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灰讀書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曾經一檔很火的節目裡,有一位老戲骨——李成儒老師就懟過當下新生代的一些流量鮮肉。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疑惑過。回憶裡小時候很多電視節目是沒有字幕的,那時候沒有字幕但是卻能將演員的臺詞聽的一清二楚。

    後來不知不覺的中電視劇都配上了字幕,很多節目也都配上了字幕,一開始我並沒有關注到這一點,只是同以前一樣的去觀看。直到有一天。

    我記得好像是在B站看一個視訊,感覺總是缺點什麼,看的特別累,看了好長時間才反映過來這是一個沒有字幕的視訊。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識到“字幕”這一回事。

    之後,我看視訊的時候總是會先去看視訊有沒有字幕,如果沒有,我一個視訊基本上就會看的很累。起初我也以為是自己長大了,可能因為帶耳機或者聽音樂聲音過大的原因造成了影響,但是我找了一些老視訊和新聞聯播,卻發現沒字幕我也能聽懂。

    雖然發現了問題,但是我卻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然後那段時間正好在看一檔綜藝叫做《演員請就位》,終於找到了問題的原因所在。

    節目裡,李成儒老師的一番話,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在現在這個流量當道的時代,演員本身的質量成了其次,只要有粉絲,最後的成品就有觀眾願意買單,導致很多所謂的演員敷衍了事,也曾一度出現“1,2,3.....”數字對口型代替背臺詞的演員。

    當流量成為了影視的大頭,劇集的質量和演員自身的表演素質就會開始變得無關緊要,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國內圈錢的爛作越來越多的原因。

    作為觀眾,我們對於這些爛東西只能避而遠之吧,但是對於好的演員和劇作也表示衷心的敬佩。

    END

  • 2 # 生活情感日記

    臺詞、配音還原人物生命力

    以前的電視劇都是沒有字幕的,老演員腔調足,吐字清楚、絕不咬字,普通話也很標準,跟霍建華不一樣,霍建華說話時,有些字彷彿就是含在嘴裡出不來。那個時候還不留行跨區域拍戲,因此也不存在港臺腔的問題。

    長時間注意力集中能力

    現在這個時代是充斥著碎片化資訊的時代,想想看現在的短視訊,幾分鐘一個視訊就涵蓋這大量資訊。人們的注意力不斷的被轉移、被吸引,以致於現在普遍長時間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大大下降。

    而沒有了字幕,只有聲音接收這一個途徑來理解演員說了些什麼,一部劇好歹也有個四十分鐘,這麼長時間的專注力,現在根本很少能有人做到, 因此,當然會聽不清演員在說什麼,因為你注意力已經被分散了。

    現在也有很多專門培訓提高專注力的專案,來抗衡注意力不斷下降的趨勢。

    這裡引入一個例子來類比。古時候,唱歌主要是民歌、戲曲和美聲,特點就是字正腔圓,聲音高亢。每個字都要求咬字清晰,絕不含糊。比方說唱“我”、“說”這些字時,嘴要張很大,圓形。而在近幾十年,才出現了通俗唱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流行歌。發音不再必須清晰,聲音不再必須高亢,不再禁止假聲。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麥克風的發明。沒有麥克風就必然不會有流行歌。比方說如果周杰倫生活在古代(沒有麥克風和音響),他唱歌時連十米之外都聽不清楚。而唱戲或美聲,一百米外都能穿透。

  • 3 # 知識源於閱讀

    80後一定記得,小時候看的那些電視劇,基本上都沒有字幕,最多就是片頭片尾曲會出現歌詞字幕。

    比如87版的《紅樓夢》。

    劇集中也會出現字幕,但是僅僅只限於出現詩詞的時候。比如著名的《好了歌》、《葬花吟》等等。

    並且這些字幕還都是手寫體,相當有藝術感。

    至於平常的劇情,我們是看不到字幕的,卻從未有過聽不清的情況。

    劇中人說話,都是字正腔圓,清清楚楚。哪怕有一些生僻字,也不會影響整句話的理解。 尤其是《紅樓夢》這種對語言藝術非常考究的劇,每句話平平仄仄皆有節奏。不看螢幕,光是聽著都覺得是享受。

