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閒語還碎
-
2 # 李大郎Seanlee
“小弟曾讀過幾年書,塵世間一個迷途小書童。”
我讀過的讓我淚流滿面的古文很多,印象很深的是明朝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全文讓我最感動的有如下幾句: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就像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往事裡都是輕柔易碎的琉璃與香屑。
那些難忘的景緻,暈黃的,斑駁的,像是明月光一樣,永遠永遠的留在少年的心間。
“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那一年,乳母瑣瑣碎碎的唸叨,讓多年之後物是人非的人間,平添了多少隱忍的淚水。
桑梓不復舊日容顏,故人大多離去,落葉簌簌凋零,白茫茫一片的大地,還能想起從前的一切嗎?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院子裡的那棵枇杷樹,誰還記得是哪一年種的呢?今人只見大樹如傘,遮陰蔽日,只有“我”還記得是因何而手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如是而已。
黃宗羲曾經評價這篇文章:
予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慾涕。
蓋古今來事無鉅細,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長留天壤。
王世貞也說:
不可雕飾而自有風味。
感人於不知不覺間,深情於煙火俗世中。
文之於此,夫復何求?
-
3 # 林千風
我首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特別在前兩年臺北故宮要把真跡借給日本展覽的時候!我之前從未聽過《祭侄文稿》的故事,那時看到熱淚盈眶,顏家真的是滿門忠烈!
安史之亂,顏真卿家族死去共三十餘人大家都知道《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而《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書!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之前我只知道他書法寫得好,和柳公權的書法並稱“顏筋柳骨”,也就沒有其他印象了。19年初的時候,有訊息稱真跡收藏在臺北故宮的《祭侄文稿》要出借給日本博物館,那段時間民眾討論很熱烈,我才知道原來《祭侄文稿》的創作背景如此殘酷!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政變,顏真卿聯絡哥哥顏杲卿一起起兵反抗,附近十七個郡遙相呼應,推顏真卿為主將,合兵二十萬,使得安祿山不敢輕易攻打潼關。但是在中途遇到大隊敵人的襲擊時,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並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被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並不派兵去救援。
安祿山聽說河北有變,派了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面對比自己多幾倍的史思明軍,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了三日,最後由於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自始至終陪著父親勇敢作戰,城破之日,儘管身上傷痕累累,仍然頑強殺敵,直到被殺。顏季明被殺後只留下了頭部,身軀不知到了什麼地方。顏氏家族在這一仗中損失慘重,死去的總共有三十多人。
白髮人送黑髮人,痛心之作《祭侄文稿》兩年後顏真卿收復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屍骸,搜尋結果只得到顏季明的頭部和顏呆卿的部分屍骨。當遺骸運回京師,顏真卿悲憤異常。多年來的顛沛,朝廷奸臣的專權,國家的憂患,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的悲痛,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霎時積盈心胸,於是顏真卿寫下了這篇聞名的祭侄文稿。
可當你重新看上面顏家三十餘口人被屠、最為看重的侄子身首異處,你才能懂得,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情,才懂下筆時候的剋制!剋制中又悲憤,邊寫自己內心邊變化,於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情,到最後都控制不住,越寫越錯!正因為國破家亡帶給了他沉重打擊,才有此篇傳世!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的結局與那些能夠在戰亂中苟全姓名的人不同,安史之亂中有個賊首叫李希烈,他打算自封為王,顏真卿被派去做使臣談判。結果李希烈看是顏真卿,知道他之前的功績,現在來到了自己的地盤上,於是想方設法的羞辱和刁難。
顏真卿被李希烈的手下持刀包圍辱罵恐嚇,後來又想要將其活埋,最後又企圖活活燒死他,但是顏真卿面不改色甚至自己直奔火場而去,被李希烈的士兵攔下。最後不得已,將顏真卿殺害,享年77歲。而這時,舉例完成《祭侄文稿》已經過了26年了!滿門忠烈,為國盡忠而死,顏氏為大唐流盡了每一滴血!
