些不良習慣和為人處事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思維,因此家長必須在孩子的面前表現是一個有正能量的人,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以身作則,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一點也是要我們家長要注意的。

    3.教育孩子我們要從思想上教育他。不要以野蠻的棍棒教育為主,這樣子孩子表面會害怕你,但是背後也會叛逆你,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最容易出現叛逆的思想,所以不同年齡段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來結合。

    4.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既為嚴父也為慈父,除了嚴格要求自己,也要嚴格要求孩子,當然也會多多的關心孩子的成長和需求。

  • 5 # 樑老師化學培優

    什麼是愛,什麼是害?這是每一位愛孩子的父母,都應該認真想一想的問題,只有真心愛孩子,孩子才會喜歡你!結果表明:孩子心中最期待的教育是有情感的教育,孩子們渴望有情感的父母和有情感的老師。

     

    如何才能成為孩子們喜歡的父母師長?父母給孩子的愛,怎樣做才是正確不犯錯呢?

     

    看著孩子時,眼睛裡要有愛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該捫心自問,對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一個男孩在外面玩弄髒了新衣服,媽媽用憤怒的目光看著孩子大吼:“瞧瞧你把衣服弄成什麼樣兒!”掄起掃帚就要打。男孩不屑地說:“等我把新衣服脫下來,您再打吧。我知道,媽媽喜歡的是衣服不是我!”孩子的話多麼尖銳!

     

    不管你多忙多累,面對孩子時記得面帶微笑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表情非常重要。

     

     

    孩子需要愛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煩,也不要忘記把愛的微笑送給孩子。

     

        發現孩子進步及時鼓勵,適當降低滿意度

     

        鼓勵孩子是有學問的。同樣是誇孩子,但效果就大不相同。

     

         一項調查表明:孩子聽到“你很聰明”時會想,你認為我很聰明,很有天分——這是你喜歡我、看重我的原因。我最好別做那些不能證明這個結論的事情。因此,他開始進入僵固型思維,他很可能會在未來謀取更安全的機會,從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因此,我們要儘早讓孩子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夠做得更好!

     

    培養成長性思維的孩子,父母就要發現孩子每一點進步,及時鼓勵,滿意度低一點,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不為失去的而懊惱。

     

    生活中,學會賞識別人,用愛的語言鼓勵人,你也會得到很多意外的喜悅,你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

     

    給孩子留一點“渴望”的餘地,不要過分滿足孩子需求

     

    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發現,過分充足的東西竟然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孩子還不想騎童車的時候,你就為他買來了,他便沒有了學車的興趣;他不想讀的書,你非要買回家不可,他連看也不看,可他自己借來的書,卻讀起來如飢似渴……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父母必須大膽管教孩子

     

    做父母的必須大膽管教兒女,約束他們的行為,要把管教和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有效的管教不是打罵,而是讓孩子刻骨銘心地記一輩子,讓他們受益終身。

     

    球王貝利的成功,得益於父親教子有方。貝利小時候很淘氣,有一天,貝利和幾個夥伴在一片樹蔭下玩耍。有一個夥伴送給貝利一支菸,那是當地的土煙,沒什麼煙味。貝利看看四周,發現沒有人,就鼓足勇氣把煙點著了,繼續跟夥伴們侃大山。

     

    正聊到興頭上,貝利一抬頭,發現爸爸剛好路過。顯然,爸爸看到兒子在抽菸,他招了招手,示意貝利回家。貝利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把半截煙掐滅,心想:這下完蛋了。

     

    回到家,貝利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等待狂風暴雨的降臨。然而,令貝利大感意外的是,爸爸並沒有發火,而是很平靜地說:“我看到你抽菸。”

     

    貝利無話可說,不時東張西望,根本不敢直視爸爸的目光。

     

    “你抽菸多長時間了?”爸爸仍然保持平靜,就像在問他上學上了多久一樣。

     

    “我……我只吸了幾次。”貝利如實回答。

     

