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壇,初期有北方的“一代文宗”元好問和“東南文章大家”戴表元,中期有“當代之巨擘、文壇盟主”虞集,後期有“一代詩宗、文章鉅公”楊維楨。雖說文無第一,但綜合來看,大家覺得他們誰的的文學成就更高?做一下比較評述也行,儘可暢所欲言。
-
1 # 領異標新易刪繁就簡難
-
2 # 麥穗日記
詩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正統的文學體裁之一,元代較唐宋時期有所黯淡,然而元代的詩文作家、作品數量卻相當豐富,據清人顧嗣立編纂的《元詩選》記載,元代詩人多達2600人,作品高達三萬首,可與唐代媲美,與宋代比試。但元代由於元曲的發展,掩蓋了元詩的鋒芒,卻掩蓋不了元代詩人的才華,元代初期的元好問、戴表元,中期的詩人虞集、楊載,後期詩人楊維楨、薩都剌等。他們的詩文風格各放異彩,無法判斷誰的成就更高,因為他們的詩文都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的政治狀況、社會文化,在各個時代中各領風騷,所以,本文就題主的問題,結合時代的政治背景來談一談這四位文壇盟主的詩文特點。
元代初期元好問——亂世中的一代文宗元好問生於金、元易代時期,他自小就懷著造福人民、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他在《南冠錄》中介紹自己的生平時說道:
餘自四歲讀書,八歲學作詩,作詩今四十五矣。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從仕十年,出死以為民。自少日有志於世,雅以氣節自許,不甘落人後。
介紹中,元好問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喜愛詩文、立志為民、經國濟世的理想,所以他在34歲(1224年)考取進士後,便他緊緊把握入仕的機會,開始為國家社稷分憂解難,為百姓生計盡心盡力。然而元好問卻生逢金代後期的動亂年代,1234年正月,在蒙軍和南宋的聯合攻擊下,金朝滅亡,元好問被付山東聊城,由此結束了他的仕官生涯。
作為由金入元的重要詩人,元好問的1400首詩作中,成就最多的是“紀亂詩”,他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民族和國家的動盪不安,展現了金元易代的歷史畫卷。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一詩中寫道: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駸駸。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這首詩作於天興二年(1233),金代滅亡之際,元好問被俘虜時所作,詩人在國家淪亡的悲憤中,寫下此詩。前兩句中詩人追溯了金朝滅亡的原因,借用“漢代霸上駐軍”的典故,來諷喻金朝軍隊缺乏戰鬥力、國家沒有在思想上重視戰爭才導致“江山易姓”,國家沉亡。後兩句中,詩人借用“丁公化鶴”的典故,來表達國家滅亡後,生靈塗炭的悲慘景象;又用“金銅仙人辭漢”的典故來發洩內心的痛苦之情。整體來看,元好問的詩不僅是對國家滅亡、人民遭難的哀嘆悲泣,更是站在歷史批判的角度上,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刻的反思,由此增加了詩歌的思想深度,宋代詞論家張炎在《詞源》中評價道:
深於用事,精於煉句,有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
張炎的評價中,稱讚元好問善於用典、筆法深摯,可與周秦媲美。而元好問的詩歌也符合文學史上“修辭立誠”、“溫柔敦厚”的詩學理念,以真摯的感情、磅礴的氣勢、雄勁的筆力展示了國家在面臨災難時,悲涼的心境,開元代初期良好的詩風走向。
昨日天寒不成醉,今日天寒不成寐。醉遲得酒可強歡,寐少愁多亦頻喟。紫竿葦炬鬧荒城,役夫遙作鸛鴨鳴。擁衾高枕未雲苦,熟聽但覺令人驚。
烏孫黃鵠飛不返,遼城白骨填未滿。朔風蕭蕭吹成旗,居人何如去人遠。丈夫無成霜滿須,沙場萬里星河疏。南牆詩翁窮據爐,北窗少年猶讀書。
這首詩的上半段,詩人從自身出發,盡是寫自然景物,如“天寒”、“竿葦”、“鸛鴨”,但詩人在寫景時均賦予景物情感,他在寫天冷時,通過昨日和今日的對比,昨天是因為天冷沒有喝醉,今天是因為天冷不能睡覺,一“醉”一“寐”,仿若讓人看到了詩人愁苦的模樣。後兩句中詳細描寫了這兩日中,喝酒和睡覺時的狀態,強顏歡笑地醉狀,哀嘆的睡意,均體現了作者雖躺在床上,卻憂思不能寐的心情,因為自己聽到了飽受勞役之災的哀喊猶如雞鴨鳴叫,心生同情底層百姓的窮苦生活之情。下半段中,詩人從國家角度寫戰亂時的白骨、戰場上的旗幟、戰士們的鬍鬚、沙場上的星河,一幅遼闊的戰亂場景呼之欲出,可見詩人對戰爭苦難的悲憤與無助。