為什麼大家反對《祭侄文稿》外借,因為它每借一次傷一次,更因為這篇文章背後,是顏家血脈身首異處之作,氣節在此而顯。臺北故宮把這個真跡借出,就像把氣節送出去展覽,膝蓋都不是軟了,而是跪地了!盧浮宮有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稍有損壞就堅決不肯外借,這幅畫1503年創作的,迄今500餘年;而《祭侄文稿》寫於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臺北故宮憑什麼能夠外借!想到此,即使今天我打下這些字,都淚流滿面。
-
4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祭十二郎文》,唐韓愈撰。這是貞元二十年(804),作者在京師任監察御史時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寫的祭文。作者幼年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自幼及長都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雖為叔侄,實同兄弟,感情極深。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並引起他對往事的回憶以及對眼前情景的憂慮,因此在祭文中抒發了深切的悼念、無限哀思,充分地表達出懇摯的骨肉之情和對宦海浮沉的人生感嘆。作者將幾十年的家境、身世都流注於筆端,敘述和十二郎幼年相依,形單影隻的孤苦,成長後的幾經離合,兩人分隔東西不能相顧的缺憾,自己的衰病,聞噩耗後悲極生疑、似信非信的心情,以及對死者後事的安排等等瑣碎家事,把親切的敘事和濃郁的抒情融而為一,寫得一往情深,悽楚動人。作者一反傳統祭文的固定格套,破駢為散,用純淨的散句單行形式抒發哀感,又以家常語敘寫生活小事,通篇以汝與吾相稱,如對活人晤談,達到了情真語真、自然成文的高境,被譽為祭文中的“千古絕調”。
-
5 # 榆木齋
為何回答您的問題,專門撰寫了此篇文章,以饗讀者
感人最深者莫外乎情,令人潸然淚下的7篇古文文:枯木
古文和白話文孰優孰劣,早在一百年前就經過激烈爭辯,最後以白話文勝出,這是不爭事實。不過,幸好,白話文並沒能趕盡殺絕,還算有不少遠見之士,保留了文言文這一傳統文化的精髓,因而幾千年前的經史子集等典籍,依然生靈活現在我們面前,絲毫沒有溝通障礙。
倘若是口語,變化速度非常迅速,幾代人以後很多詞語、片語和語法都不再使用,因而不利於知識的儲存。尤其是當今,一些外來片語和網路語言流行,再過幾十年,後人估計根本不知道所言何物。然而,反觀文言文,只要漢語還存在,讀之便能豁然開朗,瞭然在胸。
而在這些優美的文言文中,有一類文章,以情為重,或者家國情懷,或者親情友情,真情流露,聲情並茂,感人至深,讀之無不令人潸然淚下,淚灑衣襟,因而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筆者從中擷取七篇著名古文,以饗讀者。
一、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181年—234年)是傳統文化當中,集聰明才智和忠君愛國於一身的典型代表人物,為報答蜀漢劉備的“三顧茅廬”知遇之恩,一心以匡復漢室為目標,嘔心瀝血,宵衣旰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百年來為人敬仰。
諸葛亮的代表作《出師表》,語出肺腑,真情流露,言辭懇懇,情意殷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後主劉禪寄託了太多的希望,更表明了自己一片赤膽忠心。
最為感人的是結尾“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諸葛亮為了國事,鞠躬盡瘁,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出征在即,披肝瀝膽,言之諄諄,聲情並茂,涕淚交加,把忠貞二字型現得無以復加。後人讀至此,縱觀諸葛一生豐功偉績,無不令人淚灑衣襟,杜甫的詩詞就能代表一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李密《陳情表》
其《陳情表》就是上書晉武帝,說明為何不應徵的緣由。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
文中精彩的是第三段,首先說明“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然後說明祖母年壽已高,“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然後表達自己報恩之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以示不出仕的真正原因。李密的陳情表,言辭懇切,真情流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委婉暢達,聲情並茂,因而是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三、韓愈《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是韓愈一對其侄十二郎所寫的祭文。文章沒有鋪排渲染,只是從強調骨肉親情著手,韓愈和侄子雖為叔侄,年齡相仿,情同手足,“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然而由於韓愈官宦羈絆,別多聚少,本以為年少體強,以後相聚有時;況且韓愈認為自己身體羸弱,侄子身體強健,沒想到突然之間侄子去世,“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這種打擊使得韓愈極為悲痛。於是感嘆“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作者回顧和侄子往來書信以及交往經歷,樸實無華,融情其中,非常後悔竟然不知道侄子去世確切時日,並且因為路途遙遠而不能前去參加葬禮,因而自責“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
文章最後對侄子去世使得韓愈感到生命飄忽,萬念俱灰,“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整篇文章,作者如同與逝者話語,邊訴邊泣,悲慼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之情,真摯感人,令人不由得眼角溼潤。
