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需要真情

    “我在外地講學的時候,曾幾次談到張居正,講完後下面遞條子上來提問,總有這樣一個問題:據說李太后(即李貴妃)和張居正有一腿,不知是否屬實。

    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十分認真地回答哪位認真的求知者:不知道。

    我確實不知道,因為即使他們之間有什麼冬瓜豆腐,史書也不會寫,至於野史,張大人和李寡婦連孩子都有了,這種事情,亂講小心被雷劈死”。

    看完這段文字,我相信大家都應該看到了當年明月對待歷史的態度。

    當年明月不是歷史學家,他的本職工作不是搞歷史研究,作為歷史愛好者,他只是想讓“歷史更好看一些”。我覺的他做到了。

    《明朝那些事》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近三百年的歷史。其間出現了除了十六位皇帝之外,還出現無數個對於明朝乃至後世影響深遠的人物和事件。當年明月把這些人物包括十六位皇帝性格形成的心路歷程,他們參與歷史事件的各種原因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有人說《明朝那些事》裡面夾雜了太多的個人情感,不夠客觀。我認為,作為一個愛好歷史的作者,如果沒有強烈的善惡分明的思想感情,怎麼能夠寫出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的好作品?作為一個愛好歷史的讀者,如果沒有強烈的是非曲直的歷史觀念,那麼我們讀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讀史的意義又在何方?

    一不小心,囉嗦的太多了,大家可能已經厭煩了。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歡的《明朝那些事》裡的章節片段,那就是關於明英宗朱祁鎮的描述。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瓦剌太師也先所俘,也先妄想用英宗“皇帝”的身份要挾大明朝廷,以達到佔領明朝江山的目的。兵部侍郎于謙看破了也先的險惡用心,為拯救大明朝廷,也為了大明百姓不受也先荼毒,擁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帝”。按照封建王朝的慣例,新皇登基之後,前任皇帝尚未駕崩的話,那麼不管是爹還是哥都要尊為“太上皇”。於是,已經成為俘虜並在也先營中受苦的朱祁鎮由“皇帝”再升一級變成了“太上皇”。也先率領兵馬把北京城團團圍困,試圖利用朱祁鎮的身份敲開城門,佔領北京。于謙召集勤王兵馬和北京軍民誓死抵抗,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無奈之下裹挾朱祁鎮退兵北返。

    原先朱祁鈺並不想當皇帝,被大臣擁立即位當初還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皇帝這個位子實在太舒服,感覺太良好,容易上癮。而且皇位很窄,只能坐一個人。所以當王直於謙提出要派出使臣迎回“太上皇”的時候,感覺到哥哥已經成為自己皇位威脅的朱祁鈺不幹了。原本忠厚老實的他表現出帝王殘酷無情的一面,極力給出使瓦剌的使臣製造障礙,一心只想讓他的哥哥永遠留在北地吃雪喝風,甚至死了更好。最後依靠于謙的堅持和使臣的周旋,朱祁鎮終於回到北京。朱祁鈺始終對自己的哥哥放心不下,把朱祁鎮軟禁南宮,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數年後,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二度稱帝。朱祁鈺當時已病入膏肓,聞聽之下,驚懼而亡。于謙因為擁立景泰帝,犯了朱祁鎮的忌諱,雖然他堅持迎回了英宗皇帝,卻被二度稱帝的朱祁鎮下令處死,一代名臣蒙冤而死,想來令人唏噓不已。

