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豔易凋
-
2 # 霦舞
皇太極在瀋陽登基稱帝,建立大清國,仿照明制。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為了統治的需要,實行“滿漢一家”的政策,給他的兒子們都取了漢化人名,比如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這是漢語名字,不是滿文音譯而來的。
到了順治時期,漢文化已經影響非常深了,所以他給兒子取的名字基本都是漢化的,比如說玄燁,也就是康熙帝,還有第5個兒子常寧,第七個兒子隆禧等,這都是直接漢化名字。
到了康熙時期,他給兒子取的名字不僅是漢化名字,還學習中原文化的輩分文化,兒子輩用“胤”字,比如四阿哥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八阿哥胤禩等。孫子輩用“弘”字,比如乾隆帝弘曆。曾孫輩用“永”字,比如嘉慶帝永琰,後改為顒琰。
乾隆登基後,為了延續康熙採用的字輩,在“永”字後面增加了“綿”“奕”“載”三個字。
道光帝后面增加了“溥”“毓”“恆”“啟”四個字輩,沒曾想到了溥儀這一代,大清就已經亡了。
早期的清朝統治者受漢文化影響不深,起名都比較散亂,如努爾哈赤,皇太極等。隨著他們入主中原,統治者們受中原文化影響,取名便有了一定規律。
圖為康熙帝
這個規律是從康熙帝開始的,他為兒子取名首字都是“胤”,如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祥等等。
圖為嘉慶帝
題主所說的“顒琰”,即嘉慶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的兒子是“永”字輩,如永璜、永璉、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嘉慶本名“永琰”,由於皇帝名字需要避諱,“永”字是常用字,為了避免麻煩,所以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較生僻的“顒琰”。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皇室名字都是出自漢家書籍,但看起來比較生僻奇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