四、歐陽修《瀧岡阡表》
《瀧岡阡表》記述了歐陽修少年不幸,四歲父親去世,因而只能通過母親的言辭教誨瞭解父親,文章通過描寫父親的瑣碎事蹟,說明父親居家廉潔、奉親至孝、宅心仁厚,比如為了死囚判決“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做到不虧陰德。然後援證母言:“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瀧岡阡表》在頌揚父親的高尚品德的同時,也盛讚母親的偉大,母親在其父去世後,含辛茹苦,教子成人,安於貧賤,治家儉約,尤其是在歐陽修被貶時,“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用樸實的語言把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描寫的淋漓盡致。
五、歸有光《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以作者年輕時居住的老宅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敘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真情流露,感人至深,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文中關於母親的形象,是以老嫗的回憶口吻記述,其中“兒寒乎?欲食乎?”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個聞兒啼而動了憐愛的年輕母親的形象,令人酸楚。祖母的自語“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以及拿祖先的笏板教誨作者,體現了祖母期望孫子長大成才的願望,讀之唏噓。
而關於妻子的回憶,簡潔簡短,寥寥數語,僅僅是妻子轉述妹妹的話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平淡中見雋永,瑣事中含深情。尤其是結尾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樸實無華的言語,卻包含深深的思念,立刻讓人淚奔,潸然淚下。
六、袁枚《祭妹文》
《祭妹文》是袁枚三妹袁機去世八年後作的祭文,這篇祭文從兄妹之間的親密關係著眼,選取自己所見、所聞、所夢之事,對妹妹的一生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滲透著濃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摯情感。
袁枚妹妹袁機,與高氏子指腹為婚,沒想卻是市井無賴,極多劣跡,然而其妹囿於禮教,備受凌辱,終因不堪肆虐而返居,自此忍辱含垢,年僅四十歲便悽楚離世。作者回憶三妹,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淚送兄考到喜迎兄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生到死以及後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湧,敘事歷歷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並茂,渾然一體。
最後一段結尾:“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字字璣珠,句句血淚,感情真摯,令人眼珠酸澀,不由垂淚。
七、林覺民《與妻書》
《與妻書》是林覺民參加起義前,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文中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氣勢恢巨集而聲情並茂,言語質樸而感人肺腑,酣暢淋漓而情真意切,表達了對親人和祖國的最深摯的愛。
文中傾注深情,開篇就是“意映卿卿如晤”,落筆動情,竟然無法執筆,“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令讀者為之凝噎,可想其妻讀之怎能不肝膽俱碎?!
然後作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回憶過往,講述真理,無限眷戀而又斬釘截鐵的慷慨赴死,大義凜然,令人敬畏,真情流露,令人感慨。尤其是作者作為一個不信鬼神的革命者,竟然希望有鬼神,從而體現對妻子的愛之深情之切,英雄無畏和兒女情長兩大主題都充分體現和完美表達,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當為家國情懷的最佳代表作。
-
6 # 新潮柒
當屬李密《陳情表》 感人至深
李密(魏晉)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
7 # 佟惠軍
我記得少年時讀《出師表》時,淚流滿面。此篇文章是諸葛亮在出師中原以前,寫給劉禪的,字裡行間包涵著對國事的擔憂和對劉禪的殷殷期望,也飽含著對劉備的深刻懷念之情。人世間,一說“情”字,往往想到男女之間的愛情。可是我認為,人世間最能打動人的不只是愛情,更是人與人之間真正浸潤到血液裡的真情。此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尊卑,不分年齡,甚至不分親疏。
讀諸葛亮此文,能深刻地感受到,他邊寫邊流淚的深厚情感。此篇行文,一氣呵成,字裡行間無不透出一個“真”字。這份對國家,對故主,對朋友,對君王,對下屬的殷殷之情,感人肺腑,讀之怎不叫人潸然淚下。如今讀來,仍是被其拳拳之心感動,鼻間幾次酸楚。
《出師表》原文如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
8 # 黃梧橋
