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一點寸光

    ②別人拒絕你時輕描淡寫;而你拒絕別人的時候,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

    ⑤不敢表露出壞情緒,不敢哭,因為怕自己的負能量會影響到別人。

    ⑥別人借了自己錢,不敢談還錢的事,實在活不下去了開口要求還錢,彷彿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討好型人格常常有著這樣的錯誤心理邏輯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喜歡,越重視對方,越會擔心,導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個小錯誤也會懊惱很久;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沒有主見,別人說吃什麼就吃什麼,別人說玩什麼就玩兒什麼,自己的舉動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很怕被嫌棄,降低自己心裡才更安全;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害怕說不,不懂拒絕,被人佔了便宜也會選擇默不作聲,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4)缺乏界限和原則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許別人在自己的生活裡指手畫腳,又經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

    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愛”。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長此以往,在幼兒們的心中,就會形成這樣一個信念:滿足父母的需求,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我才不會被打,才不會被拋棄。

  • 2 # 裡外雅堂

    某單位有位姑娘,同事經常讓她出門捎帶點小東西,或者幫忙接一下手裡的活,她從不拒絕,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覺得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姑娘呢?自己很苦惱,拒絕吧,擔心同事不開心,不拒絕吧,自己壓力挺大。為什麼有的人不懂得拒絕別人呢?

    討好型人格:患得患失,不敢拒絕

    討好型人格是大家所熟知的,最不會拒絕別人的人。他們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被別人拒絕時,輕描淡寫;自己拒絕別人時,覺得犯了天大的錯。

    幫忙別人時,比做自己的事情還要積極、小心謹慎,甚至視之為自己的本分;而自己從不開口要求別人幫忙,因為害怕被拒絕,甚至別人提出要幫忙時,不敢接受,因為覺得自己不配。

    他們不敢流露出壞情緒,怕自己會影響別人;總是主動找話題,怕冷場;買東西時,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因為不想添麻煩……看起來,他們似乎很會為別人著想。其實,他們的內心: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討好型人格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尤其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生怕自己做了什麼惹別人不高興的事情。當他們越是重視一個人的時候,就越擔心,也顯得越小心,即使一個不小心的過失也會懊惱很久。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曾得到父母的肯定,內心深處一直渴望來自父母的支援,不曾放棄,於是移情到周邊人身上,用各種方式變相索取。

    2.貶低自己,抬高別人

    討好型人格的舉動都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的,一邊害怕自己被嫌棄,一邊又嫌棄著自己。由於童年愛的缺失,他們總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

    3.不敢發出請求,也很難拒絕別人

    不敢拒絕,也不敢說不,即使被別人佔了便宜也不吭聲,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之一。因為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寧可維繫表面的關係,也不敢邁出拒絕的一步。而對於自己,他們從來不敢發出請求,表達自己的需要,害怕自己會因給別人添麻煩而被人拒絕,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然而,他們的這種想法也往往導致親密關係中,另一半因為認為自己不被需要而選擇離開。

    4.缺乏界限和原則、底線

    討好型人格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甚至允許別人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既守不住界限,又常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既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又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

    他們很善良,但缺乏底線,常常成為別人眼裡可以欺負的物件。

    感情渣子:來者不拒

    渣男渣女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來者不拒,這簡直是他們的特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綠茶”。

    玩曖昧是他們最擅長的一項,看起來和異性的關係存在於友誼之上,卻又好像沒有達到感情的地步,模糊不明又說不清道不明,就差一層窗戶紙。

    他們對任何異性都表達了無比的關注,綠茶男天天對著異性噓寒問暖,各種善解人意;綠茶女天天對著異性套近乎,各種溫柔體貼。對於他們而言,異性不嫌多,最好越來越多。戀愛前就養了一堆備胎,戀愛中繼續發揚光大,結婚後一樣不放棄。

    他們可能:

    1.嚴重缺乏安全感

    由於沒有安全感,所以對任何感情都是患得患失,內心空虛,於是不停的找人來填補,以為這麼做就可以萬無一失。

    2.虛榮心太重

    從小耳濡目染,看多了家長和周邊成年人的互相攀比和炫耀,養成了極重的虛榮心,什麼都要比,什麼都要炫耀,連感情也是如此,甚至錯誤的以為,身邊擁有越多的異性意味著自己的魅力越大。

