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liangli

    見到題目,看了看前面的高論。說說自已的觀點。

    2、作為個體的人,有可能有的智慧高一點,有的稍稍平凡一些。但只要承認我們都是人,那麼這個問題就比較顯而易見了。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學識經歷,對世界,對周遭事物都有自己的解讀,這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認知,然後會用這種認知去解構其所見的人或事物。這就是主觀性,拔高一點就叫做主觀能動性。一個人要真實不嬌柔造作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用自己的認知去衡量或對待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用自己的認知去衡量或者對待別人,我真不知道這個人是怎麼與他人相處的。

  • 2 # 南風guniang

    可以很肯定地說,現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通常這樣的人分兩個極端:

    一種可能是:過度的自負。他永遠覺得他是人群裡最亮的那顆星,他是被埋藏的金子,他覺得他的認知就該是你們所有人的認知。作為一個這樣而智慧的人還會不知道你們的心裡嗎。永遠唯我獨尊,甚至當你反駁的時候,他都會詫異,怎麼可能你不是這樣想的,你肯定不正常。

    我以前就在生活裡遇見過這樣的人,真的是相處起來相當壓抑,無奈。所以,無論是哪一種人,都是極度的自私。總是妄想著能讓所有人聽命於他,他甚至都想過他想讓這個世界怎樣就怎樣。

  • 3 # 雲中漫步lzd691

    可以從進化學和社會心理學這兩個角度看:

    1.“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不這樣做,生存可能都是問題。比如說打獵的食物分配問題,首先考慮的是為什麼自己分配的比別人少。只有這樣做,個人才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和途徑去獲取更多的食物。獲取的食物多,代表著權威和個人認知佔絕對主導權。

    而現代社會,更多出現的是“認知碾壓”問題,比如說“智商稅”“韭菜”這些詞,將的就是認知高的人透過某種途徑獲取認知低的人的錢。而一些公司更多是爭取行業的話語權,以此作為行情的標準。

    2.從社會心理學上看,我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似乎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也就是所謂的焦點效應——以自己為中心,並且高估別人對自我的關注程度。

    就拿上臺演講的案例說,你可能在演講的時候搞砸了,在下臺後你就會一直懷疑別人很關注你而知道你。須不知,就是你下臺了,估計兩天後就沒幾個人認識你了,早把這件事忘了。

    還有就是,我們認識自我,很多時候是透過比較他人來知道的。比如說成績的好壞,在班級可能數一數二,但是年紀就不一定了,省級估計就沒你份了。所以說,“認知比較”也可以說是一個習慣性的行為或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遊戲中,如果全服在一張地圖上打架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