《樂毅報燕王書》,卓越功勳,赤忱之心轉為深沉的憂憤,一封經過苦心構思、千錘百煉的著名書信。《卜居》,一身正氣的屈原,臨死發問,以讓正氣永存。《報任安書》,真正的忍辱負重,沒有什麼比腐刑更辱的了,但子長卻還能完成這千古絕唱。《李陵答蘇武書》,悲壯雄河,漢武帝最大敗筆,我都悲憤不已,現在都認為當時真是蒼天無眼。《蘭亭集序》,年齡越大,看此篇越是悵然,生,樂,死,痛,任何一個人到巔峰後都想著續命,秦始皇泰山之旅求長生之術,李嘉誠勤做公益散財聚德,馬雲退休求無憂常練太極養心性。《赤壁賦》,蘇大文豪更勝一籌,參透生死,把生死置於大自然規律中,既讓人返憂為喜,也讓人返喜為淡,讓我淚流滿面的是蘇東坡一生的遭遇,《赤壁賦》卻有種讓人看到故事結局的圓滿與泰然。《滕王閣序》,此文為本人反覆誦讀的永恆經典,適合任何情緒狀況,不開心時讀,讀完就開心了,開心時讀,就更開心了,悲乎,我最欣賞的才子之一,王勃,只活了27歲,我這種百無用處之人居然活了30歲了,不公平,太不公平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9 # 顏小滿
深夜刷到這個問題,腦海裡一下子就回想起高中時學過的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絕大部分內容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最後一句始終讓我印象深刻,並在每一次想起來時都會淚盈於睫。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作者的庭院裡有一棵枇杷樹,是他的妻子在她死的那年親手種下的,長到今天,早已冠如傘蓋,亭亭而立了。
每次讀到這一句,一種物是人非的悲傷情緒都會撲面而來。
想想吧,作者的妻子在栽下枇杷樹後不久就去世了,他每次看到枇杷樹都會想起妻子。枇杷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長大開花結果,而他的妻子卻再也回不來了。不能跟他一起品嚐枇杷果的香甜,不能跟他一起享受亭亭如傘蓋的樹冠帶來的夏日清涼……
短短一句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看似在客觀地描述庭院裡的枇杷樹,實則在追憶亡妻,表達哀思。
-
10 # 英語沙龍雜誌Anna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通篇感情真摯,個人抱負和國家使命的交織,時事的無奈等等,每次讀都會被打動。
附片段共賞: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11 # 彥彥學長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
12 # 三徑客
李密《陳情表》、孔明的《出師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司馬遷《報任安書》…
-
13 # 板栗亂侃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就這一句,悲涼感動到骨子裡面,每每讀起不禁讓人淚流滿面。
-
14 # 理財與生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15 # 種自己byreading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16 # 愚石木易
我在布達拉宮就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薩街頭就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17 # 風起花未落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霞無覓處
-
18 # 江歌漁
釵頭鳳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畫秋扇
-
19 # 北冥有漁夫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讀《佛遺教經》不墮淚者,必非佛子。”前人有此一說,出發點不同,感觸卻可能是相同的。然而落實到個人,其中還是有差異的,還需是性情中人,方能為之。女作家三毛說少時讀紅樓夢,寶玉著猩紅斗篷於雪地跣足隱去時,直是淚流滿面。這就是觸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感而發,深度體驗。個人初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時,唯覺華美,然讀至“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時情緒便有些控制不住,是否流淚,不記得了。
回覆列表
說到讓人淚目的古文,自然浮出心底的就是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開篇點明景緻是晚日夕陽西墜,夜幕即將降臨,幾聲鴉鳴中竟也帶著些許的寒意,為這送別的場景,平添幾分孤悽。
作為一首寫離愁別恨的詞,按照一般的構思接下去還要寫這種感覺。但是作者筆鋒一轉,用歡快愉悅的筆調寫出了柳塘出現了新綠,便喚來了春天。柳絲搖曳中更帶著款款溫柔。這份感情款曲微妙,十分耐人尋味。十分容易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這是詞中的名句,讓讀者能夠清晰的感覺到,此時的心緒是何等低落輾轉。無離恨自然是假設,不白頭也就順理成章的結果。這是以委婉的方式來強調離恨之對人的打擊能夠一夜白頭。正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作者真誠的地希望每個人的眼底真的無離恨,人間永遠無白頭。
但是假設畢竟不是現實,可如今呢?白頭已是必然要出現的事情,於是下片緊承離恨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噴湧而出,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著含蓄的。帶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關山阻隔無數,已然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杆上,一直凝望。詞的最後一句進一步表現讓人淚目的痴情。
作為豪放派詞人的稼軒先生,這首《鷓鴣天》是不多見的一首婉約詞。原文註明“代人賦”,說明詞中抒情主人公並非作者自己。但是實際上詞人是在寫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用香草美人寄託理想的傳統。這首詞表面是在寫美人相思的愁苦,寄託的卻是詞人辛棄疾無法實現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