    “那你告訴我,煙的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味道。”

     

    “我不知道,大概沒多大味道。”貝利也沒正式抽過煙,只抽過土煙,他笨拙地回答說。

     

    這時,貝利以為爸爸馬上就要爆發了,甚至會狠狠給他一記耳光。可意外的是,父親把兒子拉了過去,一手抱住他的肩膀,說:“孩子,你踢球很棒,很有幾分天賦,以後肯定能成為一個高手。但是你要抽菸喝酒的話,就不會把球踢好。菸酒會影響你的體力,使你無法在九十分鐘內一直高水平地踢球。這件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這件事過後,貝利再也沒有吸過煙,直到現在。這就是愛的懲罰。有的父母認為,懲罰孩子就要打罵孩子,不打不成才。貝利的爸爸不打不罵,兒子卻心服口服,終生不抽菸。其中的奧妙在於,他尊重孩子的人格,站在孩子的高度,告訴孩子吸菸對自己有什麼不好,名譽比什麼都重要。管教的目的是約束,不是出氣。

     

    要允許孩子犯錯

     

    作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學習差、淘氣的孩子和所謂的“問題孩子”;作為社會要容得下那些“問題父母”的孩子。無論孩子的父母是誰,哪怕是罪犯,我們都應該堅信“孩子無罪”!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有一個更寬鬆的成長空間。

  • 6 # 鐵小的生活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家長如何看待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很多不良行為的形成,是由家長平時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當造成 的。作為家長,要學習並掌握科學地管教子女的方法,這樣,才能管教好孩子,培養出好孩子。

    1.鼓勵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向家長提出合理要求時,家長應給孩子積極的鼓勵,滿足孩子的正當要求。如孩子要求購買課外讀物,或孩子要求家長不要帶外人來家打撲克、麻將等,這些要求是合理的,家長不僅要滿足孩子的要求,還要稱讚表揚孩子,賞識孩子長大了。這樣,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非常有好處。

    2.批評孩子的無理取鬧。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經常會提些不合理要求,做不正當的事,或跟父母鬧彆扭耍脾氣,甚至在地上打滾。這時,家長不要理睬他 ,不能對孩子過分寵愛,要懂得“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的道理。要對孩子不合理要求進行 嚴肅的批評,耐心幫助孩子分析這樣的要求或做法是錯誤的,不讓孩子從小養成無理取 鬧的壞習慣。

    3.允許孩子表達感受。家長在管教孩子 時,有的孩子會感到委屈而流淚、哭鼻子。這時,家長必須讓孩子把感受自由地表達出來,要讓孩子哭出來,釋放抑制的情感。因為,一個人的情感受到壓抑時,會危害人的心理健康。所以,要等孩子不哭了,再對孩子進行正當的教育。

  • 7 # 奇幻魔方社

    在美國,很多普通家長也會通過請教學校老師輔導員或參與兒童組織志願服務接受培訓,而掌握較為專業的教育法則,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這些法則貫穿於美國從社會、學校、到家庭的少兒教育之中。

    這些法則,很多與中國人的教子之道並不矛盾,但是在具體實施時需要知道如何順應社會環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法則吧,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借鑑一二。

    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

    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瞎吃瞎玩,不鍛鍊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

    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

    大家都知道美中國人善於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誇獎說:“乾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類。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

    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鬥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

    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專案,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佈。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援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

    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聲音法則

    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的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

    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對年幼的孩子,哪怕他們講話詞不達意,大人也要耐心地與他們交談。任何粗暴打斷或嘲笑他們講話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而羞於在人前開口,也或許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時宜地插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榜樣法則

    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

    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係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對少年來說,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瞭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麼樣。

    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武斷地阻止他們來往,而要了解情況。孩子們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而與一些“邊緣孩童”為伍的。

    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充套件新的健康友誼圈。

    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當然,如果一些看法說法脫離實際或者會引起麻煩,也要耐心地解釋。

