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藻巧翁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是由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演化而來。金代的董解元作的《西廂記諸宮調》有重要發展。而臻於完美的則要數元人王實甫所作的雜劇了。

    《西廂記》寫的是:一個書劍飄零的書生張珙,漫遊普救寺,偶然見到了相國小姐崔鶯,一見鍾情,就借宿在寺內西廂住下。由於小姐被母親管束很嚴,張生無法與她接近。不久,叛將孫飛虎,探知鶯鶯美麗,用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奪她為妻。在無可奈何之際,崔夫人向兩廊僧俗宣佈:誰能退兵,即倒賠嫁妝,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自告奮勇,請來了白馬將軍,解了此圍。正當張生、鶯鶯盼著完婚的時候,老夫人卻背信棄義,只允二人結為兄妹,使他們十分痛苦。多虧丫頭紅娘出來幫忙,她為他們傳書遞簡而奔走,終於促成了他們的私下結合。老夫人發現後,又逼張生進京趕考,中間還插有鄭恆的糾纏,最後以大團圓結束。

    劇本反映了對封建禮教和婚姻的門第覌唸的不滿,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在當時,有著積極意義。

    《西廂記》所以膾炙人口,還由於作者藝術才能高超。作者是一個塑造藝術形象的巨匠,他巧妙地利用人物之間的特定關係、內在矛盾和各自獨特的語言,顯示了人物形象的不同個性。尤其是見義勇為、聰明而又熱心的紅娘己經成了家喻戶曉的不朽典型。全劇情節曲折跌宕,富於變化,心理描寫細膩生動;語言運用上精雕細刻,形象鮮明,傳說作者寫至“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時竟嘔血倒地,可見其用力之深。在男女愛情的描寫上十分大膽,有些地方也過於直露,因此,曾被封建統治階級當作“淫書”多次查禁。

    作者的生平資料甚少,只知道他名德信,大都人,與關漢卿同時而稍晚。他除《西廂記》外,還寫了十多種雜劇,今傳《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等和少量散曲。

  • 2 # 西延

    在戲曲最成熟的元、明、清三代,分別有三部作品代表同時代的最高水平。分別是:《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

    其中,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改編自唐代元稹《鶯鶯傳》

    作為唐傳奇的代表作品之一,《鶯鶯傳》非常有生命力,歷代改編作品不絕。

    宋代時就出現了話本《鶯鶯傳》、雜劇《鶯鶯六么》等;金代又有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明、清兩代還有大量以此為題材的改編作品。

    為何這部作品有這般強的生命力?

    因為書中寫的是窮書生與貴小姐的故事。不僅是才子佳人,更有階層躍遷,窈窕淑女。這樣的故事真可謂男女通吃。

    即便到現在,不僅有網路小說中的屌絲逆襲,迎娶白富美;也有電視劇中的普通人虜獲富家女芳心的橋段。

    我們其實與古人在這方面,沒太大分別。

    《西廂記》的優缺點:

    1、思想上的進步

    首先得說,男女私會這種情節也只有唐代寫得出來,宋以後很難出現。正因為如此,它在宋以後才更有吸引力,令人著迷。

    《鶯鶯傳》有很明顯的缺點,不僅張生始亂終棄,負心薄倖,還倒打一耙罵崔鶯鶯是尤物,將其比於引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作者元稹還花大力氣來證明張生是對的,而貶低崔鶯鶯。

    這很明顯是作者齷齪思想在文學中的投射。

    而《西廂記》則改編了此點,作者去掉了張生的負心,並謳歌兩人的愛情,讓兩人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愛情在古代的婚姻中最不重要,所以它也就最讓人心生憧憬。

    但凡流傳千古的故事,哪一個不涉及到愛情?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七仙女與董永”、“許仙與白娘子”,無一例外。

