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冷哥AND爆炸弟
-
2 # 豬哥育兒365
低年級孩子在學校起衝突似乎很平常的事情,畢竟孩子小,自控能力弱,為掙搶個玩具都能大打出手,但如果孩子“經常”與別人起衝突就需要特別關注了。因為衝突的背後可能是不為人知的心理因素在作祟。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但影響人際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弄清楚衝突背後的心理因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好孩子的問題。
那麼孩子經常與別人起衝突——這塊“冰山”之下倒底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因素呢?又該如何有效解決呢?我們不妨從衝突產生的原因來進行分析。
原因一,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經常與其他小朋友起衝突,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小區裡一個叫亮亮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稍不如意,就拳腳相加,弄的很多小朋友都不願意跟他玩。如果孩子經常無理由的就喜歡打別人,那麼家長就應該留意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就說過,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切關係。所以亮亮易發生“衝突”,可以歸結為他為了掩飾內心的孤獨和脆弱,才會對外界人和事心存戒備,表現出較強的進攻性。而孤獨和脆弱產生的根源往往是家長的管教方式簡單粗暴,家庭不夠和諧所致。
解決問題,首先從給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開始。其次,遇到問題講道理不能訴諸武力。再次,家長還要以身示範用榜樣的力量去引導孩子養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原因二,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
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往往表現得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一個“寵溺”的環境中長大,很自我,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當處在學校這樣一個集體環境中時,衝突也是在所難免了。
要想解決孩子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別人感受這個問題,就需要家長親力親為自己帶孩子。在給予孩子愛和尊重的基礎上不要過分的寵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如果自己暫時看不了孩子也要跟爺爺奶奶講清楚,為了孩子,教育的觀念必須統一:“溺愛”等於扼殺。
另外,對於四歲以上的孩子,還可以通過制定規則來對其行為進行約束。比如,事先跟孩子約定,要分享玩具。當孩子出現分享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也可以給予適當物質獎勵,以此強化他與別人分享的行為從而摘下以我為中心的“緊箍”。
原因三,溝通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溝通能力弱的孩子,不會表達自己,本來行為是想表達友好結果表達出來卻很“暴力”,這樣孩子的行為就難以理解,與別人的衝突和矛盾也就隨之產生。
對於這類情況,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如何表達才是妥善友好的方式。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常用禮儀知識並通過遊戲場景模擬生活場景反覆練習。在反覆練習中孩子很快就能掌握跟小朋友交流的正確“姿勢”了。
以上分析了三種產生衝突的原因,儘管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但原因卻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的養育方式上。孩子出問題家長要多從自身找原因,一味的責罵孩子,把問題歸結為孩子自身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養育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吃穿住用,更重要的是,父母做榜樣同時讓孩子感受到愛。
回覆列表
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這種事情每個人在孩童時代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過,輕則哭幾下就過去了,重則會有身體上的接觸而導致的傷害。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正確應對這類事件呢?
一、衝突發生了,應第一時間分開雙方,避免矛盾的升級和不可控的事件發生。安撫好小朋友的情緒,讓他心情慢慢恢復平穩,就可以先問下事件的起因和大概過程。如果是自己小朋友引起的這件事情,就要好好教育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的後果(後果儘量不要表達的太成人化,要表達的跟孩子的切實利益有關)。接著帶孩子去對方那,該道歉道歉。此時大人要做好引導作用。
二、如果問明瞭原因,衝突是對方小朋友引起的,那麼,我們就更要耐心的向他們講解,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有禮貌講道理的和一些沒家教野蠻的人存在,當我們處在弱小的位置而不能自己應對時,要及時向家裡人或者旁邊的工作人員求助,讓別人來幫助、解決事情。憑自己的弱小身軀只會更加受傷。
三、由第二點,可以讓小孩子瞭解到,除了在危急時尋求別人的幫助,把自己變強大起來也是很重要的這種觀念。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當然,在把孩子鍛鍊強大的同時,也要做好孩子的正直和善良的心理建設,不能因為自己強大了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作為家長,也要未雨綢繆,不能在小朋友發生了衝突才去教育孩子怎麼做,而是在平時日常生活裡,就給他們灌輸一些禮儀、安全的知識,把衝突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即使發生了,也能知道怎麼去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