    《紅樓夢》在開拍之前,演員就已經集訓了幾年,學習臺詞舉止,甚至唱戲,力求每一個人全方位都融入到戲中。

    其實演員們的臺詞全都練得非常熟練了,但演員可以用兩三年學習到古人的舉止儀態,唯獨口音卻最是難改。

    比如說,要符合林黛玉的聲音,必得有一種柔弱嬌嗔的味道在裡邊。但陳曉旭本身的聲音卻不太符合要求,於是就由專業配音演員張海玲來給林黛玉配音。

    畢竟是專業配音,改變聲線效果比演員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說,林黛玉這個角色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配音演員。我覺得並未誇大。

    有些人可能陷入了誤區,覺得演員用原聲才是最棒的,顯得專業。

    原聲如果符合人設,當然用原聲最好。若不符合人設,比如楊冪演的白淺,你若讓她用那把嗲嗲的聲音來說臺詞,白淺哪裡還會有上神的氣勢!

    現在讓人聽不清楚臺詞的中國產劇,有很多都是由演員自己配音的。

    本身臺詞功底就很差的情況下,硬要凹個敬業人設強行用原聲,最後就會導致觀眾不看著字幕壓根不知道你在嘟噥啥。

    《青春鬥》上線時,很多粉絲瘋狂吹捧鄭爽用原音特別棒,但是不看字幕你能知道她說什麼嗎?

    劇中她演的本是一個四川姑娘,說話又非得往北京話上面靠,一句“真牛兒”懵得我倒回去又聽了好幾遍,確定兒字音可以這樣濫用?

    如果你說現代劇對臺詞不需要那麼講究,那麼我們可以拿現在的一些古裝劇和以前的現代劇比較一下,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即便是現代劇也是吐詞清晰字正腔圓的。

    當然也不是現在所有中國產劇都存在吐詞不清的問題。

    近年來比較正面的代表是《父母愛情》,這部劇你不看螢幕也能清清楚楚聽得清每個演員的臺詞。即便德華那帶點兒方言特色的普通話,聽起來也完全不費勁。

    說到底,觀眾的聽力從來都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演員的配音。用專業配音很正常,演員自己也是要背熟臺詞的,否則在演戲的時候,配音容易和嘴型對不上,更關鍵的是,不背熟臺詞,也無法入戲。

    如果嘴裡說著12345,或者表情空洞or誇張,再好的專業配音演員也救不了你啊!

    一個好的配音演員,能將角色賦予靈魂,和演員的配合是相輔相成的,演員哭,配音也會哭,但不能哭到影響發音。

    給白淺配音的季冠霖,曾透露過,自己說到有些臺詞時會入戲哭到無法正常發聲,這樣就得重新來過,在抽泣和吐詞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配出完美的聲音。

    甚至配音演員為了聲音充分入戲,會不自覺的配合到眼神等細微變化,比起很多明星的演技還要精湛。

    由於他們都居於幕後,甚少被觀眾得知。你若仔細聽一聽,近年來大部分古裝劇的女主,音色都有些相似。男主亦是。

    所以有那麼一句玩笑話,古裝劇看來看去其實就是這幾個配音演員在談戀愛啊……

    目前正在熱播的《陳情令》就是邊江和路知行兩位資深配音演員給藍忘機、魏無羨配的音。

    並且也是首次將配音演員的名字和主角名字放在一起登上海報。

    演員的臺詞功底是基本功,配音是角色需要,並不能因為這個演員用了配音就認為TA在糊弄觀眾。

    反而基本功不紮實還非要用原音的,才是真正在糊弄觀眾。

    而今糊弄觀眾的確實有點多,所以我們才會有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檯詞的感覺。

    至於那些連臺詞都懶得背,全靠配音撐著的明星,就純屬玩弄觀眾了。

  • 4 # 綠豆訝

    一、您說的真是太客氣了。

    觀眾還是同樣的水平,如果說不看字幕聽不清楚演員在說什麼,那隻能說是演員的水平在退步。

    說實在話,原來比較痛恨演員使用配音,感覺到大家都使用配音,而且都使用的是相同的一撥配音演員,有一種千人一腔的感覺。

    有時候甚至有一種某個演員的背後,還蹲著一個更熟悉的演員的感覺。

    雖然聲優們都表現的不錯,但是還是有一種沒有個性的感覺。

    二、聽了某些演員的原音之後,感覺還不如使用配音。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等著演員們都糾正自己,然後使用自己的原本的聲音。