    3.自卑感太強

    因為自卑,所以採用一種到處撒網的方式,證明自己很強,不比別人差。在這種心理作祟下,他們很容易搶屬於別人的東西。

    4.無道德可言

    人一旦突破了道德底線,就什麼都做得出來,那就不只是來者不拒的問題了,還有很強的佔有慾和控制慾,甚至帶著一點破壞性,破壞他人的幸福。

    人格障礙與精神病:沒有邊界的表演

    有一些人不懂拒絕,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把所有的日常都看作是自己表演的機會,這些人就是人格障礙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

    比如說,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在他們眼裡,整個世界就他們表演的舞臺,不存在拒絕,任何人都是他們的觀眾,儘管他們沒什麼真實的情感體驗,對怎麼吸引人注意卻很在行。

    再比如說,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們根本不知道邊界為何物,只要能讓自己和對方緊緊連在一起就好,他們的不拒絕主要是感情方面,幾乎來者不拒,甚至有時主動去招惹,表現得如同感情渣子。

    又或者,雙相情感障礙,他們其實不是不懂拒絕,而是因為伴隨著精神病性的誇大妄想,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不但不會拒絕,還可能主動攬上身。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各類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不懂拒絕表現,這裡不一一敘述了,他們的不懂拒絕的本質,其實是沒有邊界。

    所以,一個人不懂拒絕,要看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不懂拒絕,沒有辦法單純用一個心理學名詞或概念來描述。

  • 3 # 善吾

    現在很多心理學者給它的定義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一般的表現為,只要別人向他開口,哪怕是有點牴觸情緒,他也不會拒絕,更不用說一般的情況了。這在別人的眼裡,幾乎是有求必應的形象。這在一個群體裡,很容易就成為那個被“欺負”的人。

    有這類性格的人,對社交有一種錯誤的理解,他覺得,只要他做到有求必應,那就不會得罪別人,不得罪別人,別人就不會為難他,不會為難他,他的日子就好過了。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的邏輯,沒有考慮到人性的本惡,也高估了人性的善良。現實中的社會,大部分是個;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狀況。他不會因為你的退讓而同情你,接受你,他只會覺得,你接受就是你在服軟,服軟就得唯他是命、是從,不然就是,但凡有點你能擋上的,他都會讓你去的。事情還會形成惡性迴圈,朝著你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社交有個三三原則,我覺得特別的好。就是一個群體裡,和你第一次的接觸,會自動分為,有三分之一喜歡你,三分之前討厭你,三分之一不喜歡也不討厭。在沒接觸之前,人類會憑自己的感覺,自動分類,就是莫名的喜歡或討厭,沒有任何的理由,你不要試途和所有的人好,那是不正常的,在一個群體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利益衝突,你是不可能和所有人好的,這和個人好時,不知道就以經觸碰到了別人的蛋糕,別已經在自己心裡的小本本里記住了你是敵方,你再做什麼都是無用功的。

    不想重複這樣的生活,學會拒絕,是首要的任務。在別人向你提要求時,你先看一下是不是必須你做,不是的,直接拒絕。是的話,你先看一下你手上的事做好了沒有,沒有做好的話,還會影響你手上事情的進度的,可以試途找別人代你去做這個新來的事情,實在沒有,你就和他說放在那裡,等他走後再看哪個重要做哪個,不能讓他們覺得你手上的事情不重要。假如讓他們覺得你的事情不重要,那意味著你可有可無,是隨時可以替代的。

  • 4 # 心理諮詢師西叻

    有種討好型人格的傾向。

    他們在意別人的想法,想要讀懂對方言語背後的意思。比如同事希望我能幫她去處理檔案,我是不是該放棄和男友約會幫她呢?如果朋友約我出去逛街,哪怕我今天不舒服我也會出去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順從他人的提議和想法,為了讓周圍“空

    氣”呼吸更順暢,委屈忘記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博弈中,真自我敗下陣了。

    這裡給你推薦安利一部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可以稱為討好型人格的治癒教科書。女主凪是一位28歲的職場女性,性格老好人的她在東京一家公工作,有一天突然暈倒醒來後,無意中發現同事們原來都在利用她這個性格特別讓她做很多同事不想做的工作,背後還笑女主蠢,而她的男友原來並不喜歡她,於是她辭職、退掉租房,斷絕所有過去的聯絡,來到一個偏僻的小城市尋找自我,開啟了新的生活的治癒故事。