    思想和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們,往往還無法進行多方位思維,而只會延續自己的思路,因此對事物考慮不周全。家長要儘可能理解少兒思維的特點,可以採用把複雜事物分解簡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們解釋或徵求他們的意見。

    凡是與孩子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搬家轉學、選課外活動、參加考試比賽等,一定要先於孩子商量解釋,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徵求了他們的看法的。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慎用懲罰法則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後也會有暴利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

    但前提是,必須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以便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遊戲。

    另外,因為連孩子們都知道懲罰是負面的,千萬不要把一些應該做的正面事情當作處罰。比如罰孩子勞動,會讓他們認為勞動是壞事從而產生厭惡情緒。

    後果法則

    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後果分析法,往往會耽誤孩子。

    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薰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

    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會目無權威,表現得無法無天無規矩。

    曾經有位華人家長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兒成為逃學逃家的“問題少女”,當我聽到這位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違禁物品帶進美國等“光輝業績”,就不奇怪為何她的孩子會蔑視校規。

    二十碼法則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中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制得太嚴。

    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並隨時準備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管教,應該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年幼的孩子生活學業上或許需要比較具體細緻的指導,但也要適當給他們機會鍛鍊獨立性。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最煩家長事無鉅細的詢問嘮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愛搭理人,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聽見家長的話。因此,家長不要沒完沒了地重複一番話直到他們反應為止,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無論好事壞事只說一遍,如果你不聽耽誤了,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其成為被煩的嘮叨家長,不如豁出去讓他們耽誤一兩次而換取教訓。

    四W法則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幹什麼(what),以及在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只有上面所有各條法則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對家長說真話,家長也才能瞭解到這些W。

    有些家長捨得掏錢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除了學業考慮,還覺得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能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有了可靠的學校來管教孩子,是否家長就不用操心這些W了?其實,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過早讓孩子離家寄宿,家長會失去這樣一段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時機。

    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已經離不開網路交往,家長同樣要關注網路世界的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結交網友,但不可瞞著家長,尤其不能揹著家長與網友見面。

    家長則不要武斷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結交朋友,而要試圖瞭解這些朋友。而且,家長自己也要做出榜樣,因公因私外出時都要及時通報家裡人這些W,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到,告訴家人這些W是義不容辭的。

  • 8 # 一片頑石

    為人父母當先看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裡面有詳細教程。在我沒看此書前,是碎片化的,看了此書,才對孩子家庭教育有了系統!

  • 9 # 豆媽藝術啟蒙

    有句話我很贊同,家庭是影印機,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

    拿最近來說,我的社群“肖老師兒童藝術藝術啟蒙”分享課中,講到如何發掘孩子的繪畫潛能。孩子在2歲左右,會拿筆的時候就會畫,雖然這時候還沒有對畫畫的意識,但是家長如果願意陪伴孩子一起感受繪畫的過程,就會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找到自己可以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逐漸建立自信心。

    通過這個例子,來看待管教孩子,就是需要家長先有管教自己的意識,從自我情緒管理到知識輸入,讓自己先成為孩子的榜樣,用同理心與孩子交流,互通情感。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也仍然能接納這個正常現象,讓自己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才能有“不管教”的勇氣,一邊自己成長,一邊陪伴孩子成長。

  • 10 # 朽木老寶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這句至理名言,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不慣子呢?必須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溫室裡長不成參天大樹。沒有捱過打罵、沒有受過挫折磨難的人,是難以養成健全的人格、難以融入複雜的社會的。

    過去,人們普遍信奉這些話:“養不教,父(母)之過"、“教不嚴,師之墮"、“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那時,家長、老師打罵學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如果家長、老師從來不打罵學生,反而是不正常的事了。

    過去,老師手握“戒尺“,地位至尊,所謂“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師重教”的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各團體都真心實意地“尊師重教”。如今,“尊師重教"只是一句口號、一個謊言,幾乎無人會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孩子報了體適能課,他不願意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