    後來我才發現我真是太天真了。

    現在的很多演員是靠臉吃飯的,連無人替代的演技都不肯琢磨了,更何況是這種可以有人替代的聲音。

    所以,聽了幾個原聲版之後,我對原本的比較專業的配音啊,感覺就能接受了。

    就像那個笑話所說的,當你發現地獄還有18層的時候,你就發現地獄的第1層還不錯。

    另外呢,現在各種合拍劇很多,同一劇組的演員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甚至好幾個地區,甚至好幾個國家的,大家都用原音的話,讓人特別容易齣戲。

    想想看你一句港味兒普通話,他一句臺灣味兒的普通話,另一個人一句外國腔,混雜在一起,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種語言 連演技超一流的張家輝、蔡少芬都會hold不住,更何況那些遠遠不如他們的人呢。

  • 5 # 吉月文

    不是聽力不好,而是演員的臺詞功力下降的很厲害。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近些年演員的基本功下降的很厲害。

    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科班出身的演員臺詞功力也在下降。在80年代以前,當時中國能夠開辦表演系的院校並不多,最出名的只有4所院校。分別是北京的三所和上海的一所,也就是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解放軍藝術學院,還有上海戲劇學院。此外還有少部分地方藝術學院,比如南京藝術學院也開設表演系,但是影響力相對較低,遠不如上面4所。應該說當時還沒有出現演員熱潮,報考人數比較少,因此招生人數也很少,當時每所學校的表演系每年一般只收一個班,班級人員數量在15人到25人之間。師生數的比例是比較低的,這也就使得老師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目前活躍在熒幕上的那批80年代的畢業生的表現來看,表演功底普遍比較紮實,別的不說,單就臺詞功底來說,確實要比現在的演員好的多。不打字幕也不會有障礙。

    90年代以後,追星熱潮開始興起,有大批的藝考生湧向了表演系。在這種情況下,表演系的規模急劇擴大,除了老牌的四大院校以外,很多本來也沒有什麼基礎的藝術院校甚至於非藝術院校普遍開設表演系。這就使得科班畢業的學生迅速上漲,沒有相關辦學基礎出來的這些學生,水準當然就要差一些。而老牌院校的學生質量其實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下滑,除了招生規模擴大以外,師生數比例下降以及當代學生整體素質的下滑都是主要原因。

    在這樣一個大浪潮之下,科班演員水準普遍下滑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其實現在有很多著名演員在臺詞這一方面都不是很過關。比如劉燁和林更新等人,在表演的時候東北口音非常濃厚。這很容易讓人跳戲。我個人認為這主要還是自身努力不夠的原因。同為東北籍演員,不少老演員的臺詞功力非常深厚,比如杜雨露。

    第二,選秀模式成為了現在演員的另外一個重要供給渠道,也拉低了演員的臺詞水準。

    演員確實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舊社會有句話叫做祖師爺賞飯吃,指的就是演員的天分,其實要比後天努力來的更為重要。很多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其實成就不亞於科班出身,甚至於更為輝煌。香港的很多著名演員是通過報考無線藝員培訓班而踏上演藝之路的。這個培訓班其實時間不長,一般只有半年時間,說到底就是一個簡單的崗前培訓而已。但是這個培訓班培養出了很多著名的演員,比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等人。所以在這裡並不是反對非科班出身的演員,而是指目前選秀模式下,確實對於演員的整體水準產生了比較惡劣的影響。

    其實演員是在戲裡邊泡出來的,不管是科班還是非科班,都要通過大量的表演實踐,才能實現從一個門外漢到行內人的轉變。但是現在的選秀模式嚴格來說培養的不是演員,而是偶像明星,但是做的卻是演員的工作。這就導致了表演水準嚴重下滑的結果。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果說過去偶像劇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社會現象,那麼現在流量明星則已經成為了娛樂圈當中的焦點所在。大部分流量明星都是通過選秀出道的。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麻煩的現象,那就是高收視率和高回報並不與演技正相關,這也就使得製片方對於演員的演技實際上不再做進一步的要求,衡量的主要標準還是一個經濟回報嘛。在這樣一種惡劣的行業環境下,演技毫無意義。對於臺詞實際上也不做要求,現在很多流量明星的臺詞都是靠後期配音演員完成的。所以臺詞功底,似乎也就沒有什麼用了。但問題在於臺詞本身是演員表演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於某種程度上講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不為過。連這個重要組成部分都無法完成,很難想象能夠完成表演的其他部分。所以不少配音演員吐槽根本就沒有辦法光憑配音挽救慘不忍睹的演技。