    2、文學上的極美

    《西廂記》之所以能“一曲《西廂記》,海內奪魁”,最關鍵的就是語言的優美

    首先,書中用詞並不太古,而講究平實接地氣。這一點是吸收了宋代話本的風格,已經開始偏向於明清小說的語言模式了。所以讀起來非常輕鬆,有讀後世小說的感覺。

    其次,用語之美,從前所無。《西廂記》是最先用小說的方式,優美的語言組合寫才子佳人故事的作品之一。意境之美,讀起來都是一種享受。

    明代的《牡丹亭》的語言風格就很受《西廂記》的影響,所以兩部作品的用語才都那般美。

    3、故事上的單薄

    元代戲曲在故事性上都還有明顯的欠缺,就是太單薄,對於人性的刻畫,以及曲折深度都較明代差了些。

    還有就是結局為圓滿而圓滿。

    崔鶯鶯的母親在敵兵退卻後,立馬反悔,說要將女兒嫁給進士。張生去參加科舉,一下就考上了狀元。

    有這麼簡單的事?狀元是蘿蔔嗎,長在地裡等著你來拔?

    何況張生之前天天談戀愛,又沒認真複習,這樣也能考上狀元,真是見了鬼了。要真這樣,清華北大的門檻早被那幫子早戀的踏破了。

    總的來說,《西廂記》只是在故事性和人性刻畫上欠缺了些,但在當時社會的思想進步上,語言的優美上都首屈一指。

    無怪其能名傳千載!

    以上。

  • 3 # 西西濃裡

    王實甫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廂記》,堪稱是一代文學大家,與關漢卿齊名。

    一、王實甫及《西廂記》

    王實甫生於1260年,卒於1336年,名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西廂記》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衝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

    二、《西廂記》的藝術成就

    王實甫是元代的戲劇作家,堪稱是一代大家,寫出了諸如《西廂記》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王實甫生命藝術成就也就可想一斑了。

    1、《西廂記》反抗封建禮教

    從劇情來看,王實甫《西廂記》是一部反抗封建禮教,崇尚真摯的愛情的戲劇,在這部戲中最為推崇的是真摯的愛情,其餘都在其次,就連求取功名也放在了真摯的感情之後。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愛情至上的張生形象,也可以看到背叛封建家教積極追求真感情的崔鶯鶯的形象,更是可以看到一位不受任何禮教束縛,自由自在,任性而為的小紅娘的形象。

    特別是對小紅娘的塑造堪稱是王實甫反封建禮教的一個標誌性的人物。其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

    2、《西廂記》獨具藝術魅力

    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

    3、《西廂記》的優美語言

    作品是展示王實甫生平藝術成就的巔峰之作,在這部作品中文辭優美,詩意濃郁,造就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 4 # 靜一號普洱茶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北西廂",元代中國戲曲劇本,王實甫撰。書中的男女主角是張君瑞和崔鶯鶯。

    《西廂記》中無不體現出素樸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在經典古代名著《紅樓夢》中,也提到過此書。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中國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鉅製《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複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顯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衝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衝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衝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衝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中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巨集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 5 # 文友南山竹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西廂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被稱之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璧”,就作品而論,二者也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兩座高峰。

    《西廂記》描寫了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衛道者同以崔鶯鶯、張生、紅娘為代表的禮教叛逆者之間的衝突,表現了這樣的主題思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表達的不是某一時期、某一階層的呼聲,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願望。這是《西廂記》主題思想高於前代、同代婚戀作品的原因,即使是明清時代的戲曲作品也無以過之。

    《西廂記》故事最早見於唐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傳》中張生是個無行文人,騙取了鶯鶯的愛情,始亂終棄,是一悲劇故事。此後,故事廣為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但故事情節沒有新發展。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出現,《西廂》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性質衍變成爭取戀愛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張生私奔團圓作結。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描寫也尚欠純至,並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只有經過王實甫的天才創造,才“令前無作者,後掩來哲,遂擅千古絕調。自王公貴人,逮閨秀裡孺,世無不知有所謂《西廂記》者”。

    王實甫《西廂記》,在藝術,它幾乎是完美無缺的,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情緒之跌宕、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都堪稱絕唱。王伯良說:“《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聯絡顧昐,斐亹映發,如長河之流,率然之蛇,是一部片段好文字,他曲莫及。”李漁說:“吾於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鮮瑕者,惟《西廂》能之。”它的出神入化的心理刻劃,它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像,它的峰迴路轉的結構安排,在中國的愛情戲劇中,除《西廂記》外,是找不到第二部的。