    關於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爭奪皇位而做的齷齪事在歷代皇權爭奪戰中並不新鮮,只是他們個人對於權利慾望的表現,沒有正義非正義之分。但我最喜歡這段篇章的原因是因為我在朱祁鎮身上發現了幾個閃光點,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朱祁鎮在瓦剌當俘虜的時候,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了周圍幾乎所有的人,其中包括也先的弟弟。同時和他的侍衛袁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超越了君臣之間的關係,成為真正的朋友。朱祁鎮的妻子錢皇后因丈夫被俘,思念深切,日夜哭泣,最終哭瞎了雙眼。後來雖然和丈夫被囚禁在南宮,但他們夫妻仍然恩愛無比。在她的心中,朱祁鎮無論是皇帝還是囚犯,對她而言只有一個身份——丈夫。錢皇后和袁彬這兩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真摯的情感。有的史學家在評論當年明月關於這段歷史描述的時候說歪曲史實,但我仍然願意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即便在爾虞我詐,殘酷詭異的政治鬥爭中也有真正的友情和愛情存在。我想幸福的人生裡不能沒有這兩種感情,所以儘管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也不是一個好人,但他是幸福的。最令我感嘆的是朱祁鎮彌留之際廢除了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一直被實施的妃嬪殉葬制度,《明史》稱此舉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有此讚譽,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可瞑目也!

    最後我想引用馬未都老師的一句話結束我的回答: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 2 # 李阿脆

    恰好在讀《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

    首先要說明,我僅僅看完了增補版第一冊即朱元璋篇,但一本300頁的書,已經讓我足夠有驚歎之感了。驚訝當年明月在那個時代(網路不發達),那個年紀(剛參加工作)就能用啃圖書館資料的“笨”辦法來蒐集資訊,在“天涯論壇”寫出這麼具體生動的史體小說,真是太難了。(“天涯”和“榕樹下”真是誕生了好多才子才女,很多好書好文好詩)

    在第一冊“決戰不可避免”一章的兩個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眼光:朱元璋集團在先打張士誠還是陳友諒之間猶豫不決。“器小無遠志,志驕必生事”,直擊人性的弱點,言簡意賅地描述了朱元璋為何能登頂天下。 信念:當強大的陳友諒逼近,麾下眾人開始搖擺不定。“我雖力薄,也能拼命。誓於應天共存亡”劉伯溫一介書生都會堅定不移地保應天,朱元璋又怎能動搖呢,決戰應天。

    龍灣決戰勝利後,朱元璋怒氣、殺氣、豪氣夾雜中一蹴而就的《示僧》,俯瞰天下的雄心展露無遺。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決戰不可避免,那就戰吧!

    那時的朱元璋意氣風發,剛把張士誠打的惶惶不可終日,佔領大片地盤。又面對最強艦隊陳友諒,看似無懈可擊的戰艦被朱元璋被一招反間計(康茂才,陳友諒派的臥底,沒想到反被算計)分割戰場,在龍灣吃到了一場大敗。

    作為一個終年在底層廝混的和尚,有一塊地盤已經委實不易,他不敢幻想有“私鹽販子”張士誠佔據浙江地區的富饒,更不敢幻想有“鳩佔巢穴”陳友諒兵強馬壯的海軍。但決戰不可避免,那就把他們都一一干掉!

    一位住在應天的老僧居然不知道打敗張士誠、陳友諒的英雄,只管耳邊“嘵嘵”人生虛幻,真是厭煩。

    一切攔在前路的敵人,就用我手上這把染著百萬雄兵鮮血的寶劍斬之罷!

  • 3 # 北大賢學長

    而對於沒啥學歷、沒啥才子氣質而又身居高位的人則陰損鄙夷之,比如桂萼、張璁、海瑞,這些從底層爬上來的吏治派政治家,他們不會風花雪月,他們沒有浪漫情懷,他們不是青年才俊,後一個甚至連進士都不是,在他筆下,張璁桂萼成了只會“大議禮”的老學究、貪權卑劣的偽君子、狼狽鼠竄的失敗者,海瑞則成了活該被放入神龕、空喊口號而無實幹業績的理想主義者:

      變化的起因來源於張璁本人,這位老兄自打飛黃騰達之後,就患上了一種疾病。   更麻煩的是,他得的不是簡單的發燒感冒,而是一種治不好的絕症。事實上,這種病到今天都沒法醫,它的名字叫心理變態。 而在張璁先生身上,具體臨床表現為偏執、自私、多疑、看誰都不順眼、見誰踩誰等等。