    在經歷了幾年的資本浪潮之後,中國的影視娛樂圈,正在走入一個冬天。短期來看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但從長期來看,這將有效教育資本,從而使行業良性發展,反倒是一件好事。最近一兩年,流量明星撲街的事情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市場方向也已經出現了變化,演員的表演日益迴歸本位,這也將有效促進表演質量的提升。總的來說現狀雖然不容樂觀,但未來前景還是比較光明的。

  • 6 # 撩影奇譚

    當然不是觀眾的問題了,

    現在的中國產劇真的不知道是怎麼了,明明看的是以我們母語為語言的中國產片,卻經常會出現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演員在說什麼的感覺。今天我去看《攀登者》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不知道是電影業的bug還是電影本身的bug,就電影有的時候演員說的話和字幕對不上,其實這一點還是比較的尷尬的。

    演員說的壓根就不是臺詞。其實在之前金星就曾經爆料過是,說娛樂圈有很多數字小姐,和其他演員對臺詞不一樣,數字小姐演戲的時候不說臺詞,她們是說數字,12345678這樣的念,然後後期的時候再找人配上去。如果電視劇是這樣的人來演的話,自然就容易出現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演員說什麼了,畢竟演員壓根說的就不是臺詞。

    演員臺詞功底不行。其實現在進入娛樂圈的門檻是真的很低,很多非專業的演員,你說如果演技好的話演戲也就算了,偏偏演技不過關,因為其他的原因而得到演戲的機會,自然在說臺詞的時候臺詞功底不好也是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的。

    後期的製作出現了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即使是演員有好的臺詞功底,如果後期的製作技術不行,那也是白搭啊,畢竟後期的配音如果收音不好的話,或者是混雜了其他什麼雜音的話,這樣的聲音聽起來也是很難挺清楚演員在說什麼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問題是真的讓人很無奈啊,看電視竟然不看字幕都不知道演員說什麼,這水準也是沒誰了。

  • 7 # 留名何益

    藉此機會說說吧。

    現在的影視配音簡直就是糟踏演員的形象,前臺演的再好,都被他(她)們在幕後毀了個乾乾淨淨。

    本來影視劇都是說的普通話,多數不是演員本人錄音,採用配音也應該選一選人物,什麼樣的演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應將其對號入座,配音也應該選擇普通話好的人來配。事實可不是這樣,那配出來的音,簡直是毀人三觀。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有的電視連續劇自開始至結束,就沒有好好說一句話,連爭帶吵到結尾,請問導演,這些古裝劇基本都是近古的人,那時的人講話好象很和氣,很禮貌,都不敢大聲與對方放肆地高談闊論,這樣配音,不覺得心裡是十爪抓心嗎?

    有的電視劇配音,直接連口型也對不上,配音還帶著很強的回聲,讓人看了極不舒服。

    更有的配音沒有字幕時,讓人搜腸刮肚去辯識,究竟是什麼地方的方言,這樣的產品,它竟然可以出廠,賣出了銀兩。

    這兩年被人整出一個“大國工匠”一詞,總覺得是人們被水貨產品坑怕了的一種覺醒,不然,為什麼那麼推崇“工匠”精神。通俗點說,就是推崇做事做人要認真,不可馬虎,不可欺人。

    電視、電影也是產品,是供人欣賞的,不是讓人找不自在的。一個產品從生產,包裝到出廠,難道沒有設定一道道質量稽核機構?不論什麼都似囫圇吞棗般應付?

    要我說,市場經濟更應該在‘’質‘’上下功夫,在求“長久”上做文章,而不是老鼠眼睛——一寸光。

    2019.11.3.

  • 8 # 尹初一

    說個暴露年齡的事。我從小看的中國產電視劇和電影。基本上都沒有帶字幕的。

    就算有字幕也都是劇中演員唱的歌詞或是吟誦的詩句,為了便於理解,才加上的字幕。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是音樂劇《劉三姐》(1960年);還有一個是《聯林珍奇》(1991年)。

    看電影要有字幕的習慣其實是從20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大量湧入大陸之後才出現的。

    而港片自帶字幕的習慣。來自有當時港英政府的一條 法例,

    所以港片一直都是帶有字幕的。大陸觀眾一看。哎,這樣不錯呦。配上字幕以後方便多了,聽不慣港臺腔。看字幕也是能懂得。所以字幕才漸漸的成了大陸影視劇的表配。

    加上近些年錄播技術的提高,同期錄音的質量也比較高了。影視劇製作過程中錄影配音一次性完成。就不需要後期再配音。 如果有些演員的普通話不過關,或是臺詞不好的話。字幕就更不可少了。