    總之,王實甫的《西廂記》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出了人們的心聲。

  • 6 # 魏永臣550

    紅樓夢中有一句評價西廂記和牡丹亭的話,即“戲上有好文章”。作者是將西廂記的戲情故事與不是戲的內在行文相割裂來分析的。“戲上”就是指的高於戲的內在,“上”就是高於,高深或上品的意思;那麼“戲”就是假,就是玩耍胡弄捉弄人的下品。同理,表面的戲則不是好文章而是壞文章。因此,分析解讀西廂記之“戲上好文章”,必不能從表面玩耍休閒理念上剖判;而必須從幹實事正事的正經上分析剖判。唱歌唱戲玩耍講故事,雖能誘發觀眾喜怒哀樂,發一通各式各樣的感嘆,但畢竟不是正事,這樣的文化也就算不得人間正文化,再推之,就是不是正經文化。什麼是人類的正事?幹活勞動生產,提高勞動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創造出人類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財富,這樣才能使人們生活的好,才有助於人的繼續提高發展,因此,這樣的文化就是正經文化。儒學史筆文化就是故事文化,是屬於“口屬”“目屬(眷屬)”或“耳屬”文化,儒學史筆文化以孔子春秋為代表所記載的,所以作者不寫之寫將其視為“東廂記”。而作者所崇尚的是記載探索自然和生產技術獲得進步的記實文化,也即屬於“手屬”“製造屬”或技術文化,實與虛相對,故稱西廂記。“張先生”就是擴大擴張科學技術創新成果來源,某項新技術比別人別國出現延生的早就是“先生”。“張先生的病情不輕”就是言由於病態虛情文化的影響而沒有新技術孕育誕生。只有“紅娘”,也即只有走紅叫紅孕育誕生新技術創新的無為之“女良”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張先生”。

  • 7 # 紫氣東來4805

    如何評價王實甫的西廂記?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有青年男女戀愛的現實意義。

    王實甫是元代封建王朝小說家寫男女自由戀愛,打破重重枷鎖,通過博取功名,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完美結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封建社會裡,從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婆之言,誰敢不聽,必死無疑,梁祝故事就是先列,悲慘的故事太多。

    王實甫寫西廂記是對封建社會,制度,婚姻,文化,傳統的挑戰。被當時,後來一到新中國成立以前被列為禁書,紅樓夢裡寶黛偷看就是例證,寶釵也看過,

    對裡面的豔詞妙語佩服的五體投地,刻骨銘心,春心蕩漾,魂飛魄散,可見王實甫的筆下功力不凡,魔力無限!引響了一代又一代有知有識有情有愛,有志有膽的男女青年。

    所以,我認為西廂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戰,是對中國語言豔詞妙語的昇華,是寫中國青年自由戀愛的里程牌,紅樓夢的四百六十五人的婚姻無一例是自由的,唯寶黛自由戀愛也被封建婚姻傳統扼殺了。曹雪芹寫了紅樓夢讓她倆遺恨幹年!!!

  • 8 # 黑夜野玫瑰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它誕生於盛產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裡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土,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讚歎不已。正是由於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裡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為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一、《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歎為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跡地融合為一體,渾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我們首先應當注意到它語言藝術的豐富性。

    劇作中有雄渾豪放的曲辭: “[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這河帶齊樑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這裡把九曲黃河寫得何等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劇作中也有綺麗流暢的小詞:“[中呂][粉蝶兒]風靜簾閒,

    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繹臺高,金荷小,銀鎮猶燦。比及將暖帳輕彈,先揭起這梅紅羅軟簾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這裡洋溢著美好幽深的詩一殷的氣氛。

    但劇中寫惠明和尚的唱詞卻是另一種慷慨激昂的“金剛怒目”式,請看劇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華經》,不禮《樑皇仟》,風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殺人心逗起英雄膽,兩隻手將烏龍尾鋼椽昝。

    [收尾]恁與我助威風擂幾聲鼓,仗佛力吶一聲喊。繡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

    這是高亢激越,擲地有聲的英雄誓詞。

    劇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頤的話辭,請看《拷紅》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臺]夜坐時停了針繡,共姐姐閒窮究,說張生哥哥病久,咱兩個背著夫人向書房問候。

    (夫人云)問候呵,他說甚麼?

