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淨心之旅
-
2 # 方元心理
經常說英文大概基於幾個情形:
1、國際化工作環境,包括外資企業、外賓接待、英語教學及培訓等等標準化語言要求作為工作或者學習語言;
2、根據自身習得的語言應用技能導致的習慣性反應,比如經常在英文環境下生活工作的人,用非英語語言溝透過程中一時找不到準確的詞語表達往往會夾雜一些英文詞句來幫助自己完成溝通任務;
3、隨著中國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懂得英語,大家使用一些英文詞句不會覺得聽不懂反而會增加溝通效率與彼此認同;
5、不排除某些人說英語是基於某種炫耀成分,這種炫耀也是自卑心理的一種防禦性保護,當人在某種壓力之下希望獲得他人認可和尊重,就會以一種主流不常見或者不具備對等條件的方式去獲得,對於說話者而言,可能是一種掩飾自卑的情節流露;
6、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對於傾聽者或者旁觀者而言,如果認為對方是“炫耀”的動機,也只能說明他們內心也存在自卑和不接納的情緒,否則“炫耀”也就無從談起。
-
3 # 慎始如終話人生
對別人說英語或者別國的語言是不是在炫耀我不是很清楚,但能說出這個意思的人不自信卻是真的。
華人對英語的深刻認知是從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英語走進了華人的視野。它代表當時兩種文明的衝突,對西方文化的學習經歷了“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斷深化的複雜歷程。當時華人都覺得學好英語才能更好學習它們的技術,它們的體制。從某種意義上說英語在中國的地位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面照妖鏡。
1977年的高考恢復,英語是必修課後期也重新計入高考的總分中,但其實那時候的英語更多的是啞巴英語,實際應用方面很不足。經過了幾次教改後,現在的聽說讀寫,幾乎都說大學的必修課程,特別是四六級的英語考試更是很多大學生的夢魘。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學習英語的方式跟渠道也是多樣化,國家的持續交流開放,英語也逐漸成了很多人學習,工作和生活交流的一部分。我們自然應該持包容心態。
回顧歷史英語最多也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漢語的歷史已經超過了四千多年,祖宗的文化積累跟沉澱這才是博大精深,滋養著我們民族發展延綿不絕。再者隨著祖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文化的軟實力也已經讓世界各國見證了我們民族能夠屹立不倒的根基,我們更應該對我們的文化充滿自信,對自己的語言自信。包容,兼濟天下!
回覆列表
這要看對誰說了,如果懂英語的人說英語,那可以互相學習,如果對不懂英語的人說英語,只能說明自己的無知與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