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踏遍紅塵路浪跡天涯

    清朝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是後悔生在帝王家的,他後來出家皈依佛門,73歲圓寂,他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出家詩:

    榮華猶如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

    黃金白玉非為貴,

    唯有袈裟披肩難 。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

    未曾生成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

    長大成人方是我 ,

    閤眼朦朧又是誰 。

    不如不來又不去 ,

    來時歡喜去時悲 。

    悲歡離合多勞濾,

    何日清閒誰得知 。

    若能了達僧家事 ,

    從此回頭不算遲 。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

    口中吃得清和味 ,

    身上常穿百衲衣 。

    五湖四海為上客 ,

    皆因夙世種菩堤 。

    個個都是真羅漢 ,

    披搭如來三等衣 。

    金烏玉兔東復西 ,

    為人切莫用心機 。

    禹開九州湯放桀 ,

    秦吞六國漢登基 。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

    黃袍換的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生在帝王家 。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

    我今撒手西方去 ,

    不管千秋與萬秋 。

    打破虛空笑滿腮 ,

    玲瓏寶藏豁然開 。

    直饒空劫生前事,

    六字洪名畢竟該。

  • 2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不知道,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整天夢想著權勢與富貴的人,他們都曾深切地希望:

    既然今生不成,那麼,來世能夠生在帝王之家!

    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極端。

    但是,其間的道理並不粗糙。

    而且,這道理,在歷史和現實中,可適用於很多場合,比如:

    有些不知事的孩子,夢想著,來世能有一位有錢有勢的爸爸;

    有些缺乏錢財的人,夢想著,下輩子能夠託生為土豪富翁;

    有些爬不上高位的人,夢想著,來生能夠當大官;

    有些生活不美滿的女人,夢想著,下一世能夠嫁一個高富帥的郎君;

    ……

    雖然,懷揣夢想的人不同;雖然,這些人的夢想,在表面上有所差異;但是,就本質而言,這些夢想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他們對今生的身世和自我並不滿意、也不滿足,於是,他們便寄望於來生來世;

    他們的寄望,其實是盲目的,因為他們對其所寄望的來世人生或來生角色,並沒有十足的瞭解;

    他們的寄望,其實是表面的,因為他們只是看到了他們想看的表象,對於表象後面的實質,他們完全是茫然無知的;

    他們的寄望,其實是對人生的誤解,因為:原本,按照樂觀的看法,人生就是喜憂參半的;原本,按照悲觀的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

    表面化、淺薄化的認知,使得那些懷揣來世夢想的人們,將他們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僅僅停留在容顏上、停留在享樂上、停留在金錢的揮霍上、停留在權勢的頤指氣使上……然而,他們卻完全忽略了其所寄望的人生或角色背後的真實的一切,比如:

    容顏後面,可能是扯不完的糾葛紛爭;

    享樂後面,或許是看不見的危機四伏;

    金錢後面,大概有說不盡的奴顏婢膝;

    權勢後面,一定有寫不了的殺伐鬥爭;

    ……

    算了,不說現實,現實說來太殘酷。

    好吧,只說歷史,歷史聽來似笑談。

    在中國歷史上,倒是有那麼幾位生在帝王之家的人,被歷史清楚地記載著,說是他們發誓:

    來世,或以後的生生世世,不願再生於帝王之家!

    在說這些不願再生於帝王之家的人物之前,先看一段引子。

    引子。

    話說,南朝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南朝齊的第三任皇帝(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齊廢帝蕭昭業,在身為南郡王時,父親蕭長懋總是約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吃喝用度。就是因為這樣,蕭昭業曾對豫章王(即蕭嶷,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同母弟、蕭昭業叔祖父)妃庾氏說:

    “阿婆,佛法有言:有福之人,才能生於帝王之家。如今,在我看來,作帝王真是遭大罪啊!他左右的主帥(南朝稱典籤、齋帥為“主帥”),緊隨不離,一舉一動,均受限制;主帥還動不動就把他們抓捕起來。這樣看來,就連街頭市面上屠戶酒家的富兒,也要比他們自在百倍啊。”

    齊廢帝蕭昭業的言語,可述者有二:

    一、有福之人,才能生於帝王之家;

    二、那些做帝王的人,就是在遭大罪,還不及屠戶酒家的富兒自在。

    說完引子,再來看那些發誓不願再生於帝王之家的人物。

    第一位: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第八子劉子鸞

    劉子鸞(公元456年~公元465年)),字孝羽,彭城人,宋孝武帝劉駿第八子。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正月,封劉子鸞為襄陽王,食邑二千戶,領東中郎將、吳郡太守;九月,改封為新安王。