    你是個好人,卻並無用處。 我想,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個無助的迷路者。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是相反的,桂萼張璁改革抑制土地兼併,打壓豪強,拆解大地產,沒收田莊,招納流民;整肅官場,反腐倡廉;整頓科舉考試,摒棄華而不實的學風;開創新思路,首創一條鞭法。把士大夫階層和勳貴皇親整得苦不堪言。

    海瑞乾的事兒同上,抑制土地兼併,打壓豪強,沒收土地,招納流民,反腐倡廉,在江南大規模實行一條鞭法,清朝的那個雍正不過是取消士大夫的火耗外快,士大夫就跺腳罵娘,滿世界說雍正帝位來路不正,而海閻王直接就操刀逼他們交出一半的土地了,你想想阻力有多大,海瑞本人沒有任何把柄可抓,沒關係,沒謠言咱可製造謠言,“海瑞逼死親女兒咯!”,呵呵。

    所不同的是,嘉靖初年張璁桂萼能在中央大張旗鼓地改革,沒收權貴瘋狂土地兼併所得的土地田莊,懟士大夫階層、懟勳貴皇親;而到了隆慶時期則南直隸有海瑞,沒收他們瘋狂兼併的土地,但也只能在地方上懟他們;到了萬曆中期,海瑞復起,海剛峰赫然發現,自己連懟他們都沒法懟了,直接被調任閒置,這說明什麼?——明朝政府逐漸喪失對士大夫階層和權貴的束縛控制和權威性,明朝政府從皇帝的政府變成了權貴寡頭的政府,徹底喪失對內的自我修正機制,而這是致命的,對於一個龐大的國家,無論外戰打了多少敗仗,只要內政穩,總可以翻盤,而一個大一統王朝一旦喪失自我修正機制,無論打了多少勝仗仍難逃滅亡的命運。無論王在晉袁崇煥孰是孰非,無論盧象升孫傳庭多能打,無論東林閹黨如何撕逼,都無法也無膽抑制土地兼併這個封建社會最根本的問題。

    一個聳人聽聞的事實:大明中期流民總數接近總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是個相當可怕的比例和數字!600萬人口脫離政府管制,或遊蕩在社會,或定居山野,隨時可能爆發全國性民變沖毀任何一個王朝!

    張璁桂萼改革,強迫豪強退田,招納流民,當年明月壓根就沒提,海瑞強迫豪強退田當年明月提了,卻沒提如此危機嚴峻的歷史背景,搞得海瑞像是個神經質、忘恩負義的傻叉,卻不知張璁桂萼海瑞這三人才是有巨集大政治格局的救亡圖存者!而當年明月卻說一個是“心理變態”,一個是“無用的好人”?迷路的不是海瑞,是大明王朝!

    而到現在還有一些明粉說什麼明朝亡於“偶然”(瘟疫啦小冰河啦通貨緊縮啦),我想他們同樣理解不了為什麼國民黨三年就失天下,二者以廣大農村荒蕪、大批農民成為流民為代價造就了秦淮河、大上海的畸形繁榮,大明在才子佳人的情話裡徹底毀滅,國民黨也在歌舞昇平中敗退臺灣。

  • 4 # 亭臺書聲

    第一次瞭解《明朝那些事兒》,是在網搜“小說”時偶得的。

    第一次想閱讀這部小說是在獲知它的影響和作者之後。

    第一次閱讀,就被它檔案式的新穎開頭吸引,隨著閱讀的深入,小說詼諧幽默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波瀾壯闊的歷史讓人驚歎不已,風雲詭譎的人事讓人唏噓沉思。

    當年明月,石悅,一名國家公務員,偏愛上了歷史,利用業餘時間寫歷史隨筆,後又完成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創作,出版創下中國圖書銷量過千萬冊的奇蹟,不得不說他功底了得!

    以史實為基礎,人物為主線,用文學的筆法,演繹三百多年明朝歷史的《明朝那些事兒》,扣人心絃,掩卷沉思令人回味無窮,精彩紛呈,不勝列舉。

    唐寅是一個讀書天才,悟性很高,似乎不需要懸樑刺股、鑿壁借光就能學富五車、縱橫古今。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鄉試,十八歲的他用他的考卷應證了考前他酒宴上的狂言:必中解元!