    (紅雲)他說來,道‘老夫人事已休,將恩變為仇,著小生半途喜變作憂’。他道‘紅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權時落後’。

    (夫人云)他是個女孩兒家,著她落後怎麼?

    (紅唱) [禿廝兒]我則道神針法灸,誰承望燕侶鶯儔。他兩個經今月餘則是一處宿,何須你一一問緣由?

    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紅娘十分俏皮的“供詞”,逼真地表現了紅娘的絕頂聰明和老夫人的無奈,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

    上面所舉數例可使我們對《西廂記》語言藝術的豐富性略見一斑。《西廂記》在對環境氣氛的描寫和對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劃方面則使我們對其語言藝術的豐富性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劇作對環境氣氛的描寫是為襯托人物活動服務的,劇本為一部崔張愛情詩劇,劇作者描摹環境,突出詩情畫意,結合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生花妙筆。劇中展開情節衝突的環境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普救寺理想化地寫成一個“幽雅清爽”,饒有詩意的勝境,請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雲漢”。“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在這裡,經常佛殿上陰森肅穆的氣氛,羅列森嚴的羅漢菩薩、燒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唸經的和尚,一概略而木寫,而只寫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靜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紅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環境中展開一段千古稱頌的風流佳話。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寫鶯鶯的閨房是“風靜簾閒,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 扉搖響雙環。絳臺高,金荷小,銀釘猶燦”。這裡通過描繪鶯鶯的閨房,創造了一種幽深閒靜,香氣瀰漫的美好氛圍,這與茸茸舉止嫻靜、深沉含蓄而又感情豐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劇中個別情節有悲苦性質的場面裡,作者的描寫依然籠罩著詩般的氣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在刻劃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於駕馭語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讀者又一首肯。如果我們仔細讀一讀劇中有關描寫人物的語言,便會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無不一一凸現,令人有其聲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覺。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戲劇不同於小說或其他文藝形式,後者常常採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但戲劇則必須通過劇中各種人物不同的聲口說話,以性格化的語言來刻劃人物,《西廂記》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請看第二本第一折,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擄獲鶯鶯做壓寨夫人,眾人慌作一團計無所出。鶯鶯則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計”:第一計獻身於賊,第二計獻屍於賊,老夫人皆認為不可,於是有第三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例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老夫人認為此計較可,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陷於賊中。此時,好一個張生,在眾目注視下出場了:“(末鼓掌上雲)我有退兵之策,何不問我!”這一句“何不問我!”有力地表現了張秀才的才智膽識,使人感到這位痴情的書生並不是無能的懦夫,而是臨危不懼的勇士。由此,張生在眾僧人和鶯鶯、紅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應當說,在《西廂記》中,這種即景生情而又貼合人物個性的語言是很多的。請再看第三本《楔子》的開頭——

    鶯鶯: “自那夜聽琴後,聞說張生有病,我如今著紅娘去書院裡,看他說甚麼?”(喚紅娘)

    紅娘:“姐姐喚我,不知有甚事,須索走一遭。”

    鶯鶯:“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麼不來看我?”

    紅娘:“你想張……”

    鶯鶯:“張甚麼?”

    紅娘:“我張著姐姐哩。”

    這數句對白不外是 鶯鶯打發紅娘去探望張生,但人物語言聲口,見性見情。 鶯鶯身子不快、實有心病,她卻先責怪紅娘不來看望自己,紅娘對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語,語剛出口,又覺得過於直率,怕小姐難以下臺,一句話只說了半句就頓住:“你想張……” 鶯鶯對“張”字當然敏感,立即追問,紅娘急切間改口:“我張(望)著姐姐哩。”足見紅娘聰明狡黠,善於應對。這段對白固然表現了 鶯鶯紅娘間親密的主僕關係。但鶯鶯說的話自是鶯鶯身份,話語閃爍不定,不易捉摸。紅娘雖是下人,卻機警有謀,惹人喜愛。《西廂記》中這樣精彩的性格化的語言對白是不勝列舉的。通過語言對白刻劃人物性格,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一個特點。