戴表元主張學習唐代的杜甫、李白,認為詩文應該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人生志向,特別是應該效仿晚唐時期的“諷喻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詩教”的功能,讓國家更加安穩、百姓生活更加富足。清代學者顧嗣立在《元詩·剡元詩序》中評價道:
類多傷時閔亂、悲憂感憤之辭,讀者亦可以諒其心矣。
顧嗣立的評價中,道出了戴表元沉鬱頓挫、悲憤著詩的寫詩風格,意在說明讀者在讀完他的詩之後,就能體諒到詩人的心情。戴表元的詩歌符合文學史上的“美刺”之說,意在通過諷喻納諫,啟示統治者應該安社稷,濟民生,在元代初期百廢待興的時候,諷喻詩往往能夠促進國家的發展進步。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這首詩中追憶往事,寫文天祥在南宋戰役中雖鞠躬盡瘁,卻難以保全南宋完好,再以張良為南韓復仇出世卻無法復韓、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興漢三個歷史事件來表達英雄們竭盡全力,卻不能保護國土,哀痛之情難以言表,便用“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一句直抒胸臆,寄託對祖國河山穩定發展的期望,對英雄出世保家衛國的希翼。此外,虞集嚮往田園生活,他在《風入松·寄柯敬仲》中寫道: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髮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裡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詞的上闕,虞集寫自己年紀大了,開始緬懷往事,他懷念當年在金鑾殿工作時的柯敬仲,兩人一起替皇帝寫詔書,天熱的時候穿著輕薄的衣服,也不會僭越規矩,多麼幸福啊!詞的下闋,虞集“以景抒情”,碧水藍天、鶯歌燕舞的江南風光中,詩人愈發想念好友,便約著“杏花春雨”中相見,情景交融,惹人喜愛。
元代中期的虞集,已經度過了兵荒馬亂的生活,此時的他更多的是懷念往事,活在當下,寄予未來,所以他的詩歌多以格律嚴謹、意境渾融著稱,展現了中期時的盛世安穩之風。
後期詩人楊維楨——鐵崖體詩風元代後期,朝廷政治日益黑暗,民族矛盾也愈加激化,中期的“雅正”觀念被打破,詩人處境也越來越艱難,於是這一時期的詩人主張寫實,來反映社會現狀。以楊維楨為文學領袖的“鐵崖體”,強調詩歌應該反映個性自由,所以他以“古樂府”為主,力圖用強有力的辭藻,奇特的意境,反映狂放不羈的才情。如楊維楨的《鴻門會》中寫道:
天迷關,地迷戶,東龍白日西龍雨。撞鐘飲酒愁海翻,碧火吹巢雙猰。照天萬古無二烏,殘星破月開天餘。座中有客天子氣,左股七十二子連明珠。
軍聲十萬振屋瓦,拔劍當人面如赭。將軍下馬力排山,氣卷黃河酒中瀉。劍光上天寒彗殘,明朝畫地分河山。將軍呼龍將客走,破青天撞玉斗。
詩的上半部分,楊維楨以雄厚的氣勢,描寫天地星月,一幅磅礴的氣勢轟然而出,彷彿看到了“東龍”、“西龍”翻雲覆雨的玄象;下半部分寫邊塞之景,將軍打仗的氣勢,士兵拔劍的聲況均表達了戰場的排山倒海之勢,這種奇思幻想的妙境突破了元代中期歌舞昇平的風貌,顯得十分壯闊。清人顧嗣立這樣評價楊維楨的影響稱:
至正改元,人才輩出,標新領異,則廉夫為之雄。 而元詩之變極矣。明初袁海叟 (袁凱 )、楊眉庵 (楊基 )輩皆出自‘鐵門’。
顧嗣立認為,楊維楨的詩風追求標新立異,開創元代詩風,創造了元代詩壇獨一無二的“鐵崖體”。
雖然楊維楨有開創之功,但他的詩風中略顯晦澀之意,這與楊維楨本人嚮往道教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理念相關,他認為,身為個體,只有擺脫凡俗的困擾和物質的束縛,才能達到與萬物相融,與宇宙共生。
結語儘管元代詩文較唐宋略顯低潮,但詩文在元代的整體格局中依然佔有重要位置,元代詩文中,前期有元好問、趙孟頫、戴表元等,中期有虞集、楊載、範梈、揭傒斯等四大家,後期有楊維楨、薩都剌,文人作品一度出現繁榮狀況,然而若論不同時期的詩人,哪一個藝術成就更高,顯然是無法作比,他們的藝術成就均是根據時代而定。所以說,元代初期的在動亂年代的元好問以“紀亂詩”開闢一代文風,戴表元更是強調“借物抒情”來表達戰亂時憂國憂民的愁苦;而中期時的虞集,生活在盛世唐朝,安穩的生活讓他開始居安思危,寄情田園表達人生理想,代表了元朝中期的“雅正”之風;以楊維楨為代表的鐵崖體開創自由奇特的詩文意境,批判元朝末期的政治黑暗,藉以表達與宇宙同生的道教觀念。元代的這四位文壇盟主,在各自的年代裡各領風騷,為元代文學添枝加葉,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3 # 湖北老衛
元代文壇上比較有影響的作家,應該首推關漢卿。
關漢卿大約生於金宣宗貞祐、元光之間,卒於元成宗大德年間。留下的主要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其次是王實甫。他是中國古典現實主義戲劇《西廂記》的作者,這部傑作充分表現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共同願望和追求,深受在封建禮教束縛下青年男女的喜愛。另外,他還有《麗春堂》、《破窯記》等作品流傳下來。