    弘治十二年(1499),已經名滿天下的他,躊躇滿志進京考試。準備創造傳奇:連中三元!

    途中,他偶遇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是他的同科舉人,本來就崇拜偶像級的人物唐寅,又能與之同道,當然高興,所以當即表示願意承擔唐寅路上的所有費用,就這樣,兩個人一路逍遙到了京城,然後各自備考。

      從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開始為最後的殿試做準備,因為考卷中的一道題目讓他相信,自己考上進士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只不過是名次前後不同罷了。

      可不久之後,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傳來,唐寅落榜了!

      還沒等唐寅從驚詫中反應過來,手持鐐銬的差役就來到了他的面前,把他當作犯人關進了大獄。

      金榜題名的夢還沒有做醒,卻突然被一悶棍打醒成了階下囚,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唐寅所不知道的是,這次倒黴的並不只他一個人,他的同期獄友還有徐經和程敏政。他們的入獄罪名是合謀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罪魁禍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題目。

      在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據說當年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沒能找到題目的出處,還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兩份卷子寫出了完美的答案。

      主考官程敏政當即表示,他將在這兩個考生中選出今科的會元。

      這兩份卷子的作者一個是唐寅,另一個就是徐經。

      其實事情到了這裡,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答出來了說明你有本事,誰也說不了什麼,可事情壞就壞在唐寅的那張嘴上。

      這位仁兄考完之後參加宴會,估計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兩句,愛發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大家正在猜誰能夠奪得會元,唐寅意氣風發之下說出了一句話:

      “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唐寅兄,你的好運到此為止了。

    你唐寅眉飛色舞的自信,難不成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給事中華眿一紙黑狀把他告到了皇帝朱祐樘那裡,皇帝當即下令核查試卷,一查,主考官程敏政確實點了唐寅為今科會元。

    事情鬧得滿城風雨,最後作了內部處理: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其僕人確係出賣考題給徐經,失察行為成立,勒令退休;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題查實,作弊行為成立,貶為小吏,不得為官;吳縣舉人唐寅:貶為小吏,不得為官;給事中華眿胡亂告狀,所言不實,貶官。

    事實的真相明白,自信過頭的唐寅遭了連坐。

    倒黴!一個三品大員的主考官,背黑鍋退休回家,鬱鬱寡歡,不久就離世了;一個閉著眼睛寫也能中進士的天才,得了個不得為官的處分。

    而功虧一簣的徐經,從此對科舉恨之入骨,回家就燒了四書五經,還告誡他子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一句屁話,還是學點實用的好。八十八年後,他的後人徐振之出世,不愛讀書,只愛旅遊,成了一個地理學家,別號就是徐霞客是也。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換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 5 # 閩南第一起名

    這套書我買了幾套,真是愛不釋手,印象最深的就是徐階鬥敗嚴氏父子的整個過程。在看這套書之前對什麼是政治完全是零認知,看了這一段之後才知道,一個人可以為了理想,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家人,犧牲自己的名譽,忍辱負重十多年,在家人,至友,知已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一個人打掉牙往肚子裡咽,最終找到嚴氏父子軟肋(嚴嵩老眼昏花,嚴世藩過於自信後而荒淫無度,無瑕顧及嚴嵩寫給嘉靖皇帝的青詞,導致嚴嵩慢慢失去嘉靖皇帝的信任)最後再通過嘉靖過度迷信神靈的缺點,一擊即潰。再也沒有給對方喘息的機會,想當年夏吉因為婦仁之仁,被嚴嵩父子害得死無葬身之地,想當年的楊繼盛放棄榮華富貴死諫嚴氏父子,最後被害死在詔獄,當時他的腿已潰爛,楊繼盛自己剖腐肉的情景歷歷萬目,想當年蒙古兵(韃靼)殺到北京周邊,燒殺搶掠,嚴嵩做為首輔竟然說“搶完他們就走”,這樣厚顏無恥的話。這樣的人做國家的二號首長,要不是有徐階這些有良知,有為百姓著想的官員們,國早就亡了,明朝這個奇葩的朝代,為什麼說奇葩,因為出了幾個奇葩皇帝,導致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嚴嵩這類誤國誤民的太監和首輔,慶幸的是每個時期都有許多良臣們默默承受一切,支撐明王朝,不然的話明王朝至少提前一百年結束。