    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改任劉子鸞為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領南琅邪太守。

    劉子鸞生母殷淑儀,寵傾後宮。因母之故,劉子鸞愛冠諸子(宋孝武帝劉駿共有28子,劉子鸞之前,劉駿已有7子)。

    凡是宋孝武帝所眷顧、恩遇的人,當時,沒有不進入劉子鸞的府邸、封國的。

    殷淑儀死後,被追封為貴妃;劉子鸞加任都督南徐州諸軍事。

    大明七年(公元463年),劉子鸞加官中書令,領司徒。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劉子鸞兼任撫軍將軍;七月,解任司徒;八月,改任青、冀二州刺史。

    劉子鸞死時,年僅10歲,短短一生,封王而外,竟官至中書令、領司徒、任將軍。

    宋前廢帝劉子業向來嫉恨這位同父異母弟最受父皇恩寵,故而,在即位之後,他便將劉子鸞賜死。

    當日,一同被賜死的,還有劉子鸞的同母弟妹。

    據唐·李延壽《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宋宗室及諸王下》載,劉子鸞的同生弟有:

    “次齊敬王子羽,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次晉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次南海哀王子師,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

    即:齊敬王劉子羽、晉陵孝王劉子云、皇子劉子文、南海哀王劉子師,均為劉子鸞的同生弟。

    未知,當時賜死者,以上諸人中,共有幾人?

    劉子鸞同母妹不詳(有第十二皇女?見下)。

    宋明帝(劉彧)即位之後,追封劉子鸞為始平王,諡孝敬;命建平王劉景素之子劉延年承劉子鸞之嗣,並將劉子鸞改葬於秣陵縣龍山。同時,追贈第十二皇女為縣公主,復追封劉子師為南海王,此二位,或均為劉子鸞同生弟、妹。

    據《宋書》卷八十列傳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載:

    “帝(宋前廢帝)素疾子鸞有寵,既誅群公,乃遣使賜死,時年十歲。子鸞臨死,謂左右曰:‘願身不復生王家。’同生弟妹並死,仍葬京口。”

    一個10歲的孩子,賜死之前,說是:

    “但願此身,不再生於帝王之家。”

    想一想,都是酸楚。

    這個時候,很多人大約又忘了他封王拜相時的風光。

    反過來想,在劉子鸞封王拜相的時候,大概很多人又看不到他被賜死時,發誓的淒涼酸楚。

    很多時候,很多人就是這樣。

    第二位:南朝宋順帝劉準

    劉準(一作劉準,公元467年~公元479年),字仲謀(一作仲謨),小字智觀,南朝宋明帝劉彧第三子。

    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封劉準為安成王,又拜為撫軍將軍。

    宋後廢帝劉昱即位後,任劉準為揚州刺史;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晉車騎將軍、都督揚、南豫二州軍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又晉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八日,在蕭道成的擁立下,即皇帝位。

    劉準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實際都掌握在蕭道成手中。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四月十六日,劉準被迫禪位於蕭道成;同年五月六日,他被殺于丹陽宮,年僅13歲。

    據《資治通鑑》第一百三十五卷《齊紀一》太祖高皇帝(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農曆己未年·公元479年)載:

    “(夏季,四月)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壬辰,帝當臨軒,不肯出,逃於佛蓋之下,王敬則勒兵殿庭,以板輿入迎帝。太后懼,自帥閹人索得之,敬則啟譬令出,引令升車。帝收淚謂敬則曰:‘欲見殺乎?’敬則曰:‘出居別宮耳。官先取司馬家亦如此。’帝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皆哭。”

    宋順帝死時,年僅13歲。

    年紀雖小,但他對人間的殺伐似乎已經點滴在心了。

    因為恐懼,他逃跑於佛蓋之下。

    被引出時,這個13歲的孩子,先問道:

    “這是要殺了我嗎?”

    隨後,又哭著說是:

    “但願以後,生生世世,不再生於帝王之家。”

    這是多麼淒涼的話語啊!