第三,元曲的興起也產生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如馬致遠等。馬致遠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是遺留作品最多的前期散曲作家。
如果還要選一位盟主的話,康進之、紀君祥、白樸、石君寶、楊顯之等,也都有作品留世,應該說也都是很優秀的。
-
4 # 燈塔中華必勝Vlog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元詩四大家-- 虞集、楊載、範朋和偈奚斯
元畫四大家-- 指中國畫上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位元代畫家
金元醫學四大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
-
5 # 壁劍夜孤鳴
在答題前,我先就“元朝”這一講法表明一點個人立場。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深受現代民族國家觀念影響的人,我是非常排斥“元朝”是中國正統政權的說法的,因此,我稱這一時期為“蒙據時期”。
這一時期的歷史能見度很低,以至它的正統文學整體成就並不高或被低估,反而是它的民間戲劇等成就更為後人所知。如果非要給這一時期文學的代表人物來排排座次的話,我認為:元好問第一,楊維貞其次,戴表元第三,虞集第四。
我簡單講講我的依據:元氏的文學真實反映了其所處的時代,即蒙金鼎革之際的離亂離愁。楊氏的文學主要獨創了一種詩的風格,具有獨特開創性。戴氏文學介前兩者之間。虞氏的“一代巨臂”的稱號更多是其人格風範的成果,其文學本身並無多少可誇耀的。
首先需要說明,“文壇”之“文”,並不僅僅是指寫文章、出文集。“文”包括文、詩、辭、詞、曲、奏議、書論、表章、銘、跋、小說等。
元曲四大家,早經元以後文學史家品評排定,依次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我今次試列元代七位大家,作引玉之論。
1、關漢卿,號已齋,解州(運城)人。代表作《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尤以《感天動地竇娥冤》為最,是元劇(曲)公認的優秀代表。是戲曲藝術無可爭辯的領軍人物。被尊為曲聖。
2、白樸,字太素,汴梁(開封)人,代表作《梧桐雨》、《牆頭騎馬》、《東牆記》等,作品舊題新意,詞藻華美,意蘊悠長,《梧桐雨》更被王國維譽為“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3、馬致遠,號東籬,大都(北京)人,以散曲名,代表作品有雜劇《西華山陳摶高臥》、《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散曲《東籬樂府》集,套曲22套等。馬致遠作品引儒入道,思想深邃,高華雄渾,情深文明。單曲《天淨沙•秋思》,今天仍膾炙人口。
4、鄭光祖,字德輝,襄陵(襄汾)人,代表作《倩女幽魂》、《王粲登樓》。以詞曲優美,清麗芊綿著稱。
5、王實甫,名德信,大都(北京)人,代表作《西廂記》、《麗春光》、《破窯記》三篇。《西廂記》乃元劇最優秀作品之一,文風近白,文采璀璨。
6、元好問,字裕之,秀容(忻州)人,詩、文、詞、曲並茂,以“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冠絕當代,主要作品有《中州集》10卷,《唐詩鼓吹》10卷,詩1380首,散曲6首。紀昀稱其“才雄學贍,以詩記史”,錢基博更贊其“直配蘇黃”。他的《摸魚兒•雁丘詞》,恐怕大多數讀者倒是通過金庸筆下李莫愁見識:“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問: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下半闋略)
7、貫雲石,字浮岑,畏兀兒(維吾爾)人,別號蘆花道人,以散曲中“小令”聞名,有專集《酸齋樂府》,對唱曲也極有研究,是不可多見的“小令”大家。程文海有“蓋功名富貴有不足易其樂者,世德之流,詎可涯哉”的讚譽。錄一首《中呂•紅繡鞋》供讀者品賞:
挨著靠著雲窗同坐,偎著抱著月枕雙歌。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閨一更兒妨什麼。
讀過不少表兩情歡愛的詩詞曲令,如《中呂•紅繡鞋》般直抒柔蜜而毫無淫意且能感同身受的佳作,僅此而已。
元代雜劇散曲大家,水平相近而風格各異的,約能數出二、三十位。若要排名,關、白、馬位列前三,當無異議。竊以為第四鄭光祖,似略有不足。以王、元、貫(一個少數民族同胞,把漢文化玩得透熟)代之,諸君以為誰可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