  • 6 # 蘭卡是也

    萬曆年間,明軍在北韓直接槓上小日本那部分。

    裡面有很多人和事都讓人印象深刻,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敘事格局。

    他寫李如鬆,寫他對文官的蔑視,身為官二代和披著皇帝嘉許的光環,但卻也尊敬吳惟中這樣的練兵如神的戚家軍(哪怕是戚家軍二代,因為當時戚繼光已經死了),不僅如此,料敵如神,勇猛過人,但也因這勇猛而大意差點在碧蹄館落入日軍手中;

    他也寫小人物沈惟敬,調侃他是個不務正業的混混,也混到了外交官這樣的級別,而且沒成想還真成功忽悠到日軍,更是“白刃之中色不變”,給大明長臉了(混混本人比較醜);

    他既寫明軍戰略戰術,用兵如神,也寫日軍的頑強、互相之間的幫助,還有所用武器之先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有一部電影叫《蕩寇風雲》,裡面寫的是戚繼光時代如何通過招收人才、發明武器、堅定練兵、研究敵情以改變一直以來受倭寇侵襲的情況,最終把倭寇和日軍趕走的故事。裡面每一個人物,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甚至戚繼光的夫人,每個人物刻畫、武器還原都非常真實,基本上就是明朝那些事裡面的直接還原。整個電影看完真叫一個熱血澎湃。

  • 7 # 賈寶玉先生

    張子明給陳友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呆子,站在那裡,手都不知往哪裡放。這個人容易對付。陳友諒開始給張子明做思想工作,從拉家常開始,到天下一統、民族大義等等等等,張子明只是不斷的點頭,到最後他也說煩了,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我合作,誘zhidao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張子明連忙說,我合作,我合作。於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內喊話,讓城裡的人投降。張子明連聲答應,走到城下,大聲喊道:“請大家堅守下去,我們的大軍馬上就到了!”陳友諒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柔弱的讀書人有這樣的膽量,氣急敗壞,拿刀殺了張子明。他這才明白,這個書生並不怕死,只是容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他還不能死。他還一直記得張子明臨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讓他不安的是,從他的將領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佩。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 8 # 莫西哥翡翠物語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明月創作的一部歷史小說,共7冊。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貴族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徳的演義。

    其實有很多,不過下面這段也很搞笑。

    萬曆十三年(1585),經萬曆皇帝親自批示,海瑞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趕赴南京上任.這一年,海瑞七十二歲.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號職業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連東西都不怎麼收拾(當然,他也沒多少東西),就去了南京.而當他來到南京郊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進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太擠.

    海先生要來了!南京城轟動了,官員們激動了,商人激動了,農民也激動了,於是大家集體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種地,凌晨就帶著被子,跑到城外佔地方,想搶一個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風采.

    由於人太多,導致海先生一直未能進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軍隊開路,這才把海大人迎了進來.等到海瑞進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來,才被告知,他不應該住在這裡,倒不是人家欺負他(誰敢),只是因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萬曆兄實在是大方,感覺給個僉都御史(四品)還不夠意思,人還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級,讓他當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長(吏部侍郎).