    聽聞此語,“宮中皆哭”,自然全在情理之中。

    南朝梁·沈約《宋書》本紀第十《順帝》: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南齊高帝蕭道成年號)五月己未,殂于丹陽宮,時年十三。”

    第三位:隋煬帝楊廣之孫、皇泰主楊侗

    楊侗(公元604年~公元619年),字仁謹,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次子,其母為小劉良娣(楊昭有兩個劉良娣,大劉良娣為燕王楊倓之母)。

    楊侗儀表俊美,秉性寬厚,初封越王。

    隋煬帝每次出巡,楊侗常奉命留守東都洛陽。

    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叛,楊侗與民部尚書樊子蓋抵拒叛軍。亂定,授任為高陽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東都。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巡幸江都,命楊侗與金紫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人,總管留守後方的事宜。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太府卿元文都、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中盧楚等人,在洛陽擁立楊侗為帝,遂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皇泰。

    皇泰二年(公元619年),楊侗被迫禪位給王世充,退居於含涼殿,被降為潞國公。

    隨後,楊侗終被王世充所害,諡號恭皇帝,史稱皇泰主(帝),年僅16歲。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農曆己卯年·公元619年)載:

    “王世充以禮部尚書裴仁基、左輔大將軍裴行儼有威名,忌之。仁基父子知之,亦不自安,乃與尚書左丞宇文儒童、儒童弟尚食直長溫、散騎常侍崔德本謀殺世充及其黨,復尊立皇泰主;事洩,皆夷三族。齊王世惲言於世充曰:‘儒童等謀反,正為皇泰主尚在故也,不如早除之。’世充從之,遣兄子唐王仁則及家奴樑百年鴆皇泰主。皇泰主曰:‘更為請太尉,以往者之言,未應至此。’百年欲為啟陳,世惲不許;又請與皇太后辭決,亦不許。乃布度焚香禮佛:‘願自今已往,不復生帝王家!’飲藥,不能絕,以帛縊殺之。諡曰恭皇帝。”

    〔須知,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楊侑,母為韋妃。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帝,年號義寧。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楊侑被大丞相李淵所廢,降封酅國公,幽禁於長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去世(或雲病死,或雲遇害),時年15歲,葬於莊陵,諡號恭皇帝。楊侗與楊侑均諡號為恭皇帝。〕

    楊侗死前,想要再向掌權者求情,根本做不到,因為,首先就過不了掌權者手下人這一關。

    楊侗死前,想要見其母皇太后一面,進行訣別,沒有被容許。

    於是,他只能寄望於來世,焚香禮佛,在佛前發願:

    “但願自今以後,不再生於帝王之家。”

    楊侗飲下毒藥,不死;最後,他被縊殺。

    生在皇家的人,面對殘酷處境、面對生命的危機,發下重誓,不願再生帝王之家。

    不知道,享受皇權帶來的赫赫威勢與灼灼榮華時,帝室的眾人,又是怎樣的心理?

    難道,只有苦難與死亡的威脅,才會喚起人的反思與醒悟?

    羨慕皇家的人,看到的,盡是權勢和榮華,但是,權勢和榮華背後的爭奪與生殺,生在帝王之家外面的人,又怎麼能夠體會?

    這種狀況,似乎和“圍牆理論”暗合:

    牆外的人羨慕裡面,想進去;

    牆內的人暢想外面,盼出來。

    文末,再補兩條。

    據清·吳慶坻《蕉廊脞錄》卷五《鬆月堂目下舊見》下載: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曾做詩云:

    可喟當年一念差,

    因何流落帝王家。

    我本西方一衲子,

    黃袍換卻紫袈裟。

    福臨生前篤信佛教,有傳言其拋棄九五之尊,隱遁寺廟禪院。有此詩,或亦有所影也。

    對福臨而言,情況似乎尚不嚴重:只是誤會之間,落入帝王之家,尚且存身,尚能活命,只是煩惱而已。

    另據清·佚名氏《陽秋剩筆》記載:

    孝欽太后(即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崩逝之後,時人哀悼,撰寫對聯挽吊者盈千累萬,但是,其中好的對子並不多。其中,只有易哭庵(即易順鼎)的對聯,對仗既工且整,意思隱而含,可稱是一時傑作,其聯雲:

    本來生生世世不願入帝王家,從黑暗中放絕大光明,全力鑄共和,普造金身四萬萬;

    以後歲歲年年有紀念聖母日,於青史上現特別異彩,同情表追悼,各彈珠淚一雙雙。

    所謂孝欽太后不願入帝王家,未知是其生前的偶語,還是挽吊者的臆詞?

    易順鼎(公元1858年~公元1920年),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盦(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閔爾昌、易順鼎、何震彝、步章五、梁鴻志、黃秋嶽、羅癭公)之一。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後,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後,在廣西、雲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後,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遊。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後,縱情於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並稱“樊易”。著有《摩圍閣詩》、《出都詩錄》、《峨嵋詩錄》、《宣南集》、《楚頌亭詞》、《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西漢·揚雄《解嘲》有云:

    “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無論今生,還是來世;

    無論是平民窟,還是帝王家;

    或均可以為戒!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長的漂亮。幾乎沒有閨蜜,逛街也是一個人,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