    總體上來說

    因為字幕的存在,對演員臺詞功底要求低了。所以有些發音不標準的對白,對觀眾影響不會很大,因為畢竟有字幕。聽不懂還可以看字幕就是了。

  • 9 # 燕子燕陽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除了新聞類節目之外,所有視訊形式都加上了字幕,電影電視劇就不說,就連現在的短視訊,小視訊也都有字幕。

    記憶中最開始出現字幕的是國外原生電影,去掉了繁瑣的配音過程,國外電影更多的進入了我們的實現,自然,字幕成為了我們觀看必不可少的不分,再後來美劇來了,更離不開字幕了,國內自發的民間字幕組如雨後春筍,翻譯了大量的影片,再此,表以感謝之情!

    於是,看片子離不開字幕了,乃至於到後面看很多中國產片也會不經意地看字幕,就算角色所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這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病”。

    再到後來,一不小心遇到一部中國產片,沒有字幕,只靠耳朵,聽角色對白,都沒辦法順利聽清裡面的對話,體驗感驟然下降,所以,現在但凡是視訊,都打上了字幕,於是這種“病”越來越嚴重,越嚴重越需要,越需要越戒不掉......

    這是嚴重的依賴,字幕對於觀眾,就像手機對於我們每一個人。

  • 10 # 糾結女王亦超

    首先,因為拍攝地的原因,中國同期聲的作品非常少。橫店房屋捱得近,還有遊客,根本沒有收聲條件。所以,大部分作品還是後期配音為準。這也就不大存在現場收聲雜音重的問題。

    其次,中國產劇,尤其是偶像劇,被戲稱為他,季冠霖和邊江談戀愛。所以,講演員臺詞功力不夠是不公道的,畢竟,大部分臺詞功力不夠的演員的臺詞你壓根聽不到。

    然後,最近這兩年電視劇這塊蛋糕足夠大,放下正統架子的老戲骨越來越多,這些話劇舞臺下來的老戲骨絕不存在臺詞問題。

    綜上,除了少數作死非得逼流量講臺詞的劇,很難出現演員問題,其實即使逼流量講臺詞,後期上願意下水磨功夫也是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的,畢竟沒哪個流量的中文糊度真到了周杰倫的水平。

    所以,聽不清楚臺詞無非兩個原因。

    一個觀眾自身的原因,我不知道現在還有誰啥都不幹,就純粹窩著看電視,反正我很久沒這麼幹了,其實我上學那會就是來著電視寫作業,現在之前掛個遊戲。提供給電視劇的注意力是在下降的。

    第二個是電視劇本身的原因,具體下來就是臺詞。有三點,

    第一,編劇好用冷詞冷字冷典故,但又沒冷到觀眾真不懂,看了文字就懂了,這裡說一個老歧義,趙忠祥的動物世界是沒字幕的,我學生理衛生之前一直以為動物繁殖是受到了驚嚇。這種問題就是頻率現在越來越多了。

    第二,編劇好用長句子,複雜句,而長句子和複雜劇是無法直觀瞭解的,你在忙別的事,還得過腦子想這句話的意思。這就想你在數學課上一直掉筆一直撿,遇到特麼的剛才發生了什麼的概率就會提高。

    再一個,現在劇集越拖越長,這本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什麼呢?一個基本的創作常識,你去翻任何一本劇本或者小說,如果要拖長劇集,那就要增加人物。到對電視劇來講,增加人物就要增加成本。所以,只能增加臺詞,女主角一個意思對男一使用五種說法,對男二再用五種說法,三分鐘的戲拖成三十分鐘。等說完了,觀眾一臉蒙圈,剛才發生了啥?

  • 11 # KevinJiaXuan

    80後一定記得,小時候看的那些電視劇,基本上都沒有字幕,最多就是片頭片尾曲會出現歌詞字幕。

    比如87版的《紅樓夢》。

    劇集中也會出現字幕,但是僅僅只限於出現詩詞的時候。比如著名的《好了歌》、《葬花吟》等等。

    並且這些字幕還都是手寫體,相當有藝術感。

    至於平常的劇情,我們是看不到字幕的,卻從未有過聽不清的情況。

    劇中人說話,都是字正腔圓,清清楚楚。哪怕有一些生僻字,也不會影響整句話的理解。 尤其是《紅樓夢》這種對語言藝術非常考究的劇,每句話平平仄仄皆有節奏。不看螢幕,光是聽著都覺得是享受。