    今天推薦這部日劇,希望你能審視自己是否是以他人為中心,隱藏真我的人。而看完這部日劇後有所啟發和改變,要知道,愛自己,你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 5 # 空迴流轉

    分為兩種情況來看,好的來看就是隨和,大度、不斤斤計較。在一部分人眼中就是這個脾氣很好。是可以結交的朋友的,還有一種就是可以任人欺負,尤其在職場上,一旦被人發現有這個缺點就危險了。

    不敢拒絕是因為害怕

    上課回答回答問題你不會,你會目不轉睛看著老師還是低著頭想著: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一切的緊張是因為沒有準備充分,(那也有毫無準備也不緊張的人,但我想那種人應該不會不懂得拒絕吧?或者是個傻大憨?)一切的不自信來源於沒有實力,而又沒有辦法改變現狀,那害怕將會成為一種習慣。

    不拒絕為什麼會成為一種習慣?

    就像拖延症,拖延症患者應該明白,一旦有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無數次。有的時候不是因為功課有很多,不是因為工作太繁重,而是你有拖延症,而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什麼事情都會有一種慣性,一天放棄減肥就等於永遠放棄減肥,為什麼別人能瘦你不能?

    當別人拜託你一件事,習慣之後,會拜託你更多的事……

    所以說“不”要趁早,這種就類似於你撒一個謊,就要千千萬萬個謊來圓,沒有止境…

    除非你終於開口說了“不”或者終於說了實話。那時候的殺傷力有多大?

    你之前不是一直幫我的怎麼現在又不幫了?

    你為什麼要騙我這麼久?

    當把一種樂於助人變成理所當然的時候,性質就變了。

    還有人說是善良…不會拒絕人的性格怎麼改:

    1、性格上要在該硬的時候硬下心來,做人得有原則。

    2、懂得什麼時候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3、懂得還擊,不用依附別人,培養自我獨立意識。

  • 6 # 心理諮詢師彤馨

    其實從根本上說,不懂拒絕,應該是不敢拒絕。大概起源於六歲以前父愛的缺失。

    一個孩子在兩三歲時,爸爸的形象開始進入內心,一直到六歲,是關鍵時期。

    三歲之前,關鍵是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滿足,這樣孩子就會自戀爆棚,體會到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直到三歲後,這種感覺要遇到一些適當的挫折。

    三歲到六歲之間,爸爸的陪伴,關鍵是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感,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上限,什麼是下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有安全感,並且內心充滿力量感,才能夠有勇氣堅持自己的東西,並且可以拒絕別人。

    標誌性的是三種情況,時間、金錢和身體。在這三個方面,你要明白,自己的和別人的區別。如果你都沒有佔用別人的,那麼你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

    比如有人想讓你陪她去吃飯,如果你今天有事,那麼你的時間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你就可以拒絕她,你有權利安排自己的時間,根本沒有傷害到別人,所以不用擔心和內疚。

    慢慢學會劃清界限,別人就會越來越尊重你!

  • 7 # 馬天宇007

    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總是不懂拒絕,心理學叫“認知不協調”

    好心替室友帶飯,結果帶飯就成了自己的活,一直停不下來,某天有事不能幫帶飯了,還要反遭室友的吐槽、抱怨。

    朋友出去旅遊,找你借相機,剛買的單反自己都還捨不得用,不想借,但又不好意思拒絕。

    領導安排的任務,即使再不合理,或者超出了自己承受能力,卻還是默默的接受,不敢提出異議。加班、熬夜、各種趕進度,做出來的結果領導不滿意,還嫌自己偷懶。

    不懂得拒絕的人,總是被這些事逼到角落上,幫與不幫都是難過。因為自己的“不好意思”而產生的後果,只能由自己來承擔。

    有個概念,叫“登堂入室”,心理學叫“登門檻效應”——首先讓一個人接受一種可以接受的東西,然後慢慢換成更加誇張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兒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也就是俗話說的得寸進尺。