    《西廂記》語言的豐富性還表現在作品對民間俗語的吸收運用。當然,這也是為刻劃各種人物不同性格服務的。縱觀全劇,劇作者對文化修養高的人物如張生、鶯鶯多用文雅的語言,而對於文化修養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潑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紅娘則多用口語俗語。請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場所唱:[滾繡球]非是我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喚做打參,大踏步直殺出虎窟龍潭。……

    [耍孩兒]我從來駁駁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厭天生敢。我從來斬釘截鐵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沒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語: “打參”、 “駁駁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沒拈三”,成語則有“虎窟龍潭”、“斬釘截鐵”、“惹草拈花”等,通過這些口語成語的運用,刻劃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請看劇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紅》有些曲子:“[越調][鬥鵪鶉]則著你夜去明來,倒有個天長地久;不爭你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數多,性情餡,使不著我巧語花言,將沒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現好些成語,如:“天長地久”、“提心在口”、“帶月披星”、“巧語花言”;還有當時的民間口語俗語,如:“心數多”、“性情 ”、“將沒做有”等,是從紅娘的口中道出的。這些很好地表現了紅娘熱情潑辣,聰明機敏的性格。這些成語口語俗語在曲辭中的穿插運用,既生動傳神地刻劃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並且琅琅上口,使全劇達到華美與通俗的和諧統一。《西廂記》作者善於學習併成功地運用民間俗諺口語,是使這部劇作語言豐富多彩膾炙人口的其中一個因素。

    二、《西廂記》語言藝術的文采性

    古典戲曲發展到元代,可以說是邁上了一個高峰,唐詩宋詞元曲,世人皆言,說明元曲與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代表一個朝代的珍品,這與其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元雜劇分為本色派、文采派兩派。本色派以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為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燦為特點,並十分注意修飾詞語,有很好的修辭技巧。關漢卿是本色派的語言大師,王實甫則為文采派的傑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廂記》堪稱文采派的典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其文辭之華麗、故事之曲折、文筆之細膩、人物之傳神均屬一流。“文辭華麗”是《西廂記》語言藝術的特色,這種語言特色是形成劇本“花間美人”風格的重[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

    意惹人情牽。

    “臨去秋波那一轉”乃曲中之眼,美而傳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過紅娘之口正面寫了駕營:

    [醉春風]則見他釵蟬玉橫斜,髻偏雲亂挽。日高猶自不明眸,暢好是懶,懶。

    t普天樂]晚妝殘,烏雲彩撣,輕勻了粉臉,亂挽起雲鬟。將簡貼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折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這折唱詞以秀美的藝術語言刻出鶯鶯外表懶散嫻靜,內心卻對張生病情訊息的焦慮和等待以及見到簡帖後的喜悅心情。可見劇本寫人與狀物一樣,其語言同樣不乏華美秀麗的特色,保持著“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這在寫劇中其他人物,如張生、紅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時也隨處可見。倘若沒有語言上這種五彩繽紛的娟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請看《西廂記》中的幾組名句(詩),我們對“花間美人”的燦然文采就更能領略了。

    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這些絕妙好詞,在《西廂記》裡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勝收。這裡無庸再一一例舉。正是這些“詞句警人,餘香滿口”的藝術化語言,使《西廂記》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成為一部百代稱譽的詩劇。

    說到詩與詞,若數詞句華美、文采璀燦莫過唐詩宋詞。《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使劇作語言更富於文采性。如第一本第一折張生的唱詞:“[天下樂]只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營茸的唱詞:“[混江龍]……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則是化用宋女詞人朱淑真詞《生查子》句:“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裡化用宋蘇東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還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顯然,劇作者

    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於在劇作中採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於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感情及環境,從而使這部劇作亦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璀燦文采。

    《西廂記》的文采性在語詞優美、娟麗動人方面確是無與倫比的。另一方面,這部劇作的文采性,也表現在其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因而劇作的語言修飾達到美輪美奐的境界。據《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主編)統計,全劇運用的修辭手法達34種之多。這裡只舉出一種修辭格——“復迭格”中迭字詞的運用,如劇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兒落]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這裡“綠依依”、“靜悄悄”、“疏刺刺”、“昏慘慘”等迭字詞的運用對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增強環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劇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傳神地運用迭字詞來表現張生的動作與心情的:

    [越調] [鬥鵪鶉]……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其其,潛潛等等。

    [紫花兒序]等待那齊齊整整、嫋嫋婷婷、姐姐鶯鶯。

    “悄悄冥冥”等迭字詞,形象生動,恰到好處地寫出張生對鶯鶯的愛慕及主人公初戀時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劇中類似這種精妙的迭字詞還有許多,這類迭字詞的巧妙運用使作品寫影寫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還有三十餘種的修辭技巧就不一一例舉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②正是這些有豐富修辭技巧的曲詞,才使人感到《西廂記》這部劇作語言的精美。從這一角度來看,《西廂記》語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細刻的結果。必須指出的是,《西廂記》文采璀燦的語言特色,絕不是形式主義的堆砌詞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澀費解。全劇語言華美秀麗而流暢自然,達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③的境界,這是同時代以及其他著名戲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還必須指出, 《西廂記》是有著嚴格韻律限制的戲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規矩內作出切合人物環境戲情又合乎韻律的精美曲辭,絕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張生唱:“[麼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顛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第二本第四折中鶯鶯所唱: “……本宮、始終、不同。又不是《清夜聞鍾》,又不是《黃鶴醉翁》,又不是《泣麟》、《悲鳳》”。六字中三押韻,極不易製作,劇作者填寫得既合韻律,又擬聲寫情,精美絕妙,確非大手筆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寫的《四友齋叢說》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詞之雄”,然哉斯言。

    三、結語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一部傑作,它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一直雄踞“一流”的寶座。作品的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品的語言藝術,可以這樣說,運用什麼樣的語言,作品就具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無與倫比的,它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眾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所以《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①見《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的《西廂記》第7—8頁,王實甫撰,張燕瑾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下文引《西廂記》均見此書。

    ②[宋]朱烹《觀書有感》詩句,見(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7頁。

  • 9 # 孤竹國人1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西廂記》在元代雜劇中可以說是一項輝蝗的成就,它是以愛情為題材的雜劇的高峰。《西廂記》寫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為數不多,可是作者通過事件的發展和人物之間的衝突,接觸到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一封建社會中青年人的戀愛和婚姻問題。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是一見傾心式的。在封建社會裡由於禮教壁壘的森嚴,青年男女苦於沒有機會接近,很自然的會產生這種愛情。從佛殿相逢到牆角聯吟之後,張生和鶯鶯就真誠地相愛了,他們互相愉悅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傾慕的是彼此的才華。這是一種出自內心的自然吸引,沒有考慮到門第和財產。這是當事人自由的選擇,而不是家長的專橫和強制。顯然這是和封建禮教的要求相違背的。封建婚姻的特點就是不承認青年人有決定自己終身大事的權利。而要由家長來包辦,形式上必須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裡是講究門第的高低,計較財產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雙方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張生是一個“白衣秀士“,雖說先人作過禮部尚書,但身後蕭條,“止留下四海一空囊"。鶯鶯是相國的小姐,她父親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百“,有著赫赫的聲勢。他們的狀況和社會地位都有差異,而且鶯鶯曾經由相國許配給鄭尚書的長子鄭恆為妻,因此他們兩人出於自由意志兩相情願的愛情必然和封建禮教丶封建制度發生劇烈的矛盾。作者在劇本中所展開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丶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丶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10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根據《錄鬼簿》的記載,《西廂記》的作者是王實甫。他:名德信,大都人。有關他的生平材料很少。陳所聞《北宮詞記。卷。三。商調集賢賓》散套中,有他的一套題為《退隱》散曲,可以看出他的一點情況:他任過較高的官職,後退隱閒居。至少活到六十歲晩年生活富足順適。

    他的創作活動約在十三世紀未到十四世紀初,稍晩於關漢卿。劇作今存目十四種,只有《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全存,殘存的有《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西廂記》天下奪,可見他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劇作家,《西廂記》被公認為是首屈一指的作品。王實甫是依據董解元《西廂記諸官詞》改編而成,雖故事基本相同,題材卻更集中,思想和藝術都有很大的提高。

    現存《西廂記》有多種版本,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岳家刻本,,明本明顯的受南戲的影響。是喜劇結尾,有情人終成眷屬,值得拜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現在初三英語還是不太理想,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