    下面是一些心得

    1、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後,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這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2,即使你擁有人人羨慕的容貌,博覽群書的才學,揮之不盡的財富,也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3,一個人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從來不是靠暴力,挑戰這一準則的人必然被歷史從強者行列中淘汰,歷來如此

    4,絕對的權力產生的不僅僅是絕對的腐敗,還有絕對的慾望,也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這才是一切禍害的本源-

    5瞭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並以悲天憫人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這才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人類最為崇高的道徳與情感。

  • 9 # 成長吧弱雞

    太多了。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之所以經典,除了以貼近生活、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明朝歷史外,還穿插著很多作者的觀點,非常讓人眼前一亮,滿含智慧。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十幾位帝王,而是寫楊漣在獄中被迫害的那一段歷史。當時,魏忠賢黨羽許顯純用盡極其殘忍的手段將楊漣折磨的體無完膚——敲碎他全身的肋骨,用土袋壓,用釘子釘進耳朵——楊漣都憑藉強大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臨死前,他寫了一封血書: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

    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

    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楊漣身死後,一名看守發現了這份血書,本來興高采烈地要拿去給魏忠賢邀功,卻在讀完此書後祕密收藏起來,在魏忠賢倒臺後將血書公告天下。

    當時讀來真是熱淚盈眶,作者為這段歷史、這個人取文章名為“殉道”,再貼切不過。

    書中其他的一些好的觀點:

    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遊有用的壞人和無用的好人。

    牛犢並非不怕虎,而是因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每一種主張的背後,都隱藏著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群體。

    無論何時何地,在最終勝負顯現之前,決不能壓上所有的籌碼。

    在封建時代,就做封建時代的事,說封建時代的話,別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覺悟,這就叫歷史唯物主義。

    寧可少些,但要好些。

    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

  • 10 # 詩人872

    最印象深刻的萬曆不上朝,為此,特意看了這本書《萬曆十五年》

    從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聽到這本書,一直好奇卻沒有買,難得的疫情給予了買書看書的契機,讀完下來確實挺有意思,有點類似《明朝哪些事兒》的味道,卻又多了一份作者對時局深入的把控,也難怪咱們的高老師樂此不疲的喜歡,也許是他把自己當成張居正了。

    沒有做過官,沒有做過領導,對於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官場達人不便做太多的評價。歷史中的大人物自古都有多面性,功與過從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故事。放開大人物不說,今日只想說說萬曆皇帝。

    萬曆10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單從在位時長秒殺洪武、永樂兩大皇帝,從在位時長也能想象萬曆至少是個榮耀黃金段位,絕非青銅之輩。

    但在位48年的萬曆卻是悲哀的,分水嶺在萬曆十五年。從10歲登基到萬曆十五年,他從孩子成長為一個成人,心智卻從成人蛻化成孩童時代,一切源於張居正——他的老師。

    10歲登基的他,和他的母親大人,在張居正老師的一步步教誨和指導下運作這個整個帝國,從讀書寫字到為人處事,一切唯老師適從,他敬重老師相信老師。

    但夢就毀於老師,張居正死後,滿朝文官都在彈劾清算張居正。曾經在萬曆嚴重清廉、公正的老師在一個個事實面前露出貪婪、腐敗的嘴臉,萬曆心中的大山轟然倒塌,他的精神靈魂支柱倒塌了,再也無法立起來了。

    從張居正死到萬曆十五年,一直在清算張居正,待到風平浪靜時,萬曆萬念俱灰,他再也無心上朝,再也無心面對面對文官的爭鬥,連他想立誰做太子也要遭受文官的彈劾,他覺得他不是一個皇帝,只不過是明朝一個位居高位的擺設。

    他抗拒,他不上朝,他就這樣拖延著,託了30多年,也將明朝拖向了死亡,究竟他缺少什麼了,缺少《完整的成長》這本書;

    萬曆的悲哀在於太早的登基,他的兒童成長來自於"父親"張居正的教誨,雖然教會了很多本領,但"父親"這個人設是個渣男,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既能成功為好榜樣,也能成為惡榜樣。

    孩童的感覺、認知、創造都無法在萬曆身上體現出來,他是一個可悲可憐的孩子,這也就不難怪歷代皇權的沒落都是從孩童當皇帝開始。

    我們的孩子做不了萬曆,我們大人切不可做張居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漫威電影獲得特殊能力後“無法生育”的超級英雄,你認為誰最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