    隨意的付出,別人會感受不到給你帶來的麻煩、你所犧牲的東西,認為你的幫忙就是伸把手,自己提的要求對你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與簡單,根本不會讓你為難,沒什麼好稀奇的。這時候你的拒絕就成了暖室中忽然刮進的一陣寒風,引得人全身都不適。

    人得學會拒絕不必要的自我消耗,你完全有權利為了你的正當理由說不。只要你不想做的,都是你拒絕的理由。

  • 8 # 你的光陰

    不懂拒絕,在心理學上分多種。最普通是內向與自卑,有人際交往恐懼症,因為我們害怕被別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我們選擇逃避。所以只能答應別人的任何要求。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認識改善自我:1、人本身產生自卑

    這一點與人的出生有一定的關係,有的人出生很不幸,所以我們主觀選擇逃避,我們自卑、內向,有人際交往恐懼症,這些都是我們為自己找的藉口,因為我們害怕被別人討厭,害怕在人際交往中受傷,所以選擇逃避。

    這會產生兩種型別:1、自卑感;2、自卑情節;

    這兩者是不同的,自卑感一般是以正面的形象來形容,他可以使人努力前進;自卑的情節是一種負面的形象出現,但通常是我們把自卑當成一種藉口的停滯不前,所以這兩者是有不同的。

    因此我們不主張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因為別人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自己是可以改變的,改變了自己,一定能夠找到適合的方式與人相處。

    3、要學會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們很多人一生都在為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小時候為了獲得父母的喜愛,長大後為了朋友、愛人、孩子。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 也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期待,否則我們一直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如果我們一味的按照父母的期待妥協,那我們過的就是父母的期待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所以要學會自己選擇,選擇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別人如何評價那是別人的事,我們無法干涉左右。

    4、正確對待平等與不同

    這往往是一個很矛盾的比較,我們生而平等,比如我們都是享受同等的權利與自由,這是共同體,但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是不同的。

    我們是共同體: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共同體是感覺幸福的人際關係;但個人是個體: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只是關心我能得到什麼,但其實共同體就需要打破自我真心的圈子,我不是共同體的中心,我是其中的一份子。總結:人不懂拒絕是因為我們害怕被別人討厭,害怕不被喜歡,其實別人是否喜歡或討厭自己,那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干涉,所以我們擁有不被討厭的勇氣時,那我們就學會了拒絕別人,也就擁有了自己自信的勇氣。

  • 9 # G鹿姐

    雖然不知道具體情況,但是不懂拒絕一般是屬於討好型人格。當然,也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我個人之前就屬於您說的情況,不但不懂拒絕,而且很是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體驗,導致自己身心都過得很辛苦,很糾結。永遠沒有心思和機會去考慮自己要什麼,無法真正去做自己。

    當然了,也有可能人確實比較善良,而且有能力。能幫到他人很多事情,因此也存在不拒絕的情況。

    在我現在正在學習的應用心理學學科-系統排列中,不懂拒絕除了個人自身問題的影響之外,也有序位不對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不拒絕都帶有討好的成分,即通過別人認可來達到自我滿足,並獲取被認同被接受的安全感。那麼相對的,我們個人極有可能由於前期人生經歷而導致自身安全感不足,個人能量丟失,又被孤立或是被拋棄的經歷而導致渴望集體或是他人的認同。

    那麼序位不對的情況,最明顯的是在家庭中,父母不是父母,子女不是子女。例如:父親不在後,身為妹妹卻自動跳過大哥擔任起了家族長的責任,導致全家人包括大哥一家有問題都會去找這個妹妹解決。那麼妹妹就極有可能不會拒絕並且無法拒絕。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閱讀以下我發過的幾篇文章,我也在慢慢分享這些知識。期待與您更多的交流^

    再次感謝

  • 10 # 中學心理珊珊老師

    “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對他人的認可上癮。

    取悅者會努力想讓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但與人為善的結果可能會讓別人利用你。

    心理學家把這叫作“衝突避免”,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作危險的情感體驗。

    取悅症三角形

    取悅症的三個心理要素—思維、行為和情感,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它們彼此互為原因和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18號做了胸透,4月10號懷孕了,對胎兒發育有影響嗎?