    《紅樓夢》在開拍之前,演員就已經集訓了幾年,學習臺詞舉止,甚至唱戲,力求每一個人全方位都融入到戲中。

    其實演員們的臺詞全都練得非常熟練了,但演員可以用兩三年學習到古人的舉止儀態,唯獨口音卻最是難改。

    比如說,要符合林黛玉的聲音,必得有一種柔弱嬌嗔的味道在裡邊。但陳曉旭本身的聲音卻不太符合要求,於是就由專業配音演員張海玲來給林黛玉配音。

    畢竟是專業配音,改變聲線效果比演員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說,林黛玉這個角色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配音演員。我覺得並未誇大。

    有些人可能陷入了誤區,覺得演員用原聲才是最棒的,顯得專業。

    原聲如果符合人設,當然用原聲最好。若不符合人設,比如楊冪演的白淺,你若讓她用那把嗲嗲的聲音來說臺詞,白淺哪裡還會有上神的氣勢!

    現在讓人聽不清楚臺詞的中國產劇,有很多都是由演員自己配音的。

    本身臺詞功底就很差的情況下,硬要凹個敬業人設強行用原聲,最後就會導致觀眾不看著字幕壓根不知道你在嘟噥啥。

    《青春鬥》上線時,很多粉絲瘋狂吹捧鄭爽用原音特別棒,但是不看字幕你能知道她說什麼嗎?

    劇中她演的本是一個四川姑娘,說話又非得往北京話上面靠,一句“真牛兒”懵得我倒回去又聽了好幾遍,確定兒字音可以這樣濫用?

    如果你說現代劇對臺詞不需要那麼講究,那麼我們可以拿現在的一些古裝劇和以前的現代劇比較一下,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即便是現代劇也是吐詞清晰字正腔圓的。

    當然也不是現在所有中國產劇都存在吐詞不清的問題。

    近年來比較正面的代表是《父母愛情》,這部劇你不看螢幕也能清清楚楚聽得清每個演員的臺詞。即便德華那帶點兒方言特色的普通話,聽起來也完全不費勁。

    說到底,觀眾的聽力從來都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演員的配音。用專業配音很正常,演員自己也是要背熟臺詞的,否則在演戲的時候,配音容易和嘴型對不上,更關鍵的是,不背熟臺詞,也無法入戲。

    如果嘴裡說著12345,或者表情空洞or誇張,再好的專業配音演員也救不了你啊!

    一個好的配音演員,能將角色賦予靈魂,和演員的配合是相輔相成的,演員哭,配音也會哭,但不能哭到影響發音。

    給白淺配音的季冠霖,曾透露過,自己說到有些臺詞時會入戲哭到無法正常發聲,這樣就得重新來過,在抽泣和吐詞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配出完美的聲音。

    甚至配音演員為了聲音充分入戲,會不自覺的配合到眼神等細微變化,比起很多明星的演技還要精湛。

    由於他們都居於幕後,甚少被觀眾得知。你若仔細聽一聽,近年來大部分古裝劇的女主,音色都有些相似。男主亦是。

    所以有那麼一句玩笑話,古裝劇看來看去其實就是這幾個配音演員在談戀愛啊……

    目前正在熱播的《陳情令》就是邊江和路知行兩位資深配音演員給藍忘機、魏無羨配的音。

    並且也是首次將配音演員的名字和主角名字放在一起登上海報。

    演員的臺詞功底是基本功,配音是角色需要,並不能因為這個演員用了配音就認為TA在糊弄觀眾。

    反而基本功不紮實還非要用原音的,才是真正在糊弄觀眾。

    而今糊弄觀眾的確實有點多,所以我們才會有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檯詞的感覺。

    至於那些連臺詞都懶得背,全靠配音撐著的明星,就純屬玩弄觀眾了。

  • 12 # 家有老貓20歲

    去年底,今年初,看了一部陳寶國主演的茶館,是幾十集的電視劇,沒有字幕,背景音樂聲比演員說臺詞聲還大,戴藍芽都聽不清,所以有時候字幕還是重要的

  • 13 # AAA老貨AAA

    我是聽障患者,支援有字幕!

    有訊息說國家聽障患者已經有幾千萬之多,如果沒字幕,所有電影、電視及其他節目聽障患者都欣賞不了,。記得最早是衛視中文臺開始帶字幕的,後來就慢慢越來越多了,對聽力障礙人士來說非常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哪些有關賭聖的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